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

關燈
化交替一般,是正常而必然的現象。

    一個國家、一支軍隊,有勝過别人、能取勝的一面,也有不如别人,不能取勝的一面,就如同金、木、水、火、上五行相生相克一樣,有生就有死,世間萬物都是一樣。

    有能做到的,也有不能做到的,所有的人都是這樣。

    有條件具備而有餘的,也有條件不足的情形,形勢發展變化就是如此。

    因此,隻要是有陣形顯露的軍隊,就沒有不能識别的;而隻要是能識别的軍隊,就沒有不可戰勝的。

    所以,聖人會運用萬物的長處去制勝萬物,而且能不斷取勝。

    用兵作戰的人,是靠陣形相互取勝的。

    陣形沒有不能戰勝的,隻是有人不知道用以戰勝的陣形而已。

    以陣形取勝的變化,就如同天和地相互遮蔽一樣是永無窮盡的。

    以陣形取勝的辦法,用盡楚、越兩地的竹子也是寫不完的。

    陣形是用其長處去取勝的。

    用一種陣形的長處去勝過萬種陣形,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說,可以給陣形規定一定的式樣,但是取勝的陣形卻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

    因此,善于用兵作戰的人,了解敵軍的長處,就能知道敵軍的短處;了解敵軍不足的方面,就能知道敵軍優勝的方面,這種人預見勝利,就如同預見日月升降一樣準确容易,這種人取勝的措施,就如同用水滅火一樣有效。

    用陣形對陣形,是常規戰法叫做“正”;不用固定的陣形去對付固定的陣形,是非常規戰法,叫做“奇”。

    “奇”和“正”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關鍵在于酌情運用,掌握分寸。

    要按照出奇制勝的原理,運用五行相生相克的規律去制約敵軍。

    ..分析掌握敵情清楚準确,就去有相應的取勝陣形,陣形确定自然就會有陣名了。

    ..用和敵軍相同的陣形是不能取勝的,所以必須以變異的陣形出奇制勝,由于這個原因,以靜制動是出奇,以逸待勞是出奇,以飽對饑是出奇,以安定對動亂是出奇,以多對少是出奇,暴露的行動是正,隐蔽的行動是奇。

    出其不意而又不被敵軍發覺,就能取勝。

    所以說,奇招層出不窮的人,就能超出常人不斷取勝。

    人的一個關節痛,其他所有關節便都不能正常發揮作用,因為所有的關節都屬于同一個身體。

    前鋒失敗了,後隊也就不能發揮作用,因為是同一陣形。

    所以說,作戰的态勢,要大陣..小陣..後衛不追逐超越前鋒,前鋒不能阻擋後衛部隊。

    前進要有道路可以出去,後退要有道路可以進入。

    賞和罰都沒有實行,而衆軍卻肯聽令,這是由于這些命令是衆軍能夠執行的。

    懸出高賞低罰,而衆軍卻不聽令,這是由于命令是衆軍無法執行的。

    要讓衆軍處在不利的形勢下,仍然拼死前進而毫不後退,這是像孟贲那樣的勇士也難以做到的;如果因衆軍不能做到而責怪他們,那就猶如要讓河水倒流一樣了。

    所以說,用兵作戰的人,要按情勢處理:軍兵得勝,要讓他們得到好處;軍兵打了敗仗,領兵将領要承擔責任,代兵受過;軍兵疲勞時,要讓他們休息;軍兵饑餓時,要讓他們能吃上飯。

    這樣就能使軍兵遇上強敵也不怕死,踩上鋒利的刀刃也不會轉身後退。

    所以說,懂得流水的規律後,就可以做到用流水沖石頭去毀掉船隻;使用軍兵時懂得他們的心理,貫徹軍令就如同流水一樣暢通無阻了。

     [解析]就軍事論述而言,孫膑這篇文章可以稱得上“博大精深”了。

    說它博大,是因為這篇文章并沒有局限于軍事戰略戰術的探讨,而是從宇宙萬事萬物運行規律的高度去論述用兵的規律,從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理上去探求用兵的規律。

    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篇文章正是孫膑兵法的理論基礎,也是軍事科學在用兵打仗的戰略戰術方面的理論基礎。

    這篇文章可說是孫膑兵法思想的總結。

    孫膑在文章開頭,便用“大地”、“四時”變比的道理作為比喻,準确而生動他說明了軍事作為一門科學,也像宇宙的萬事萬物一樣,有其運動變化的規律。

    并列出勝與敗、生與死、能與不能等一系列戰争中的矛盾,說明戰争的進程就是矛盾轉化的進程,所謂的用兵之道,就是研究、掌握矛盾轉化的規律。

    傑出的軍事家,也就是孫膑所說的“聖人”,就是善于掌握這種運動變化規律,善于因勢利導,促使矛盾按自己預計的模式轉化,達到他預期的目标。

    這也就是孫膑說的“以萬物之勝勝萬物,故其勝不屈”。

    傑出的軍事家,就是按照萬事萬物運動發展的規律去用兵作戰,善于揚長避短、因勢利導,所以他們便能下斷取勝。

    孫膑的這一段論述,是人類最先進的理論——唯物辯證法基本觀點的反映。

    唯物辯證法認為,宇宙萬物都是在不斷的運動之中,并且按照一定的規律發展變化,毛主席在《矛盾論》中,有這樣一段論述:“和形而上學的宇宙觀相反,唯物辯證法的子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内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系去研究事物的發展,即把事物的發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運動,而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系着和互相影響着。

    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任何事物内部都有這種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運動與發展。

    事物内部的這種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聯系和相互影響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以毛主席這段論述和孫胺的論述比較,可以看出二者的基本觀點是一緻的,隻不過孫膑的認識和表述還隻是樸素的、初級的,不像、也不可能像毛主席的論述那麼細緻、那麼深刻、那麼周密。

    然而,孫膑在那個時代,能有這種認識,能作出這種表述,已是難能可貴的了。

    再說,孫膑能從宇宙萬事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