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主人分

關燈
請将軍定奪!”孫權聽了這一番分析,十分高興地說:“先生一番話,使我茅塞頓開。

    我的主意定了,再沒有什麼疑慮了!今天就商議起兵,一起消滅曹操!”再看周瑜的一番分析:“曹操雖然打着漢朝丞相的名号,實質上是漢朝的奸賊!将軍憑着神武雄才,依仗父兄創下的基業,據有江東,武器精良,糧食充足,正應該橫掃天下,替國家清除殘暴的奸賊,怎麼能去投降呢?再說,曹操現在來這裡,犯了兵家的許多忌諱:北方尚沒有平定,馬騰、韓遂是他後方的隐患,曹操卻長時間南征,這是犯的一忌;北方軍士不熟悉水戰,曹操舍棄馬匹,依靠船隻來和東吳争鬥,這是犯的二忌;現在正是嚴冬酷寒,曹軍的馬匹沒有草料,這是犯的三忌;驅趕中原士兵,遠道跋涉江河湖泊,他們水土不服,很多人生病,這是犯的四忌。

    曹操犯了這麼多忌,盡管軍兵人數多,也是必敗無疑!将軍捉拿曹操,現在正是良機。

    請派給我精兵數萬,進駐夏口,我替将軍打敗曹操!”從諸葛亮和周瑜的分析,可以看出.他們兩人都能認清曹操的本質弱點,從而預見是可以戰勝的;但如何戰勝曹操,二人的看法卻不盡相同,諸葛亮強調的是劉備和孫權聯合,并進而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周瑜強調的卻隻是江東武器精良,糧食充足,東吳一家單獨橫掃天下,并保證他自己領幾萬兵就可以打敗曹操。

    一對比就分出了高下:在分析曹操本質上,兩人一樣,而在戰勝曹操的辦法上,諸葛亮的劉、孫聯合,三足鼎立就更符合客觀實際,後來的曆史進程也證明了諸葛亮的預見;周瑜的主張就顯得片面而且有些狂妄了。

    如果真是獨力抗曹,那結果還真難說哩。

    再從破曹的戰略戰術看,二人約定各自寫在手心上,結果二人伸出手一看,都不禁大笑起來,原來二人寫的是同一個字——“火”。

    可見英雄所見略同。

    在如何實施火攻滅曹上,諸葛亮解決了兩個常人難于解決的難題,充分展示了他的才華。

    這兩件事是借箭和借東風,都是取勝必不可少的條件。

    先說借箭。

    一天周瑜聚将議事,也派人把諸葛亮請去。

    當諸葛亮進帳坐定後,周瑜問諸葛亮:“水路交兵,首要的武器該用什麼?”諸葛亮回答:“弓箭。

    ”周瑜說:“先生的話跟我的想法完全一樣。

    隻是現在軍中正缺箭用,請先生監造10萬枝箭,作應敵之用。

    這是公事,請先生千萬别推辭。

    ”諸葛亮說:“都督委派,自然應該效勞。

    我大膽請問,什麼時候要?”周瑜說:“10天内能完成嗎?”諸葛亮說:“曹操大軍近日就要來,如等10天,必定誤事。

    ”周瑜問:“據先生想,幾天能造好?”諸葛亮說:“隻用三天就行了。

    ”周瑜說:“軍中無戲言!”諸葛亮說:“怎敢戲弄都督!我願立軍令狀:如三天辦不成,甘願受重罰!”周瑜正想借機除掉諸葛亮,聽了不禁大喜,便當場立了軍令狀,又擺酒招待諸葛亮。

    諸葛亮說:“從明天開始造,等到第三天可以派五百名士兵到江邊搬箭。

    ”諸葛亮喝了幾杯酒就告辭走了。

    周瑜說:“他自己送死,并不是我逼他。

    這次他當衆立了文書,就算他生出雙翅,也飛不走了。

    ”又吩咐軍匠拖延,物資也不給準備。

    魯肅奉周瑜令去探聽消息,諸葛亮埋怨他把以前的談話内容告訴周瑜,引起周瑜妒忌,所以要害他。

    接着又說:“請你借給我20隻船,每隻船派30名軍士,船上都用青布圍上。

    紮一千多個草靶子排在兩邊。

    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包管有10萬枝箭。

    隻是,再不能讓公瑾知道。

    要是讓他知道了,我的計就完了!”魯肅是力主聯合抗曹的,人也較為憨厚,便替諸葛亮準備了船隻,并替他保密。

    周瑜聽說諸葛亮第一天沒動靜,第二天仍沒動靜,也是疑惑不解。

    直到第三天夜裡四更時分,諸葛亮才秘密把魯肅請到船上,說:“特地請你一同去取箭!”魯肅疑惑不解,問道:“到哪兒去取?”諸葛亮說:“你别問,去了就知道了。

    ”諸葛亮下令,把20隻船用長繩連結起來,直接向北岸前進。

    這天夜裡,大霧迷天,長江上面,霧氣更濃,對面都看不見人。

    諸葛亮催船快走,五更時分,船已接近曹軍水寨。

    諸葛亮讓把船隻頭朝西尾朝東,一字擺開,然後命軍兵擂鼓呐喊。

    魯肅吃驚地問:“如果曹軍一齊殺出來怎麼辦?”諸葛亮笑着說:“我料定曹操在濃霧中,必定不敢出來。

    我們隻管飲酒取樂,等霧散了就回去。

    ”再說曹操寨中,聽到擂鼓呐喊,水軍都督毛玠、于禁慌忙去向曹操報告。

    曹操傳令:“濃霧迷漫江上,敵軍果然來到,必定有埋伏,切切不可輕易出動,可以派水軍弓弩手亂箭射他們。

    ”又派人去旱寨傳張遼、徐晃各帶三千弓弩手,火速趕到江邊幫着射。

    就這樣,曹軍水旱弓弩手箭如雨發,一齊射向諸葛亮的船隻。

    過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