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略

關燈
夫主将之法,務攬英雄之心,賞祿有功,通志于衆。

    故與衆同好,靡不成;與衆同惡,靡不傾。

    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破家,失人也。

    含氣之類鹹願得其志。

     《軍谶》曰:“柔能制剛,弱能制強。

    ”柔者,德也;剛者,賊也。

    弱者人之所助,強者怨之所攻。

    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用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端末未見,人莫能知;天地神明,與物推移;變動無常,因敵轉化;不為事先,動而辄随。

    故能圖制無疆,扶成天威,匡正八極,密定九夷。

    如此謀者,為帝王師。

     故曰:莫不貪強,鮮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

    聖人存之,動應事機。

    舒之彌四海,卷之不盈懷;居之不以室宅,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胸臆,而敵國服。

     《軍谶》曰:“能柔能剛,其國彌光;能弱能強,其國彌彰;純柔純弱,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

    ” 夫為國之道,恃賢與民。

    信賢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則策無遺。

    所适如支體相随,骨節相救;天道自然,其巧無間。

     軍國之要,察衆心,施百務。

    危者安之,懼者歡之,叛者還之,怨者原之,訴者察之,卑者貴之,強者抑之,敵者殘之,貪者豐之,欲者使之,畏者隐之,謀者近之,讒者覆之,毀者複之,反者廢之,橫者挫之,滿者損之,歸者招之,服者居之,降者脫之。

    獲固守之,獲阨塞之,獲難屯之,獲城割之,獲地裂之,獲财散之。

    敵動伺之,敵近備之,敵強下之,敵佚去之,敵陵待之,敵暴綏之,敵悖義之,敵睦攜之。

    順舉挫之,因勢破之,放言過之,四網羅之。

    得而勿有,居而勿守,拔而勿久,立而勿取。

    為者則己,有者則士。

    焉知利之所在?彼為諸侯,己在天子,使城自保,令士自處。

    世能祖祖,鮮能下下⑩;祖祖為親,下下為君。

    下下者,務耕桑,不奪其時;薄賦斂,不匮其财;罕徭役,不使其勞;則國富而家娭,然後選士以司牧之。

    夫所謂士者,英雄也。

    故曰:羅其英雄則敵國窮。

    英雄者,國之幹;庶民者,國之本。

    得其幹,收其本,則政行而無怨。

     夫用兵之要,在崇禮而重祿。

    禮崇,則智士至;祿重,則義士輕死。

    故祿賢不愛财,賞功不逾時則下力并而敵國削。

    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贍以财,則士自來;接以禮,勵以義,則士死之。

     夫将帥者,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敵乃可加。

    故兵有全勝,敵有全因。

    昔者良将之用兵,有饋箪醪者,使投諸河與士卒同流而飲。

    夫一箪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軍之士思為緻死者,以滋味之及己也。

    《軍谶》曰:“軍井未達,将不言渴;軍幕未辦,将不言倦;軍竈未炊,将不言饑。

    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

    ”是謂将禮。

    與之安,與之危,故其衆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以其恩素蓄,謀素合也。

    故蓄恩不倦,以一取萬。

     《軍谶》曰:“将之所以為威者,号令也;戰之所以全勝者,軍政也;士之所以輕戰者,用命也。

    ”故将無還令,賞罰必信;如天如地,乃可禦人;士卒用命,乃可越境。

    夫統軍持勢者,将也;制勝破敵者,衆也。

    故亂将不可使保軍,乖衆不可使伐人。

    攻城則不拔,圖邑則不廢;二者無功,則士力疲弊。

    士力疲弊,則将孤衆悖;以守則不固,以戰則奔北。

    是謂老兵。

    兵老,則将威不行;将無威,則士卒輕刑;士卒輕刑,則軍失伍;軍失伍,則士卒逃亡;士卒逃亡,則敵乘利;敵乘利,則軍必喪。

    《軍谶》曰:“良将之統軍也,恕己而治人,推惠施恩,士力日新,戰如風發,攻如河決。

    ”故其衆可望而不可當,可下而不可勝。

    以身先人,故其兵為天下雄。

    《軍谶》曰:“軍以賞為表,以罰為裡。

    ”賞罰明,則将威行;官人得,則士卒服;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