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三略

關燈
士不用命則功不成。

    )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則據天下之安;(能持天下之危,故天下樂安之。

    )能除天下之憂者,則享天下之樂;(天下願奉而安樂之)能救天下之禍者,則得天下之福。

    (除天下禍,故天下樂。

    ) (福之)故澤及人民,則賢歸之;(恩澤洽、人民和,則賢者至。

    )澤及昆蟲,則聖歸之;(萬物得其所,則聖人至也。

    )賢人所歸,則其國強;聖人所歸,則六合同。

    賢者之政,降人以禮;(禮服道化,揖讓恭謹,故曰降人以禮者也。

    )聖人之政,降人以心。

    (心服敎令,故降人以心也。

    )禮降,可以圖始;(禮服道化者,可與謀始也。

    )心降,可以保終。

    (心服道化,天下和親,故可保終也。

    )降禮以禮,降心以心。

    釋近而謀遠者,勞而無功;釋遠而謀近者,逸而有終。

    逸政多忠臣,勞政多怨民,故曰:務廣地者荒,(不修德政而務廣地荒之道)務廣德者強也。

    (務崇節儉,廣其德敎強之。

    ) (道也)荒國者,無善政廣德者,其下正。

    (君德廣於上,則兆庶正於下也。

    )廢一善,則眾善衰;賞一惡,則眾惡多。

    善者得其祐,惡者受其誅,則國安而眾善到矣。

    一令逆者,則百令失;(君令一逆民不從,故百令皆廢也。

    )一惡施者,則百惡結。

    (一惡得施,則百惡結而相從也。

    )故令施於順民,惡加於兇人,(敎令施於順化之民,刑惡加於兇逆之人。

    )則令行而不怨,羣下附親矣。

    (敎令當、刑法値,百姓悅之,親附之也。

    )有淸白之志者,不可以爵祿得;(四皓是也)有守節之志者,不可以威刑脇。

    (晏嬰、季子是也)故明君求臣,必視其所以為人者而緻焉。

    (視其為人所執之志,而求之也。

    )緻淸白之士,脩其禮;(四皓亢志不屈於革命之主,太子脩禮卑辭而降其節焉。

    )緻守節之士,脩其道。

    (不可以非道屈也)而後士可緻,而名可保。

    (保,猶全也。

    )聖王之用兵也,非好樂之,將以誅暴討亂。

    夫以義而誅不義,若決江河而漑熒火、臨不測而擠欲墜,其克之必也。

    所以必優遊恬惔者何?重傷人物,(兵者,兇器;戰者,危事。

    相殺傷之道,故不果為也。

    )是天道也。

    (天道樂生也)夫人之有道者,若魚之有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

    (人失道而亡,得道而存也。

    )故君人者,畏懼而不敢失道。

    賢聖內則邪臣外,(舜擧皐陶,湯擧伊尹,不仁者遠矣。

    隨會在朝,則姦邪外奔是。

    )邪臣內則賢聖斃;(惡來任而比幹死,無忌用而伍奢戮,故曰斃。

    )內外失宜,禍亂傳世。

    (苟失內外之宜,為子孫之禍,故曰傳世也。

    )傷賢者,殃及三世;蔽賢者,身受其害;進賢者,德流子孫;(昔鮑叔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

    世常為名大夫,故曰德流子孫也。

    )妬賢者,名不全。

    (昔龎涓妬孫臏,身死於白木,故曰名不全也。

    )故君子急於求賢而美名章矣。

    利一害百,民去城郭;利一害萬,國乃思散。

    去一利百民乃慕澤,(慕思君之恩澤也)去一利萬政乃不亂。

    (刑以止刑,殺以止殺,政得其所亂無由生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