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罟,又逆鱗而入;鳥不巢覆廬之林以為能舉也,而時遇獵者之網又解翅而投乎。
” 漁者仰笠而歌曰:“潇湘秋兮水,芙蓉落兮雁南賓。
期美人兮江渚,歲暮兮蒼梧。
”雲如是者三阕。
周岑憑而聽之,曰:“噫嘻乎!噫嘻乎!何楚聲之婉變也。
” 是歲,楚王索征君于晉。
征君奔秦,秦人納之。
○陽山 陽山崩,楚王問于左右曰:“晉人有釁于楚,國夙夜憂惴。
況征君不複,徐淵囚而死,周岑乞食于楚市,乘桴于湘江,不知其所矣。
是以海内賢士皆棄楚而實鄰,國無以南捍,寡人奈何今陽山告崩,楚國無所鎮,是寡人之禍彰矣。
無亦詭于晉者,或不得求與,聊王室之故也。
”左右對曰:“君以晉釁,而日夜求征君,用心疑之,是君之勞過矣。
夫征君遊諸侯,諸侯皆信之,而楚獨疑,使楚國不能為盟主,以光耀王室。
陽山之崩不其疑乎?” 楚王長息而言曰:“寡人将修好于晉,而聘征君,則楚之禍庶乎爾衆為寡人畫之。
”左右對曰:“鄰國之好可以修也,若征君之聘夫奚就乎。
死其弟子而困其師,露其詭計而飾,其聘不可為也。
” 楚王遂修好于晉,晉人殺楚使,懸其首于關門之木。
楚王聞晉人無禮于楚,謀諸左右曰:“枭鄰不睦,賊我使臣,何以報之?”左右稽首而謝曰:“釁其分矣,又何報焉。
願君毋忘仇于晉也。
”楚王怒,寵姬陽華谏曰:“不可。
妾聞之,寤口之言若{羔火},寤心之言若冰。
今左右之谏雖不甘君之口,其亦寒心哉。
夫寤口者求譽而養禍,寤心者忍恥而奮功。
是以明君樂聞寤心之言而去其寤口之士,故功施昭明而令聞廣譽也。
君若誅左右而擁其心,無乃嗜其之疾乎。
楚之使晉人戮之罪也,君誠怒矣。
君獨不思晉之使猶楚也,不告于天皇而私戮之,亦與晉均也。
而君則欲晉之不怒,何君之遠恕耶!"楚王慚而釋之,遂田于四望。
明年,楚王飲毒而卒。
○歸韓 征君歸韓,張儉策杖而訪,征君饫之。
張儉問曰:“子之譽溥矣,而功不白漢室諸侯,一何拙也!”征君對曰:“憲聞之,智失則求之巧,信失則求之拙,巧者亂,拙者矩。
今諸侯雖蔑智而寡信,亦足以國。
若漢室不替,諸侯其無戰乎。
”張儉曰:“儉也,聞晉楚有釁,予何以靖之?”征君曰:“晉之為諸侯也,詭楚之為諸侯也,暴其世子又淫如是,而釁不可靖也。
甫是以浣褐而歸,得與子饫。
惜乎元禮、林宗逝也,哲人不作,王室其兇,吾道之寄,微子誰與?”乃臨風鼓琴而吊之。
張儉曰:“夫道欲行寄于人,道欲廢寄于天。
當三代之盛王,是道也,寄于君臣而偕暢之,若舜之于禹、稷,湯之于伊尹,文武之于周公、箕子,君臣一德,其道流行,身履休烈,是以能永厥治。
三代既沒,春秋紛,是道也寄于臣而不寄于君。
若孔仲尼曆于諸侯而不遇,乃述經于泗水之濱,身不履盛而世載其烈,故春秋亂而不治,是亦寄于天者也。
及春秋毀,戰國嗣亂,以縱橫為賢,是道也亦寄于臣而不寄于君。
若孟轲、荀況,譚王道濟之以辯,遊說于梁楚之間,而無所合,故戰國亂而不治,其猶寄于天乎!夫周東之後,寄于人者何窮,而寄于天者何啬也。
西京而來,若董子亦寄之矣。
今天下左道亂厥内,夷狄亂厥外;大臣貪,小臣谄,民無廬,士無襦,名器淆混,蕩之以綱紀,隕之以文章,諸侯驕侈而無戮于王室。
由此觀之,道何所寄哉!儉也,從薦紳之末,不能輔導以至于锢,為國玷焉。
天之戮民又不能死,而苟淹于草莽溝壑之中。
若吾子者,名隆而志高,道完形超,固天之所厚者耶。
而子之道又若有寄于天者然。
悲夫!《北門》之詩,昔人所哀。
世道交傾,天其鑒乎!” 是歲,恒山崩。
君子曰:“其幽、厲哉!” ○感時 初,征君将歸韓,出疆,哭林宗于野。
魯狷問曰:“狷也聞之,聖人不私,故應物而能化,智者不累,故抑情而能達。
子是之哭,其有私乎,其無私乎?” 征君曰:“甫之遊也,不覺暮矣。
遠托七國,ㄈ返南甸,彥人凋殪,誰與扶植是以感而欷也。
” 魯狷曰:“漢室其終卑乎?”曰:“今逝者七人,惟爾與甫猶路也。
黃巾亂,朱俊死之,陸續隐于長洲,李玄隐于華嶽,張裘隐于天台,周岑隐于雲夢,左權蹈海,徐淵死于楚,孔紹祖俘于秦。
狷乎!甫與爾歸矣。
” 乃據地而歌《薤露》,魯狷和之。
既而曰:“吳越之聘子,弗報乎?”曰:“昔者,林宗與甫言曰:‘今諸侯王敖惰而不知禮,大夫污濁而不知義,有司貪殘而不知仁,士虛濫而不知恥,民巧詐而不知信。
’吳越之士民、有司殆甚焉,又多淫疾,胡可革也夫聖人不易素習之性,不化至頑之俗。
詩雲:‘匪我則頑,匪我則端。
’此之謂欤?” 魯狷遂從征君于韓而返魯。
征君曰:“嗟乎!禮樂東矣。
”
” 漁者仰笠而歌曰:“潇湘秋兮水,芙蓉落兮雁南賓。
期美人兮江渚,歲暮兮蒼梧。
”雲如是者三阕。
周岑憑而聽之,曰:“噫嘻乎!噫嘻乎!何楚聲之婉變也。
” 是歲,楚王索征君于晉。
征君奔秦,秦人納之。
○陽山 陽山崩,楚王問于左右曰:“晉人有釁于楚,國夙夜憂惴。
況征君不複,徐淵囚而死,周岑乞食于楚市,乘桴于湘江,不知其所矣。
是以海内賢士皆棄楚而實鄰,國無以南捍,寡人奈何今陽山告崩,楚國無所鎮,是寡人之禍彰矣。
無亦詭于晉者,或不得求與,聊王室之故也。
”左右對曰:“君以晉釁,而日夜求征君,用心疑之,是君之勞過矣。
夫征君遊諸侯,諸侯皆信之,而楚獨疑,使楚國不能為盟主,以光耀王室。
陽山之崩不其疑乎?” 楚王長息而言曰:“寡人将修好于晉,而聘征君,則楚之禍庶乎爾衆為寡人畫之。
”左右對曰:“鄰國之好可以修也,若征君之聘夫奚就乎。
死其弟子而困其師,露其詭計而飾,其聘不可為也。
” 楚王遂修好于晉,晉人殺楚使,懸其首于關門之木。
楚王聞晉人無禮于楚,謀諸左右曰:“枭鄰不睦,賊我使臣,何以報之?”左右稽首而謝曰:“釁其分矣,又何報焉。
願君毋忘仇于晉也。
”楚王怒,寵姬陽華谏曰:“不可。
妾聞之,寤口之言若{羔火},寤心之言若冰。
今左右之谏雖不甘君之口,其亦寒心哉。
夫寤口者求譽而養禍,寤心者忍恥而奮功。
是以明君樂聞寤心之言而去其寤口之士,故功施昭明而令聞廣譽也。
君若誅左右而擁其心,無乃嗜其之疾乎。
楚之使晉人戮之罪也,君誠怒矣。
君獨不思晉之使猶楚也,不告于天皇而私戮之,亦與晉均也。
而君則欲晉之不怒,何君之遠恕耶!"楚王慚而釋之,遂田于四望。
明年,楚王飲毒而卒。
○歸韓 征君歸韓,張儉策杖而訪,征君饫之。
張儉問曰:“子之譽溥矣,而功不白漢室諸侯,一何拙也!”征君對曰:“憲聞之,智失則求之巧,信失則求之拙,巧者亂,拙者矩。
今諸侯雖蔑智而寡信,亦足以國。
若漢室不替,諸侯其無戰乎。
”張儉曰:“儉也,聞晉楚有釁,予何以靖之?”征君曰:“晉之為諸侯也,詭楚之為諸侯也,暴其世子又淫如是,而釁不可靖也。
甫是以浣褐而歸,得與子饫。
惜乎元禮、林宗逝也,哲人不作,王室其兇,吾道之寄,微子誰與?”乃臨風鼓琴而吊之。
張儉曰:“夫道欲行寄于人,道欲廢寄于天。
當三代之盛王,是道也,寄于君臣而偕暢之,若舜之于禹、稷,湯之于伊尹,文武之于周公、箕子,君臣一德,其道流行,身履休烈,是以能永厥治。
三代既沒,春秋紛,是道也寄于臣而不寄于君。
若孔仲尼曆于諸侯而不遇,乃述經于泗水之濱,身不履盛而世載其烈,故春秋亂而不治,是亦寄于天者也。
及春秋毀,戰國嗣亂,以縱橫為賢,是道也亦寄于臣而不寄于君。
若孟轲、荀況,譚王道濟之以辯,遊說于梁楚之間,而無所合,故戰國亂而不治,其猶寄于天乎!夫周東之後,寄于人者何窮,而寄于天者何啬也。
西京而來,若董子亦寄之矣。
今天下左道亂厥内,夷狄亂厥外;大臣貪,小臣谄,民無廬,士無襦,名器淆混,蕩之以綱紀,隕之以文章,諸侯驕侈而無戮于王室。
由此觀之,道何所寄哉!儉也,從薦紳之末,不能輔導以至于锢,為國玷焉。
天之戮民又不能死,而苟淹于草莽溝壑之中。
若吾子者,名隆而志高,道完形超,固天之所厚者耶。
而子之道又若有寄于天者然。
悲夫!《北門》之詩,昔人所哀。
世道交傾,天其鑒乎!” 是歲,恒山崩。
君子曰:“其幽、厲哉!” ○感時 初,征君将歸韓,出疆,哭林宗于野。
魯狷問曰:“狷也聞之,聖人不私,故應物而能化,智者不累,故抑情而能達。
子是之哭,其有私乎,其無私乎?” 征君曰:“甫之遊也,不覺暮矣。
遠托七國,ㄈ返南甸,彥人凋殪,誰與扶植是以感而欷也。
” 魯狷曰:“漢室其終卑乎?”曰:“今逝者七人,惟爾與甫猶路也。
黃巾亂,朱俊死之,陸續隐于長洲,李玄隐于華嶽,張裘隐于天台,周岑隐于雲夢,左權蹈海,徐淵死于楚,孔紹祖俘于秦。
狷乎!甫與爾歸矣。
” 乃據地而歌《薤露》,魯狷和之。
既而曰:“吳越之聘子,弗報乎?”曰:“昔者,林宗與甫言曰:‘今諸侯王敖惰而不知禮,大夫污濁而不知義,有司貪殘而不知仁,士虛濫而不知恥,民巧詐而不知信。
’吳越之士民、有司殆甚焉,又多淫疾,胡可革也夫聖人不易素習之性,不化至頑之俗。
詩雲:‘匪我則頑,匪我則端。
’此之謂欤?” 魯狷遂從征君于韓而返魯。
征君曰:“嗟乎!禮樂東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