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略譯文
關燈
小
中
大
能夠拯救天下傾危的,就能得到天下的安甯;能夠解除天下憂患的,就能夠享受天下的快樂;能夠解救國家災禍的,就能夠得到天下的幸福。
所以,恩澤遍及于百姓,賢人就會歸附他;恩澤遍及于萬物,聖人就會歸附他。
賢人歸附的,國家就能強盛;聖人歸附的,天下就能統一。
使賢人歸附要用“德”,使聖人歸附要用“道”。
賢人離去,國家就要衰弱了;聖人離去,國家就要混亂了。
衰弱是通向危險的階梯,混亂是即将滅亡的征兆。
賢人執政,能使人從行動上服從;聖人執政,能使人從内心裡順從。
從行動上服從,便可以開始創業了;從内心裡順從,才可以善始善終。
使人從行動上服從靠的是禮教,使人從内心裡順從靠的是樂教。
所謂的樂教,并非指金、石、絲、竹,而是使人們喜愛自己的家庭,喜愛自己的宗族,喜愛自己的職業,喜愛自己的城邑,喜愛國家的政令,喜愛社會的倫理道德。
這樣治理民衆,然後再制作音樂來陶冶人們的情操,使社會不失和諧。
所以有道德的君主,是用音樂來使天下快樂;沒有道德的君主,是用音樂來使自己快樂。
使天下快樂的,國家便會長治久安;使自己快樂的,不久便會亡國。
不修内政而向外擴張的,勞而無功;不事擴張而修明内政的,逸而有成。
實行與民生息的政策,民衆渴望報答君主,國家就會出現許多忠義之臣;實行勞民傷财的政策,民衆心中抱怨君主,國家就會出現許多怨恨之民。
所以說,熱衷于擴張領土的,内政必然荒廢;盡力于擴充德行的,國家就會強盛。
能保全自己本來所有的。
國家就會平安;一味垂涎别人所有的,國家就會殘破。
統治殘酷暴虐,世世代代都要受害。
事情超過了限度,即使一時成功,最終也難免失敗。
不正己而正人者其勢拂逆,先正己而後正人才順乎常理。
行為拂逆是招緻禍亂的根源,順乎常理是國家安定的關鍵。
道、德、仁、義、禮,五者是一個整體。
道是人們所應遵循的,德是人們從道中所得到的,仁是人們所親近的,義是人們所應做的,禮是人們的行為規範。
這五條缺一不可。
所以,起居有節,是禮的約束;讨賊報仇,是義的決斷;憐憫之心,是仁的發端;修己安人,是德的途徑;使人均平,各得其所,是道的教化。
君主下達給臣下的指示叫“命”,書寫在竹帛上叫“令”,執行命令叫“政”。
“命”有失誤,“令”就不能推行。
“令”不推行,“政”便出現偏差。
“政”有偏差,治國之“道”便不能通暢。
“道”不通暢,奸邪之臣便會得勢。
奸邪之臣得勢,君主的威信就要受到損害。
千裡之外去聘請賢人,路途十分遙遠;招引不肖之徒,路途卻十分近便。
所以,英明的君主總是舍棄身邊的不肖之徒,不遠千裡尋求賢人。
因此,能夠保全功業,尊崇賢人,臣下也能盡心竭力。
棄置一個賢人,衆多的賢人便會引退了;獎賞一個惡人,衆多的惡人便會蜂擁而至。
賢人得到保護,惡人受到懲罰,就會國家安定,群賢畢至。
民衆都對政令懷有疑慮,國家就不會得到安定;民衆都對政令困惑不解,社會就不會得到治理。
疑慮消失,困惑解除,國家才會安甯。
一項政令違背民意,其他政令也就無法推行;一項惡政得到實施,無數惡果也就從此結下。
所以,對順民
所以,恩澤遍及于百姓,賢人就會歸附他;恩澤遍及于萬物,聖人就會歸附他。
賢人歸附的,國家就能強盛;聖人歸附的,天下就能統一。
使賢人歸附要用“德”,使聖人歸附要用“道”。
賢人離去,國家就要衰弱了;聖人離去,國家就要混亂了。
衰弱是通向危險的階梯,混亂是即将滅亡的征兆。
賢人執政,能使人從行動上服從;聖人執政,能使人從内心裡順從。
從行動上服從,便可以開始創業了;從内心裡順從,才可以善始善終。
使人從行動上服從靠的是禮教,使人從内心裡順從靠的是樂教。
所謂的樂教,并非指金、石、絲、竹,而是使人們喜愛自己的家庭,喜愛自己的宗族,喜愛自己的職業,喜愛自己的城邑,喜愛國家的政令,喜愛社會的倫理道德。
這樣治理民衆,然後再制作音樂來陶冶人們的情操,使社會不失和諧。
所以有道德的君主,是用音樂來使天下快樂;沒有道德的君主,是用音樂來使自己快樂。
使天下快樂的,國家便會長治久安;使自己快樂的,不久便會亡國。
不修内政而向外擴張的,勞而無功;不事擴張而修明内政的,逸而有成。
實行與民生息的政策,民衆渴望報答君主,國家就會出現許多忠義之臣;實行勞民傷财的政策,民衆心中抱怨君主,國家就會出現許多怨恨之民。
所以說,熱衷于擴張領土的,内政必然荒廢;盡力于擴充德行的,國家就會強盛。
能保全自己本來所有的。
國家就會平安;一味垂涎别人所有的,國家就會殘破。
統治殘酷暴虐,世世代代都要受害。
事情超過了限度,即使一時成功,最終也難免失敗。
不正己而正人者其勢拂逆,先正己而後正人才順乎常理。
行為拂逆是招緻禍亂的根源,順乎常理是國家安定的關鍵。
道、德、仁、義、禮,五者是一個整體。
道是人們所應遵循的,德是人們從道中所得到的,仁是人們所親近的,義是人們所應做的,禮是人們的行為規範。
這五條缺一不可。
所以,起居有節,是禮的約束;讨賊報仇,是義的決斷;憐憫之心,是仁的發端;修己安人,是德的途徑;使人均平,各得其所,是道的教化。
君主下達給臣下的指示叫“命”,書寫在竹帛上叫“令”,執行命令叫“政”。
“命”有失誤,“令”就不能推行。
“令”不推行,“政”便出現偏差。
“政”有偏差,治國之“道”便不能通暢。
“道”不通暢,奸邪之臣便會得勢。
奸邪之臣得勢,君主的威信就要受到損害。
千裡之外去聘請賢人,路途十分遙遠;招引不肖之徒,路途卻十分近便。
所以,英明的君主總是舍棄身邊的不肖之徒,不遠千裡尋求賢人。
因此,能夠保全功業,尊崇賢人,臣下也能盡心竭力。
棄置一個賢人,衆多的賢人便會引退了;獎賞一個惡人,衆多的惡人便會蜂擁而至。
賢人得到保護,惡人受到懲罰,就會國家安定,群賢畢至。
民衆都對政令懷有疑慮,國家就不會得到安定;民衆都對政令困惑不解,社會就不會得到治理。
疑慮消失,困惑解除,國家才會安甯。
一項政令違背民意,其他政令也就無法推行;一項惡政得到實施,無數惡果也就從此結下。
所以,對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