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治家

關燈
《周易》:離下巽上。

    家人:利女貞。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

     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

    正家而天下定矣。

     象曰:風自火出,家人。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初九:閑有家,悔亡。

    象曰:閑有家,志未變也。

     六二:無攸遂,在中饋,貞吉。

    象曰:六二之吉,順以巽也。

     九三:家人嗃嗃,悔,厲,吉。

    婦子嘻嘻,終吝。

    象曰:家人嗃嗃,未失也。

    婦子嘻嘻,失家節也。

     六四:富家,大吉。

    象曰:富家大吉,順在位也。

     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

    象曰:王假有家,交相愛也。

     上九:有孚威如,終吉。

    象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

     《大學》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愛者所以使衆也。

    《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

    《詩》雲:“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

    《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

    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孝經》曰:閨門之内具禮矣乎!嚴父,嚴兄。

    妻子臣妾,猶百姓徒役也。

     昔四嶽薦舜于堯,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

    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帝曰:“我其試哉!女于時,觀厥刑于二女。

    ”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帝曰:“欽哉!” 《詩》稱文王之德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禦于家邦。

    ”此皆聖人正家以正天下者也。

    降及後世,爰自卿士以至匹夫,亦有家行隆美可為人法者,今采集以為《家範》。

     衛石碏曰:“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

    ” 齊晏嬰曰:“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

    ”君令而不違,臣共而不二,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善物也。

     夫治家莫如禮。

    男女之别,禮之大節也,故治家者必以為先。

    《禮》:男女不雜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親授受;嫂叔不通問,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于阃,内言不出于阃;女子許嫁,纓。

    非有大故不入其門。

    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弗與同器而食。

    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親,故日月以告君,齋戒以告鬼神,為酒食以召鄉黨僚友,以厚其别也。

     又,男女非祭非喪,不相授器。

    其相授,則女受以篚。

    其無篚,則皆坐奠之,而後取之。

    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

     男子入内,不嘯不指;夜行以燭,無燭則止。

    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夜行以燭,無燭則止。

    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

     又,子生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男子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

    女子十年不出。

     又婦人送迎不出門,見兄弟不逾阈。

     又,國君、夫人、父母在,則有歸甯。

    沒,則使卿甯。

     魯公父文伯之母如季氏,康子在其朝,與之言,弗應;從之及寝門,弗應而入。

    康子辭于朝而入見,曰:“肥也不得聞命,無乃罪乎?”曰:“寝門之内,婦人治其業焉,上下同之。

    夫外朝,子将業君之官職焉;内朝,子将庀季氏之政焉,皆非吾所敢言也,” 公父文伯之母,季康子之從祖叔母也。

    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