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本第一

關燈
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之謂正,正不獲意則權。

    權出于戰,不出于中人。

    是故,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

    故仁見親,義見說,智見恃,勇見方,信見信。

    内得愛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戰也。

     戰道:不違時,不曆民病,所以愛吾民也;不加喪,不因兇,所以愛夫其民也;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其民也。

    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天下既平,天下大恺。

    春嵬秋猕①,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也。

     古者,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②,是以明其理也;不窮不能而哀憐傷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争義不争利,是以明其義也;又能舍服,是以明其勇也;知終知始,是以明其智也。

    六德以時合教,以為民紀之道也,自古之政也。

     先王之治,順天之道,設地之宜,官民之德,而正名治物。

    立國辨職,以爵分祿,諸侯悅懷,海外來服,獄弭而兵寝,聖德之治也。

     其次,賢王制禮樂法度,乃作五刑,興甲兵以讨不義。

    巡守省方,會諸侯,考不同。

    其有失命、亂常、背德、逆天之時,而危有功之君,遍告于諸侯,彰明有罪。

    乃告于皇天上帝日月星辰,禱于後土四海神祗山川冢社,乃造于先王。

    然後冢宰③征師于諸侯曰:“某為國不道,征之。

    以某年月師于某國,會天子正刑。

    ”冢宰與百官布令于軍曰:“入罪人之地,天暴神祗,無行田獵,無毀土功,無燔牆屋,無伐林木,無取六畜禾黍器械;見其老幼,奉歸無傷;雖遇壯者,不校勿敵;敵若傷之,醫藥歸之。

    ”既誅有罪,王及諸侯修正其國,舉賢立明,正複厥職。

     王霸之所以治諸候者六:以土地形諸侯,以政令平諸侯,以禮信親諸侯,以材力悅諸侯,以謀人維諸侯,以兵革服諸侯。

    同患同利以合諸候,比小事大④以和諸侯。

     會之以發禁者九:憑弱犯寡者眚之,賊賢害民則伐之,暴内淩外則壇之,野荒民散則削之,負固不服則侵之,賊殺其親則正之,放弑其君則殘之,犯令陵政則杜之⑤,外内亂,禽獸行則滅之。

     【注釋】 ①春嵬秋猕:春秋以前的軍事練習和演習,統常在農閑時以田獵的方式進行。

    其中春季田獵練兵為“嵬”,秋季季田獵演習為“猕”。

     ②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追擊敗逃的敵人不超過一百步,跟蹤追擊主動退卻的敵人不超國90裡。

    奔,逃走。

    綏,不戰而退。

    三舍,90裡,古代行軍30裡為一舍。

     ③冢宰:周代官名,相當于宰相 ④比小事大:親近小國,事奉大國。

    比,親近 ⑤杜之:封鎖,孤立。

     【白話譯文】 仁,古代儒家的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

    《禮記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本指人與人之間互相親愛。

    仁,也是古代所謂善政的标準,即“仁政”。

    仁本,就是以仁愛為根本的意思。

    本篇現存七節,主要論述興兵作戰的目的是為了“除暴安人”,推行“仁政”。

    在進行戰争中,也要以仁為本,采取合宜的手段。

     l、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之謂正。

    正不獲意則權。

    權出于戰,不出于中人。

    是故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

    故仁見親,義見說智見恃,勇見方,信見信。

    内得愛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戰也。

     [譯文] 古人以仁愛為根本,以正義的方法處理國家大事,這就叫做政治。

    政治達不到目的時,就要使用權勢。

    權勢總是出于戰争,而不是出于中和與仁愛。

    因而,殺掉壞人而使大衆得到安甯,殺人是可以的,進攻别的國家,出發于愛護它的民衆,進攻是可以的,用戰争制止戰争,即使進行戰争,也是可以的。

    因此,[君主應該]以仁愛為民衆所親近;以正義為民衆所喜愛;以智諜為民衆所倚重;以勇敢為民衆所效法;以誠實為民衆所信任。

    這樣,對内就能得到民衆的愛戴,借以守土衛國;對外就能具有威懾力量,借以戰勝敵人。

     2、戰道:不違時,不曆民病,所以愛吾民也;不加喪,不因兇,所以愛夫其民也;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其民也。

    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天下既平,天下大恺,春蒐秋狝,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也。

     [譯文] 作戰的原則是:不違背農時,不在疾病流行時興兵作戰,為的是愛護自己的民衆;不乘敵人國喪時去進攻它,也不趁敵國災荒時去進攻它,為的是愛護敵國的民衆;不在冬夏兩季興師,為的是愛護雙方的民衆。

    所以國家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