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道人衲子
甘風子,關右人,陽狂垢污,恃酒好罵,落泊於廛市間。
酒酣耳熱,大叫索紙,以細筆作人物頭面,動以十數,然後放筆如草書法,以就全體,頃刻而成,妙合自然。
多畫列仙之流,題詩其後。
傳觀既畢,往往毀裂而去。
好事者藏匿,僅存一二。
豪富求之,唾罵不與。
或經年不落一筆,故流傳於世者極少。
一日,忽別素與遊者,歸則薰浴題頌,擲筆而逝。
王顯道,漢州人,本餅師,後學道。
專心畫龍,格製雄壯。
今成都三井觀三寶院,有畫壁存。
李德柔,駕部員外郎宗固孫也。
宗固景祐中良吏,嘗守漢州。
有道士尹可元,精練善畫,以遺火得罪當死,君緩其獄,會赦獲免。
時可元年八十一,自誓且死,必為李氏子以報。
可元既死二十餘年,而宗固子世昌之婦,夢可元入其室而生得柔,且名蜀孫。
幼而善畫,長讀莊老,喜之,遂為道士,賜號妙應。
其寫真妙絕一時,坡贈詩雲:“千年鼻祖守關門,一念還為李耳孫。
香火舊緣何日盡,丹青餘習至今存。
” 三朶花,房州人。
許安世通判其州,以書遺坡,謂:“吾州有異人,常戴三朶花,莫知其姓名,郡人因以『三朶花』名之。
能作詩,皆神仙意,又能自寫真。
”坡作詩曰:“畫圖要識先生面,試問房陵好事家。
” 眉山道士羅勝先,自號雲和山長。
善山水,有古意,然布置景物,多越巂夜郎所見。
蓋其人善地理,遍歷諸山,所以曲盡形勢。
又多作雨餘螮蝀,可觀。
李時澤,遂寧人。
初為僧,受業於成都金地院,因李騭顯夫喪其子京師,顯夫親往迎喪,拉與同行,自是熟遊中原。
多觀古壁,見武洞清所畫羅漢,豁然曉解,得其筆法。
兵亂歸蜀,即以畫名。
圓悟住昭覺日,大殿既成,命畫十六羅漢,及文殊、普賢、藥師菩薩等像,見存。
楊大明,字民瞻,號至樂子。
關中將家,棄蔭走方外。
善畫龜蛇,今丈人山道院藏經閣後壁,有所作龜蛇,廣丈餘,最雄傑。
嘗為之罘蔡迨肩吾作息龜,龜之六藏,畫者止能為神屋而已。
而其妙處頭爪皴皵見於殼間,鼻竅深潤,觀者疑真息也。
寶覺和尚,翎毛、蘆雁不俗。
嘗畫一鶴,王安上純甫,一見以謂薛稷筆,取去。
元章《畫史》屢稱其能。
杭僧真慧,畫山水、佛像,近世佳品;翎毛、林木,有江南氣象。
米老嘗見其本,牛形似虎也。
惠洪覺範,能畫梅、竹。
每用皂子膠畫梅於生絹扇上,燈月下映之,宛然影也。
其筆力於枝梗極遒健。
妙善師,長寫貌,嘗寫禦容,坡贈詩雲:“天容玉色誰敢畫,老師古寺晝閉房。
夢中神授心有得,覺來信手筆已忘。
幅巾常服儼不動,孤臣入門涕自滂。
元老侑坐鬢眉古,虎臣侍立冠劍長。
” 仲仁,會稽人,住衡州花光山。
一見山谷,出秦、蘇詩卷,且為作梅數枝,及《煙外遠山》,山谷感而作詩記卷末:“雅聞花光能墨梅,更乞一枝洗煩惱。
寫盡南枝與北枝,更作千峰倚晴昊。
”又見其《平沙遠水》,題雲:“此超凡入聖法也。
每率此為之,當冠四海而名後世。
”又題橫卷雲:“高明深遠,然後見山見水,蓋關同、荊浩能事。
花光嬾筆,磨錢作鏡所見耳。
” 道臻,嘉州石洞講師也,能墨竹。
山谷贈序雲:“道臻刻意尚行,自振於溷濁之波,故以墨竹自名。
然臻過與可之門,而不入其室也。
” 道宏,峨眉人,姓楊,受業於雲頂山,相貌枯瘁,善畫山水、僧佛。
晚年似有所遇,遂復冠巾,改號龍巖隱者。
其族甚富,宏不復顧,止寄迹旅店,惟一空榻,雖被襆之屬亦無有。
每往人家畫土神,其家必富,畫貓則無鼠。
往往言人心事,輒符合。
族婦烹魚,宏命留食。
既去,其姪不知,輒先嘗。
宏歸,視魚曰:“此竊食之餘也。
”婦方隱諱,姪遂吐出先嘗於地。
又凡如廁,必出郭五裡外,鄉人怪訝,每隨而窺之,既就溷,則無復便利,但立語再四而出。
此皆奇異者。
後竟坐化店中,八十餘。
成都正法院法堂,有所畫高僧。
法能,吳僧也。
作《五百羅漢圖》,少遊為之記雲:“昔戴逵常畫佛像,而自隱於帳中,人有所否臧,輒竊聽而隨改之,積年而就。
”意法能研思,亦當若此,非率然而為之決也。
雖然少遊獨能察人之畫,而不退思其作記時耶? 智平,成都清涼院僧也,善畫觀音。
南商毛大節得其像以歸,過海,風浪大作,開展懇祈,光相忽現,如大月輪,長久之間,已數千裡。
侯溥賢良載之《觀音儀》中。
今水陸院普賢閣所畫像,其徒虛己作水石,見存。
祖鑒,成都僧,住不動尊院,師智平畫觀音。
今大慈超悟院佛殿有十觀音。
又於邛州鳳皇山畫觀音,一日,忽現五方圓相,直閣計敏功為作《瑞像記》,見存。
虛己,成都柏林院僧,善山水,有圖軸傳世。
今白馬院僧慧琳,本仕族,多蓄圖書,尊尚士大夫。
入慈藍者,以為稅鞅之所。
翻香煮茗,終日蕭然,不知身在囂塵中也。
有虛己《雪障》及《山水》二圖,甚佳。
覺心,字虛靜,嘉州夾江農家,甚富。
少好遊獵,一日,縱鷹犬,棄妻子出家,遊中原,作《從犢圖詩》。
孔南明、崔德符見而愛之,招來臨汝,連住葉縣東禪、及州之天寧、香山三大刹,兵亂還蜀。
邵澤民、劉中遠兩侍郎復
酒酣耳熱,大叫索紙,以細筆作人物頭面,動以十數,然後放筆如草書法,以就全體,頃刻而成,妙合自然。
多畫列仙之流,題詩其後。
傳觀既畢,往往毀裂而去。
好事者藏匿,僅存一二。
豪富求之,唾罵不與。
或經年不落一筆,故流傳於世者極少。
一日,忽別素與遊者,歸則薰浴題頌,擲筆而逝。
王顯道,漢州人,本餅師,後學道。
專心畫龍,格製雄壯。
今成都三井觀三寶院,有畫壁存。
李德柔,駕部員外郎宗固孫也。
宗固景祐中良吏,嘗守漢州。
有道士尹可元,精練善畫,以遺火得罪當死,君緩其獄,會赦獲免。
時可元年八十一,自誓且死,必為李氏子以報。
可元既死二十餘年,而宗固子世昌之婦,夢可元入其室而生得柔,且名蜀孫。
幼而善畫,長讀莊老,喜之,遂為道士,賜號妙應。
其寫真妙絕一時,坡贈詩雲:“千年鼻祖守關門,一念還為李耳孫。
香火舊緣何日盡,丹青餘習至今存。
” 三朶花,房州人。
許安世通判其州,以書遺坡,謂:“吾州有異人,常戴三朶花,莫知其姓名,郡人因以『三朶花』名之。
能作詩,皆神仙意,又能自寫真。
”坡作詩曰:“畫圖要識先生面,試問房陵好事家。
” 眉山道士羅勝先,自號雲和山長。
善山水,有古意,然布置景物,多越巂夜郎所見。
蓋其人善地理,遍歷諸山,所以曲盡形勢。
又多作雨餘螮蝀,可觀。
李時澤,遂寧人。
初為僧,受業於成都金地院,因李騭顯夫喪其子京師,顯夫親往迎喪,拉與同行,自是熟遊中原。
多觀古壁,見武洞清所畫羅漢,豁然曉解,得其筆法。
兵亂歸蜀,即以畫名。
圓悟住昭覺日,大殿既成,命畫十六羅漢,及文殊、普賢、藥師菩薩等像,見存。
楊大明,字民瞻,號至樂子。
關中將家,棄蔭走方外。
善畫龜蛇,今丈人山道院藏經閣後壁,有所作龜蛇,廣丈餘,最雄傑。
嘗為之罘蔡迨肩吾作息龜,龜之六藏,畫者止能為神屋而已。
而其妙處頭爪皴皵見於殼間,鼻竅深潤,觀者疑真息也。
寶覺和尚,翎毛、蘆雁不俗。
嘗畫一鶴,王安上純甫,一見以謂薛稷筆,取去。
元章《畫史》屢稱其能。
杭僧真慧,畫山水、佛像,近世佳品;翎毛、林木,有江南氣象。
米老嘗見其本,牛形似虎也。
惠洪覺範,能畫梅、竹。
每用皂子膠畫梅於生絹扇上,燈月下映之,宛然影也。
其筆力於枝梗極遒健。
妙善師,長寫貌,嘗寫禦容,坡贈詩雲:“天容玉色誰敢畫,老師古寺晝閉房。
夢中神授心有得,覺來信手筆已忘。
幅巾常服儼不動,孤臣入門涕自滂。
元老侑坐鬢眉古,虎臣侍立冠劍長。
” 仲仁,會稽人,住衡州花光山。
一見山谷,出秦、蘇詩卷,且為作梅數枝,及《煙外遠山》,山谷感而作詩記卷末:“雅聞花光能墨梅,更乞一枝洗煩惱。
寫盡南枝與北枝,更作千峰倚晴昊。
”又見其《平沙遠水》,題雲:“此超凡入聖法也。
每率此為之,當冠四海而名後世。
”又題橫卷雲:“高明深遠,然後見山見水,蓋關同、荊浩能事。
花光嬾筆,磨錢作鏡所見耳。
” 道臻,嘉州石洞講師也,能墨竹。
山谷贈序雲:“道臻刻意尚行,自振於溷濁之波,故以墨竹自名。
然臻過與可之門,而不入其室也。
” 道宏,峨眉人,姓楊,受業於雲頂山,相貌枯瘁,善畫山水、僧佛。
晚年似有所遇,遂復冠巾,改號龍巖隱者。
其族甚富,宏不復顧,止寄迹旅店,惟一空榻,雖被襆之屬亦無有。
每往人家畫土神,其家必富,畫貓則無鼠。
往往言人心事,輒符合。
族婦烹魚,宏命留食。
既去,其姪不知,輒先嘗。
宏歸,視魚曰:“此竊食之餘也。
”婦方隱諱,姪遂吐出先嘗於地。
又凡如廁,必出郭五裡外,鄉人怪訝,每隨而窺之,既就溷,則無復便利,但立語再四而出。
此皆奇異者。
後竟坐化店中,八十餘。
成都正法院法堂,有所畫高僧。
法能,吳僧也。
作《五百羅漢圖》,少遊為之記雲:“昔戴逵常畫佛像,而自隱於帳中,人有所否臧,輒竊聽而隨改之,積年而就。
”意法能研思,亦當若此,非率然而為之決也。
雖然少遊獨能察人之畫,而不退思其作記時耶? 智平,成都清涼院僧也,善畫觀音。
南商毛大節得其像以歸,過海,風浪大作,開展懇祈,光相忽現,如大月輪,長久之間,已數千裡。
侯溥賢良載之《觀音儀》中。
今水陸院普賢閣所畫像,其徒虛己作水石,見存。
祖鑒,成都僧,住不動尊院,師智平畫觀音。
今大慈超悟院佛殿有十觀音。
又於邛州鳳皇山畫觀音,一日,忽現五方圓相,直閣計敏功為作《瑞像記》,見存。
虛己,成都柏林院僧,善山水,有圖軸傳世。
今白馬院僧慧琳,本仕族,多蓄圖書,尊尚士大夫。
入慈藍者,以為稅鞅之所。
翻香煮茗,終日蕭然,不知身在囂塵中也。
有虛己《雪障》及《山水》二圖,甚佳。
覺心,字虛靜,嘉州夾江農家,甚富。
少好遊獵,一日,縱鷹犬,棄妻子出家,遊中原,作《從犢圖詩》。
孔南明、崔德符見而愛之,招來臨汝,連住葉縣東禪、及州之天寧、香山三大刹,兵亂還蜀。
邵澤民、劉中遠兩侍郎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