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解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于铛中焙燥而厚罨籠内,慢火烘炙。
茶炒熟後,必須揉按,揉授則脂膏熔液,少許人湯,味無不全。
铛不嫌熟,磨擦光淨,反覺滑脫。
若新铛則鐵氣暴烈,茶易焦黑。
又若年久鏽蝕之铛,即加磋磨亦不堪用。
炒茶用手,不惟勻适,亦足驗铛之冷熱。
薪用巨杆,初不易燃,既不易熄,難于調适。
易燃易熄,無逾松絲,冬日藏積,臨時取用。
茶葉不大苦澀.惟梗苦澀而苗.日帶草氣。
去其梗,則味自清澈.此松蘿、天池法也。
餘謂及時急采急焙,即連梗亦不甚為害。
大都頭茶可連梗,人夏便須擇去。
—松蘿茶出休甯松蘿山,僧大方所創造。
其法,将茶摘去筋脈.銀铫妙制。
今各山悉仿其法。
真僞亦難辨别。
茶無蒸法,惟岕茶用蒸。
餘嘗欲取真岕,用炒焙法制之,不知當作何狀。
近聞好事者亦稍稍變其初制矣。
藏 藏茶宜燥又宜涼,濕則味變而香失,熱則味苦而色黃。
蔡君谟雲,茶喜溫。
此語有疵。
大都藏茶宜高樓,宜大甕。
包口用青箬,甕宜覆,不宜仰,覆則諸氣不入,晴燥天,以小瓶分貯用,又貯茶之器,必始終貯茶,不得移為他用。
小瓶不宜多用青箬,箬氣盛亦能奪茶香。
烹 名茶宜瀹以名泉。
先令火熾,始置湯壺,急扇令湧沸,則湯嫩而茶色亦嫩。
《茶經》雲,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沿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過此則湯老不堪用。
李南金謂,當用背二涉三之際為合量。
此真賞鑒家言。
而羅大經懼湯過老,欲于松濤澗水後,移瓶去火,少待沸止而瀹之。
不知湯既老矣,雖去火何救耶?此語亦未中竅。
岕茶用熱湯洗過擠幹。
沸湯烹點,緣其氣厚,不洗則味色過濃,香亦不發耳。
自餘名茶,俱不必洗。
水 古人品水,不特烹時所須,先用以制團餅,即古人亦非遍曆宇内,盡嘗諸水,品其次第,亦據所習見者耳。
甘泉偶出于窮鄉僻境,土人或藉以飲牛滌器,誰能省識。
即餘所曆地,甘泉往往有之,如象川蓬萊院後,有丹井焉,晶瑩甘厚不必瀹茶,亦堪飲酌。
蓋水不難于甘,而難于厚,亦猶之酒不難于清香美冽,而難于淡。
水厚酒淡,亦不易解。
若餘中隐山泉,止可與虎跑甘露作對,較之惠泉,不免徑庭。
大凡名泉,多從石中進出,得石髓故佳。
沙潭為次,出于泥者多不中用。
宋人取井水,不知井水止可炊飯作羹,瀹茗必不妙,抑山井耳。
瀹茗必用山泉,次梅水。
梅雨如膏,萬物賴以滋長,其味獨甘。
《仇池筆記》雲,時雨甘滑,潑茶煮藥,美而有益。
梅後便劣,至雷雨最毒,令人霍亂。
秋雨冬雨,俱能損人,雪水尤不宜,令肌肉銷铄。
梅水須多置器,于空庭中取之,并人大甕,投伏龍肝兩許,包藏月餘汲用,至益人。
伏龍肝,竈心中幹土也。
武林南高峰下有三泉,虎跑居最,甘露亞之,真珠不失下劣,亦龍井之匹耳。
許然明武林人,品水不言甘露,何耶?甘露寺在虎跑左,泉居寺殿角,山徑甚僻,遊人罕至,豈然明未經其地乎。
黃河水自西北建瓶而東,支流雜聚,何所不有舟次,無名泉,聊取克用可耳。
謂其源從天來,不減惠泉,未是定論。
《開元遺事》紀逸人王休,每至冬時,取冰敲其精瑩者,煮建茶以奉客,亦太多事。
禁 采茶制茶,最忌手汗、膻氣、口臭、多涕、多沫不潔之人及月信婦人。
茶酒性不相人,故茶最忌酒氣,制茶之人不宜沾醉。
茶性淫,易于染着,無論腥穢及有氣之物,不得與之近,即名香亦不宜相雜。
茶内投以果核及鹽、椒、姜、橙等物,皆茶厄也。
茶采制得法自有天香,不可方拟。
蔡君谟雲,蓮花、木犀、茉莉、玫瑰、薔薇、惠蘭、梅花種種皆可拌茶。
且雲重湯煮焙收用,似于茶理不甚曉暢。
至倪雲林點茶用糖,則尤為可笑。
器 箪以竹篾為之,用以采茶,須緊密不令通風。
竈用以采茶,須緊密不令透風。
置铛二,一炒一焙,火分文武。
箕大小各數個,小者盈尺,用以出茶,大者二尺,用以攤茶,揉按其上并細篾為之。
扇茶出箕中,用以扇冷,或藤,或箬,或蒲。
籠茶從铛中焙燥,複于此中再總焙人甕,勿用紙襯。
蛻用新麻布,洗至潔。
懸之茶室,時時拭手。
甕用以藏茶,須内外有油水者。
預滌淨曬幹以待。
爐用以烹泉,或瓦或竹,大小要與湯壺稱。
注以時大彬手制粗沙燒缸色者為妙,其次錫。
壺内所受多寡,要與注子稱。
或錫或瓦,或汴梁擺錫铫。
瓯以小為佳,不必求古,隻宣、成、靖窯足矣。
夾以竹為之,長六寸。
如食箸而尖其末,注中潑過茶葉,用此夾出。
茶炒熟後,必須揉按,揉授則脂膏熔液,少許人湯,味無不全。
铛不嫌熟,磨擦光淨,反覺滑脫。
若新铛則鐵氣暴烈,茶易焦黑。
又若年久鏽蝕之铛,即加磋磨亦不堪用。
炒茶用手,不惟勻适,亦足驗铛之冷熱。
薪用巨杆,初不易燃,既不易熄,難于調适。
易燃易熄,無逾松絲,冬日藏積,臨時取用。
茶葉不大苦澀.惟梗苦澀而苗.日帶草氣。
去其梗,則味自清澈.此松蘿、天池法也。
餘謂及時急采急焙,即連梗亦不甚為害。
大都頭茶可連梗,人夏便須擇去。
—松蘿茶出休甯松蘿山,僧大方所創造。
其法,将茶摘去筋脈.銀铫妙制。
今各山悉仿其法。
真僞亦難辨别。
茶無蒸法,惟岕茶用蒸。
餘嘗欲取真岕,用炒焙法制之,不知當作何狀。
近聞好事者亦稍稍變其初制矣。
藏 藏茶宜燥又宜涼,濕則味變而香失,熱則味苦而色黃。
蔡君谟雲,茶喜溫。
此語有疵。
大都藏茶宜高樓,宜大甕。
包口用青箬,甕宜覆,不宜仰,覆則諸氣不入,晴燥天,以小瓶分貯用,又貯茶之器,必始終貯茶,不得移為他用。
小瓶不宜多用青箬,箬氣盛亦能奪茶香。
烹 名茶宜瀹以名泉。
先令火熾,始置湯壺,急扇令湧沸,則湯嫩而茶色亦嫩。
《茶經》雲,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沿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過此則湯老不堪用。
李南金謂,當用背二涉三之際為合量。
此真賞鑒家言。
而羅大經懼湯過老,欲于松濤澗水後,移瓶去火,少待沸止而瀹之。
不知湯既老矣,雖去火何救耶?此語亦未中竅。
岕茶用熱湯洗過擠幹。
沸湯烹點,緣其氣厚,不洗則味色過濃,香亦不發耳。
自餘名茶,俱不必洗。
水 古人品水,不特烹時所須,先用以制團餅,即古人亦非遍曆宇内,盡嘗諸水,品其次第,亦據所習見者耳。
甘泉偶出于窮鄉僻境,土人或藉以飲牛滌器,誰能省識。
即餘所曆地,甘泉往往有之,如象川蓬萊院後,有丹井焉,晶瑩甘厚不必瀹茶,亦堪飲酌。
蓋水不難于甘,而難于厚,亦猶之酒不難于清香美冽,而難于淡。
水厚酒淡,亦不易解。
若餘中隐山泉,止可與虎跑甘露作對,較之惠泉,不免徑庭。
大凡名泉,多從石中進出,得石髓故佳。
沙潭為次,出于泥者多不中用。
宋人取井水,不知井水止可炊飯作羹,瀹茗必不妙,抑山井耳。
瀹茗必用山泉,次梅水。
梅雨如膏,萬物賴以滋長,其味獨甘。
《仇池筆記》雲,時雨甘滑,潑茶煮藥,美而有益。
梅後便劣,至雷雨最毒,令人霍亂。
秋雨冬雨,俱能損人,雪水尤不宜,令肌肉銷铄。
梅水須多置器,于空庭中取之,并人大甕,投伏龍肝兩許,包藏月餘汲用,至益人。
伏龍肝,竈心中幹土也。
武林南高峰下有三泉,虎跑居最,甘露亞之,真珠不失下劣,亦龍井之匹耳。
許然明武林人,品水不言甘露,何耶?甘露寺在虎跑左,泉居寺殿角,山徑甚僻,遊人罕至,豈然明未經其地乎。
黃河水自西北建瓶而東,支流雜聚,何所不有舟次,無名泉,聊取克用可耳。
謂其源從天來,不減惠泉,未是定論。
《開元遺事》紀逸人王休,每至冬時,取冰敲其精瑩者,煮建茶以奉客,亦太多事。
禁 采茶制茶,最忌手汗、膻氣、口臭、多涕、多沫不潔之人及月信婦人。
茶酒性不相人,故茶最忌酒氣,制茶之人不宜沾醉。
茶性淫,易于染着,無論腥穢及有氣之物,不得與之近,即名香亦不宜相雜。
茶内投以果核及鹽、椒、姜、橙等物,皆茶厄也。
茶采制得法自有天香,不可方拟。
蔡君谟雲,蓮花、木犀、茉莉、玫瑰、薔薇、惠蘭、梅花種種皆可拌茶。
且雲重湯煮焙收用,似于茶理不甚曉暢。
至倪雲林點茶用糖,則尤為可笑。
器 箪以竹篾為之,用以采茶,須緊密不令通風。
竈用以采茶,須緊密不令透風。
置铛二,一炒一焙,火分文武。
箕大小各數個,小者盈尺,用以出茶,大者二尺,用以攤茶,揉按其上并細篾為之。
扇茶出箕中,用以扇冷,或藤,或箬,或蒲。
籠茶從铛中焙燥,複于此中再總焙人甕,勿用紙襯。
蛻用新麻布,洗至潔。
懸之茶室,時時拭手。
甕用以藏茶,須内外有油水者。
預滌淨曬幹以待。
爐用以烹泉,或瓦或竹,大小要與湯壺稱。
注以時大彬手制粗沙燒缸色者為妙,其次錫。
壺内所受多寡,要與注子稱。
或錫或瓦,或汴梁擺錫铫。
瓯以小為佳,不必求古,隻宣、成、靖窯足矣。
夾以竹為之,長六寸。
如食箸而尖其末,注中潑過茶葉,用此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