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主人分
關燈
小
中
大
..
[譯文]用兵作戰有客軍和主軍的分别。
處于進攻地位的客軍兵力必須比對方多,而處于守勢的主軍兵力較少。
當客軍兵力是主軍兵力的一倍,主軍兵力隻有客軍一半時,可以交戰。
..客軍當然是在主軍之後進入陣地的。
主軍則已占據有利地形,嚴陣以待客軍了。
而客軍要攻破關隘,越過險阻,才能到達交戰地點。
進攻關隘..後退就等于自殺,不敢前進抗拒放軍,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形勢不利,地形不好。
當形勢有利,地形有利時,士兵自然會..通常所說的善于用兵的人,就是會利用形勢和地利的人。
帶領數十萬大軍,哪怕百姓有餘糧也不可能保證供給,..養兵時覺得多,而用兵時卻覺得少,養兵有餘而用兵時兵力又不足。
有軍兵數十萬,成千成千地出征,..善于用兵作戰的将領,必定善于分割截斷放軍,就像..而會解脫的人一樣。
能分散敵軍兵力,善于抑制敵軍兵力的将領,哪怕自己的兵力非常少,他用起來也會覺得有富餘,而不會分散敵軍兵力,不能抑制敵軍兵力的将領,即使自己的兵力數涪于敵軍,他仍然覺得不夠用。
兵多就能取勝嗎?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用籌簽算算雙方的兵力就可知戰争的結果了。
富足就能取勝嗎?那麼量量雙方的糧食就可以知道戰争的結果了。
兵器銳利,铠甲堅固就能取勝嗎?那麼勝負就很容易預先知道了。
所以說,國家富足,不一定就安全,國家貧窮,不一定就有危險;兵多不一定就能取勝,兵少也不一定就會失敗。
決定勝敗與安危的關鍵在于掌握用兵的規律。
敵軍兵多,可以使敵軍分散而不能相互救援,使敵軍..雖然铠甲堅固,兵器銳利,卻不能發揮威力,軍兵勇敢卻不能保衛他們的将領,這就是掌握了緻勝的途徑了。
所以說,英明的君王和懂得用兵規律的将領必定事先..交戰之前就有把握取勝,這樣的君王和将領就能萬無一失;而在交戰之中能取勝,出兵之後能建功立業,退兵之時不受損傷的将領,那就隻能算是明白用兵的人而已。
(中間三行散簡文字殘缺,無法譯出)..使敵軍疲勞,就可以便放軍全軍将士完全喪失鬥志,那麼,就有戰勝敵軍的把握了。
所以鉗制敵軍左翼而攻擊敵軍右翼,就是要使其右翼失敗時,左翼不能救援;鉗制敵軍右翼而攻擊其左翼的戰法,也是要使得放軍左翼失敗時右翼不能相救。
這樣作戰,就是要使得敵軍隻能坐而待斃,不敢主動出去,隻敢遠避而不敢交鋒,造成敵軍近處兵力少,不夠用,遠處的兵力分散,不能支援,.. [解析]這篇文章從題目看是論述防禦和進攻的,但其重點卻在論述統兵将領的指揮藝術,從主,客兩軍的态勢。
講到善于利用地形地利;從主、客兩軍的兵力對比,講到善分散敵軍兵力、抑制敵軍将領等指揮素質,最終進入本文論述的中心——用兵的規律。
孫膑連用了三個設問句:兵多就能取勝嗎?富足就能取勝嗎?兵器銳利、铠甲堅固就能取勝嗎?接着又用三個十分淺顯,可以使人一目了然的回答,說明不能依表面的強大決定勝負。
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論點:懂得用兵規律,事先就有勝利把握的将領,才是真正會用兵的将領;而在戰事開始後才能因應取勝或避免損失的将領,也隻能算剛入門的将領。
文章沒有提戰事開始後也不能因應取勝或避免損失的将領,大概孫膑覺得這種庸将不值一提吧!從全文的邏輯和論述方法,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孫膑所極力推崇的是那種“有功于未戰之前”的精通兵法的“知道之将”。
當然,這很難達到,但卻是從事軍事指揮的人應有的奮鬥目标,而且不僅是統兵将領,就是各行各業的領導人又何嘗不應成為精通本行的專家,确保他們所從事的事業萬無一失呢?諸葛亮、周瑜、曹操都稱得上著名的軍事家,但在赤壁大戰中就顯出其高下了。
先看諸葛亮和周瑜,面對曹操号稱百萬雄師下江南的嚴重威脅,他們二人的認識和主張基本一樣,先是諸葛亮出使東吳,舌戰群儒以及面見孫權的一番論述,十分透徹地說明了曹操貌似強大,實際上并非不可戰勝。
請看諸葛亮向孫權作的一番分析:“劉豫州雖然剛剛敗過,但是關雲長還帶領精兵萬人,劉琦率領的江夏戰士也不少于萬人。
曹操的兵雖多,但從遠道而來,已是疲勞不堪。
新近追趕劉豫州,曹軍兵将輕裝騎馬,一天一夜跑三百裡,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強弩之末,連絲綢那麼薄也穿不透了’。
再說,北方人又不習慣水戰。
荊州的百姓歸附曹操,是形勢所迫,并不是他們的本心。
現在将軍如能和劉豫州同心協力,那打敗曹操是毫無問題的。
曹操兵敗,必定回北方去,那時荊州、東吳的力量就強大了,三足鼎立的形勢就會形成。
成功與失敗的機會,就在今天。
處于進攻地位的客軍兵力必須比對方多,而處于守勢的主軍兵力較少。
當客軍兵力是主軍兵力的一倍,主軍兵力隻有客軍一半時,可以交戰。
..客軍當然是在主軍之後進入陣地的。
主軍則已占據有利地形,嚴陣以待客軍了。
而客軍要攻破關隘,越過險阻,才能到達交戰地點。
進攻關隘..後退就等于自殺,不敢前進抗拒放軍,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形勢不利,地形不好。
當形勢有利,地形有利時,士兵自然會..通常所說的善于用兵的人,就是會利用形勢和地利的人。
帶領數十萬大軍,哪怕百姓有餘糧也不可能保證供給,..養兵時覺得多,而用兵時卻覺得少,養兵有餘而用兵時兵力又不足。
有軍兵數十萬,成千成千地出征,..善于用兵作戰的将領,必定善于分割截斷放軍,就像..而會解脫的人一樣。
能分散敵軍兵力,善于抑制敵軍兵力的将領,哪怕自己的兵力非常少,他用起來也會覺得有富餘,而不會分散敵軍兵力,不能抑制敵軍兵力的将領,即使自己的兵力數涪于敵軍,他仍然覺得不夠用。
兵多就能取勝嗎?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用籌簽算算雙方的兵力就可知戰争的結果了。
富足就能取勝嗎?那麼量量雙方的糧食就可以知道戰争的結果了。
兵器銳利,铠甲堅固就能取勝嗎?那麼勝負就很容易預先知道了。
所以說,國家富足,不一定就安全,國家貧窮,不一定就有危險;兵多不一定就能取勝,兵少也不一定就會失敗。
決定勝敗與安危的關鍵在于掌握用兵的規律。
敵軍兵多,可以使敵軍分散而不能相互救援,使敵軍..雖然铠甲堅固,兵器銳利,卻不能發揮威力,軍兵勇敢卻不能保衛他們的将領,這就是掌握了緻勝的途徑了。
所以說,英明的君王和懂得用兵規律的将領必定事先..交戰之前就有把握取勝,這樣的君王和将領就能萬無一失;而在交戰之中能取勝,出兵之後能建功立業,退兵之時不受損傷的将領,那就隻能算是明白用兵的人而已。
(中間三行散簡文字殘缺,無法譯出)..使敵軍疲勞,就可以便放軍全軍将士完全喪失鬥志,那麼,就有戰勝敵軍的把握了。
所以鉗制敵軍左翼而攻擊敵軍右翼,就是要使其右翼失敗時,左翼不能救援;鉗制敵軍右翼而攻擊其左翼的戰法,也是要使得放軍左翼失敗時右翼不能相救。
這樣作戰,就是要使得敵軍隻能坐而待斃,不敢主動出去,隻敢遠避而不敢交鋒,造成敵軍近處兵力少,不夠用,遠處的兵力分散,不能支援,.. [解析]這篇文章從題目看是論述防禦和進攻的,但其重點卻在論述統兵将領的指揮藝術,從主,客兩軍的态勢。
講到善于利用地形地利;從主、客兩軍的兵力對比,講到善分散敵軍兵力、抑制敵軍将領等指揮素質,最終進入本文論述的中心——用兵的規律。
孫膑連用了三個設問句:兵多就能取勝嗎?富足就能取勝嗎?兵器銳利、铠甲堅固就能取勝嗎?接着又用三個十分淺顯,可以使人一目了然的回答,說明不能依表面的強大決定勝負。
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論點:懂得用兵規律,事先就有勝利把握的将領,才是真正會用兵的将領;而在戰事開始後才能因應取勝或避免損失的将領,也隻能算剛入門的将領。
文章沒有提戰事開始後也不能因應取勝或避免損失的将領,大概孫膑覺得這種庸将不值一提吧!從全文的邏輯和論述方法,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孫膑所極力推崇的是那種“有功于未戰之前”的精通兵法的“知道之将”。
當然,這很難達到,但卻是從事軍事指揮的人應有的奮鬥目标,而且不僅是統兵将領,就是各行各業的領導人又何嘗不應成為精通本行的專家,确保他們所從事的事業萬無一失呢?諸葛亮、周瑜、曹操都稱得上著名的軍事家,但在赤壁大戰中就顯出其高下了。
先看諸葛亮和周瑜,面對曹操号稱百萬雄師下江南的嚴重威脅,他們二人的認識和主張基本一樣,先是諸葛亮出使東吳,舌戰群儒以及面見孫權的一番論述,十分透徹地說明了曹操貌似強大,實際上并非不可戰勝。
請看諸葛亮向孫權作的一番分析:“劉豫州雖然剛剛敗過,但是關雲長還帶領精兵萬人,劉琦率領的江夏戰士也不少于萬人。
曹操的兵雖多,但從遠道而來,已是疲勞不堪。
新近追趕劉豫州,曹軍兵将輕裝騎馬,一天一夜跑三百裡,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強弩之末,連絲綢那麼薄也穿不透了’。
再說,北方人又不習慣水戰。
荊州的百姓歸附曹操,是形勢所迫,并不是他們的本心。
現在将軍如能和劉豫州同心協力,那打敗曹操是毫無問題的。
曹操兵敗,必定回北方去,那時荊州、東吳的力量就強大了,三足鼎立的形勢就會形成。
成功與失敗的機會,就在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