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林玉露卷之一 乙編
關燈
小
中
大
高宗配享
高廟配享,洪容齋在翰苑,以呂頤浩、趙鼎、韓世忠、張俊四人為請。
蓋文武各用兩人,出於孝宗聖意也,遂令侍從議。
時宇文子英等十二人以為宜如明詔,【時宇文子英等十二人以為宜如明詔 「十二」,諸本作「十一」;「宜」,明活字本作「且」。
】而識者多謂呂元直不厭人望,張魏公不應獨遺。
楊誠齋時為祕書少監,上書爭之,【上書爭之 「上」,諸本作「以」。
】以欺、專、私三罪斥容齋,且言魏公有社稷大功五:建復辟之勳,【建復辟之勳 「勳」,原誤作「動」,據明活字本及諸本改。
】一也。
發儲嗣之議,【發儲嗣之議 「發」,明活字本作「復」。
】二也。
誅範瓊以正朝綱,三也。
用吳玠以保全蜀,四也。
卻劉麟以定江左,五也。
於是有旨再令詳議。
越數日,上忽諭大臣曰:「呂頤浩等配享,正合公論,更不須議。
洪邁固是輕率,楊萬裡亦未免浮薄。
」於是二人皆求去,容齋守南徐,誠齋守高安,而魏公迄不得配食。
誠齋詩雲:「出卻金宮入梵宮,翠微綠霧染衣濃。
三年不識西湖月,一夜初聞南澗鐘。
藏室蓬山真昨戲,園翁溪友得今從。
若非朝士追相送,何處冥鴻更有蹤。
」又雲:「新晴在在野花香,過雨迢迢沙路長。
兩度立朝今結局,【兩度立朝今結局 「度」,原誤作「朝」,據諸本並楊萬裡江西道院集明發南屏改。
】一生行客老還鄉。
猶嫌數騎傳書劄,賸喜千峰入肺腸。
到得前頭上船處,莫將白髮照滄浪。
」此去國時詩也,可謂無幾微見於顏面矣。
其冢嗣東山先生伯子跋其論配享書稿雲:「覆羹真得皂囊書,【覆羹真得皂囊書 「真」,明活字本作「直」。
】錦水元來勝石渠。
但寶銀鉤并鐵畫,何須玉帶與金魚。
」蓋苗劉作亂時,矯隆祐詔貶竄魏公,高宗在昇暘宮方啜羹,左右來告,驚懼,羹覆于手,手為之傷。
既復辟,【既復辟 「辟」,原誤作「?」,據諸本改。
】見魏公,泣數行下,舉手示公,【舉手示公 「示」,原誤作「雲」,據諸本改。
】痕跡猶存。
左次魏和伯子詩雲:「鑾坡蓬監兩封書,道院東西各付渠。
乾道聖人無固必,是非付與直哉魚。
」詞意亦佳,但當塗乃江東道院,容齋守南徐,非當塗也。
紫窄衫 渡江以來,士大夫始衣紫窄衫,上下如一。
紹興九年,詔公卿長吏毋得以戎服臨民,復用冠帶。
論者以為擾,於是士大夫皆服涼衫。
乾道中,李獻之上言:「會聚之際,顏色可憎,今陛下上承兩宮,宜服紫衫為便。
」上從之。
蓋人情樂簡便久矣。
昔節孝先生徐仲車事母至孝,【昔節孝先生徐仲車事母至孝 「節孝先生徐仲車」,原作「孝節先生徐仲積」。
案,考宋史卷四五九卓行傳,有「徐積字仲車,......事母至孝,朝夕冠帶定省。
......賜謚節孝先生」之語,與文中所述合,原本名與謚皆誤,據改。
】一日,竦然自省曰:「吾以襴幞謁貴人,而不以見母,是敬母不如敬貴人也,不可。
」乃日具襴幞揖母,人皆笑之。
節孝行之終身。
近時靜春先生劉子澄,朱文公高弟也,守衡陽,日以冠裳蒞事。
憲使趙民則嘗紫衫來見,子澄不脫冠裳見之。
【不脫冠裳見之 明活字本作「不脫冠肅之裳」。
】民則請免冠裳,子澄端笏肅容曰:「戒石在前,小臣豈敢!」民則皇恐,退具冠裳以見,然由是不相樂。
夫襴幞揖母,冠裳臨民,常事也,而世俗且笑之,【且笑之 三字諸本無。
】且難之。
至於紫窄袖衫,乃戎服也,出於兵興一時權宜,而相承至今不能改,然則古道何時而可復乎? 非孟 李泰伯著常語非孟子,後舉茂材,論題出「經正則庶民興」,【論題出經正則庶民興 「出」,明活字本作「雲」。
】不知出處,曰:「吾無書不讀,此必孟子中語也。
」擲筆而出。
晁說之亦著論非孟子,建炎中,宰相進擬除官,高宗曰:「孟子發揮王道,說之何人,乃敢非之!」勒令緻仕。
【勒令緻仕 「勒」,明活字本作「詔」。
】鄭叔友著崇正論,亦非孟子曰:「軻,忍人也,辨士也,儀、秦之流也。
戰國縱橫捭闔之士,皆發冢之人,而軻能以詩禮者也。
」餘謂孟子以儀、秦之齒舌,明
蓋文武各用兩人,出於孝宗聖意也,遂令侍從議。
時宇文子英等十二人以為宜如明詔,
】而識者多謂呂元直不厭人望,張魏公不應獨遺。
楊誠齋時為祕書少監,上書爭之,
】以欺、專、私三罪斥容齋,且言魏公有社稷大功五:建復辟之勳,
】一也。
發儲嗣之議,
】二也。
誅範瓊以正朝綱,三也。
用吳玠以保全蜀,四也。
卻劉麟以定江左,五也。
於是有旨再令詳議。
越數日,上忽諭大臣曰:「呂頤浩等配享,正合公論,更不須議。
洪邁固是輕率,楊萬裡亦未免浮薄。
」於是二人皆求去,容齋守南徐,誠齋守高安,而魏公迄不得配食。
誠齋詩雲:「出卻金宮入梵宮,翠微綠霧染衣濃。
三年不識西湖月,一夜初聞南澗鐘。
藏室蓬山真昨戲,園翁溪友得今從。
若非朝士追相送,何處冥鴻更有蹤。
」又雲:「新晴在在野花香,過雨迢迢沙路長。
兩度立朝今結局,
】一生行客老還鄉。
猶嫌數騎傳書劄,賸喜千峰入肺腸。
到得前頭上船處,莫將白髮照滄浪。
」此去國時詩也,可謂無幾微見於顏面矣。
其冢嗣東山先生伯子跋其論配享書稿雲:「覆羹真得皂囊書,
】錦水元來勝石渠。
但寶銀鉤并鐵畫,何須玉帶與金魚。
」蓋苗劉作亂時,矯隆祐詔貶竄魏公,高宗在昇暘宮方啜羹,左右來告,驚懼,羹覆于手,手為之傷。
既復辟,
】見魏公,泣數行下,舉手示公,
】痕跡猶存。
左次魏和伯子詩雲:「鑾坡蓬監兩封書,道院東西各付渠。
乾道聖人無固必,是非付與直哉魚。
」詞意亦佳,但當塗乃江東道院,容齋守南徐,非當塗也。
紫窄衫 渡江以來,士大夫始衣紫窄衫,上下如一。
紹興九年,詔公卿長吏毋得以戎服臨民,復用冠帶。
論者以為擾,於是士大夫皆服涼衫。
乾道中,李獻之上言:「會聚之際,顏色可憎,今陛下上承兩宮,宜服紫衫為便。
」上從之。
蓋人情樂簡便久矣。
昔節孝先生徐仲車事母至孝,
案,考宋史卷四五九卓行傳,有「徐積字仲車,......事母至孝,朝夕冠帶定省。
......賜謚節孝先生」之語,與文中所述合,原本名與謚皆誤,據改。
】一日,竦然自省曰:「吾以襴幞謁貴人,而不以見母,是敬母不如敬貴人也,不可。
」乃日具襴幞揖母,人皆笑之。
節孝行之終身。
近時靜春先生劉子澄,朱文公高弟也,守衡陽,日以冠裳蒞事。
憲使趙民則嘗紫衫來見,子澄不脫冠裳見之。
】民則請免冠裳,子澄端笏肅容曰:「戒石在前,小臣豈敢!」民則皇恐,退具冠裳以見,然由是不相樂。
夫襴幞揖母,冠裳臨民,常事也,而世俗且笑之,
】且難之。
至於紫窄袖衫,乃戎服也,出於兵興一時權宜,而相承至今不能改,然則古道何時而可復乎? 非孟 李泰伯著常語非孟子,後舉茂材,論題出「經正則庶民興」,
】不知出處,曰:「吾無書不讀,此必孟子中語也。
」擲筆而出。
晁說之亦著論非孟子,建炎中,宰相進擬除官,高宗曰:「孟子發揮王道,說之何人,乃敢非之!」勒令緻仕。
】鄭叔友著崇正論,亦非孟子曰:「軻,忍人也,辨士也,儀、秦之流也。
戰國縱橫捭闔之士,皆發冢之人,而軻能以詩禮者也。
」餘謂孟子以儀、秦之齒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