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王問
關燈
小
中
大
部隊,沖殺在前,當真是無堅不摧,所向無敵。
這樣一支敢死隊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威力,正是李世民平時對他們嚴格訓練,而作戰時又身先士卒,以身作則,在将上們心中樹立了榜樣,建立了威信的結果。
第三件事是,李世民登基後做了一個作為皇帝來說可謂空前絕後的決定:讓宮廷衛士們在宮中庭院裡練習射箭,他自己一有空閑還親自去教練,并對衆軍士說:“戎狄等外族入侵,哪朝哪代都有,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每當邊境稍為安定一點,那些身為一國之主的人便隻知玩樂,忘了戰備,所以,當外族入侵的警報傳來時,就沒有人敢去抗禦了。
我現在不用你們開挖遊池、修築花園,隻希望你們練習射箭,隻要我有空,就來教你們。
突厥一旦入侵,我就擔任你們的統帥,那時,我國人民就可以比較安甯了。
”但是,有些朝臣卻甚為擔心,對李世民說:“按照曆代朝廷的律例,凡是帶着兵器到皇上跟前的,應當處以絞刑。
現在陛下命令軍士在宮廷中射箭,萬一有心懷不軌的人借機謀害陛下,那後果将不堪設想啊!”唐太宗李世民卻微微一笑,說道:“帝王把四海看作自己一家,全國人民都是我的赤子,我對他們全都推心置腹,完全相信,還怕他們不服我嗎?既然如此,為什麼卻首先就不相信宮中的警衛軍士呢?”衆将士聽了唐太宗這一番話,更是深受感動和鼓舞,更加勤奮地練箭習武,沒用幾年,全都成了精兵強将,死心塌地為唐太宗效命。
從李世民的三件事,我們可以進一步悟出,“素信”的信,有三點含義: 一是威信,統兵将領也好,一國之君也好,必須以身作則,身為表率,從而取得軍隊和人民的信任;二是信譽,身為領導者,必須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賞罰分明;三是信任,既有領導者對下屬的信任,也有下屬對領導者的信任。
有了這“三信”,必然形成一個上下同心的局面,那還有什麼敵人不能戰勝,什麼困難不能克服的呢?而這種“信”必須建立在“素”的基礎上,要靠“平時”、“一貫”去形成,才能有真正的“信”,如果平時無信,到關鍵時刻哪怕懸出重賞,信誓旦旦,那也是無用的。
隻有“索信”,才能“令民素聽”。
“素信”不但在統兵作戰中十分重要,在其他方面也同樣重要。
無論哪一行、哪一級的首領,如果沒有“素信”,其下屬就不會“素聽”,他的指揮就會失靈。
即使靠其他手段,例如強迫命令,恐吓利誘,金錢哄騙等等,即使收到一時的效果,那也必定不會很理想,也難以持久。
這樣的事例很多很多。
當今搞市場經濟,有些人就以為靠錢就能解決一切,而一味依靠經濟手段辦事,可實際上有些時候,有些事情卻辦不成,辦不好,最終還得靠“素信”。
對于這一點,連許多西方資本家都能認識到。
應該牢記,隻有取信于民,才能萬民擁戴,才能衆志成城!在齊威王之後,田忌又問了七個問題。
田忌是帶兵将領,所問問題當然不像威王那樣,從宏觀上談論用兵戰略,而是從領兵作戰這一較為具體的問題上談論戰略,七個問題最核心的是“兵之急”,也就是帶兵作戰最首要最急迫的是什麼。
文中十分巧妙地用“排他法”,或者叫“窮舉法”,由田忌把帶兵當中很重要的賞、罰、權、勢、謀、詐諸項一一提出,而孫膑都說不是“用兵之急”,以緻田忌急問:“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曰非急者也。
然則其急者何也?”孫膑這才從容不迫地說出:“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
”文章以這種方式擺出觀點,确實有奇效,一方面突出了論點,同時更顯出了這個論點不同尋常,超出常人的認識。
田忌作為一名高級将領,把他所知道的善于用兵者認為十分重要的六項全舉了出來,孫膑卻一一否定,從而有力地證明了他的認識,他的觀點,超過像田忌這洋的善于帶兵作戰的将領。
這種表述方法确實很巧妙。
孫膑在這裡提出的“必攻不守”,就是主張積極主動進攻,反對消極防守。
在軍事上,這種主動積極進攻的主張是十分有效的制勝戰略思想。
人們常說,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制敵機先,方能争得主動僅,先發制人,常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消極防守是很難守得住的。
法國為了防止德國進攻,修建了舉世聞名的馬其諾防線,這條防線可以說是固若金湯,但是,德軍來了個迂回作戰,巧妙地繞過防線,打到法軍防線後面去了,結果法軍一敗塗地。
這個事例很能說明問題。
其實,任何戰争,最後都要靠進攻解決問題。
抗日戰争,毛主席提出了持久戰的作戰方針,把整個抗日戰争分為三個階段: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
且不說第三階段要以進攻奪取最後勝利,就是在戰略防禦階段,毛主席主張的也是積極防禦而不是消極防禦,以遊擊戰争手段在各個局部積極主動地打擊敵人,消耗敵人。
正是在這一正确戰略思想的指引下,廣大抗日軍民上動出擊,以遊擊戰消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直至最後勝利。
當然,孫膑在那個時代還不可能十分全面地論述進攻與防禦的辯證關系,提出一套完整的進攻和防禦戰略。
但是,我們要吸取其精華,着重領會“必攻不守”這一主張所體現出的積極主動精神,以積極主動的戰略思想去從事各項事業,必将受益匪淺。
再拿我們都十分喜愛的體育比賽來說,如果沒有積極主動進攻,是絕對不可能取勝的;就算堅不可破的防守,也隻能是保平不輸,而不可能取勝。
另如當今人們十分關心的反腐敗問題,如果不能積極主動去預防,去清查處理,而隻是去堵,那将是堵不勝堵,越堵越多,越堵越嚴重。
我們應該大力倡導,極力鼓勵積極主動的進攻精神。
文章最後總結的“素信者昌”、“用兵無備者傷”、“窮兵者亡”諸項,值得人們深思。
這樣一支敢死隊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威力,正是李世民平時對他們嚴格訓練,而作戰時又身先士卒,以身作則,在将上們心中樹立了榜樣,建立了威信的結果。
第三件事是,李世民登基後做了一個作為皇帝來說可謂空前絕後的決定:讓宮廷衛士們在宮中庭院裡練習射箭,他自己一有空閑還親自去教練,并對衆軍士說:“戎狄等外族入侵,哪朝哪代都有,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每當邊境稍為安定一點,那些身為一國之主的人便隻知玩樂,忘了戰備,所以,當外族入侵的警報傳來時,就沒有人敢去抗禦了。
我現在不用你們開挖遊池、修築花園,隻希望你們練習射箭,隻要我有空,就來教你們。
突厥一旦入侵,我就擔任你們的統帥,那時,我國人民就可以比較安甯了。
”但是,有些朝臣卻甚為擔心,對李世民說:“按照曆代朝廷的律例,凡是帶着兵器到皇上跟前的,應當處以絞刑。
現在陛下命令軍士在宮廷中射箭,萬一有心懷不軌的人借機謀害陛下,那後果将不堪設想啊!”唐太宗李世民卻微微一笑,說道:“帝王把四海看作自己一家,全國人民都是我的赤子,我對他們全都推心置腹,完全相信,還怕他們不服我嗎?既然如此,為什麼卻首先就不相信宮中的警衛軍士呢?”衆将士聽了唐太宗這一番話,更是深受感動和鼓舞,更加勤奮地練箭習武,沒用幾年,全都成了精兵強将,死心塌地為唐太宗效命。
從李世民的三件事,我們可以進一步悟出,“素信”的信,有三點含義: 一是威信,統兵将領也好,一國之君也好,必須以身作則,身為表率,從而取得軍隊和人民的信任;二是信譽,身為領導者,必須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賞罰分明;三是信任,既有領導者對下屬的信任,也有下屬對領導者的信任。
有了這“三信”,必然形成一個上下同心的局面,那還有什麼敵人不能戰勝,什麼困難不能克服的呢?而這種“信”必須建立在“素”的基礎上,要靠“平時”、“一貫”去形成,才能有真正的“信”,如果平時無信,到關鍵時刻哪怕懸出重賞,信誓旦旦,那也是無用的。
隻有“索信”,才能“令民素聽”。
“素信”不但在統兵作戰中十分重要,在其他方面也同樣重要。
無論哪一行、哪一級的首領,如果沒有“素信”,其下屬就不會“素聽”,他的指揮就會失靈。
即使靠其他手段,例如強迫命令,恐吓利誘,金錢哄騙等等,即使收到一時的效果,那也必定不會很理想,也難以持久。
這樣的事例很多很多。
當今搞市場經濟,有些人就以為靠錢就能解決一切,而一味依靠經濟手段辦事,可實際上有些時候,有些事情卻辦不成,辦不好,最終還得靠“素信”。
對于這一點,連許多西方資本家都能認識到。
應該牢記,隻有取信于民,才能萬民擁戴,才能衆志成城!在齊威王之後,田忌又問了七個問題。
田忌是帶兵将領,所問問題當然不像威王那樣,從宏觀上談論用兵戰略,而是從領兵作戰這一較為具體的問題上談論戰略,七個問題最核心的是“兵之急”,也就是帶兵作戰最首要最急迫的是什麼。
文中十分巧妙地用“排他法”,或者叫“窮舉法”,由田忌把帶兵當中很重要的賞、罰、權、勢、謀、詐諸項一一提出,而孫膑都說不是“用兵之急”,以緻田忌急問:“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曰非急者也。
然則其急者何也?”孫膑這才從容不迫地說出:“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
”文章以這種方式擺出觀點,确實有奇效,一方面突出了論點,同時更顯出了這個論點不同尋常,超出常人的認識。
田忌作為一名高級将領,把他所知道的善于用兵者認為十分重要的六項全舉了出來,孫膑卻一一否定,從而有力地證明了他的認識,他的觀點,超過像田忌這洋的善于帶兵作戰的将領。
這種表述方法确實很巧妙。
孫膑在這裡提出的“必攻不守”,就是主張積極主動進攻,反對消極防守。
在軍事上,這種主動積極進攻的主張是十分有效的制勝戰略思想。
人們常說,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制敵機先,方能争得主動僅,先發制人,常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消極防守是很難守得住的。
法國為了防止德國進攻,修建了舉世聞名的馬其諾防線,這條防線可以說是固若金湯,但是,德軍來了個迂回作戰,巧妙地繞過防線,打到法軍防線後面去了,結果法軍一敗塗地。
這個事例很能說明問題。
其實,任何戰争,最後都要靠進攻解決問題。
抗日戰争,毛主席提出了持久戰的作戰方針,把整個抗日戰争分為三個階段: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
且不說第三階段要以進攻奪取最後勝利,就是在戰略防禦階段,毛主席主張的也是積極防禦而不是消極防禦,以遊擊戰争手段在各個局部積極主動地打擊敵人,消耗敵人。
正是在這一正确戰略思想的指引下,廣大抗日軍民上動出擊,以遊擊戰消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直至最後勝利。
當然,孫膑在那個時代還不可能十分全面地論述進攻與防禦的辯證關系,提出一套完整的進攻和防禦戰略。
但是,我們要吸取其精華,着重領會“必攻不守”這一主張所體現出的積極主動精神,以積極主動的戰略思想去從事各項事業,必将受益匪淺。
再拿我們都十分喜愛的體育比賽來說,如果沒有積極主動進攻,是絕對不可能取勝的;就算堅不可破的防守,也隻能是保平不輸,而不可能取勝。
另如當今人們十分關心的反腐敗問題,如果不能積極主動去預防,去清查處理,而隻是去堵,那将是堵不勝堵,越堵越多,越堵越嚴重。
我們應該大力倡導,極力鼓勵積極主動的進攻精神。
文章最後總結的“素信者昌”、“用兵無備者傷”、“窮兵者亡”諸項,值得人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