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純全集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論山
凡畫山言丈尺分寸者,王右丞之法則也。
山有主客尊卑之序,隂陽逆順之儀。
其山各有形,體亦各有名。
習山水之士,好學之流切要知也。
主者;衆山中髙而大也,有雄氣敦厚,傍有輔峰叢圍者嶽也。
大者尊也,小者卑也。
大小岡阜,朝揖於前者順也,無此者逆也。
客者不相下而過也。
分隂陽者;用墨而取濃淡也。
凹深為隂,凸面為陽。
山有髙低大小之序,以近次逺至於廣極者也。
洪谷子雲:尖曰峰、平曰頂、圓曰巒、相連曰嶺、有穴曰岫、峻壁曰崖、崖下曰巖、巖下有穴而名巖穴也。
山大而髙曰嵩,山小而髙曰岑。
鋭山者髙嶠而纎峻也,卑小尖者扈也。
小而衆山歸叢者名羅圍也。
言襲陟者山三重也。
兩山相重者謂之〈再木〉暎也。
一山為坯小山曰岋,大山曰峘。
岋謂髙而過也。
言屬山者相連屬也,言嶧山者連而絡繹也。
絡繹者羣山連續而過也。
山岡者其山長而有脊也。
言翠微者近山傍坡也。
山頂衆者山■〈真真〉也。
岩者洞穴是也。
有水曰洞,無水曰府。
言堂者山形如堂室也。
言嶂者如幃帳也。
言小山别大山鮮不相連也。
言絶景者連山斷絶也。
言屋者左右有山夾山也。
言礙者多小石也。
平石者盤石也。
多草木者謂之岵,無草木者謂之峐。
石載土謂之崔嵬,石上有土也。
土載石謂之砠土,上有石也。
土山曰阜,平原曰坡,坡髙曰壠。
岡嶺相連掩映林泉,漸分逺近也。
言谷者通路曰谷,不相通路者曰壑。
窮瀆者無所通而與水注者川也。
兩山夾水曰澗,陵夾水曰溪,溪中有水也。
宜畫盤曲掩映斷續伏而後見也。
山有四方體貌,景物各異。
東山敦厚而廣博,景質而水少。
西山川峽而峭拔,髙聳而嶮峻。
南山低小而水多江湖,景秀而華盛。
北山濶墁而多阜,林木氣重而水窄。
東山宜村落薪鋤旅店,山居宦官行客之類。
西山宜用闗城棧路羅網,髙閣觀宇之類。
北山宜用盤車駱駝,樵人背負之類。
南山宜江村漁市,水邦山閣之類。
但加稻田漁樂,勿用車盤駱駝,要知南北之風故不同爾。
深宜分别,山有四時之色。
春山豔冶而如笑。
夏山蒼翠而如滴。
秋山明浄而如洗。
冬山慘淡而如睡之説,四時之氣象也。
郭氏曰:山有三逺。
自山下而仰山上,背後有淡山者,謂之髙逺。
自山前而窺山後者,謂之深逺。
自近山邊低坦之山,謂之平逺。
愚又論三逺者;有近岸廣水曠濶遙山者,謂之濶逺。
有煙霧暝漠野水隔而髣髴不見者,謂之迷逺。
景物至絶而微茫縹渺者,謂之幽逺。
以上山之名狀,當備畫中用也。
兼備博雅君子之問,若問而無對為無知之士,不可不知也。
或詩句中有諸山名,雖得名即不知山之體狀者,惡可措手而製之。
凡畫全景者山,重疊覆壓、咫尺重深、以近次逺,或由下増疊分布、相輔以卑次尊各有順序,又不可大實,仍要嵐霧鎖映、林木遮藏、不可露體,如人無依乃窮山也。
且山以林木為衣,以草為毛髮,以煙霞為神采,以景物為粧飾,以水為血脈,以嵐霧為氣象。
畫若不求古法,不寫真山,惟務俗變採合虛浮,自為超越古今,心以自蔽變是為非,此乃懵然不知山水格要之士,難可與言之。
嗟乎!今人是少非多拘今亡古,為多利之所誘奪,博古好今學者鮮矣。
倘或有得其藴奧者,誠可與論也。
彼嗟古傲今侮慢宿學之士,適足以此言為戯耳。
○論水 夫水者有緩急淺深,此為大體也。
有山上水曰涀,涀謂出於髙陵。
山下有水曰潺,潺謂其文溶緩。
山澗間有水曰漰湍,而漱石者謂之湧泉。
巖石間有水滭潑而仰沸者謂之噴泉。
言瀑泉者:巔崖峻壁之間一水飛出,如練千尺分灑於萬仞之下,有驚濤怒浪、湧瀼騰沸、噴濺漂流、雖龜鼉魚鼈皆不能容也。
言濺瀑者:山間積水欲流而石隔罅中,猛下其片浪如滾,有石迎激,方圓四折交流四會,用筆輕重自分淺深盈滿而散漫也。
言淙者:衆流攢衝鳴湍疊瀨,噴若雷風四面叢流謂之淙也。
言沂水者:不用分開一片注下與瀑泉頗異矣,亦宜分别。
夫海水者:風波浩蕩巨浪捲翻,山水中少用也。
有兩邊峭壁不可通途,中有流水漂急如箭舟不停者,峽水可無急於此也。
言江湖者:注洞庭之廣大也。
言泉源者:水平出流也。
其水混混不絶。
故孟子所謂;原泉混混不舎晝夜是也。
惟溪水者山水中多用之。
宜畫盤曲掩映斷續伏而後見,以逺至近仍宜煙霞鎖隠為佳。
王右丞雲:路欲斷而不斷,水欲流而不流,此之謂歟。
夫沙磧者:水心逆流,水流兩邊急而有聲,中有灘也。
夫石磧者:輔岸絶流水流兩邊,洄環有紋中有石也。
言壑者:有岸而無水也。
然水有四時之色,隨四時之氣。
春水微碧、夏水微涼、秋水微清、冬水微慘。
又有汀洲煙渚,皆水中人可住而景所集也。
至於漁瀨鴈濼之類,畫之者多樂取以見才調,況水為山之血脈,故畫水者宜天髙水濶為佳也。
○論林木 夫林木者:有四時之榮枯,大小之叢薄,咫尺重深以分逺近。
故木貴髙喬蒼逸健硬,筆迹堅重或麗或質,以筆迹欲斷而復續也。
且或輕或重,本在乎行筆髙低,暈悉由於用墨,此乃
山有主客尊卑之序,隂陽逆順之儀。
其山各有形,體亦各有名。
習山水之士,好學之流切要知也。
主者;衆山中髙而大也,有雄氣敦厚,傍有輔峰叢圍者嶽也。
大者尊也,小者卑也。
大小岡阜,朝揖於前者順也,無此者逆也。
客者不相下而過也。
分隂陽者;用墨而取濃淡也。
凹深為隂,凸面為陽。
山有髙低大小之序,以近次逺至於廣極者也。
洪谷子雲:尖曰峰、平曰頂、圓曰巒、相連曰嶺、有穴曰岫、峻壁曰崖、崖下曰巖、巖下有穴而名巖穴也。
山大而髙曰嵩,山小而髙曰岑。
鋭山者髙嶠而纎峻也,卑小尖者扈也。
小而衆山歸叢者名羅圍也。
言襲陟者山三重也。
兩山相重者謂之〈再木〉暎也。
一山為坯小山曰岋,大山曰峘。
岋謂髙而過也。
言屬山者相連屬也,言嶧山者連而絡繹也。
絡繹者羣山連續而過也。
山岡者其山長而有脊也。
言翠微者近山傍坡也。
山頂衆者山■〈真真〉也。
岩者洞穴是也。
有水曰洞,無水曰府。
言堂者山形如堂室也。
言嶂者如幃帳也。
言小山别大山鮮不相連也。
言絶景者連山斷絶也。
言屋者左右有山夾山也。
言礙者多小石也。
平石者盤石也。
多草木者謂之岵,無草木者謂之峐。
石載土謂之崔嵬,石上有土也。
土載石謂之砠土,上有石也。
土山曰阜,平原曰坡,坡髙曰壠。
岡嶺相連掩映林泉,漸分逺近也。
言谷者通路曰谷,不相通路者曰壑。
窮瀆者無所通而與水注者川也。
兩山夾水曰澗,陵夾水曰溪,溪中有水也。
宜畫盤曲掩映斷續伏而後見也。
山有四方體貌,景物各異。
東山敦厚而廣博,景質而水少。
西山川峽而峭拔,髙聳而嶮峻。
南山低小而水多江湖,景秀而華盛。
北山濶墁而多阜,林木氣重而水窄。
東山宜村落薪鋤旅店,山居宦官行客之類。
西山宜用闗城棧路羅網,髙閣觀宇之類。
北山宜用盤車駱駝,樵人背負之類。
南山宜江村漁市,水邦山閣之類。
但加稻田漁樂,勿用車盤駱駝,要知南北之風故不同爾。
深宜分别,山有四時之色。
春山豔冶而如笑。
夏山蒼翠而如滴。
秋山明浄而如洗。
冬山慘淡而如睡之説,四時之氣象也。
郭氏曰:山有三逺。
自山下而仰山上,背後有淡山者,謂之髙逺。
自山前而窺山後者,謂之深逺。
自近山邊低坦之山,謂之平逺。
愚又論三逺者;有近岸廣水曠濶遙山者,謂之濶逺。
有煙霧暝漠野水隔而髣髴不見者,謂之迷逺。
景物至絶而微茫縹渺者,謂之幽逺。
以上山之名狀,當備畫中用也。
兼備博雅君子之問,若問而無對為無知之士,不可不知也。
或詩句中有諸山名,雖得名即不知山之體狀者,惡可措手而製之。
凡畫全景者山,重疊覆壓、咫尺重深、以近次逺,或由下増疊分布、相輔以卑次尊各有順序,又不可大實,仍要嵐霧鎖映、林木遮藏、不可露體,如人無依乃窮山也。
且山以林木為衣,以草為毛髮,以煙霞為神采,以景物為粧飾,以水為血脈,以嵐霧為氣象。
畫若不求古法,不寫真山,惟務俗變採合虛浮,自為超越古今,心以自蔽變是為非,此乃懵然不知山水格要之士,難可與言之。
嗟乎!今人是少非多拘今亡古,為多利之所誘奪,博古好今學者鮮矣。
倘或有得其藴奧者,誠可與論也。
彼嗟古傲今侮慢宿學之士,適足以此言為戯耳。
○論水 夫水者有緩急淺深,此為大體也。
有山上水曰涀,涀謂出於髙陵。
山下有水曰潺,潺謂其文溶緩。
山澗間有水曰漰湍,而漱石者謂之湧泉。
巖石間有水滭潑而仰沸者謂之噴泉。
言瀑泉者:巔崖峻壁之間一水飛出,如練千尺分灑於萬仞之下,有驚濤怒浪、湧瀼騰沸、噴濺漂流、雖龜鼉魚鼈皆不能容也。
言濺瀑者:山間積水欲流而石隔罅中,猛下其片浪如滾,有石迎激,方圓四折交流四會,用筆輕重自分淺深盈滿而散漫也。
言淙者:衆流攢衝鳴湍疊瀨,噴若雷風四面叢流謂之淙也。
言沂水者:不用分開一片注下與瀑泉頗異矣,亦宜分别。
夫海水者:風波浩蕩巨浪捲翻,山水中少用也。
有兩邊峭壁不可通途,中有流水漂急如箭舟不停者,峽水可無急於此也。
言江湖者:注洞庭之廣大也。
言泉源者:水平出流也。
其水混混不絶。
故孟子所謂;原泉混混不舎晝夜是也。
惟溪水者山水中多用之。
宜畫盤曲掩映斷續伏而後見,以逺至近仍宜煙霞鎖隠為佳。
王右丞雲:路欲斷而不斷,水欲流而不流,此之謂歟。
夫沙磧者:水心逆流,水流兩邊急而有聲,中有灘也。
夫石磧者:輔岸絶流水流兩邊,洄環有紋中有石也。
言壑者:有岸而無水也。
然水有四時之色,隨四時之氣。
春水微碧、夏水微涼、秋水微清、冬水微慘。
又有汀洲煙渚,皆水中人可住而景所集也。
至於漁瀨鴈濼之類,畫之者多樂取以見才調,況水為山之血脈,故畫水者宜天髙水濶為佳也。
○論林木 夫林木者:有四時之榮枯,大小之叢薄,咫尺重深以分逺近。
故木貴髙喬蒼逸健硬,筆迹堅重或麗或質,以筆迹欲斷而復續也。
且或輕或重,本在乎行筆髙低,暈悉由於用墨,此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