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略譯文
關燈
小
中
大
統率将領的辦法,是務必要争取英雄的歸心。
把祿位賞賜給有功的人,使衆人理解自己的志向。
所以,與衆人追求的目标相同,這個目标沒有不實現的;與衆人憎恨的敵人相同,這個敵人沒有不完蛋的。
國治家安,是由于得到了人心;國亡家破,是由于失去了人心。
因為所有的人,都願意實現自己的志向。
《軍谶》說:柔的能制服剛的,弱的能制服強的。
柔是一種美德,剛是一種禍害。
弱小者容易得到人們的同情和幫助,強大者易于受到人們的怨恨和攻擊。
有時候要用柔,有時候要用剛,有時候要示弱,有時候要用強。
應該把這四者結合起來,根據情況的發展變化而運用的恰如其分。
事物的本末沒有顯示出來之前,一般人是難以認識其本質的。
天地運行的玄妙規律,可以通過萬物的變化表現出來。
敵我雙方的形勢也是變化無常的,必須根據敵情的變化而制定不同的方略。
在形勢沒有發展成熟之前不要貿然行事,一旦時機成熟,便應立即采取相應的對策。
這樣,就可以百戰百勝,輔佐君王取威定霸、一統天下、安定四方了。
這樣謀劃的人,便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
所以說,沒有不貪強好勝的,卻很少有人掌握剛柔強弱這個幽深精微的道理。
如果能掌握這個道理,也就可以保身了。
聖人掌握了這個道理,他的行動總能抓住時機。
這個幽深精微的道理,舒展開來足以遍布四海,收攏起來卻不滿一杯。
無須用房舍去安置它,無須用城郭去守護它。
隻需要藏在心中,就可以使敵國屈服了。
《軍谶》說:“既能柔,又能剛,則國運光明;既能弱,又能強,則國勢昌盛。
單純用柔用弱,則國力必然削弱;單純用剛用強,則國家必然滅亡。
” 治理國家的原則,在于依賴賢士與民衆。
信任賢者如同自己的心腹,使用人民如用自己的手足,政令便不會有什麼纰漏了。
這樣,行動起來便會像四肢與軀幹一樣協調,像各個關節一樣互相照應,像天道運行一樣順乎自然,靈巧得沒有一點造作痕迹。
統軍治國的關鍵,在于體察衆人的心理,采取相應的措施。
處境危險的要使之安全,心存畏懼的要使之歡愉,離鄉逃亡的要加以招還,含冤受屈的要予以昭雪,上告申訴的要調查清楚,地位卑賤的要加以提拔,恃強行暴的要加以抑制,與我為敵的要加以清除,貪圖錢财的要厚給賞賜,自願效力的要予以任用,怕人揭短的要替其隐諱,善于謀劃的要與之親近,愛進讒言的要棄之不用,诋毀之言要反複核實,反叛之人要堅決消滅。
蠻橫之人要挫其鋒芒,驕傲自滿的要警告之,願意歸順的要招徕之,已被征服的要予以安置,戰敗投降的要給予寬大。
占領了堅固的地方要注意守衛,占領了險隘的地方要加以阻寒,占領了難攻的地方要駐兵把守,占領了城邑要分賞有功之臣,占領了土地要分封出力之士,獲得了财物要賞賜給衆人。
敵人行動要密切監視,敵人接近要嚴加防備,敵人強大要卑而驕之,敵人安逸要引而避之,敵人盛氣淩人要有待其衰,敵人兇暴要暫時退卻,敵人悖逆要申張正義,敵人和睦要分化離間。
順應敵人的行動來挫敗它,利用敵人的情勢來擊破它,散布假情報以造成敵人的過失,四面包圍将其殲滅。
勝利時不要将功勞歸于自己,獲得财物不要自己獨占,攻打城池不要曠日持久,立其國之人為君而不要取而代之。
決策出于自己,功勞歸之将士,哪裡知道這才是真正的大利啊!讓别人做諸侯,由自己做天子。
使他們各保城邑,讓他們各自征收财賦。
世上的君主能以禮祭祀祖先,卻很少能愛護自己的民衆。
尊敬祖先是親親之道,愛護民衆才是為君之道。
愛護民衆的君主,重視農桑,不違農時,減輕賦稅,民衆不貧。
于是國家富足,民衆安樂,然後再選拔賢士去管理他們。
所謂的賢士,就是人們所說的英雄。
所以說,網羅了敵國的英雄,敵國就會陷入困窘的境地。
英雄是國家的骨幹,民衆是國家的根本。
得到了骨幹,獲取了根本,便能夠政令暢通,民無怨言。
用兵的要義,在于注重禮節,厚給俸祿。
注重禮節,智謀之士便會前來投奔,厚給俸祿,忠義之士便會視死如歸。
所以,給予賢士俸祿時不應吝惜财物,獎賞有功之臣時不應拖延時日。
這樣,部屬們便會同仇敵忾而削弱敵國了。
用人的原則,應是封爵以尊崇他,厚祿以贍養他,這樣賢士就會自動來歸了。
以禮節來接待他,用大義來激勵他,賢士便會以死相報了。
身為将帥,必須與士卒同甘苦,共死生,才可與敵作戰。
如此才會我軍大獲全勝,敵人全軍覆沒。
以往良将用兵,有人送給他一壇美酒,他讓人倒在河中,與士卒同流而飲。
一壇酒不能使一河之水都有酒味,而三軍将士都想以死相報,這是因為将帥與自己同甘共苦而感激奮發啊。
《軍谶》說:軍井沒有打好,将帥不說口渴;帳篷沒有搭好,将帥不
把祿位賞賜給有功的人,使衆人理解自己的志向。
所以,與衆人追求的目标相同,這個目标沒有不實現的;與衆人憎恨的敵人相同,這個敵人沒有不完蛋的。
國治家安,是由于得到了人心;國亡家破,是由于失去了人心。
因為所有的人,都願意實現自己的志向。
《軍谶》說:柔的能制服剛的,弱的能制服強的。
柔是一種美德,剛是一種禍害。
弱小者容易得到人們的同情和幫助,強大者易于受到人們的怨恨和攻擊。
有時候要用柔,有時候要用剛,有時候要示弱,有時候要用強。
應該把這四者結合起來,根據情況的發展變化而運用的恰如其分。
事物的本末沒有顯示出來之前,一般人是難以認識其本質的。
天地運行的玄妙規律,可以通過萬物的變化表現出來。
敵我雙方的形勢也是變化無常的,必須根據敵情的變化而制定不同的方略。
在形勢沒有發展成熟之前不要貿然行事,一旦時機成熟,便應立即采取相應的對策。
這樣,就可以百戰百勝,輔佐君王取威定霸、一統天下、安定四方了。
這樣謀劃的人,便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
所以說,沒有不貪強好勝的,卻很少有人掌握剛柔強弱這個幽深精微的道理。
如果能掌握這個道理,也就可以保身了。
聖人掌握了這個道理,他的行動總能抓住時機。
這個幽深精微的道理,舒展開來足以遍布四海,收攏起來卻不滿一杯。
無須用房舍去安置它,無須用城郭去守護它。
隻需要藏在心中,就可以使敵國屈服了。
《軍谶》說:“既能柔,又能剛,則國運光明;既能弱,又能強,則國勢昌盛。
單純用柔用弱,則國力必然削弱;單純用剛用強,則國家必然滅亡。
” 治理國家的原則,在于依賴賢士與民衆。
信任賢者如同自己的心腹,使用人民如用自己的手足,政令便不會有什麼纰漏了。
這樣,行動起來便會像四肢與軀幹一樣協調,像各個關節一樣互相照應,像天道運行一樣順乎自然,靈巧得沒有一點造作痕迹。
統軍治國的關鍵,在于體察衆人的心理,采取相應的措施。
處境危險的要使之安全,心存畏懼的要使之歡愉,離鄉逃亡的要加以招還,含冤受屈的要予以昭雪,上告申訴的要調查清楚,地位卑賤的要加以提拔,恃強行暴的要加以抑制,與我為敵的要加以清除,貪圖錢财的要厚給賞賜,自願效力的要予以任用,怕人揭短的要替其隐諱,善于謀劃的要與之親近,愛進讒言的要棄之不用,诋毀之言要反複核實,反叛之人要堅決消滅。
蠻橫之人要挫其鋒芒,驕傲自滿的要警告之,願意歸順的要招徕之,已被征服的要予以安置,戰敗投降的要給予寬大。
占領了堅固的地方要注意守衛,占領了險隘的地方要加以阻寒,占領了難攻的地方要駐兵把守,占領了城邑要分賞有功之臣,占領了土地要分封出力之士,獲得了财物要賞賜給衆人。
敵人行動要密切監視,敵人接近要嚴加防備,敵人強大要卑而驕之,敵人安逸要引而避之,敵人盛氣淩人要有待其衰,敵人兇暴要暫時退卻,敵人悖逆要申張正義,敵人和睦要分化離間。
順應敵人的行動來挫敗它,利用敵人的情勢來擊破它,散布假情報以造成敵人的過失,四面包圍将其殲滅。
勝利時不要将功勞歸于自己,獲得财物不要自己獨占,攻打城池不要曠日持久,立其國之人為君而不要取而代之。
決策出于自己,功勞歸之将士,哪裡知道這才是真正的大利啊!讓别人做諸侯,由自己做天子。
使他們各保城邑,讓他們各自征收财賦。
世上的君主能以禮祭祀祖先,卻很少能愛護自己的民衆。
尊敬祖先是親親之道,愛護民衆才是為君之道。
愛護民衆的君主,重視農桑,不違農時,減輕賦稅,民衆不貧。
于是國家富足,民衆安樂,然後再選拔賢士去管理他們。
所謂的賢士,就是人們所說的英雄。
所以說,網羅了敵國的英雄,敵國就會陷入困窘的境地。
英雄是國家的骨幹,民衆是國家的根本。
得到了骨幹,獲取了根本,便能夠政令暢通,民無怨言。
用兵的要義,在于注重禮節,厚給俸祿。
注重禮節,智謀之士便會前來投奔,厚給俸祿,忠義之士便會視死如歸。
所以,給予賢士俸祿時不應吝惜财物,獎賞有功之臣時不應拖延時日。
這樣,部屬們便會同仇敵忾而削弱敵國了。
用人的原則,應是封爵以尊崇他,厚祿以贍養他,這樣賢士就會自動來歸了。
以禮節來接待他,用大義來激勵他,賢士便會以死相報了。
身為将帥,必須與士卒同甘苦,共死生,才可與敵作戰。
如此才會我軍大獲全勝,敵人全軍覆沒。
以往良将用兵,有人送給他一壇美酒,他讓人倒在河中,與士卒同流而飲。
一壇酒不能使一河之水都有酒味,而三軍将士都想以死相報,這是因為将帥與自己同甘共苦而感激奮發啊。
《軍谶》說:軍井沒有打好,将帥不說口渴;帳篷沒有搭好,将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