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山水訣
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
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工。
或咫尺之圖,寫千裡之景。
東西南北,宛爾目前。
春夏秋冬,生于筆下。
初鋪水際,忌為浮泛之山。
次布路岐,莫作連綿之道。
主峰最宜高聳,客山須要奔趨。
回抱處僧舍可安,水陸邊人家可置。
村莊著數樹以成林,枝須抱體。
山崖合一水而瀑瀉,泉不亂流。
渡口隻宜寂寂,行人須是疎疎。
泛舟楫之橋梁,且宜高聳。
著漁人之釣艇,低乃無妨。
懸崖險峻之間,好安恠木。
峭壁巉岩之處,莫可通途。
遠岫與雲容相接,遙天共水色交光。
山鈎鎖處,沿流最出其中。
路接危時,棧道可安于此。
平野樓台,偏宜高栁映人家。
名山寺觀,雅稱奇杉襯樓閣。
遠景煙籠,深岩雲鎖。
酒旗當路高懸,客帆遇水張挂。
近樹惟宜拔迸,遠山貴要安排。
手親筆硯之餘,有時遊戲三昧。
歲月遙永,頗探幽微。
悟理者不在多言,學之者還從規矩。
山水賦 凡畫山水,意在筆先。
丈山尺樹,寸馬豆人,此其法也。
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皴,隐隐如眉。
遠水無波,高與雲齊,此其訣也。
山腰雲塞,石壁泉塞,樓台樹塞,道路人塞,石看三面,路看兩蹊,樹看頂嶺,水看岸基,此其訣也。
凡畫山水,尖峭者峰,平夷者嶺。
峭壁者崖,有穴者岫。
懸石者岩,形圓者巒。
兩山夾路者壑,兩山夾水者澗。
水注川者溪,泉通川者谷。
路帶小土山者坡,極目而平者坂。
若能别辨則知山水之仿佛也。
觀者先看氣象,後辨清濁。
分賓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儀,多則亂,少則慢,不多不少,要知遠近。
遠山不得連近山,遠水不得連近水。
山腰回抱,寺觀可安。
斷岸亂堤,小橋可置。
有路處人行,無路處林木,岸絕處古渡,山斷處荒村,水闊處征帆,林密處店舍。
臨崖古木露根而藤纏,臨流古岸嵌空而水痕。
凡作林木,遠則疎平,近則高密,有葉者枝柔,無葉者枝硬。
松皮似鱗,柏皮纏身。
生于土者修長而淨直,長于石者拳曲而伶仃。
古木節多而半死,寒林扶疎而蕭森。
凡畫山水,須按四時。
春景則霧鎖煙籠,樹林隐隐,遠水揉藍,山色堆青。
夏景則林木蔽天,綠蕪平坂,倚雲瀑布,近水幽亭。
秋景則水天一色,簇簇疎林,雁橫煙塞,蘆袅沙汀。
冬景則即地為雪,老樵負薪,漁舟倚岸,水淺沙平,凍雲黯淡,酒旗孤村。
風雨則不分天地,難辨東西,行人傘笠,漁父蓑衣。
有風無雨但看樹枝,有雨無風枝葉下垂,雨霁則雲收天碧,薄霧霏微,山光添翠,日近斜晖。
曉景則千山欲曙,霧霭霏霏,朦胧殘月,曉色熹微。
暮景則山銜殘日,帆卸江湄,路人行急,半掩柴扉,或煙斜霧橫,或遠岫雲歸,或秋江晚渡,或古冢斷碑,筆法布置,更看臨期。
山形不得犯重,樹頭不得整齊。
若留意如此者,須心會于玄微。
山水訣 凡畫山水,先立賓主之位,次定遠近之形,然後穿鑿景物,擺布高低,落筆無令太重,重則濁而不清。
不可太輕,輕則燥而不潤。
烘染過度則不接,辟綽絮繁則失神。
發樹枝左長右短,立石勢上重下輕。
擺布栽插,勢使相偎。
上下雲煙,耴秀不可太多,多則散漫無神。
左右
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工。
或咫尺之圖,寫千裡之景。
東西南北,宛爾目前。
春夏秋冬,生于筆下。
初鋪水際,忌為浮泛之山。
次布路岐,莫作連綿之道。
主峰最宜高聳,客山須要奔趨。
回抱處僧舍可安,水陸邊人家可置。
村莊著數樹以成林,枝須抱體。
山崖合一水而瀑瀉,泉不亂流。
渡口隻宜寂寂,行人須是疎疎。
泛舟楫之橋梁,且宜高聳。
著漁人之釣艇,低乃無妨。
懸崖險峻之間,好安恠木。
峭壁巉岩之處,莫可通途。
遠岫與雲容相接,遙天共水色交光。
山鈎鎖處,沿流最出其中。
路接危時,棧道可安于此。
平野樓台,偏宜高栁映人家。
名山寺觀,雅稱奇杉襯樓閣。
遠景煙籠,深岩雲鎖。
酒旗當路高懸,客帆遇水張挂。
近樹惟宜拔迸,遠山貴要安排。
手親筆硯之餘,有時遊戲三昧。
歲月遙永,頗探幽微。
悟理者不在多言,學之者還從規矩。
山水賦 凡畫山水,意在筆先。
丈山尺樹,寸馬豆人,此其法也。
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皴,隐隐如眉。
遠水無波,高與雲齊,此其訣也。
山腰雲塞,石壁泉塞,樓台樹塞,道路人塞,石看三面,路看兩蹊,樹看頂嶺,水看岸基,此其訣也。
凡畫山水,尖峭者峰,平夷者嶺。
峭壁者崖,有穴者岫。
懸石者岩,形圓者巒。
兩山夾路者壑,兩山夾水者澗。
水注川者溪,泉通川者谷。
路帶小土山者坡,極目而平者坂。
若能别辨則知山水之仿佛也。
觀者先看氣象,後辨清濁。
分賓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儀,多則亂,少則慢,不多不少,要知遠近。
遠山不得連近山,遠水不得連近水。
山腰回抱,寺觀可安。
斷岸亂堤,小橋可置。
有路處人行,無路處林木,岸絕處古渡,山斷處荒村,水闊處征帆,林密處店舍。
臨崖古木露根而藤纏,臨流古岸嵌空而水痕。
凡作林木,遠則疎平,近則高密,有葉者枝柔,無葉者枝硬。
松皮似鱗,柏皮纏身。
生于土者修長而淨直,長于石者拳曲而伶仃。
古木節多而半死,寒林扶疎而蕭森。
凡畫山水,須按四時。
春景則霧鎖煙籠,樹林隐隐,遠水揉藍,山色堆青。
夏景則林木蔽天,綠蕪平坂,倚雲瀑布,近水幽亭。
秋景則水天一色,簇簇疎林,雁橫煙塞,蘆袅沙汀。
冬景則即地為雪,老樵負薪,漁舟倚岸,水淺沙平,凍雲黯淡,酒旗孤村。
風雨則不分天地,難辨東西,行人傘笠,漁父蓑衣。
有風無雨但看樹枝,有雨無風枝葉下垂,雨霁則雲收天碧,薄霧霏微,山光添翠,日近斜晖。
曉景則千山欲曙,霧霭霏霏,朦胧殘月,曉色熹微。
暮景則山銜殘日,帆卸江湄,路人行急,半掩柴扉,或煙斜霧橫,或遠岫雲歸,或秋江晚渡,或古冢斷碑,筆法布置,更看臨期。
山形不得犯重,樹頭不得整齊。
若留意如此者,須心會于玄微。
山水訣 凡畫山水,先立賓主之位,次定遠近之形,然後穿鑿景物,擺布高低,落筆無令太重,重則濁而不清。
不可太輕,輕則燥而不潤。
烘染過度則不接,辟綽絮繁則失神。
發樹枝左長右短,立石勢上重下輕。
擺布栽插,勢使相偎。
上下雲煙,耴秀不可太多,多則散漫無神。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