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

關燈
發展的普遍規律入手,來論述用兵的規律,這便是抓注了根本。

    毛主席說,“兩軍相争,一勝一敗,所以勝敗,皆決于内因。

    勝者或因其強,或因其指揮無誤,敗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揮失宜,外因通過内因而引起作用。

    ”用這種觀點去回顧前面20幾篇文章和分析中列舉的大大小小上百個戰例,自然給人以豁然開朗的感覺。

    所以說,這篇文章是孫膑全部兵法論述的總結,它是軍事指揮員從宇宙發展規律的宏觀高度。

    研究和掌握用兵根本規律的必讀教材。

    說這篇文章精深,是因為它在從宏觀高度論述用兵規律之後,又深入一步,從對敵和帶兵兩個方面論述了戰略戰術的根本問題。

    在對敵問題上,孫膑以“奇”和“正”的辯證關系,論述了基本的戰略戰術。

    他的基本觀點是:“奇正無窮,分也。

    分之以奇數,制之以五行。

    ”所謂“正”,就是常規戰法,所謂“奇”,就是出奇的戰法,也是非常規戰法。

    孫膑認為“奇”和“正”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他主張要根據實際情況運用常規和非常規的戰法,更主張按照出奇制勝的原理,運用五行相生相克的規律去制約敵軍。

    這種基本的戰略戰術思想,在本書前面20多篇文章中,已有很充分的表露。

    人們之所以說孫膑繼承和發展了我國諸多兵法家的優秀思想,原因正在于此,綜觀整個孫膜兵法論述,始終貫串着一個根本思路:“機動靈活,出奇制勝。

    ”這也正是他超越前人、獨樹一幟的地方。

    運用這一基本戰略戰術思想,孫膑又列出以變異陣形對陣、以靜制動、以逸待勞、以飽對饑等出奇制勝的策略,并總結說:“奇招層出不窮的人,就能超出常人不斷取勝。

    ”在帶兵問題上,他首先以人的關節作比喻,深刻他說明了各個環節都十分重要,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像人的一個關節痛而引起全身痛一樣,導緻全軍受影響。

    在帶兵問題上,他又集中于軍隊配置和全軍團結一緻上。

    軍隊配置上,他強調了前鋒後衛協調,保持陣形以及進退道路暢通,這是保存自己,戰勝敵人的基本要求,他抓住了關鍵。

    在軍隊團結一緻上,他深入論述了指揮和賞罰問題,深刻他說明賞罰不在多少輕重,而在合理,更在于指揮得當,指揮不當,高賞低罰也不起作用。

    指揮得當,尚未實行賞罰也能起作用。

    他還特别強調了愛兵思想,要關心、體貼軍兵。

    他提出将領要勇于承擔責任,甚至要代兵受過,這一點特别重要,隻有這樣,才能大得軍心,造就一支“遇上強敵也不怕死,踩上鋒利的刀刃也不會轉身後退”的勁旅。

    這樣的将領便能做到“用流水沖石頭去毀掉敵船”那樣用兵如神了。

    戰争問題最根本的也就是帶兵和對敵這兩條。

    帶兵即是組織好自己的力量,使其成為銳利無比的矛;而對敵。

    就是運用自己的矛去刺破敵軍的盾。

    用兵的戰略戰術,總是圍繞這對矛盾做文章。

    孫膑在分别論述了戰争的各個方面後,又在這裡着重總括論述用兵和對敵的基本思路,有其特殊強調的作用和深刻的用意,值得人們特别注意。

    那些真正懂得用兵規律,善于在戰争中掌握“奇正”變化,能夠機動靈活,出奇制勝的将領,一定能在戰争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活劇。

    說到懂得用兵規律,善于出奇制勝,人們往往首先想到諸葛亮,前面已舉過數例諸葛亮用兵如神的故事,不妨再舉當馬谡失了街亭之後,諸葛亮一面派出心腹人員去布置天水、南安、安定官吏和軍民撤退,并派人去接姜維的母親,一面又親自帶兵五千去西域搬運糧草。

    正當諸葛亮派出五千軍兵的一半運糧出發之後,忽然探馬十幾次飛報,司馬懿帶領15萬大軍向西城擁來。

    這時,城中僅剩2500名軍兵,衆官員聞報全都臉變顔色,而諸葛亮卻鎮定自若地指揮說:“把旗幟全藏起來,諸軍各守城上崗棚,不許出入,不許大聲說話。

    把四座城門全都大開,每門用20名軍士裝成老百姓,灑掃街道。

    魏兵來時,不許随便動。

    我自有妙計!”諸葛亮說完,披上鶴氅,戴上綸巾,領着兩個小童,帶着一張琴,在城樓上倚欄而坐,焚香彈琴。

    司馬懿的哨探到城下,一看這般光景,不敢進城,急忙去向司馬懿報告。

    司馬懿笑了笑,不相信有這樣的事,便命令三軍停止前進,親自飛馬遠遠觀望。

    果然看見諸葛亮坐在城頭之上,左面一名童子,手捧寶劍;右面一名童子,手拿拂塵。

    城門内外,有20多個百姓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

    司馬懿看完,疑心大起,急忙傳令,後軍改作前軍,前軍改作後軍,往北山路退走。

    司馬昭問:“是不是諸葛亮沒有兵,故意裝出這樣的姿态?”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從未冒過險。

    現在他大開城門,必定有埋伏,我軍進去,必定中計。

    你們哪裡知道!趕快退走!”諸葛亮見魏兵走遠了,才拍掌大笑。

    衆官無不異常驚訝,齊問諸葛亮:“為什麼魏兵見了丞相便迅速退走了?”諸葛亮這才說明原因,衆官驚服。

    諸葛亮随即下令,讓西城百姓随軍撤到漢中。

    諸葛亮料定司馬懿必定回來,立即帶領軍民離開西城。

    司馬懿退到武功山小路,忽聽山坡後喊殺聲連天,鼓聲震地。

    魏兵也不知蜀兵到底有多少,不敢停留,扔掉辎重逃去。

    司馬懿一直退到街亭。

    曹真聽說諸葛亮退兵,便領兵追趕,卻被姜維、馬岱截住。

    曹真連忙退兵,先鋒陳造已被馬岱殺死。

    諸路蜀軍安全退回漢中後,司馬懿又到了西城,向土人一打聽,才得知全部真象,原來諸葛亮唱的是“空城計”,他真是後悔莫及,又一次仰天長歎道,“我不如孔明啊!”随即安撫軍民,帶兵回到長安去了。

    諸葛亮為什麼敢于用空城計,而且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