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淵茶錄全文

關燈
引 洞庭張樵海山人,志甘恬澹,性合幽栖,号稱隐君子。

    其隐于山谷間,無所事事,日習誦諸子百家言。

    每博覽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

    無間寒暑,曆三十年,疲精殚思,不究茶之指歸不已。

    故所諸《茶錄》,得茶中三味。

    餘乞歸十載,夙有茶癖,得君百千言,可謂纖悉具備。

    其知者以為茶,不知者亦以為茶。

    山人盍付之剞劂氏,即王濛、盧仝複起,不能易也。

    吳江顧全典題。

     采茶 采茶之候,貴及其時,太早則味不全,遲則神散。

    以谷雨前五日為上,後五日次之,再五日又次之。

    茶芽紫者為上,面皺者次之,團葉又次之,光面如筱葉者最下。

    徹夜無雲,〈氵邑〉露采者為上,日中采者次之。

    陰雨中不宜采。

    産谷中者為上,竹者次之,爛石中者又次之,黃砂中者又次之。

     造茶 新采,揀去老葉及枝梗碎屑。

    鍋廣二尺四寸。

    将茶一斤半焙之,候鍋極熱,她茶急炒,火不可緩。

    待熟方退火,撤入篩中,輕團那數遍,複下鍋中。

    漸漸減焙幹為度。

    中有玄微,難以言顯。

    火候均停,色香全美,玄微未究,神味俱疲。

     辨茶 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

    藏之得法,泡之得宜。

    優劣定乎始鍋,清濁系乎末火。

    火烈香清,鍋寒神倦。

    火猛生焦,柴疏失翠。

    久延則過熟,早起卻還生。

    熟則犯黃,生則着黑。

    順那則甘,逆那則澀。

    帶白點者無妨,絕焦點者最勝。

     藏茶 造茶始幹,先盛舊盒中,外以紙封口。

    過三日,俟其性複,複以微火焙極幹,待冷貯壇中。

    輕輕築實,以箬襯緊。

    将花筍箬及紙數重封紮壇口,上以火煨磚冷定壓之,置茶育中。

    切勿臨風近火。

    臨風易冷,近火先黃。

     火候 烹茶旨要,火候為先。

    爐火通紅,茶瓢始上。

    扇起要輕疾,輕聲稍稍重疾,斯文武之候也。

    過于文則水性柔,柔則水為茶降;過于武則火性烈,烈則茶為水制。

    皆不足于中和,非茶家要旨也。

     湯辨 湯有三大辨十五小辨。

    一日形辨,二日聲辨,三日氣辨。

    形為内辨,聲為外辨,氣為捷辨。

    如蝦眼、蟹眼、魚眼連珠,皆為萌湯,直至不湧沸如騰波鼓浪,水氣全消,方是純熟;如初聲、轉聲、振聲、驟聲,皆為萌湯,直至無聲,方是純熟;如氣浮一縷、二縷、三四縷,及縷亂不分、氤氲亂繞,皆為萌湯,直至氣直沖貴,方是純熟。

     湯用老嫩 蔡君谟湯用嫩而不用老,蓋因古人制茶造則必碾,碾則必磨,磨則必羅,則茶為飄塵飛粉矣。

    于是和劑印作龍鳳團,則見湯而茶神便浮,此用嫩而不用老也。

    今時制茶,不暇羅磨,全具元體。

    此湯須純熟,元神始發也。

    故日湯須五沸,茶奏三奇。

     泡法 探湯純熟,便取起。

    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