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小
中
大
李營丘,多才足學之士也。
少有大志,屢舉不第,竟無所成,故放意於畫。
其所作寒林多在巖穴中,裁劄俱露,以興君子之在野也。
自餘窠植,盡生於平地,亦以興小人在位,其意微矣。
宇文龍圖季蒙雲:“宣和禦府曝書,屢嘗預觀,李成大小山水無數軸。
今臣庶之家,各自謂其所藏山水為李成,吾不信也。
” 畫之六法,難於兼全,獨唐吳道子,本朝李伯時始能兼之耳。
然吳筆豪放,不限長壁大軸,出奇無窮。
伯時痛自裁損,隻於澄心紙上運奇布巧,未見其大手筆。
非不能也,蓋實矯之,恐其或近眾工之事。
米元章雲:“伯時病臂三年,予始畫。
雖似推避伯時,然自謂學顧高古,不使一筆入吳生。
專為古忠賢像,其木強之氣,亦不容立伯時下矣。
鳥獸草木之賦狀也,其在五方,自各不同。
而觀畫者獨以其方所見,論難形似之不同,以為或小或大,或長或短,或豐或瘠,互相譏笑,以為口實,非善觀者也。
” 蜀雖僻遠,而畫手獨多於四方。
李方叔載德隅齋畫,而蜀筆居半。
德麟,貴公子也,蓄畫至數十函,皆留京師,所載止襄陽隨軒絕品,多已如此。
蜀學其盛矣哉! 畫之逸格,至孫位極矣,後人往往益為狂肆。
石恪、孫太古猶之可也,然未免乎粗鄙;至貫休、雲子輩,則又無所忌憚者也。
意欲高而未嘗不卑,實斯人之徒歟! 蜀之羅漢雖多,最稱盧楞伽,其次杜措、丘文播兄弟耳。
楞伽所作多定本,止坐、立兩樣。
至於侍衛、供獻、花石、松竹、羽毛之屬,悉皆無之,不足觀。
杜、丘雖各有此,而筆意不甚清高,俱愧長沙之武也。
舊說楊惠之與吳道子同師,道子學成,惠之恥與齊名,轉而為塑,皆為天下第一。
故中原多惠之塑山水壁。
郭熙見之,又出新意。
遂令圬者不用泥掌,止以手槍泥於壁,或凹或凸,俱所不問。
乾則以墨隨其形跡,暈成峰巒林壑,加之樓閣、人物之屬,宛然天成,謂之“影壁”。
其後作者甚盛,此宋復古張素敗壁之餘意也。
大抵收藏古畫,往往不對,或斷縑片紙,皆可珍惜。
而又高人達士,恥於對者,十中八九,而俗眼遂以不成器目之。
夫豈知古畫至今,多至五百年,少至二三百年,那得復有完物?斷金碎玉,俱可寶也。
榮輯子邕,酷好圖畫,務廣藏蓄。
每三伏中曝之,各以其類,循次開展,徧滿其家。
每一種日日更換,旬日始了,好事家鮮其比也。
聞之故老曰:“承平時有一不肖子,質畫一匣於人家。
凡十餘圖,每圖止各有其半,或橫或豎,當中分剪,如維山、戴特、徐熙芙蓉桃花、崔白翎毛,無一全者。
蓋其家兄弟不義之甚,凡物皆如是分之,以為不如是,則不平也。
”誠可傷歎!
少有大志,屢舉不第,竟無所成,故放意於畫。
其所作寒林多在巖穴中,裁劄俱露,以興君子之在野也。
自餘窠植,盡生於平地,亦以興小人在位,其意微矣。
宇文龍圖季蒙雲:“宣和禦府曝書,屢嘗預觀,李成大小山水無數軸。
今臣庶之家,各自謂其所藏山水為李成,吾不信也。
” 畫之六法,難於兼全,獨唐吳道子,本朝李伯時始能兼之耳。
然吳筆豪放,不限長壁大軸,出奇無窮。
伯時痛自裁損,隻於澄心紙上運奇布巧,未見其大手筆。
非不能也,蓋實矯之,恐其或近眾工之事。
米元章雲:“伯時病臂三年,予始畫。
雖似推避伯時,然自謂學顧高古,不使一筆入吳生。
專為古忠賢像,其木強之氣,亦不容立伯時下矣。
鳥獸草木之賦狀也,其在五方,自各不同。
而觀畫者獨以其方所見,論難形似之不同,以為或小或大,或長或短,或豐或瘠,互相譏笑,以為口實,非善觀者也。
” 蜀雖僻遠,而畫手獨多於四方。
李方叔載德隅齋畫,而蜀筆居半。
德麟,貴公子也,蓄畫至數十函,皆留京師,所載止襄陽隨軒絕品,多已如此。
蜀學其盛矣哉! 畫之逸格,至孫位極矣,後人往往益為狂肆。
石恪、孫太古猶之可也,然未免乎粗鄙;至貫休、雲子輩,則又無所忌憚者也。
意欲高而未嘗不卑,實斯人之徒歟! 蜀之羅漢雖多,最稱盧楞伽,其次杜措、丘文播兄弟耳。
楞伽所作多定本,止坐、立兩樣。
至於侍衛、供獻、花石、松竹、羽毛之屬,悉皆無之,不足觀。
杜、丘雖各有此,而筆意不甚清高,俱愧長沙之武也。
舊說楊惠之與吳道子同師,道子學成,惠之恥與齊名,轉而為塑,皆為天下第一。
故中原多惠之塑山水壁。
郭熙見之,又出新意。
遂令圬者不用泥掌,止以手槍泥於壁,或凹或凸,俱所不問。
乾則以墨隨其形跡,暈成峰巒林壑,加之樓閣、人物之屬,宛然天成,謂之“影壁”。
其後作者甚盛,此宋復古張素敗壁之餘意也。
大抵收藏古畫,往往不對,或斷縑片紙,皆可珍惜。
而又高人達士,恥於對者,十中八九,而俗眼遂以不成器目之。
夫豈知古畫至今,多至五百年,少至二三百年,那得復有完物?斷金碎玉,俱可寶也。
榮輯子邕,酷好圖畫,務廣藏蓄。
每三伏中曝之,各以其類,循次開展,徧滿其家。
每一種日日更換,旬日始了,好事家鮮其比也。
聞之故老曰:“承平時有一不肖子,質畫一匣於人家。
凡十餘圖,每圖止各有其半,或橫或豎,當中分剪,如維山、戴特、徐熙芙蓉桃花、崔白翎毛,無一全者。
蓋其家兄弟不義之甚,凡物皆如是分之,以為不如是,則不平也。
”誠可傷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