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宿弊,大興利益,太宗深器之。
嘗禦筆題殿柱曰:真鹽鐵陳恕。
李宗谔為翰林學士,家雖百口,雍睦有制。
真宗嘗語侍臣曰:“臣僚家法,當如宗谔。
” 李遵勖為驸馬都尉,折節待士,宗楊億為文,于第中築室塑像,晨夕伸函丈之禮,刻石為記,未幾,億卒。
寇準年三十餘,太宗欲大用,尚難其少。
準知之,遽服地黃,兼餌蘆菔以反之,未幾,髭發皓白。
查道以謹儉率己為龍圖閣待制,每食,必盡一器度,不勝則不複下箸,雖蔬茹亦然。
嘗謂諸親曰:“福當如是惜之。
” 祥符中議營昭應宮,計其工,十五年而成。
丁謂總領其事,以夜繼晝,每繪一料,給燭二條,逾七年而就。
杜鎬廣博,為龍圖閣學士,真宗一日問:“椟食原于何代?”鎬對曰:“漢景帝為太子,文帝鐘愛,既居東朝,文帝念之,曰:‘太子之食,必料差殊。
’乃命太官每具兩檐椟,以一賜之,此其始也。
” 魯宗道為參政,以忠鲠自任,嘗與宰執議事,時有不合者,宗道堅執不回。
或議少有異,則遷诤不已。
然多從宗道所論。
時人謂曰“魚頭公”,蓋以骨鲠目之也。
天聖初,朝廷清明賞罰必信。
時王欽若、王曾、張知白、魯宗道皆以忠義許國,故風采聳動。
雖姚宋佐唐,蕭曹出漢,無以方此數君子者。
戚綸待制龍圖閣,天書初降,群臣表賀,詞皆溢美,綸獨言曰:“曠古未有此事,不可恃之為祥,當戒慎修省,以答天意。
”真宗覽而嘉之。
張詠鎮杭州,有訴者曰:“某家素多藏,某二歲而父母死,有甲氏贅于某家,父将死,手券以與之,曰:‘吾家之财,七分當主于甲,三分吾子得之。
’某既成立,甲氏執遺券以析之。
數理于官,鹹是其遺言而見抑。
”詠嗟賞之,謂曰:“爾父大能,微彼券,則為爾患在乳臭中矣。
”遽命反其券而歸其資。
魯宗道以孤直遇主,公家之事,知無不為。
每中書罷,歸私宅,别居一小齋,繪山水,題曰“退思岩”。
獨遊其間,雖家人罕接焉。
查道罷館陶尉,與程宿寓于逆旅,中夕有盜取其衣。
既覺,呼宿曰:“衣有副乎?翌日當奉假”。
盜聞之,棄獲而去。
寇準谪營道,惟衣裘系為相時所得金笏頭帶,當權希時者諷其逾禮,準拒之曰:“君父所賜,服之不忘,未見禮之失也。
”諷者慚恧而退。
丁謂在朱崖,家于洛陽,為書叙緻真宗恩遇,厚自刻責,且勵家人不可興怨。
遂寄洛守,托達于家。
洛守不敢私開,遽奏之。
上覽而感動,遂有雷州之命。
王旦在中書,東封西祀,悉嘗總領。
祥符中,處士魏野令山童持詩以獻,曰:“聖朝宰相頻頻出,君在中書十四秋,西祀東封俱禮畢,好來相伴赤松遊。
”旦袖其詩,累于上前求退,不遂。
查道初應舉,自荊州湖遊,索獲資十餘萬。
至襄陽,逆旅見女子端麗秀出,非塵中之偶,因诘其所來,乃故人之女也,遂以行橐求良謹者嫁之。
是歲由此罷舉。
又嘗于旅邸床下獲金钗一束,且百隻,意所遺者必複來求之。
向晚,果二人至,見道,但嗟惋而已。
道诘之,具言其所遺,如道所獲,遂盡以付之。
其人驚喜,請留三之一,以為謝。
道固拒之而去。
丁謂既竄朱崖,路由湘潭佛寺,飯僧為文以自叙,其略曰:“補仲山之衮,雖盡巧心;和傅說之羹,難調衆口。
”既至貶所,教民陶瓦,先為公宇,次營所居之第。
為小樓,日遊其上,閱書焚香,怡然以自得。
後将有衡陽之命,谏官劉随上言曰:“彼擅移于陵域,将不利于嗣君,合取頭顱,置之郊廟。
”遂中止。
王旦在中書,祥符末大旱。
一日,自中書還第,路由潘氏旗亭,有狂生号王行者在其上,指旦大呼曰:
嘗禦筆題殿柱曰:真鹽鐵陳恕。
李宗谔為翰林學士,家雖百口,雍睦有制。
真宗嘗語侍臣曰:“臣僚家法,當如宗谔。
” 李遵勖為驸馬都尉,折節待士,宗楊億為文,于第中築室塑像,晨夕伸函丈之禮,刻石為記,未幾,億卒。
寇準年三十餘,太宗欲大用,尚難其少。
準知之,遽服地黃,兼餌蘆菔以反之,未幾,髭發皓白。
查道以謹儉率己為龍圖閣待制,每食,必盡一器度,不勝則不複下箸,雖蔬茹亦然。
嘗謂諸親曰:“福當如是惜之。
” 祥符中議營昭應宮,計其工,十五年而成。
丁謂總領其事,以夜繼晝,每繪一料,給燭二條,逾七年而就。
杜鎬廣博,為龍圖閣學士,真宗一日問:“椟食原于何代?”鎬對曰:“漢景帝為太子,文帝鐘愛,既居東朝,文帝念之,曰:‘太子之食,必料差殊。
’乃命太官每具兩檐椟,以一賜之,此其始也。
” 魯宗道為參政,以忠鲠自任,嘗與宰執議事,時有不合者,宗道堅執不回。
或議少有異,則遷诤不已。
然多從宗道所論。
時人謂曰“魚頭公”,蓋以骨鲠目之也。
天聖初,朝廷清明賞罰必信。
時王欽若、王曾、張知白、魯宗道皆以忠義許國,故風采聳動。
雖姚宋佐唐,蕭曹出漢,無以方此數君子者。
戚綸待制龍圖閣,天書初降,群臣表賀,詞皆溢美,綸獨言曰:“曠古未有此事,不可恃之為祥,當戒慎修省,以答天意。
”真宗覽而嘉之。
張詠鎮杭州,有訴者曰:“某家素多藏,某二歲而父母死,有甲氏贅于某家,父将死,手券以與之,曰:‘吾家之财,七分當主于甲,三分吾子得之。
’某既成立,甲氏執遺券以析之。
數理于官,鹹是其遺言而見抑。
”詠嗟賞之,謂曰:“爾父大能,微彼券,則為爾患在乳臭中矣。
”遽命反其券而歸其資。
魯宗道以孤直遇主,公家之事,知無不為。
每中書罷,歸私宅,别居一小齋,繪山水,題曰“退思岩”。
獨遊其間,雖家人罕接焉。
查道罷館陶尉,與程宿寓于逆旅,中夕有盜取其衣。
既覺,呼宿曰:“衣有副乎?翌日當奉假”。
盜聞之,棄獲而去。
寇準谪營道,惟衣裘系為相時所得金笏頭帶,當權希時者諷其逾禮,準拒之曰:“君父所賜,服之不忘,未見禮之失也。
”諷者慚恧而退。
丁謂在朱崖,家于洛陽,為書叙緻真宗恩遇,厚自刻責,且勵家人不可興怨。
遂寄洛守,托達于家。
洛守不敢私開,遽奏之。
上覽而感動,遂有雷州之命。
王旦在中書,東封西祀,悉嘗總領。
祥符中,處士魏野令山童持詩以獻,曰:“聖朝宰相頻頻出,君在中書十四秋,西祀東封俱禮畢,好來相伴赤松遊。
”旦袖其詩,累于上前求退,不遂。
查道初應舉,自荊州湖遊,索獲資十餘萬。
至襄陽,逆旅見女子端麗秀出,非塵中之偶,因诘其所來,乃故人之女也,遂以行橐求良謹者嫁之。
是歲由此罷舉。
又嘗于旅邸床下獲金钗一束,且百隻,意所遺者必複來求之。
向晚,果二人至,見道,但嗟惋而已。
道诘之,具言其所遺,如道所獲,遂盡以付之。
其人驚喜,請留三之一,以為謝。
道固拒之而去。
丁謂既竄朱崖,路由湘潭佛寺,飯僧為文以自叙,其略曰:“補仲山之衮,雖盡巧心;和傅說之羹,難調衆口。
”既至貶所,教民陶瓦,先為公宇,次營所居之第。
為小樓,日遊其上,閱書焚香,怡然以自得。
後将有衡陽之命,谏官劉随上言曰:“彼擅移于陵域,将不利于嗣君,合取頭顱,置之郊廟。
”遂中止。
王旦在中書,祥符末大旱。
一日,自中書還第,路由潘氏旗亭,有狂生号王行者在其上,指旦大呼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