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自乾化壬申至梁亡十二年間,簡牍散亡,亦采當時制敕碑碣,以補其阙。

     *【運曆圖】六卷 右皇朝龔穎撰。

    起于秦昭王滅周之歲乙巳,止于國朝雍禧丁亥,以曆代興亡大事附見其下。

    四年,獻于朝,優诏獎之。

    歐陽公嘗據之考正【集古目錄】,稱其精博。

    按【晉史】,張軌世襲涼州,但稱愍帝建興年号。

    其間唯張祚纂竊,改建興四十二年為和平元年。

    始奉穆帝升平之朔,始末不聞有改元事。

    唯穎書載張實改元曰永安,張茂改元曰永元,張重華曰永樂,曰和平,張元龍曰太始,張天錫曰太清,張大豫曰鳳凰,不知穎何所據而言然。

    或雲出崔鴻【十六國春秋】,鴻書久不傳于世,莫得而考焉。

     *【紀年通譜】十二卷 右皇朝宋庠公序撰。

    自漢文帝後元戊寅止周恭帝顯德庚申為九篇,以本朝建隆之元至慶曆辛已為一篇,皆曰“統元”,以甲子貫之。

    有五号,曰:正、閏、僞、賊、蠻夷。

    以王莽十九年系孺子更始,以接建武;東魏十七年附西魏;豫王六年、天後十五年系中宗,緒神龍;朱梁十六年通濟陰天?,續同光;捃晉恭帝禅宋之歲,對魏明元泰常五年。

    尊北降南,始主正朔,乃【通譜】之新意也。

    别二篇舉字為類,各以部分,曰“類元”。

    慶曆中上之,優诏褒焉。

    公武按:【三國志】,魏景初元年丁已,當蜀建興十五年,次年戊午,蜀改元延熙,訖二十年歲次丁醜,明年改元景耀。

    今【通譜】載蜀建興之号止于丙辰,凡十四年,延熙改元在丁已,且複增至二十一年,豈别有所據耶?歐陽公【集古目錄】以東魏【造石像記】證【通譜】武定七年非戊辰,蓋自元象以後,遞差一歲。

    公序聞之,以為宜易,遂着其事于【譜】前。

    前者編簡浩博,不免時有舛誤也。

     *【編年通載】十五卷 右皇朝張衡撰。

    衡觀四部書至古今纂輯運曆書十馀家,皆淺陋楦釀,無足細繹,乃編曆代年号,貫以甲子,始于帝堯,訖于國朝治平丁未,質之經史,資以傳記百家之書,聖賢勳德、奸雄纂竊及蠻夷盜賊,凡系于存亡綱紀之大者,無不詳錄。

    總三千四百年。

    且刊正謬誤,如【史記】載舜年,【虞書】不同,【漢紀】載魏受漢禅,與【魏志受禅壇碑】各異之類。

    熙甯七年表獻之。

     *【稽古錄】二十卷 右皇朝司馬光君實編。

    起自三皇,止皇朝英宗治平末。

    至周共和庚申,始為編年。

     *【編年紀事】十一卷 右皇朝劉?因司馬溫公所撰編次。

     *【資治通鑒】二百九十四卷,【目錄】三十卷,【考異】三十卷 右皇朝治平中,司馬光奉诏編集曆代君臣事迹,許自辟官屬,借以館閣書籍,在外聽以書局自随,至元豐七年,凡十七年始奏禦。

    上起戰國,下終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又略舉事目,年經國緯,以備檢閱,别為【目錄】;參考同異,俾歸一塗,别為【考異】,各一編。

    公自謂精力盡于此書。

    神宗賜名【資治通鑒】,禦制序以冠其首,且以為賢于荀悅雲。

    公武心好是書,學之有年矣。

    見其大抵不采後偉卓異說,如屈原懷沙自沈,四皓羽翼儲君,嚴光足加帝腹,姚崇十事開說之類,削去不錄,然後知公忠信有馀,蓋陋子長之愛奇也。

     *【通鑒舉要曆】八十卷 右皇朝司馬光撰。

    【通鑒】奏禦之明日,輔臣亟請觀焉。

    神宗出而示之,每編始末識以“睿思殿寶章”,蓋尊寵其書如此。

    公尚患本書浩大,故為“舉要”雲。

     *【資治通鑒外紀】十卷 右皇朝劉恕撰。

    司馬光作【通鑒】,?始于周威烈王命韓、趙、魏為諸侯,下訖五代。

    恕嘗語光:“曷不起上古或堯、舜?”光答以事包【春秋】,不可。

    又以【經】不可續,不敢始于獲麟。

    恕意謂阙漏,因撰此書。

    起三皇、五帝,止周共和,載其世次而已。

    起共和庚申,至威烈王二十二年丁醜,四百三十八年為一編,号曰【外紀】,猶【國語】稱【春秋外傳】也。

     *【寶曆歌】一卷 右未詳撰人。

    以開辟太古,迄于周世宗,正統帝王世次谥号,成七言韻語一通。

     *【曆代紀元賦】一卷 右皇朝楊億撰。

    次漢至五代正統年号,為賦一首,又别為【宋頌】四章。

     *【通鑒節文】六十卷 右題司馬溫公自鈔纂【通鑒】之要,然實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