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雜錄

關燈
,問曰:“何得此曲子?”對曰:“宮中新翻也。

    ”父乃謂其子曰:“宮為君,商為臣,此曲宮聲往而不返,大駕東巡,必不回矣。

    汝可托疾勿去也。

    ”精鑒如此。

     序黃骢疊(急曲子) 太宗定中原時所乘戰馬也。

    後征遼,馬斃,上歎惜,乃命樂工撰此曲。

     序離别難 天後朝,有士人陷冤獄,籍沒家族。

    其妻配入掖庭,本初善吹觱篥,乃撰此曲以寄哀情。

    始名《大郎神》,蓋取良人行第也。

    既畏人知,遂三易其名,亦名《悲切子》,終号《怨回鹘》。

     序夜半樂 明皇自潞州入平内難,正夜半,斬長樂門關,領兵入宮翦逆人,後撰此曲。

     序雨霖鈴 《雨淋鈴》者,因唐明皇駕回至駱谷,聞雨淋銮鈴,因令張野狐撰為曲名。

     序還京樂 明皇自西蜀返,樂人張野狐所制。

     序唐老子 唐老子者,本長安富家子,酷好聲樂,落魄不事生計,常與國樂遊處。

    一旦家産蕩盡,因詣西廓,遇一老妪,持舊錦褥貨鬻,乃以半千獲之。

    尋有波斯見,大驚,謂康曰:“何處得此至寶?此是冰蠶絲所織,若暑月陳于座,可緻一室清涼。

    ”即酬價千萬。

    康得之,還與國樂追歡,不經年複盡,尋卒。

    後樂人嗟惜之,遂制此曲,亦名《得至寶》。

     序得寶子 《得寶歌》,一日《得寶子》,又曰《得鞛子》。

    明皇初納太真妃,喜謂後宮曰:“朕得楊氏,如得至寶也。

    ”遂制曲,名《得寶子》。

     序文叙子 長慶中,俗講僧文叙善吟經,其聲宛暢,感動裡人。

    樂工黃米飯依其念四聲“觀世音菩薩”,乃撰此曲。

     序望江南 始自朱崖李太尉鎮浙西日,為亡妓謝秋娘所撰。

    本名《謝秋娘》,後改此名。

    亦曰《夢江南》。

     序楊柳枝 白傅閑居洛邑時作。

    後入教坊。

     序新傾杯樂 宣宗喜吹蘆管,自制此曲,内有數拍不均,上初撚管,令俳兒辛骨拍,不中,上瞋目瞠視之,骨憂懼,一夕而殒。

     序道調子 懿皇命樂工敬約吹觱篥,初弄道調,上謂“是曲誤拍之”,敬約乃随拍撰成曲子。

     序傀儡子 自昔傳雲:“起于漢祖,在平城,為冒頓所圍,其城一面即冒頓妻阏氏,兵強于三面。

    壘中絕食。

    陳平訪知阏氏妒忌,即造木偶人,運機關,舞于陴間。

    阏氏望見,謂是生人,慮下其城,冒頓必納妓女,遂退軍。

    史家但雲陳平以秘計免,蓋鄙其策下爾。

    ”後樂家翻為戲。

    其引歌舞有郭郎者,發正秃,善優笑,闾裡呼為郭郎,凡戲場必在俳兒之首也。

     序别樂識五音輪二十八調圖 舜時調八音,用金、石、絲、竹、匏、土、革、木,計用八百般樂器。

    至周時,改用宮、商、角、徵、羽,用制五音,減樂器至五百般。

    至唐朝,又減樂器至三百般。

    太宗朝,三百般樂器内挑絲、竹為胡部,用宮、商、角、羽,并分平、上、去、入四聲。

    其徵音有其聲,無其調。

     序平聲羽七調 第一運中呂調,第二運正平調,第三運高平調,第四運仙呂調,第五運黃鐘調,第六運般涉調,第七運高般涉調(雖去中呂調,六運如車輪轉,卻去中呂一運聲也)。

     序上聲角七調 第一運越角調,第二運大石角調,第三運高大石角調,第四運雙角調,第五運小石角調,亦名正角調,第六運歇指角調,第七運林鐘角調。

     序去聲宮七調 第一運正宮調,第二運高宮調,第三運中呂宮,第四運道調宮,第五運南呂宮,第六運仙呂宮,第七運黃鐘宮。

     序入聲商七調 第一運越調,第二運大石調,第三運高大石調,第四運雙調,第五運小石調,第六運歇指調,第七運林鐘商調。

     序上平聲調 為徵聲,商角同用,宮逐羽音。

    右件二十八調。

    琵琶八十四調方得是。

    五弦五本,共應二十八調本。

    笙除二十八調本外,别有二十八調中管調。

    初制胡部樂,無方響,隻有絲竹,緣方響有直拔聲,不應諸調。

    太宗于内庫别收一片鐵方響,下于中呂調頭一運,聲名大呂,應高般涉調頭,方得應二十八調。

    筝隻有宮、商、角、羽四調,臨時移柱,應二十八調。

     樂具庫在望仙門内之東壁。

    俗樂,古都屬樂園新院,院在太常寺内之西北也,開元中始别署左右教坊,上都在延政裡,東都在明義裡,以内官掌之。

    至元和中,隻署一所,又于上都廣化裡、太平裡,兼各署樂官院一所。

     古樂工都計五千餘人,内一千五百人俗樂,系梨園新院于此,旋抽入教坊。

    計司每月請料,于樂寺給散。

    太樂署在寺院之東,令一,丞一;鼓吹署在寺門之西,令一,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