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林玉露卷之二 甲編

關燈
大承氣湯 周益公參大政,朱文公與劉子澄書雲:「如今是大承氣證,渠?下四君子湯,雖不為害,恐無益於病爾。

    」嗚呼!以乾淳之盛,文公猶恨當國者不用大承氣湯,況下於乾淳者乎!然歷考往聖,如孔子相魯,而下大承氣湯,固是對證。

    大舜繼堯,亦不免下大承氣湯。

    信矣,文公之為名言也。

    益公初在後省,龍大淵、曾覿除閣門,格其制不下,奉祠而去,【奉祠而去 「祠」,原作「詞」。

    案,宋史卷三九一周必大傳記此事有「必大格不行,遂請祠去」語,今參據諸本改作「祠」。

    】十年不用,天下高之。

    後入直翰林,覿以使事還,除節鉞,人謂公必不草制,而公竟草之。

    其詞雲:「八統馭民,敬故在尊賢之上。

    」宜其不敢用大承氣湯也。

     魯隱公攝 歐陽子曰:「隱公非攝也,使隱果攝,則春秋不稱公。

    春秋稱公,則隱公非攝,無疑也。

    」此論未然,春秋雖不書隱公居攝,而於兩書仲子之事,自隱然可見。

    夫母以子貴,世俗之情也。

    使桓不將立,則仲子特一生公子之妾耳,周王何為而歸其賵,魯國何為而考其官?今也歸賵而不嫌瀆亂之譏,考官而加嚴事之禮,徒以桓之將為君也。

    桓將為君,則隱之攝著矣。

    或曰,隱攝則何以稱公?東坡曰:「周公攝而克復子者也,故不稱王。

    隱公攝而不克復子者也,故稱公。

    史有諡,國有廟,春秋獨得不稱公乎?」此論亦未然,周公之攝也,誥命之際曰「周公曰」、「王若曰」,曷嘗自稱王乎?竊意魯史舊文,必著隱公攝位之實,去攝而書公,乃仲尼之特筆,一以著隱之不當遜,一以著桓之不當立,二者皆非也。

    【二者皆非也 「非」,原本作「罪」,諸本作「非」,義皆可通,然似以作「非」為長,據改。

    】歐公論隱公、趙盾、許止事,皆未明春秋之旨。

    春秋之所以為春秋者,正當顯微闡幽,若但直書其事,則夫人能之矣,何為遊、夏不能措一辭哉! 姦富 本富為上,末富次之,姦富為下。

    今之富者,大抵皆姦富也,而務本之農,皆為僕妾於姦富之家矣。

    嗚呼,悲夫! 貨色 一顧傾城,再顧傾國,色也。

    大者傾城,下者傾鄉,富也。

    貨色之不祥如此哉! 孫吳 吳子之正,孫子之奇,兵法盡在是矣。

    吳子似論語,孫子似孟子。

     子弟為幹官 朱文公與慶國卓夫人書雲:「五哥嶽廟,【五哥嶽廟 諸本無「嶽廟」二字。

    案,考晦庵先生朱文公全集卷三七與慶國卓夫人書,於「五哥嶽廟」下尚有「近自春中以來,頓減遊燕,復近書冊......」數語,此處未引,遂覺難通。

    】聞尊意欲為五哥經營幹官差遣,某切以為不可。

    【某切以為不可 「切」,朱集作「竊」,似是。

    】人家子弟多因此壞卻心性,蓋其生長富貴,本不知艱難,一旦仕宦,便為此官,逐司隻有使長一人可相拘轄,又多寬厚長者,不欲以法度見繩。

    上無職事了辦之責,下無吏民竊伺之憂。

    【下無吏民竊伺之憂 「竊伺」,諸本作「繫縶」,朱集作「窺伺」。

    】而州縣守令,埶反出己下,可以陵轢,故後生子弟為此官者,無不傲慢縱恣,觸事懵然。

    愚意以為可且為營一稍在人下職事、喫人打罵差遣,【稍在人下職事喫人打罵差遣 朱集於「職事」上有一「有」字,於義較勝。

    】乃所以成就之。

    若必欲與求幹官,乃是置之有過之地,誤其終身。

    」前輩愛人以德,至於如此。

    卓夫人乃少傅劉公子羽之妃,樞密共父之母,五哥即平甫,朱與劉蓋姻婭。

    初,文公之父韋齋疾革,手自為書,以家事屬少傅。

    韋齋歿,文公年十四,少傅為築室於其裡,俾奉母居焉。

    少傅手書與白水劉緻中雲:「於緋溪得屋五間,器用完備,又於七倉前得地,可以樹,有圃可蔬,有池可魚,朱家人口不多,可以居。

    」文公視卓夫人猶母雲。

     筭子 五代史:漢王章不喜文士,嘗語人曰:「此輩與一把筭子,未知顛倒,何益於國!」筭子,本俗語,歐公據其言書之,殊有古意。

    溫公通鑑改作「授之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