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陣
關燈
小
中
大
代戰争中也都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我們從幾個實例,可以進一步看出孫膑論述的各點的實效。
李世民初試身手時有這麼一件事。
當隋炀帝北巡出雁門關時,突然被突厥頭領始畢可汗帶領數十萬大軍圍困在雁門關,萬分危急。
隋炀帝傳令各地将領出兵解救危難。
在屯衛将軍雲定興招募軍兵時,李世民前去投軍。
他當時雖年16歲,但因自幼熟讀兵書戰策,精通兵法,膽識超人,武藝出衆。
雲定興見了李世民,得知他是将門虎子,對他十分敬重,向他問計。
李世民從容不迫地說出一番話來:“突厥始畢可汗傾盡全國兵力來圍攻我朝天子,一定以為我國在遭到突然襲擊時,·132·短時間内不可能派出援軍救援,所以他才如此猖狂。
在此情況下,我軍應該顯出強大的軍勢,辦法是:在數十裡長的地段布設旌旗,要連續不斷;夜間則要鳴钲擊鼓,互相呼應。
始畢可汗聽到我軍這樣大的舉動,必定以為我國的援軍到了,他一定會聞風而逃。
”雲定興聽了李世民的疑兵計,十分欣賞,當即下令照計行事。
始畢可汗中計。
雁門關之圍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解了。
三國時魏、吳交兵也有一個戰例。
當火燒連營,東吳大敗劉備,劉備去世之後,吳、蜀兩國鑒于形勢,又重歸于好,再訂盟約,決定一緻對付曹魏。
魏主曹丕得知吳蜀和好,勃然大怒,決定出兵讨代東吳。
司馬懿獻了一計:選調大、小戰船,從蔡、穎二河進入淮河,奪取壽春,經廣陵渡過江口,直達南徐。
曹丕采納此計,命人趕造10艘大龍船,每艘長20多丈,可裝載兩千多人。
又另外收拾戰船三千多隻。
魏國黃初五年秋八月,曹丕帶領大将張遼、張、文聘、徐晃,許褚、呂虔,帶領30萬大軍,禦駕親征。
吳王孫權得報,與衆臣商議,徐盛自願帶兵破敵。
吳王的侄子孫韶不聽指揮,要渡江迎敵,私自帶三千兵走了。
徐盛隻好派丁奉帶三千兵去接應,并授以破敵密計。
這時,曹兵列于大江北岸,卻不見江南一人一旗。
曹丕不明吳軍虛實,不敢輕易出動。
第二天早晨,霧散之後,曹軍卻看見江南岸一帶連城,槍刀光亮耀眼,旌旗飄飛。
又有人向曹丕報告,從南徐沿江直到石頭城,幾百裡城郭舟車,連綿不絕,曹丕大驚。
其實,徐盛用的是蘆葦紮的人,穿上軍裝,立在城頭。
曹丕驚魂未定,又有人飛馬來報:“趙雲從陽平關出來,直奔長安而去!”曹丕一聽,急忙下令退軍。
曹兵剛退,吳軍又從後面追來,曹丕下令把禦用物品全都扔掉,趕快退走。
曹丕的大龍舟即将進入淮河時,孫韶領兵殺到,魏軍抵擋不住,損失慘重。
魏軍船隻全部着火。
曹丕慌忙離船上岸,衆将力保魏主逃脫。
徐盛用計大破曹丕30萬大軍,而趙雲剛殺出陽平關即被諸葛丞相召回。
這一仗,徐盛的疑兵計用得十分成功,火攻用得更妙,蜀國的佯攻配合也功不可沒。
孫膑在該文中還專門談到火攻之法。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使用火攻可說是出神入化,前面已提到火燒博望坡、火燒藤甲軍、火燒上方谷,此外,還有一場火燒新野更為精彩。
話說那夏侯惇在博望坡被諸葛亮燒得丢盔棄甲,狼狽逃回許昌,自我捆綁,去向曹操請罪。
曹操聽了情況,倒沒有治夏侯惇的罪,而是更加認定劉備、孫權是他獨霸全國的心腹大患,必須盡快除去。
曹操決定起兵50萬,一舉掃平江南。
他把大軍分為五隊,每隊10萬軍兵,兩員大将率領,第一隊曹仁、曹洪,第二隊是張遼、張,第三隊是夏侯淵、夏侯惇,第四隊是于禁、李典,第五隊由曹操親自帶領其餘諸将統領,另派許褚帶領三千軍兵為先鋒。
五路大軍于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依次出發。
曹軍前鋒到達博望坡時,探馬飛報劉備和諸葛亮。
諸葛亮對劉備說:“主公盡管寬心。
上次一把火,燒了夏侯惇一大半人馬;這次曹軍再來,必定讓他們還中這條計!我們在新野是往不得了,不如早些到樊城去吧!”諸葛亮一面讓人傳令百姓,不管男女老幼,願意跟随的都到樊城暫避;一面讓孫乾到河邊調撥船隻救濟百姓;同時派糜竺護送衆家官眷到樊城。
布置完疏散工作,諸葛亮便傳衆将聽令。
先命關雲長:“帶一千兵到白何上遊埋伏,都帶上布袋,多裝砂土,堵住白河水;到第二天三更過後,一聽見下遊人喊馬嘶,趕快取出布袋,放水淹曹軍,然後順水殺下接應。
”又命張飛:“帶一千兵去博陵渡口埋伏。
那裡水勢最慢,曹軍被淹必定從那裡逃難,就可以乘勢殺出。
”再命趙雲:“帶三千兵,分成四隊,親帶一隊埋伏在東門外,其餘三隊分别埋伏在西、南、北三門,并先在城内民房上,多藏硫磺焰硝等引火物品。
曹軍入城,必定在民房安歇。
明天黃昏,一定會刮大風,隻等風起,你就命西、南、北三門伏軍一齊把火箭射到城裡。
等城裡火勢旺盛時,在城外呐喊助威,隻留東門讓曹軍走,你在東門外,從後面攻打。
天亮和關、張二将會合,收兵回樊城去。
”最後命令糜芳、劉封二人:“帶兩千兵,一半打
李世民初試身手時有這麼一件事。
當隋炀帝北巡出雁門關時,突然被突厥頭領始畢可汗帶領數十萬大軍圍困在雁門關,萬分危急。
隋炀帝傳令各地将領出兵解救危難。
在屯衛将軍雲定興招募軍兵時,李世民前去投軍。
他當時雖年16歲,但因自幼熟讀兵書戰策,精通兵法,膽識超人,武藝出衆。
雲定興見了李世民,得知他是将門虎子,對他十分敬重,向他問計。
李世民從容不迫地說出一番話來:“突厥始畢可汗傾盡全國兵力來圍攻我朝天子,一定以為我國在遭到突然襲擊時,·132·短時間内不可能派出援軍救援,所以他才如此猖狂。
在此情況下,我軍應該顯出強大的軍勢,辦法是:在數十裡長的地段布設旌旗,要連續不斷;夜間則要鳴钲擊鼓,互相呼應。
始畢可汗聽到我軍這樣大的舉動,必定以為我國的援軍到了,他一定會聞風而逃。
”雲定興聽了李世民的疑兵計,十分欣賞,當即下令照計行事。
始畢可汗中計。
雁門關之圍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解了。
三國時魏、吳交兵也有一個戰例。
當火燒連營,東吳大敗劉備,劉備去世之後,吳、蜀兩國鑒于形勢,又重歸于好,再訂盟約,決定一緻對付曹魏。
魏主曹丕得知吳蜀和好,勃然大怒,決定出兵讨代東吳。
司馬懿獻了一計:選調大、小戰船,從蔡、穎二河進入淮河,奪取壽春,經廣陵渡過江口,直達南徐。
曹丕采納此計,命人趕造10艘大龍船,每艘長20多丈,可裝載兩千多人。
又另外收拾戰船三千多隻。
魏國黃初五年秋八月,曹丕帶領大将張遼、張、文聘、徐晃,許褚、呂虔,帶領30萬大軍,禦駕親征。
吳王孫權得報,與衆臣商議,徐盛自願帶兵破敵。
吳王的侄子孫韶不聽指揮,要渡江迎敵,私自帶三千兵走了。
徐盛隻好派丁奉帶三千兵去接應,并授以破敵密計。
這時,曹兵列于大江北岸,卻不見江南一人一旗。
曹丕不明吳軍虛實,不敢輕易出動。
第二天早晨,霧散之後,曹軍卻看見江南岸一帶連城,槍刀光亮耀眼,旌旗飄飛。
又有人向曹丕報告,從南徐沿江直到石頭城,幾百裡城郭舟車,連綿不絕,曹丕大驚。
其實,徐盛用的是蘆葦紮的人,穿上軍裝,立在城頭。
曹丕驚魂未定,又有人飛馬來報:“趙雲從陽平關出來,直奔長安而去!”曹丕一聽,急忙下令退軍。
曹兵剛退,吳軍又從後面追來,曹丕下令把禦用物品全都扔掉,趕快退走。
曹丕的大龍舟即将進入淮河時,孫韶領兵殺到,魏軍抵擋不住,損失慘重。
魏軍船隻全部着火。
曹丕慌忙離船上岸,衆将力保魏主逃脫。
徐盛用計大破曹丕30萬大軍,而趙雲剛殺出陽平關即被諸葛丞相召回。
這一仗,徐盛的疑兵計用得十分成功,火攻用得更妙,蜀國的佯攻配合也功不可沒。
孫膑在該文中還專門談到火攻之法。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使用火攻可說是出神入化,前面已提到火燒博望坡、火燒藤甲軍、火燒上方谷,此外,還有一場火燒新野更為精彩。
話說那夏侯惇在博望坡被諸葛亮燒得丢盔棄甲,狼狽逃回許昌,自我捆綁,去向曹操請罪。
曹操聽了情況,倒沒有治夏侯惇的罪,而是更加認定劉備、孫權是他獨霸全國的心腹大患,必須盡快除去。
曹操決定起兵50萬,一舉掃平江南。
他把大軍分為五隊,每隊10萬軍兵,兩員大将率領,第一隊曹仁、曹洪,第二隊是張遼、張,第三隊是夏侯淵、夏侯惇,第四隊是于禁、李典,第五隊由曹操親自帶領其餘諸将統領,另派許褚帶領三千軍兵為先鋒。
五路大軍于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依次出發。
曹軍前鋒到達博望坡時,探馬飛報劉備和諸葛亮。
諸葛亮對劉備說:“主公盡管寬心。
上次一把火,燒了夏侯惇一大半人馬;這次曹軍再來,必定讓他們還中這條計!我們在新野是往不得了,不如早些到樊城去吧!”諸葛亮一面讓人傳令百姓,不管男女老幼,願意跟随的都到樊城暫避;一面讓孫乾到河邊調撥船隻救濟百姓;同時派糜竺護送衆家官眷到樊城。
布置完疏散工作,諸葛亮便傳衆将聽令。
先命關雲長:“帶一千兵到白何上遊埋伏,都帶上布袋,多裝砂土,堵住白河水;到第二天三更過後,一聽見下遊人喊馬嘶,趕快取出布袋,放水淹曹軍,然後順水殺下接應。
”又命張飛:“帶一千兵去博陵渡口埋伏。
那裡水勢最慢,曹軍被淹必定從那裡逃難,就可以乘勢殺出。
”再命趙雲:“帶三千兵,分成四隊,親帶一隊埋伏在東門外,其餘三隊分别埋伏在西、南、北三門,并先在城内民房上,多藏硫磺焰硝等引火物品。
曹軍入城,必定在民房安歇。
明天黃昏,一定會刮大風,隻等風起,你就命西、南、北三門伏軍一齊把火箭射到城裡。
等城裡火勢旺盛時,在城外呐喊助威,隻留東門讓曹軍走,你在東門外,從後面攻打。
天亮和關、張二将會合,收兵回樊城去。
”最後命令糜芳、劉封二人:“帶兩千兵,一半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