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心要全文

關燈
扇及他闆木權造。

    壕唇外掘陷馬坑一重,闊二十五步。

    每坑鹿角槍三根,鐵頭入土令堅。

    近壕布棘城一重,闊二十五步。

     車營法 凡車營法,車每五十步一乘,每百步取一乘為戰車。

    車中出戰隊。

    其車子營及外營橫排,牛在當中,拒馬槍在外。

    仍連車轅為左右廂和門。

     木柵法 凡木柵,因敵所逼,不及築城壘,或因山河險勢,多石少土,不任版築,乃建木為柵。

    方圓高下,隨勢深埋,木根重復,彌縫其闕。

    內重短為閣道。

    外柱一重長出四尺為女墻,皆泥塗之。

    柵外掘壕闊二丈,深一丈。

    木柵裏每百步造戰樓一具,置望樓以遠探望。

     太白營篇 經曰:參七星,伐三星。

    連肩足十星,為十將軍。

    西方白虎之宿也,主殺伐。

    此星明而軍起。

    秋冬草木搖落,有如軍威,故兵出而法嚴。

     凡一將守一千人,十將守一萬人,每幕十人。

    守地一萬六千尺,積尺得二千六百六十六步餘四尺,積步得七裡餘一百四十六步四尺。

    營內有地一十八頃七十畝餘一百四十三步五尺三寸三分。

     地主居坎為地主門,和德居艮為和德門。

     高叢居震為高叢門,大炅居巽為大炅門。

     大威居離為大威門,大武居坤為大武門。

     大簇居兌為大簇門,陰德居乾為陰德門。

     四種為開門,四維為闔門。

     門處置牙旗遊隊,四維門置鋪。

    偏將居壘門內,以禁出入、察奸邪。

     十將旗幡圖禽五色五行例 右一將,行得水,黑幡幟旗,圖熊,額白腳青。

    右二將,行得火,赤幡幟旗,圖鴞,額白腳黃。

    右三將,行得木,青幡幟旗,圖熊,額白腳青。

    右四將,行得金,白幡幟旗,圖狼,額白腳黑。

    右五將,行得土,黃幡幟旗,圖虎,額白腳青。

    左一將,行得水,黑幡幟旗,圖熊,額青腳白。

    左二將,行得火,赤幡幟旗,圖鴞,額青腳黃。

    左三將,行得木,青幡幟旗,圖熊,額青腳赤。

    左四將,行得金,白幡幟旗,圖狼,額赤腳黑。

    左五將,行得土,黃幡幟旗,圖虎,額赤腳白。

     中營二千人為左右決勝軍,大將衛五百。

    為幕二百五十人。

    守地四千尺,積尺得六百六十步四尺,積步得一裡三百六十步四尺。

    以營四面乘之,一面得地一百六十八步餘四尺。

    其中營小營每面加四十三步一尺三寸三分,通成二百二十二步一尺三寸三分。

    每幕相去五尺四寸四分。

    營內有地二頃四畝,餘一百五十七步一尺五寸九分。

     休門主一居子,生門主八居艮。

     傷門主三居卯,杜門主四居巽。

     景門主九居午,死門主二居坤。

     驚門主七居酉,開門主六居乾。

     陰陽隊篇 經曰:陽隊起,一至九;陰隊起,九至一。

    隊有五十人,五人為火長。

    一隊九人,不失四十五人之數。

    卒間容卒,相去二步。

    隊間容隊,相去一十八步,前後一十步。

    其隊前後亦如之。

    所謂隊間容隊,陣間容陣,曲間容曲者是也。

    凡一隊布地三十六步,一陣二十二隊,布陣地九百九十三步。

    方圓、曲斜、長短皆如之。

    火長不預教習,其技器械亦在分數之內。

    甲三十領六分,戰袍二十領四分,槍五十根十分,牌十具二分,弩十張二分,陌刀十張二分,箭四十副八分,佩刀四十口八分,棓十具二分。

     天勝草教法 凡教兵者,兩面門旗,紅旗一口,青、白、皂旗各一口。

    須從陣隊展去四十步,每一隊相合,地分兩間各六十步,去五旗各八十步,兩隊相合一十八步。

    此六甲營隊。

    中軍隊四角置大鼓一面,打三下,獲獸,陣鼓前納交便打一下。

     經曰:古之諸侯畋獵者,上以供祭祀,下以習武事。

    太古之時,人食鳥獸之肉,衣鳥獸之皮。

    後世人民眾多,禽獸寡少,衣食不足,於是神農教其播植,導其紡績,以代禽獸之命。

    自此以後禽獸盈山林,害禾稼,人民苦之。

    於是王公秋冬無事,萬物畢成,蟄蟲已伏,乃具卒乘從,禽於山澤,以教兵令。

    庶知部分、進退之儀耳。

     一人守圍地三尺,一十二將守地三萬六千尺,得步六千。

    五裡餘六十步圍中徑,闊得地五裡餘二十步。

    以左、右決勝將教其決左、右將,各主士卒隊伍為行列,皆以金鼓、旌旗為節制也。

    共初起圍張翼,隨山林地勢,不管遠近、部分,其合圍地。

    虞侯先擇地訖。

    以善弧矢者為圍中騎,其步卒槍幡守圍。

    有漏禽獸者坐。

    守圍使大獸公之,小獸私之,以觀進止。

     教旗篇 經曰:春秋末,并為戰國。

    增進武之禮,以為戲樂,用相誇競。

    而秦更名曰角觝。

    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為危。

    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振旅理兵,所以不忘戰也。

    宣父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今邊軍更名曰教旗,使士卒識金鼓、別旗幟、知行列、諳部分,乃一軍之節制也。

     凡教旗於平原曠野,登高遠視處,以大將居其上,南向,左右置鼓一十二面,角一二十具,左右豎立五色旗,大纛居前,列旗次之。

    而監軍使、禦史、裨將、左右衙官,隊如偃月形為後騎。

    下臨平野,使士卒目見旗旌、耳聞金鼓、心存號令。

    乃命十將、左右決勝將,總十二將,一萬二千人。

    兵刃精新,甲馬幡旗分為左右廂,各以兵馬使為長,班布其次。

    陣間容陣,隊間容隊,曲間容曲。

    以長參短,以短參長。

    回軍轉陣,以前為後,以後為前。

    進無奔進,退無趨走。

    孫子所謂「紛紛紜紜,鬥亂不可亂;混混沌沌,形圓而不可敗」者,奇正是也。

    以正合,以奇勝。

    聽音視麾,乍合而乍離。

    於是三令五申,白旗點鼓音,如動則左右廂徐合。

     教弩篇 經曰:弩者,怒也。

    言其聲勢威向如怒,故以名其弩也。

    其穿則洞堅,自近攻遠。

    古有黃連、百竹、八檐、雙弓之名。

    今有絞車弩射七百步,攻城拔壘用之。

    擘張弩射三百步,步戰用之。

    馬弩射二百步,馬戰用之。

    張弩遲,臨敵不過一二放,所以戰陣不便於弩。

    非弩不利於戰,而將不明於弩也。

    夫弩不離於短兵,當別為隊,攢箭注射,則前無列兵,後無橫陣。

    以陣中張,陣外射,番次轉回,張而復出射,射而復入也。

     凡張弓,後左廂丁字立,當弩八字立。

    高擡手,垂衫襟,左手承撞,右手迎上,當心看張,張有闊狹,左■[月坒]右轉,還復當心,安箭高舉射。

    賊若遠,高擡弩頭;賊若近,平身放。

    若左右有賊,回身放。

    賊在高處,擡頭放。

    若依此法,射乃百發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