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名五恭

關燈
糜芳。

    博士仁見了吳軍從城外射進來的招降書信,心想:“關公恨我的意思很深,我不如早點投降東吳好。

    ”當即下令大開城門,請東吳招降使臣進城。

    傅士仁投降後,又去招降糜芳,糜芳因為早就跟随劉備,一開始還不願投降,但傅士仁說,“關公臨走那天就痛斥我們二人一頓,非常恨我們二人。

    如果他得勝回來,絕不會輕饒我們。

    您仔細想想吧!”糜芳終被說動,也投降了東吳。

    潘濬防守大意,傅、糜二将相繼投降,荊州地區全落入東吳手中,這一來,關雲長就失去了大部分地盤,而且陷入腹背受敵的艱難境地。

    關雲長退到麥城後,又連犯錯誤。

    東吳呂蒙用善待荊州軍兵家屬的辦法動搖了荊州軍心,關雲長卻不知撫慰關懷以安定軍心,而是一味責罰催逼,結果荊州軍兵在行軍路上紛紛開了小差,到達麥成已所剩無幾。

    被困在麥城的關雲長,因兩次中曹軍箭傷,尤其第二次中的是毒箭,雖經華佗刮骨療毒,但因連續交戰、敗退,既得不到休息,更免不了焦急生氣,所以一直沒有完全恢複健康,已遠非當年過五關斬六将的關雲長了。

    在小城之中,外無援軍,内無糧草,最後隻好突圍。

    關雲長決定夜間從城北小路逃走,王甫卻建議走大路,以防小路有埋伏。

    關雲長說:“即使有埋伏,我又怕什麼呢?”正是這次驕傲,使他落入東吳的埋伏。

    原來,呂蒙早已料定他要走小路,遂派出數路軍兵沿路襲擊,最後,被東吳一個低級将領馬忠活捉。

    曾經所向無敵、叱咤風雲的關雲長,終困驕傲自大而使自己内部有了隔閡,又因剛愎自用,幾次不聽别人的忠告,以緻落得徹底失敗。

    而呂蒙、陸遜正是連連利用了他的錯誤,才獲得很大成功。

    僅從以上三例便可充分證明,孫膑這篇文章把軍隊分為五種類型,是很準确的,針對五種情況提出的對付策略也是對症之藥,切實可行。

    孫膑的論述,既可供帶兵将領作為臨敵時分析敵情,确定對敵策略戰術之用,又可作為帶兵将領作為自律的标準,防止犯這幾種錯誤,防止敵軍用以對付自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論述的“五恭五暴”,是論述己方軍隊進入敵對國家時應持的态度。

    這是帶兵将領難于處理好的一個問題。

    任何一支軍隊進入敵對國家時,都會遇到對方民衆自然的猜疑、不信任,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敵對情緒。

    處理得好,可以逐步取得信任,從而站住腳跟;處理不好,則會加劇敵對情緒,使自己寸步難行,處處挨打,孫膑在這裡提的五恭和五暴,實際是兩種極端的态度,單純采取哪一種都是不行的:一味謙恭,會被對方民衆視作自覺理虧,軟弱可欺,自然對你毫無畏懼,更談不上尊重;一味兇暴則隻會加深仇恨,激發反抗,其結果也同樣不妙。

    孫膑認為,二者應交替使用。

    我們似乎可以理解為不卑不亢,不軟不暴,掌握适度。

    既要理直氣壯,顯示出正義之師的威嚴,又要對敵國民衆表現出應有的尊重和愛護,讓他們對進入該國的軍隊既敬畏又信任。

    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實在很難,但又非如此不可。

    可以回憶一下董卓怔讨專權的宦官進京護駕的情況。

    董卓的大軍進入京城和中原地區,當然不是敵對國家,但總是進入了原非他所管轄的地區,雖不至于有天然的敵對情緒,也總有不了解的一面。

    董卓本是打着勤王的旗号進兵的,本可得到民衆的擁護,但他進入京城,占據中原之後,比原來把持朝政的宦官更兇殘,不但威逼皇帝、擅定興廢、淫亂宮廷,更是四處搶掠百姓,濫殺無辜,其殘暴兇惡,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所以,董卓很快就激起各方面、各階層紛紛起來反抗、讨伐,他的專權沒多久就以失敗告終。

    這說明,單純依靠兇暴是不行的。

    倒是諸葛亮平南,可以給人們提供一個正确的範例。

    他帶領的蜀兵蜀将,自是比盂獲的蠻兵厲害多了,所以一次又一次戰勝蠻兵。

    但他從不施暴,對俘虜一律釋放,并給以種種優待,更不用說對普通百姓了。

    他在寬大的同時,還不忘顯示實力,他曾帶領孟獲觀看蜀軍兵營、武器、糧草,目的是讓孟獲知道蜀軍的強大,啟發他不要作無謂的反抗。

    諸葛亮的剛柔相濟,不但從武力上征服了南蠻,而且從内心收服了蠻邦上下。

    在唐将征讨高麗中,也有這樣一段佳話。

    從隋炀帝東征開始,到唐太宗禦駕東征,都無功而返。

    到了唐高宗年間,征戰仍然不斷,朝鮮半島的高麗、百濟不斷反叛、侵邊。

    後有劉仁願、劉仁軌二将率兵從半島中部登陸,打敗了百濟。

    百濟滅亡後,劉仁軌留下鎮守,他安撫當地民衆,派人掩埋敵兵遺骸,清理戶口,重建被戰争毀壞的村莊,選拔當地官員協助治理,修橋鋪路,修塘補堤,教百濟民衆種桑養蠶,發展農業生産,救濟老弱孤殘等。

    這些安定富民的措施一執行,便大得百濟民衆擁護,當地出現了安居樂業的繁榮景象。

    這一反兩正的實例,可以幫助人們理解,在“敵對國度”中,該如何行事。

    像董卓那樣兇殘貪婪,盡管在井非真正的敵國,仍是站不住腳,而像諸葛亮和劉仁軌那樣,在真正的異國他鄉,照樣能得到擁護。

    總之,如何具體掌握“謙”與“暴”,大有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