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經部
關燈
小
中
大
七十二卷。
(翟灏。
原刻本,《總考》《條考》各半。
學海堂本,止《條考》三十六卷。
) 《四書典故辨正》二十卷。
(周炳中。
刻本。
淩曙《四書典故核》六卷、許桂林《四書因論》二卷,未刊。
) 《四書摭餘說》七卷。
(曹之升。
通行本。
) 《四書拾遺》五卷。
(林春溥。
《竹柏山房十一種》本。
) 《大學證文》四卷。
(毛奇齡。
《西河集》本。
) 《大學古義說》二卷。
(宋翔鳳。
浮溪精舍本。
) 《四書經注集證》十九卷。
(吳昌宗。
通行本。
此書括元詹道傳《四書纂集》在内。
) 以上《四書》之屬 《孝經鄭氏解輯》一卷。
(臧庸輯。
知不足齋本。
) 《孝經鄭氏注》一卷。
(嚴可均輯。
自著《四錄堂類集》本。
) 《孝經義疏補》九卷。
(阮福。
文選樓本,學海堂本一卷。
) 《孝經精義》一卷,《後錄》一卷,《或問》一卷,《餘論》一卷。
張叙。
乾隆三年刻本。
《孝經外傳》一卷。
(周春。
《珠塵》本。
) 《孝經述注》一卷。
(丁晏。
六藝堂本。
周中孚《孝經彙解》,未見傳本。
) 《中文孝經》一卷。
(周春。
《珠塵》本。
) 《孝經彙纂》三卷。
(孫念劬。
嘉慶四年刻本。
) 以上《孝經》之屬變改原書篇次者不錄。
知不足齋叢書有《古文孝經孔傳》一卷、《今文孝經鄭氏注》一卷,皆僞書,不錄。
《爾雅漢注》三卷。
(臧庸輯。
問經堂叢書本。
) 《爾雅古義》十二卷。
(黃奭輯。
黃奭刻《漢學堂叢書》本。
嚴可均輯《爾雅一切注音》十卷,未刊。
) 《爾雅義疏》二十卷。
(郝懿行。
孫郝聯薇校刻足本,沔陽陸氏刻本、學海堂本皆未足。
郝勝于邵。
) 《爾雅正義》二十卷。
(邵晉涵。
原刻、重刻通行本,學海堂本。
) 《爾雅補郭》二卷。
(翟灏。
自刻本。
戴蓥《爾雅郭注補》正卷,未見傳本。
) 《爾雅釋義》十卷,《釋地以下四篇注》四卷。
(錢站。
《錢氏四種》本。
錢大昭《爾雅釋文補》三卷、錢繹《爾雅疏證》十九卷,未刊。
) 《釋宮小記》一卷,《釋草小記》一卷,《釋蟲小記》一卷。
(程瑤田。
通藝錄内,學海堂本。
互見。
) 《釋祀》一卷。
(董蠡舟。
) 《釋服》卷。
(宋翔鳳。
浮溪精舍本。
) 《釋骨》一卷。
(沈彤,果堂集本。
) 《釋缯》一卷。
(任大椿。
燕禧堂本,學海堂本。
) 《釋舟》一卷。
(洪亮吉。
《卷施閣集》本。
) 以上《爾雅》之屬(講《爾雅》不通小學者不錄。
) 《禦纂七經》。
(殿本,杭州局本,武昌局本,成都書院本不精。
目列後,此當敬遵與正注同。
) 《周易折中》二十二卷。
(康熙五十四年依古本經傳分編。
又乾隆二十年欽定《周易述義》十卷,殿本。
) 《書經傳說彙纂》二十一卷。
(康熙末至雍正八年。
) 《詩經傳說彙纂》二十一卷。
(康熙末年。
又乾隆二十年欽定詩義折中二十卷,多宗毛、鄭,殿本。
) 《春秋傳說彙纂》三十八卷。
(康熙三十八年。
) 《周官義疏》四十八卷。
(乾隆十三年。
) 《儀禮義疏》四十八卷。
(同上。
) 《禮記義疏》八十二卷。
(同上。
) 《古微書》三十六卷。
(明孫瑴。
章刻本,陳刻本,活字版本,守山閣本,金壺本。
孫書本有《焚微》、《線微》、《阙微》、《删微》四種,總名《微書》,此其《删微》一種。
) 《七緯》三十八卷。
(趙在翰輯。
福州小積石山房刻本。
) 《玉函山房輯佚書》經編三百五十二種。
(馬國翰輯。
濟南新刻本。
經史子集四編皆刊行,此編皆周秦至唐經說經注。
) 《漢魏遺書鈔一百八種》。
(王谟輯。
原刻本。
分四冊,無卷數,經史子集四類。
此百八種,止經翼一門,皆漢魏至隋經注經說。
) 《古經解鈎沈》三十卷。
(餘蕭客輯。
原刻本,魯氏重刻本。
) 《五經異義》漢許慎。
(并《駁義》漢鄭玄。
一卷,《補遺》一卷。
王複輯。
問經堂本,《珠塵》本。
) 《五經異義疏證》三卷。
(陳壽祺。
家刻本,學海堂本。
) 《鄭志》三卷,《附錄》一卷。
(錢東垣等校。
秦鑒刻《汗筠齋叢書》本,粵雅堂重刻秦本,又聚珍本,福本,問經堂本,《古經解彙函》重刻孫本,漢學堂本。
) 《六藝論》一卷。
(陳鳣輯。
别下齋刻本。
) 《聖證論》一卷。
(馬國翰輯。
玉函山房本。
互見。
漢魏遺書本。
) 《高密遺書》十四種。
(黃奭輯刻漢學堂本。
《六藝論》,《易注》,《尚書注》,《尚書大傳注》,《毛詩譜》,《箴膏肓》、《釋廢疾》、《發墨守》,《喪服變除》,《駮五經異義》,《答臨孝存周禮難》,《三禮目錄》,《魯禘祫義》,《論語注》,《鄭志》,《鄭記》。
) 《經稗》六卷。
(鄭方坤。
以上十二書,皆輯古說。
) 《九經古義》十六卷。
(惠棟。
《貸園叢書》本,省吾堂本,學海堂本。
馬應潮《九經古義注》,未刊。
) 《詩書古訓》六卷。
(阮元。
粵雅堂本。
) 《助字辨略》五卷。
(劉淇。
康熙五十年刻本,聊城楊氏刻本。
) 《經傳釋詞》十卷。
(王引之。
家刻本,守山閣本,學海堂本。
馮登府《十四經诂答問》十卷,未刊。
) 《經義雜記》三十卷,《叙錄》一卷。
(臧琳。
家刻本,學海堂本。
) 《經問》十八卷,《經問》三卷。
(毛奇齡。
《西河集》本。
) 《群經補義》五卷。
(江永。
單行本,學海堂本。
) 《經咫》一卷。
(陳祖範。
家刻本。
) 《經學卮言》六卷。
(孔廣森。
軒所著書本,學海堂本。
) 《經傳小記》一卷。
(劉台拱。
《劉氏遺書》本。
) 《經義知新記》一卷。
(汪中。
學海堂本。
其《述學内篇》二卷入集部。
) 《群經識小》八卷。
(李惇。
學海堂本。
) 《五經小學述》二卷。
(莊述祖。
《珍藝宦遺書》本。
) 《考信錄》三十六卷。
(崔述。
《東壁遺書》本。
《考信錄提要》、《唐虞》、《夏》、《商》、《豐鎬》、《洙泗》、《豐鎬别錄》、《洙泗餘錄》、《孟子事實錄》、《續說》、《附錄》。
) 《經義述聞》三十二卷。
(王引之。
自刻本,江西刻本,學海堂本隻二十八卷。
) 《五經要義》一卷,《五經通義》一卷。
(宋翔鳳。
浮溪精舍本。
) 《左海經辨》二卷。
(陳壽祺。
家刻本,學海堂本。
) 《通藝錄》四十二卷。
(程瑤田。
自刻本。
) 《群經宮室圖》二卷。
(焦循。
《焦氏遺書》本。
近人有《經義圖說》,巾箱本,雖為程試而作,然勝于宋明人《六經圖》。
) 《六經天文編》二卷。
(宋王應麟。
《學津》本,《玉海》附刻本。
) 《經書算學天文考》一卷。
(陳懋齡。
學海堂本。
) 《觀象授時》十四卷。
(秦蕙田,方觀承。
學海堂摘本。
此《五禮通考》之一門,阮《經解》摘出,于學者亦便。
) 《邃雅堂學古錄》七卷。
(姚文田。
家刻本。
) 《學計一得》二卷。
(鄒伯奇。
《鄒微君遺書》本。
互見子部《算法》。
) 《九經說》十七卷。
(姚鼐。
江甯朱刻本,《惜抱軒集》本。
錢大昭《經說》十卷,未刊。
) 《經義未詳說》五十四卷。
(徐卓。
自刻本。
) 《群經平議》十卷。
(今人。
《俞氏叢書》本。
) 《十三經客難》五十五卷。
(龔元玠。
江西刻本。
) 《隸經文》四卷。
(江藩。
粵雅堂本。
) 《說學齋經說》一卷。
(葉鳳毛。
《珠塵》本。
) 《巢經巢經說》一卷。
(鄭珍。
家刻本。
) 《句溪雜著》五卷。
(陳立。
自刻本。
) 《經義叢鈔》三十卷。
(學海堂本。
體例未協,中有精粹。
) 以上諸經總義之屬《經義考》三百卷。
(朱彜尊。
揚州馬氏刻本,重刻通行本。
) 《經義考補正》十二卷。
(翁方綱。
自著《蘇齋叢書本》。
錢東垣《補經義考》四十卷、《續經義考》二十卷,未刊。
) 《通志堂經解》目錄一卷。
(翁方綱注。
蘇齋叢書本,粵雅堂本。
) 《十三經注疏姓氏》一卷。
(翁方綱。
《蘇齋叢書》本。
) 《授經圖》四卷。
(明朱睦。
黃虞稷、龔翔麟同編。
玉玲珑閣本。
畢沅、洪亮吉《傳經表》一卷、《通經表》一卷,未見傳本。
) 國朝漢學師承記八卷,附經師經義目錄一卷。
(江藩。
原刻本,粵雅堂本。
) 《西京博士考》二卷。
(胡秉虔。
錢氏刻《藝海珠塵續編》本。
) 《五經文字》一卷,附《五經文字疑》一卷。
(唐張參。
微波榭本,馬曰璐《小玲珑山館叢書》本,廣州刻《小學彙函》即馬本,西安石本。
) 《九經字樣》一卷,附《九經字樣疑》一卷。
(唐唐元度。
微波榭本,小玲珑山館本,《小學彙函》刻馬本,西安石本。
) 《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一卷。
(宋嶽珂。
任大椿刻本,知不足齋本,粵雅堂本,海甯陳氏刻本,又叢書大字本。
) 《九經誤字》一卷。
(顧炎武。
《亭林遺書》本,《指海》本,借月山房本。
錢大昕《經典文字考異》三卷,未刊。
)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一百九十九卷。
(《山井鼎考文》,《物觀補遺》。
日本刻本,阮刻巾箱本。
《易》、《書》、《詩》、《左》、《禮記》、《論語》、《孝經》、《孟子》。
) 《經典文字辨證》五卷。
(畢沅。
經訓堂本。
) 《注疏考證》六卷。
(齊召南。
學海堂本,原附殿本注疏後。
《書》、《禮記》、《左》、《公》、《穀》。
)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二百四十三卷。
(阮元。
原刻單行本,學海堂本,又散附阮刻注疏各卷之後。
) 《經典釋文》三十卷,《考證》三十卷。
(唐陸德明《釋文》,盧文弨《考證》。
抱經堂本,武昌局翻本,成都局翻本附《孟子音義》,通志堂本未善。
) 蜀大字本《三經音義》四卷。
(《論語》一卷,《孝經》一卷,《孟子》上下卷。
岱南閣本,士禮居刻别行本。
) 《漢魏音》四卷。
(洪亮吉。
卷施閣本。
) 《九經補韻附考證》一卷。
(宋楊伯岩。
錢侗考證。
汗筠齋本,粵雅堂本,《學津》本。
) 《經讀考異》八卷。
(武億。
原刻本,學海堂本。
錢繹《十三經斷句說》十三卷、錢侗《群經古音鈎沉》四卷,未刊。
) 《十三經音略》十二卷。
(周春。
粵雅堂本。
) 《經籍籑诂》一百一十六卷,附《補遺》。
(阮元。
揚州原刻本。
以經為主,故列此。
) 《十經文字通正書》十四卷。
(錢坫。
原刻本,間有誤處。
) 《群經音辨》七卷。
(宋賈昌朝。
張士俊刻《澤存堂四種》本,粵雅堂本。
) 以上諸經目錄文字音義之屬《漢石經》。
(殘字六百七十五字,熹平四年。
翁方綱重摹南昌府學石本,紹興府學再摹石本。
錄此以見漢刻體勢,若遺文則《隸釋》、《隸續》為詳。
) 《唐石經》。
開成二年。
西安府學石本,乾符修改,後梁補刻,明王堯惠補缺。
《十三經》無《孟子》,明人補刻。
《國朝石經》。
(乾隆五十八年敕刊,嘉慶八年敕改定。
國子監石本。
《十三經》皆備,文字多依古本,與通行本多異,極精核。
) 《石經考》一卷。
(顧炎武。
《亭林遺書》本,借月山房本,《指海》本。
《漢唐蜀石經》,亦詳《金石萃編》中。
) 《石經考》一卷。
(萬斯同。
省吾堂本。
) 《石經考異》二卷。
(杭世駿。
《杭氏七種》本。
) 《漢石經殘字考》。
(翁方綱。
《複初齋集》。
) 《魏三體石經殘字考》二卷。
(孫星衍。
平津館本。
) 《唐石經校文》十卷。
(嚴可均。
《四錄堂類集》本。
王朝《唐石經考正》一卷附《十三經拾遺》後。
錢大昕《唐石經考異》一卷未刊。
) 《蜀石經殘字》一卷。
(王昶。
摹刻闆本,學海堂收《經義叢鈔》内。
) 北宋汴學《篆隸二體石經記》一卷。
(丁晏。
六藝堂自刻本。
) 《石經考文提要》十三卷。
(彭元瑞。
刻本。
阮元《儀禮石經校勘記》,已入《儀禮》。
)
(翟灏。
原刻本,《總考》《條考》各半。
學海堂本,止《條考》三十六卷。
) 《四書典故辨正》二十卷。
(周炳中。
刻本。
淩曙《四書典故核》六卷、許桂林《四書因論》二卷,未刊。
) 《四書摭餘說》七卷。
(曹之升。
通行本。
) 《四書拾遺》五卷。
(林春溥。
《竹柏山房十一種》本。
) 《大學證文》四卷。
(毛奇齡。
《西河集》本。
) 《大學古義說》二卷。
(宋翔鳳。
浮溪精舍本。
) 《四書經注集證》十九卷。
(吳昌宗。
通行本。
此書括元詹道傳《四書纂集》在内。
) 以上《四書》之屬 《孝經鄭氏解輯》一卷。
(臧庸輯。
知不足齋本。
) 《孝經鄭氏注》一卷。
(嚴可均輯。
自著《四錄堂類集》本。
) 《孝經義疏補》九卷。
(阮福。
文選樓本,學海堂本一卷。
) 《孝經精義》一卷,《後錄》一卷,《或問》一卷,《餘論》一卷。
張叙。
乾隆三年刻本。
《孝經外傳》一卷。
(周春。
《珠塵》本。
) 《孝經述注》一卷。
(丁晏。
六藝堂本。
周中孚《孝經彙解》,未見傳本。
) 《中文孝經》一卷。
(周春。
《珠塵》本。
) 《孝經彙纂》三卷。
(孫念劬。
嘉慶四年刻本。
) 以上《孝經》之屬變改原書篇次者不錄。
知不足齋叢書有《古文孝經孔傳》一卷、《今文孝經鄭氏注》一卷,皆僞書,不錄。
《爾雅漢注》三卷。
(臧庸輯。
問經堂叢書本。
) 《爾雅古義》十二卷。
(黃奭輯。
黃奭刻《漢學堂叢書》本。
嚴可均輯《爾雅一切注音》十卷,未刊。
) 《爾雅義疏》二十卷。
(郝懿行。
孫郝聯薇校刻足本,沔陽陸氏刻本、學海堂本皆未足。
郝勝于邵。
) 《爾雅正義》二十卷。
(邵晉涵。
原刻、重刻通行本,學海堂本。
) 《爾雅補郭》二卷。
(翟灏。
自刻本。
戴蓥《爾雅郭注補》正卷,未見傳本。
) 《爾雅釋義》十卷,《釋地以下四篇注》四卷。
(錢站。
《錢氏四種》本。
錢大昭《爾雅釋文補》三卷、錢繹《爾雅疏證》十九卷,未刊。
) 《釋宮小記》一卷,《釋草小記》一卷,《釋蟲小記》一卷。
(程瑤田。
通藝錄内,學海堂本。
互見。
) 《釋祀》一卷。
(董蠡舟。
) 《釋服》卷。
(宋翔鳳。
浮溪精舍本。
) 《釋骨》一卷。
(沈彤,果堂集本。
) 《釋缯》一卷。
(任大椿。
燕禧堂本,學海堂本。
) 《釋舟》一卷。
(洪亮吉。
《卷施閣集》本。
) 以上《爾雅》之屬(講《爾雅》不通小學者不錄。
) 《禦纂七經》。
(殿本,杭州局本,武昌局本,成都書院本不精。
目列後,此當敬遵與正注同。
) 《周易折中》二十二卷。
(康熙五十四年依古本經傳分編。
又乾隆二十年欽定《周易述義》十卷,殿本。
) 《書經傳說彙纂》二十一卷。
(康熙末至雍正八年。
) 《詩經傳說彙纂》二十一卷。
(康熙末年。
又乾隆二十年欽定詩義折中二十卷,多宗毛、鄭,殿本。
) 《春秋傳說彙纂》三十八卷。
(康熙三十八年。
) 《周官義疏》四十八卷。
(乾隆十三年。
) 《儀禮義疏》四十八卷。
(同上。
) 《禮記義疏》八十二卷。
(同上。
) 《古微書》三十六卷。
(明孫瑴。
章刻本,陳刻本,活字版本,守山閣本,金壺本。
孫書本有《焚微》、《線微》、《阙微》、《删微》四種,總名《微書》,此其《删微》一種。
) 《七緯》三十八卷。
(趙在翰輯。
福州小積石山房刻本。
) 《玉函山房輯佚書》經編三百五十二種。
(馬國翰輯。
濟南新刻本。
經史子集四編皆刊行,此編皆周秦至唐經說經注。
) 《漢魏遺書鈔一百八種》。
(王谟輯。
原刻本。
分四冊,無卷數,經史子集四類。
此百八種,止經翼一門,皆漢魏至隋經注經說。
) 《古經解鈎沈》三十卷。
(餘蕭客輯。
原刻本,魯氏重刻本。
) 《五經異義》漢許慎。
(并《駁義》漢鄭玄。
一卷,《補遺》一卷。
王複輯。
問經堂本,《珠塵》本。
) 《五經異義疏證》三卷。
(陳壽祺。
家刻本,學海堂本。
) 《鄭志》三卷,《附錄》一卷。
(錢東垣等校。
秦鑒刻《汗筠齋叢書》本,粵雅堂重刻秦本,又聚珍本,福本,問經堂本,《古經解彙函》重刻孫本,漢學堂本。
) 《六藝論》一卷。
(陳鳣輯。
别下齋刻本。
) 《聖證論》一卷。
(馬國翰輯。
玉函山房本。
互見。
漢魏遺書本。
) 《高密遺書》十四種。
(黃奭輯刻漢學堂本。
《六藝論》,《易注》,《尚書注》,《尚書大傳注》,《毛詩譜》,《箴膏肓》、《釋廢疾》、《發墨守》,《喪服變除》,《駮五經異義》,《答臨孝存周禮難》,《三禮目錄》,《魯禘祫義》,《論語注》,《鄭志》,《鄭記》。
) 《經稗》六卷。
(鄭方坤。
以上十二書,皆輯古說。
) 《九經古義》十六卷。
(惠棟。
《貸園叢書》本,省吾堂本,學海堂本。
馬應潮《九經古義注》,未刊。
) 《詩書古訓》六卷。
(阮元。
粵雅堂本。
) 《助字辨略》五卷。
(劉淇。
康熙五十年刻本,聊城楊氏刻本。
) 《經傳釋詞》十卷。
(王引之。
家刻本,守山閣本,學海堂本。
馮登府《十四經诂答問》十卷,未刊。
) 《經義雜記》三十卷,《叙錄》一卷。
(臧琳。
家刻本,學海堂本。
) 《經問》十八卷,《經問》三卷。
(毛奇齡。
《西河集》本。
) 《群經補義》五卷。
(江永。
單行本,學海堂本。
) 《經咫》一卷。
(陳祖範。
家刻本。
) 《經學卮言》六卷。
(孔廣森。
軒所著書本,學海堂本。
) 《經傳小記》一卷。
(劉台拱。
《劉氏遺書》本。
) 《經義知新記》一卷。
(汪中。
學海堂本。
其《述學内篇》二卷入集部。
) 《群經識小》八卷。
(李惇。
學海堂本。
) 《五經小學述》二卷。
(莊述祖。
《珍藝宦遺書》本。
) 《考信錄》三十六卷。
(崔述。
《東壁遺書》本。
《考信錄提要》、《唐虞》、《夏》、《商》、《豐鎬》、《洙泗》、《豐鎬别錄》、《洙泗餘錄》、《孟子事實錄》、《續說》、《附錄》。
) 《經義述聞》三十二卷。
(王引之。
自刻本,江西刻本,學海堂本隻二十八卷。
) 《五經要義》一卷,《五經通義》一卷。
(宋翔鳳。
浮溪精舍本。
) 《左海經辨》二卷。
(陳壽祺。
家刻本,學海堂本。
) 《通藝錄》四十二卷。
(程瑤田。
自刻本。
) 《群經宮室圖》二卷。
(焦循。
《焦氏遺書》本。
近人有《經義圖說》,巾箱本,雖為程試而作,然勝于宋明人《六經圖》。
) 《六經天文編》二卷。
(宋王應麟。
《學津》本,《玉海》附刻本。
) 《經書算學天文考》一卷。
(陳懋齡。
學海堂本。
) 《觀象授時》十四卷。
(秦蕙田,方觀承。
學海堂摘本。
此《五禮通考》之一門,阮《經解》摘出,于學者亦便。
) 《邃雅堂學古錄》七卷。
(姚文田。
家刻本。
) 《學計一得》二卷。
(鄒伯奇。
《鄒微君遺書》本。
互見子部《算法》。
) 《九經說》十七卷。
(姚鼐。
江甯朱刻本,《惜抱軒集》本。
錢大昭《經說》十卷,未刊。
) 《經義未詳說》五十四卷。
(徐卓。
自刻本。
) 《群經平議》十卷。
(今人。
《俞氏叢書》本。
) 《十三經客難》五十五卷。
(龔元玠。
江西刻本。
) 《隸經文》四卷。
(江藩。
粵雅堂本。
) 《說學齋經說》一卷。
(葉鳳毛。
《珠塵》本。
) 《巢經巢經說》一卷。
(鄭珍。
家刻本。
) 《句溪雜著》五卷。
(陳立。
自刻本。
) 《經義叢鈔》三十卷。
(學海堂本。
體例未協,中有精粹。
) 以上諸經總義之屬《經義考》三百卷。
(朱彜尊。
揚州馬氏刻本,重刻通行本。
) 《經義考補正》十二卷。
(翁方綱。
自著《蘇齋叢書本》。
錢東垣《補經義考》四十卷、《續經義考》二十卷,未刊。
) 《通志堂經解》目錄一卷。
(翁方綱注。
蘇齋叢書本,粵雅堂本。
) 《十三經注疏姓氏》一卷。
(翁方綱。
《蘇齋叢書》本。
) 《授經圖》四卷。
(明朱睦。
黃虞稷、龔翔麟同編。
玉玲珑閣本。
畢沅、洪亮吉《傳經表》一卷、《通經表》一卷,未見傳本。
) 國朝漢學師承記八卷,附經師經義目錄一卷。
(江藩。
原刻本,粵雅堂本。
) 《西京博士考》二卷。
(胡秉虔。
錢氏刻《藝海珠塵續編》本。
) 《五經文字》一卷,附《五經文字疑》一卷。
(唐張參。
微波榭本,馬曰璐《小玲珑山館叢書》本,廣州刻《小學彙函》即馬本,西安石本。
) 《九經字樣》一卷,附《九經字樣疑》一卷。
(唐唐元度。
微波榭本,小玲珑山館本,《小學彙函》刻馬本,西安石本。
) 《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一卷。
(宋嶽珂。
任大椿刻本,知不足齋本,粵雅堂本,海甯陳氏刻本,又叢書大字本。
) 《九經誤字》一卷。
(顧炎武。
《亭林遺書》本,《指海》本,借月山房本。
錢大昕《經典文字考異》三卷,未刊。
)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一百九十九卷。
(《山井鼎考文》,《物觀補遺》。
日本刻本,阮刻巾箱本。
《易》、《書》、《詩》、《左》、《禮記》、《論語》、《孝經》、《孟子》。
) 《經典文字辨證》五卷。
(畢沅。
經訓堂本。
) 《注疏考證》六卷。
(齊召南。
學海堂本,原附殿本注疏後。
《書》、《禮記》、《左》、《公》、《穀》。
)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二百四十三卷。
(阮元。
原刻單行本,學海堂本,又散附阮刻注疏各卷之後。
) 《經典釋文》三十卷,《考證》三十卷。
(唐陸德明《釋文》,盧文弨《考證》。
抱經堂本,武昌局翻本,成都局翻本附《孟子音義》,通志堂本未善。
) 蜀大字本《三經音義》四卷。
(《論語》一卷,《孝經》一卷,《孟子》上下卷。
岱南閣本,士禮居刻别行本。
) 《漢魏音》四卷。
(洪亮吉。
卷施閣本。
) 《九經補韻附考證》一卷。
(宋楊伯岩。
錢侗考證。
汗筠齋本,粵雅堂本,《學津》本。
) 《經讀考異》八卷。
(武億。
原刻本,學海堂本。
錢繹《十三經斷句說》十三卷、錢侗《群經古音鈎沉》四卷,未刊。
) 《十三經音略》十二卷。
(周春。
粵雅堂本。
) 《經籍籑诂》一百一十六卷,附《補遺》。
(阮元。
揚州原刻本。
以經為主,故列此。
) 《十經文字通正書》十四卷。
(錢坫。
原刻本,間有誤處。
) 《群經音辨》七卷。
(宋賈昌朝。
張士俊刻《澤存堂四種》本,粵雅堂本。
) 以上諸經目錄文字音義之屬《漢石經》。
(殘字六百七十五字,熹平四年。
翁方綱重摹南昌府學石本,紹興府學再摹石本。
錄此以見漢刻體勢,若遺文則《隸釋》、《隸續》為詳。
) 《唐石經》。
開成二年。
西安府學石本,乾符修改,後梁補刻,明王堯惠補缺。
《十三經》無《孟子》,明人補刻。
《國朝石經》。
(乾隆五十八年敕刊,嘉慶八年敕改定。
國子監石本。
《十三經》皆備,文字多依古本,與通行本多異,極精核。
) 《石經考》一卷。
(顧炎武。
《亭林遺書》本,借月山房本,《指海》本。
《漢唐蜀石經》,亦詳《金石萃編》中。
) 《石經考》一卷。
(萬斯同。
省吾堂本。
) 《石經考異》二卷。
(杭世駿。
《杭氏七種》本。
) 《漢石經殘字考》。
(翁方綱。
《複初齋集》。
) 《魏三體石經殘字考》二卷。
(孫星衍。
平津館本。
) 《唐石經校文》十卷。
(嚴可均。
《四錄堂類集》本。
王朝《唐石經考正》一卷附《十三經拾遺》後。
錢大昕《唐石經考異》一卷未刊。
) 《蜀石經殘字》一卷。
(王昶。
摹刻闆本,學海堂收《經義叢鈔》内。
) 北宋汴學《篆隸二體石經記》一卷。
(丁晏。
六藝堂自刻本。
) 《石經考文提要》十三卷。
(彭元瑞。
刻本。
阮元《儀禮石經校勘記》,已入《儀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