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者

關燈
個月,軍糧接濟不上,更加焦躁不安。

    項羽萬般無奈,隻好把早已扣押在軍中的劉邦的父親押到軍前,威脅劉邦。

    他沒想到劉邦卻說:“當初我曾和你結為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

    你如果一定要煮死你的父親,請别忘了分給我一杯肉湯喝!”這一招大出項羽意外,項羽騎虎難下,虧得項伯勸阻,才算收了場,再把劉邦的父親押回軍營。

    劉邦仍然堅守不出,消耗楚軍,項羽卻急于決戰,不斷前去挑戰,一天項羽又去向劉邦挑戰,要單打獨鬥,決一死戰,劉邦卻大肆數落項羽的種種暴行,給他列了10大罪狀,連罵帶損,氣得項羽暴跳如雷。

    項羽下令埋伏好的弓弩手放箭,劉邦大意中箭,正在胸部。

    但他硬挺住,還說:“那賊兵隻不過射中我的腳趾頭!”回營後雖然疼痛難忍,還是接受張良的建議,掙紮起來去巡視營寨,以穩定軍心。

    然後才回成臯調養。

    楚漢兩軍在成臯、荥陽對峙、均無進展,韓信征齊卻大獲全勝,攻占了齊國的都城。

    齊國是項羽的主要同盟和後助,他經不起失去齊國,便分出大部分兵力,号稱20萬大軍,去救授齊國。

    可是,楚齊聯軍又被韓信打得大敗,韓信平定了齊國,完成了配合正面戰場的任務,劉邦認為決戰時刻到了,便準備發動攻擊。

    不料,事情又出現了變化。

    原來,韓信平定齊國後,派人給劉邦送了一封信,說是為了穩定局勢,希望封他為代理齊王。

    劉邦一看,便破口大罵:“我困守在這裡,日夜盼你來支援,你卻反而想自立為王!”當時張良、陳平正在劉邦身旁,張良深知韓信的作用舉足輕重,連忙暗中輕輕踩了劉邦的腳一下,并在劉邦耳邊說:“現在局勢并未完全有利于我們,怎麼能禁止韓信自立為王呢?不如送個順水人情,封他為齊王,也好籠絡他,為我所用,防止變故。

    ”劉邦頓時醒悟過來,改變了口氣,把罵韓信的下文變成了:“大丈夫平定諸侯,要做王就做真正的,何必要什麼代理呢!”劉邦總算機靈,掩飾得巧妙,避免了一場可能使形勢逆轉的變故,劉邦随即派張良前去,立韓信為齊王,并下令調他的軍隊前來夾擊項羽。

    韓信得遂所願,自然高高興興地出兵。

    楚漢兩軍又相持了幾個月,韓信便領兵南下,直搗彭城,彭越的隊伍又連下20餘城,多次切斷項羽的補給錢。

    到這時候,整個軍事形勢就完全改變了,項羽不但兵力大減,而且三面受敵,毫無外援,空前孤立,由當初的絕對優勢,變成了明顯的劣勢,項羽這時才省悟到形勢不妙,提出和議,并願送回劉邦的父親和妻子。

    劉邦想休整一番,便接受了和議。

    但張良、陳平極力谏阻,勸劉邦勿失消滅項羽的良機、切切不可放虎歸山。

    劉邦接受了他們的意見,立即統領大軍追擊項羽,到了公元前202年10月,劉邦、韓信、彭越三路大軍把項羽包圍在垓下,全殲了項羽的楚軍,項羽雖然奮戰突圍,但自覺無顔再見江東父老,便在烏江自殺了。

    這一場持續兩年多的大會戰,以劉邦大獲全勝而告終,給後人留下很多經驗教訓。

    我們以孫膑在《善者》一文中所闡述的指揮原理和方法來衡量雙方的用兵技巧和水平,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楚敗漢勝的原因在于項羽和劉邦自身。

    項羽驕傲自大,自以為天下無敵,便隻知憑借武力征服他人,而不懂用兵的根本策略,當他還有範增輔佐時,還能彌補他的不足,所以十分強大,當他中了劉邦、陳平的反間計,懷疑範增,使得範增一怒而去後,他的弱點就暴露無遺了,由戰略上的主動變為戰略上的被動,被敵人牽着鼻子走,而被各個擊破,最終全軍覆沒。

    項羽應了孫膑說的“四路都受困,五動皆有憂”,終究失敗,反觀劉邦,雖然他本來兵力較弱,而且有過緻命的錯誤,但他身邊有張良、陳平等傑出的謀士和韓信這樣傑出的将領,能及時提醒他,幫助他糾正錯誤,扭轉局勢。

    而劉邦也能信任他們,聽取他們的意見,采納他們的計策,從而大大彌補了自己的不足,極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指揮能力和水平。

    在張良、陳平輔佐下,劉邦選定荥陽、成臯作為基地與項羽打持久戰,這在戰略、戰術上都是正确的,正如孫膑所說的,“善于審視地形險阻而加以利用,能夠指揮全軍将士進退自如,敵軍兵多時能使其變少,敵軍軍糧充足時能讓其挨餓受饑。

    ”使用反間計,又使得本來同心協力的敵軍不和。

    經過幾次波折,終于使楚軍“疲病而得不到休息,又饑又渴而不能吃飯喝水”,而漢軍則“吃飽了等待饑餓的敵軍,以逸而等待疲憊的敵軍”,漢軍最終達到“四路通達,五動巧妙”。

    可以說,成臯之戰,是孫膑《善者》一文所闡述的原理和方法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