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者
關燈
小
中
大
明隻有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克敵制勝的将領才能稱得上善于用兵的将領。
文章一開頭就提出面對兵多而強的敵軍時,善于用兵的将領卻能巧妙地使敵我形勢發生有利于本方的轉化,讓敵軍由全局的優勢變為局部的劣勢,進而擴大為全局的劣勢,并戰而勝之。
文章不但指出了善于用兵的将領應該具備的水平,而且指出了達到的途徑:善于審視和利用地形,能指揮全軍進退自如,能使敵軍兵力由多變少,由糧足變為糧少,由逸變疲,由團結變為不和等等。
這些述說對用兵之人都是很好的提示。
文章進而把用兵的臨敵指揮概括為“四路五動”,特别是把“按兵不動”也列力一“動”,很有辯證思想,也是很有見地的說法。
“四路五動”,很準确地概括了軍隊的各種運動方式,因為當時還沒有空降、空中撤退或潛水等方式。
孫膑就是從這“四路五動”的指揮上來區分是否善于用兵。
孫膑把用兵能做到“四路通達,五動巧妙”的将領認定為善于用兵的将領,并進而将“四路、五動”闡釋為讓自己的軍隊進、退、守皆運動自如,并讓敵軍“四路受困,五動優慮”。
誠然,能有那麼高的指揮藝術的将領确實難求,正如古人所說,“千軍易得,一将難求”,而為了國家的安全,這樣的将領非“求”不可。
楚漢相争時有一場“成臯之戰”,這是秦朝被推翻之後決定兩支力量最大的起義軍的命運的大戰役,人們從中可以領略許多臨敵指揮的謀略和技巧。
這場大戰役曆時兩年零四個月,地點在河南的榮陽地區。
戰役開始時,項羽有4O萬人,劉邦僅有10萬人,項羽在兵力上占絕對優勢,而且項羽本人又十分勇猛善戰,幾乎無人能敵。
所以,從戰役開始時雙方兵力對比等基本方面看,是楚強漢弱,但戰役的結果卻是漢勝楚敗,戰役是如何進行的呢?形勢是如何扭轉的呢?公元前206年,項羽帶兵攻入鹹陽,處死了秦國的王位繼承者子嬰,放火燒了秦朝的宮殿,結束了秦王朝的統治。
這時項羽的兵力最強,他便自封為西楚霸土,自認為各路義軍的統帥。
為了确立自己的首領地位,他分封各路義軍首領和六國後裔及秦國降将共18人為王。
但起義軍将領多有不服,尤其是劉邦,按楚懷王當初的許諾,“先入關中者為王”。
劉邦先攻入關中,理應為“關中王”,而項羽卻把他封為“漢王”,把巴、蜀、漢中等偏僻地區封給他,還把三員秦朝降将封在關中為王,用以監視劉邦。
這樣,這次分封已埋下了楚漢相争的種子。
分封之後,項羽認為劉邦已在他控制之下,不足為患了。
便帶兵北征,去攻打齊國的田榮。
而劉邦自知實力不如項羽,便利用這個機會積蓄力量,他首先廣招賢才能人,得到了韓信這位卓越的軍事家,封其為大将。
接着采納韓信的建議,襲擊了三個秦國降将,奪取了關中要地作為自己的根據地。
第二年,劉邦就聯合五路諸侯,共有五六十萬軍兵,一舉攻占了楚國都城——彭城。
這一勝利卻沖昏了劉邦的頭腦,他不思戒備和進取,而是天天飲酒作樂,結果被迅速趕回的項羽打了個措手不及,吃了大敗仗,不但丢掉了彭城,還被項羽窮迫猛打,傷亡十幾萬人。
最後,劉邦僅帶幾十人馬突出重圍,狼狽逃命。
這次慘敗,使劉邦受到了深刻的教訓,他這時才真正明白了當時的形勢。
這時,劉邦接受謀臣張良的建議,把軍隊撤到荥陽,在這裡休整,建設戰略根據地。
荥陽占有地利,北面有黃河作為屏障;往西可通關中,和劉邦的根據地相通,漢軍便有了可靠的後方依托;東南面是開闊的平原地帶,進攻便于展開兵力,防守也利于消滅敵軍;而且荥陽境内的敖山上還有秦朝留下的大糧倉,可以保證軍糧供應。
張良選的這個地方确實不錯。
随後,蕭何又從關中送來了一批兵員補充了漢軍兵力,使劉邦的軍隊實力增強。
經過彭城失陷之後,項羽認清劉邦是主要對手,便集中兵力對付劉邦。
因此,在榮陽地區,楚漢決戰的态勢便形成這時,劉邦采取了幾項措施,大大改善了自己的地位。
他派兵在荥陽和敖山糧倉之間修了一條運糧通道,道路兩旁都修了圍牆掩護,以便安全運糧。
接着,劉邦派韓信平定了背叛漢王、投向楚軍的魏王魏豹,解除了自己側翼的威脅,并擴大了劉邦的勢力範圍。
随後,韓信帶兵北攻燕、趙,東伐齊軍,向南斷絕楚軍的糧道。
這樣,不但解除了漢軍左翼的威脅,而且牽制了楚軍正面進攻漢軍的兵力。
不久,占據江西、安徽一帶的九江山英布背叛項羽,歸順劉邦。
英布曾是項羽的一員猛将,這時背楚歸漢,是劉邦策反工作的一大成功,削弱了項羽的力量,增強了劉邦的力量。
這一系列舉措進一
文章一開頭就提出面對兵多而強的敵軍時,善于用兵的将領卻能巧妙地使敵我形勢發生有利于本方的轉化,讓敵軍由全局的優勢變為局部的劣勢,進而擴大為全局的劣勢,并戰而勝之。
文章不但指出了善于用兵的将領應該具備的水平,而且指出了達到的途徑:善于審視和利用地形,能指揮全軍進退自如,能使敵軍兵力由多變少,由糧足變為糧少,由逸變疲,由團結變為不和等等。
這些述說對用兵之人都是很好的提示。
文章進而把用兵的臨敵指揮概括為“四路五動”,特别是把“按兵不動”也列力一“動”,很有辯證思想,也是很有見地的說法。
“四路五動”,很準确地概括了軍隊的各種運動方式,因為當時還沒有空降、空中撤退或潛水等方式。
孫膑就是從這“四路五動”的指揮上來區分是否善于用兵。
孫膑把用兵能做到“四路通達,五動巧妙”的将領認定為善于用兵的将領,并進而将“四路、五動”闡釋為讓自己的軍隊進、退、守皆運動自如,并讓敵軍“四路受困,五動優慮”。
誠然,能有那麼高的指揮藝術的将領确實難求,正如古人所說,“千軍易得,一将難求”,而為了國家的安全,這樣的将領非“求”不可。
楚漢相争時有一場“成臯之戰”,這是秦朝被推翻之後決定兩支力量最大的起義軍的命運的大戰役,人們從中可以領略許多臨敵指揮的謀略和技巧。
這場大戰役曆時兩年零四個月,地點在河南的榮陽地區。
戰役開始時,項羽有4O萬人,劉邦僅有10萬人,項羽在兵力上占絕對優勢,而且項羽本人又十分勇猛善戰,幾乎無人能敵。
所以,從戰役開始時雙方兵力對比等基本方面看,是楚強漢弱,但戰役的結果卻是漢勝楚敗,戰役是如何進行的呢?形勢是如何扭轉的呢?公元前206年,項羽帶兵攻入鹹陽,處死了秦國的王位繼承者子嬰,放火燒了秦朝的宮殿,結束了秦王朝的統治。
這時項羽的兵力最強,他便自封為西楚霸土,自認為各路義軍的統帥。
為了确立自己的首領地位,他分封各路義軍首領和六國後裔及秦國降将共18人為王。
但起義軍将領多有不服,尤其是劉邦,按楚懷王當初的許諾,“先入關中者為王”。
劉邦先攻入關中,理應為“關中王”,而項羽卻把他封為“漢王”,把巴、蜀、漢中等偏僻地區封給他,還把三員秦朝降将封在關中為王,用以監視劉邦。
這樣,這次分封已埋下了楚漢相争的種子。
分封之後,項羽認為劉邦已在他控制之下,不足為患了。
便帶兵北征,去攻打齊國的田榮。
而劉邦自知實力不如項羽,便利用這個機會積蓄力量,他首先廣招賢才能人,得到了韓信這位卓越的軍事家,封其為大将。
接着采納韓信的建議,襲擊了三個秦國降将,奪取了關中要地作為自己的根據地。
第二年,劉邦就聯合五路諸侯,共有五六十萬軍兵,一舉攻占了楚國都城——彭城。
這一勝利卻沖昏了劉邦的頭腦,他不思戒備和進取,而是天天飲酒作樂,結果被迅速趕回的項羽打了個措手不及,吃了大敗仗,不但丢掉了彭城,還被項羽窮迫猛打,傷亡十幾萬人。
最後,劉邦僅帶幾十人馬突出重圍,狼狽逃命。
這次慘敗,使劉邦受到了深刻的教訓,他這時才真正明白了當時的形勢。
這時,劉邦接受謀臣張良的建議,把軍隊撤到荥陽,在這裡休整,建設戰略根據地。
荥陽占有地利,北面有黃河作為屏障;往西可通關中,和劉邦的根據地相通,漢軍便有了可靠的後方依托;東南面是開闊的平原地帶,進攻便于展開兵力,防守也利于消滅敵軍;而且荥陽境内的敖山上還有秦朝留下的大糧倉,可以保證軍糧供應。
張良選的這個地方确實不錯。
随後,蕭何又從關中送來了一批兵員補充了漢軍兵力,使劉邦的軍隊實力增強。
經過彭城失陷之後,項羽認清劉邦是主要對手,便集中兵力對付劉邦。
因此,在榮陽地區,楚漢決戰的态勢便形成這時,劉邦采取了幾項措施,大大改善了自己的地位。
他派兵在荥陽和敖山糧倉之間修了一條運糧通道,道路兩旁都修了圍牆掩護,以便安全運糧。
接着,劉邦派韓信平定了背叛漢王、投向楚軍的魏王魏豹,解除了自己側翼的威脅,并擴大了劉邦的勢力範圍。
随後,韓信帶兵北攻燕、趙,東伐齊軍,向南斷絕楚軍的糧道。
這樣,不但解除了漢軍左翼的威脅,而且牽制了楚軍正面進攻漢軍的兵力。
不久,占據江西、安徽一帶的九江山英布背叛項羽,歸順劉邦。
英布曾是項羽的一員猛将,這時背楚歸漢,是劉邦策反工作的一大成功,削弱了項羽的力量,增強了劉邦的力量。
這一系列舉措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