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解全文

關燈
總論 茶通仙靈,久服能令升舉。

    然蘊有妙理,非深知笃好不能得其當。

    蓋知深斯鑒别精,笃好斯修制力。

    餘自兒時,性喜茶,顧名品不易得,得亦不常有。

    乃周遊産茶之地,采其法制,參互考訂,深有所會。

    遂于中隐山陽,栽植培灌,茲且十年。

    春夏之交,手為摘制。

    聊足供齋頭烹啜,論其品格,當雁行虎丘。

    因思制度有古人意慮所不到,而今始精備者,如席地團扇,以冊易卷,以墨易漆之類,未易枚舉。

    即茶之一節,唐宋間研膏蠟面,京挺龍團,或至把握纖微,直錢數十萬,亦珍重哉。

    而碾造愈工,茶性愈失,矧雜以香物乎。

    曾不若今人止精于炒焙,不損本真,故桑苎茶繹,第可想其風緻,奉為開山,其舂碾羅則,諸法殊不足仿。

    餘嘗謂茶酒二事,至今日可稱精妙,前無古人,此亦可與深知者道耳。

     原 鴻漸志茶之出,曰山南、淮南、劍南、湖東、黔州、嶺南諸地。

    而唐宋所稱,則建州、洪州、穆州、惠州、綿州、福州、雅州、南康、婺州、宣城、饒池、蜀州、潭州、彭州、袁州、龍安、涪州、建安、嶽州。

    而紹興進茶自宋範文虎始。

    餘邑貢茶,亦自南宋季,至今南山有茶局、茶曹、茶園之名,不一而止。

    蓋古多園中植茶,沿至我朝,貢茶為累。

    茶園盡廢,第取山中野茶,聊且塞責,而茶品遂不得與陽羨、天池相抗矣。

    餘按唐宋産茶地,堇堇如前所稱,而今之虎丘、羅芥、天池、顧渚、松蘿、龍井、雁蕩、武夷、靈山、大盤、日鑄諸有名之茶,無一與焉。

    乃知靈草在在有之,但人不知培植,或疏于制度耳,嗟嗟,宇宙大矣。

     經雲,一茶、二槚、三葭、四茗、五荈,精粗不同,總之皆茶也。

    而至如嶺南之苦登、玄嶽之骞林葉、蒙陰之石藓,又各為一類,不堪人口。

    《研北志》雲,交趾登茶如綠苔,味辛烈,而不言其苦惡,要非知茶者。

     茶,六書作荼,《爾雅》、《本草》、《漢書》,荼陵俱作荼。

    《爾雅注》雲“樹如栀子”是已。

    而謂冬生葉,可煮作羹飲,其故難曉。

     茶須色香味三美具備,色以白為上,青綠次之,黃為下。

    香如蘭為上,如蠶豆花次之,以甘為上,苦澀斯下矣。

     茶色貴白。

    白而味覺甘鮮,香氣撲鼻,乃為精晶。

    蓋茶之精者,淡固白,濃亦白,初潑白,久貯亦白。

    味足而色白,其香自溢,三者得則俱得也。

    近好事家,或慮其色重,一注之水,投茶數片,味既不足,香亦杳然,終不免水厄之诮耳。

    雖然,尤貴擇水。

     茶難五香而燥,燥之一字,唯真芥茶足以當之。

    故雖過飲,亦自快人。

    重而濕者,天池也。

    茶之燥濕,由于土性,不系人事。

     茶須徐啜,若一吸而盡,連進數杯,全不辨味,何異傭作。

    盧仝七碗亦興到之言,未是實事。

    山堂夜坐,手烹蠶茗,至水火相戰,俨聽松濤,傾瀉人瓯,雲光缥渺,一段幽趣,故,難與俗人言。

     藝 種茶地宜高燥而沃,土沃則産茶自佳。

    《經》雲,生爛石者上,多土者下;野者上,園者次。

    恐不然。

     秋社後,摘茶子水浮,取沉者。

    略曬去濕潤,沙拌,藏竹簍中,勿令凍損。

    俟春旺時種之。

    茶喜叢生,先治地平正,行間疏密,縱橫各二尺許。

    每一坑下子一掬,覆以焦土,不宜太厚,次年分植,三年便可摘取。

     茶地斜坡為佳,聚水向陰之處,茶品遂劣。

    故一山之中,美惡相懸,至吾四明海内外諸山,如補陀、川山、朱溪等處,皆産茶,而色香味俱無足取者。

    以地近海,海風鹹而烈,人面受之,不免憔悴而黑,況靈草乎。

     茶根土實,草木難生則不茂。

    春時薙草,秋夏間鋤掘三四遍,則次年抽茶更盛。

    茶地覺力薄,當培以焦土。

    治焦土法,下置亂草,上覆以土,用火燒過。

    每茶根傍掘一小坑,培以升許。

    須記方所,以便次年培壅。

    晴晝鋤過,可用米泔澆之。

     茶園不宜雜以惡木,惟桂、梅、辛夷、玉蘭、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其不可莳芳蘭、幽菊及諸清芬之品,最忌與菜畦相逼,不免穢污滲漉,滓厥清真。

     采 雨中采摘,則茶不香。

    須晴晝采,當時焙。

    遲則色味香俱減矣。

    故谷雨前後,最怕陰雨,陰雨甯不采。

    久雨初霁,亦須隔一兩日方可,不然,必不香美。

    采必期于谷雨者,以太早則氣未足,稍遲則氣散。

    人夏則氣暴而味苦澀矣。

     采茶入箪,不宜見風日,恐耗其真液。

    亦不得置漆器及瓷器内。

     制 炒茶,铛宜熱;焙,铛宜溫。

    凡炒止可一握,候铛微炙手,置茶铛中劄劄有聲,急手炒勻。

    出之箕上,薄攤用扇扇冷,略加揉挼。

    再略炒,人文火铛焙幹,色如翡翠。

    若出铛不扇,不免變色。

     茶口十新鮮,膏液具足。

    初用武火急炒,以發其香,然火亦不宜太烈。

    最忌炒制半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