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雜錄

關燈
序雅樂部 宮懸四面,天子樂也;軒懸三面,諸侯樂也;判懸二面,大夫樂也;特懸一面,士樂也。

    宮懸四面,每面五架。

    架即簨虡也,其上安金銅仰陽,以鹭鸶孔雀羽裝之;兩面綴以流蘇,以彩翠絲绂為之也。

    十二律上鐘九乳,依月排之。

    每面石磬及編鐘各一架,每架列鐘十二所,亦依律編之。

    四角安鼓四座:一曰應鼓(四旁有兩小鼓為朄鼓也),二曰腰鼓,三曰警鼓,四曰雷鼓;皆彩畫,上各安寶輪,以珠翠妝之。

    樂即有箫、笙、竽、埙、篪、龠、跋膝、琴、瑟、築。

    将竽形似小鐘,以手将之即鳴也。

    次有登歌。

    皆奏法曲:禦殿,即奏《凱安》、《廣平》、《雍熙》三曲;宴群臣,即奏□□、□□、《鹿鳴》三曲——近代内宴,即全不用法樂也——郊天及諸壇祭祀,即奏《太和》、《沖和》、《舒和》三曲。

    凡奏曲,登歌先引,諸樂逐之。

    其樂工皆戴平績,衣绯大袖,每色十二,在樂懸内。

    已上謂之“坐部伎”。

    《八佾舞》則六十四人,文武各半,皆著畫帻,俱在樂懸之北。

    文舞居東,手執翟,狀如鳳毛;武舞居西,手執戚。

    文衣長大,武衣短小。

    其鐘師及磬師、登歌、《八佾舞》并諸色舞,通謂之“立部伎”。

    柷、敔、樂懸既陳,太常卿押樂在樂懸之北面。

    太樂令、鼓吹令俱在太常卿之後,太樂在東,鼓吹居西。

    協律郎二人,皆執翚竽,亦用彩翠妝之,一人在殿上。

    翚竽倒,殿下亦倒,遂奏樂。

    協律郎皆綠衣大袖,戴冠。

     序雲韶樂 用玉磬四架。

    樂即有琴、瑟、築、箫、篪、籥、跋膝、笙、竽、登歌、拍闆、樂分堂上、堂下。

    登歌四人,在堂下坐。

    舞童五人,衣繡衣,各執金蓮花引舞者。

    金蓮,如仙家行道者也。

    舞在階下,設錦筵。

    宮中有雲韶院。

     序清樂部 樂即有琴、瑟、雲和筝——其頭像雲——笙、竽、筝、箫、方響、篪、跋膝、拍闆。

    戲即有弄賈大獵兒也。

     序鼓吹部 即有鹵簿、钲、鼓及角。

    樂用弦鼗、笳、箫。

    又即用哀笳,以羊角為管,蘆為頭也。

    警鼓二人,執朱幡引樂,衣文,戴冠。

    已上樂人皆騎馬,樂即謂之“騎吹”。

    俗樂亦有騎吹也。

    天子鹵簿用“大全仗”,鼓一百二十面,金钲七十面。

    郊天谒廟吉禮,即衣雲花黃衣,鼓四,钲二;下山陵兇禮,即衣雲花白衣,鼓二,钲二。

    下冊太後、皇後及太子,用鼓七十面,金钲四十面,謂之“小全仗”。

    公主出降及冊三公并袝廟禮葬,并用“大半仗”,鼓四十面,钲二十面。

    諸侯用“小半仗。

    ”鼓三十面,钲十四面,吉兇如上。

    自太子已下,冊禮及葬袝廟,并無警鼓。

     序驅傩 用方相四人,戴冠及面具,黃金為四日,衣熊裘,執戈,揚盾,口作“傩、傩”之聲,以除逐也。

    右十二人,皆朱發,衣白□畫衣。

    各執麻鞭,辮麻為之,長數尺,振之聲甚厲。

    乃呼神名,其有甲作,食者;胇胃,食虎者;騰簡,食不祥者;攬諸,食咎者;祖明、強梁,共食礫死寄考者;騰根,食蠱者等。

    侲子五百,小兒為之,衣朱褶、素襦,戴面具,以晦日于紫宸殿前傩,張宮懸樂。

    太常卿及少卿押樂正到四閣門,丞并太樂署令、鼓吹署令、協律郎并押樂在殿前。

    事前十日,太常卿并諸官于本寺先閱傩,并遍閱諸樂。

    其日,大宴三五署官,其朝寮家皆上棚觀之,百姓亦入看,頗謂壯觀也。

    太常卿上此。

    歲除前一日,于右金吾龍尾道下重閱,即不用樂也。

    禦樓時,于金雞竿下打赦鼓一面,钲一面,以五十人,唱色十下,鼓一下,钲以千下。

     序熊罴部 其熊罴者有十二,皆有木雕之,悉高丈餘,其上安版床,複施寶幰,皆金彩裝之,于其上奏雅樂。

    含元殿方奏此樂也,奏唐《十二時》、《萬宇清》、《月重輪》三曲。

    亦謂之“十二案”。

    (案:此上有脫誤。

    《文獻通考》一百三十九雲:“熊罴架十二,悉高丈馀,用木雕之,其狀如床,上安版四,旁為欄,其中以登。

    梁武帝始設十二案鼓吹,在樂縣之外以施,殿庭晏飨用之,圖熊罴以為飾故也。

    隋陽帝更于案下為熊、罴、貙、豹騰倚之狀,象百獸之舞。

    又施寶幰于上,用金彩飾之。

    奏《萬宇清》、《月重輪》等三曲。

    亦謂之‘十二案樂’。

    ”所引當即此文,附錄以俟考。

    ) 序鼓架部 樂有笛、拍闆、答鼓,即腰鼓也,兩杖鼓。

    戲有《代面》,始自北齊神武弟,有膽勇,善鬥戰,以其顔貌無威,每入陣即著面具,後乃百戰百勝。

    戲者衣紫,腰金,執鞭也(案:《禦覽》五百六十九引《樂府雜錄》雲:“大面出于北齊。

    齊蘭陵王長恭,才武而貌美,常著假面以對敵。

    嘗擊周師金墉下,勇冠三軍。

    齊人壯之,為此聲以效其指捴擊刺之容,俗謂之《蘭陵王入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