卷六

關燈
,命若水監修,不隸史局。

    若水即引柴成務、宋度、吳淑、楊億為佐,鹹平元年書成,上于朝。

    起即位,至至道三年丁酉三月,凡二十年。

    初,太宗有馴犬常在乘輿側,及崩,犬辄不食。

    李至嘗作歌紀其事,以遺若水,其斷章曰:“白麟赤雁君勿書,勸君書此懲浮俗。

    ”而若水不為載。

    呂端雖為監修,而未嘗莅局,書成,不署端名,至抉其事以為專美,若水援唐朝故事若此者甚衆,時議不能奪。

    世又傳億子娶張洎女而不終,故洎傳多醜辭。

    嗚呼!若水及億,天下稱賢,尚不能免于流議若此,信乎執史筆者之難也。

     *【真宗實錄】一百五十卷 右皇朝王欽若等撰。

    起藩邸,止乾興元年壬戌二月,凡二十六年。

    乾興元年,诏李維、晏殊、孫?、宋绶、陳堯佐、王舉正、李淑同修,馮拯監修。

    拯卒,欽若代。

    天聖二年,書成奏禦。

     *【仁宗實錄】二百卷 右皇朝李沆等撰。

    起藩邸,盡嘉祐八年三月,凡四十二年。

    嘉祐八年十二月,诏韓琦提舉,王?、賈黯、範鎮修撰,宋敏求、呂夏卿、韓維檢讨。

    治平中,又命陳薦、陳繹同編修。

    熙甯二年奏禦。

     *【英宗實錄】三十卷 右皇朝曾公亮等撰。

    起藩邸,盡治平四年九月,凡四年。

    熙甯元年正月,诏公亮提舉,呂公着、韓維修撰,孫覺、曾鞏檢讨。

    三月,又以錢藻檢讨,四月,又以王安石、吳充為修撰。

    二年七月,書成上之。

     *【神宗實錄】二百卷 右皇朝呂大防等撰。

    起藩邸,止元豐八年三月,凡十九年。

     *【神宗朱墨史】二百卷 右皇朝元祐元年,诏修【神宗實錄】,鄧溫伯、陸佃修撰,林希、曾肇檢讨,蔡确提舉。

    确罷,司馬光代。

    光薨、呂公着代。

    公着薨,大防代。

    六年奏禦。

    趙彥若、範祖禹、黃庭堅後亦與編修,書成賞勞,皆遷官一等。

    紹聖中,谏官翟思言:“元祐間,呂大防提舉【實錄】,祖禹、庭堅等編修,刊落事迹,變亂美實,外應奸人诋誣之辭。

    ”宣和中,或得其本于禁中,遂傳于民間,号【朱墨史】雲。

     *【哲宗前錄】一百卷,【後錄】九十四卷 右皇朝蔡京撰。

    【前錄】起藩邸,盡元祐七年十二月,【後錄】起紹聖元年正月,盡元符三年正月,共十三年。

    京之意以宣仁垂簾時,政非出于上,故分【前】、【後錄】,蓋誣之也。

     *【重修哲宗實錄】一百五十卷 右紹興四年三月壬子,太上皇帝顧謂宰臣朱勝非等曰:“神宗、哲宗兩朝史錄,事多失實,非所以傳信後世,當重别修定。

    着【唐鑒】範祖禹有子名沖者,已有召命,可促來,令兼史事”。

    臣勝非奏曰:“神宗史緣添入王安石【日錄】,哲宗史經蔡京、蔡卞之手,議論多不公。

    今蒙聖谕,命官删定,以昭彰二帝盛美,天下幸甚。

    十八日丙申,新除宗正少卿、兼直史館範沖,辭免恩命。

    勝非奏曰:“沖謂史館專修神宗、哲宗史錄,而其父祖禹元祐間任谏官,後坐章疏議論,責死嶺表。

    而【神宗實錄】又經祖禹之手,今既重修,則凡出京、卞之意及其增添者,不無删改。

    傥使沖預其事,恐其黨未能厭服”。

    上曰:“以私意增添,不知當否?”勝非曰:“皆非公論”。

    上曰:“然則删之何害?紛紛浮論,不足恤也。

    ”勝非曰:“範沖不得不以此為辭。

    今聖斷不私沖亦安敢有請”。

    上複愀然,謂勝非等曰:“此事豈朕敢私!頃歲昭慈聖獻皇後誕辰,因置酒宮中,從容語及前朝事。

    昭慈謂朕曰:‘吾老矣,幸相聚于此,他時身後,吾複何患?然有一事,當為官家言之。

    吾逮事宣仁聖烈皇後,求之古今母後之賢,未見其比。

    因奸臣快其私憤,肆加誣謗,有玷盛德。

    建炎初,雖嘗下诏辨明,而史錄所載,未經删改,豈足傳信後世?吾意在天之靈,不無望于官家也。

    ’朕每念此,惕然于懷,朝夕欲降一诏書,明載昭慈遺旨,庶使中外知朕修史之本意。

    勝非進曰:“聖谕及此,天下幸甚”!臣仰惟神宗、哲宗兩朝實錄,以太上皇帝聖意先定,爰命宰臣悉令删修,故具載聖語于篇末雲。

     *【徽廟實錄】二十卷 右皇朝程俱撰。

    先是汪藻編【庚辰以來诏旨】,頗繁雜。

    俱删輯成此書,且附以靖康、建炎時事。

     *【元符庚辰以來诏旨】三卷 右皇朝汪藻編徽宗即位後诏旨,未全。

     *【邵氏辨誣】一卷 右皇朝邵伯溫撰。

    辨蔡卞、章?、邢恕誣罔宣仁欲廢哲宗立徐邸事。

     ◎雜史類 *【汲蒙周書】十卷 右晉太康中汲郡與【穆天子傳同】得,晉孔晁注。

    蓋孔子删采之馀,凡七十篇。

    古者天子諸侯,皆有史官,惟書法信實者行于世。

    秦、漢罷黜封建,獨天子之史存,然史官或怯而阿世,貪面曲筆,虛美隐惡,不足考信。

    惟宿儒處士,或私有記述,以伸其志,将來賴以證史官之失,其弘益大矣。

    故以司馬遷之博聞,獨采數家之言,以成其書,況其下者乎?然亦有聞見卑淺,記錄失實,胸臆偏私,褒貶弗公,以誤後世者,是在觀者慎擇之矣。

     *【吳越春秋】十二卷 右後漢趙晔撰。

    吳起太伯,盡天差;越起無餘,盡勾踐。

    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