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齋筆談 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此念。
雞伏鴨,乃如莊周所謂越雞伏鹄者,此何道哉?麥之為蛾,蓋自蛾種而起,因以化麥,非麥之能為蛾也。
由是而言之.一念所生,無論善惡,自有必至者。
後稷履人迹而生,啟自石出,此真實語。
《金光明經》記流水長者盡化池魚,皆得生天,更複何疑?但恐人信不及爾。
富鄭公少好道,自言吐納長生之術,信之甚笃,亦時為燒煉丹竈事,而不以示人。
餘鎮福唐,嘗得其手書《還元火候訣》一篇于蔡君谟家。
蓋至和間持其母服時,書以遺君谟者,方知其持養大概。
熙甯初,再罷相,守亳州,公已無意于世矣。
圓照大本者住蘇州瑞光,方以其道震東南,賴州僧正顒世号顒華嚴者從之,得法以歸。
鄭公聞而緻之于毫,館于書室,親執弟子禮。
一日旦起,公方聽事公堂,顒視室中有書櫃數十,其一扃谲甚嚴,問之左右,曰:“公常手自啟閉,人不得與。
”意必道家方術之言,亟使取火焚之,執事者争不得。
公适至,問狀,顒即告之曰:“吾先為公去一大病矣。
”公初亦色微變,若不樂者,已而意定,徐曰:“乃無大虐戲乎?”即不問,自是豁然遂有得。
顒曰:“此非我能為,公當歸之吾師。
”乃以書谒通圓照。
故世言公得法大本。
然公晚于道亦不盡廢。
薨之夕,有大星隕于寝洛,人皆共見,此豈偶然哉? 世傳神仙呂洞賓名岩,洞賓其字也,唐呂渭之後。
五代間,從鐘離權得道。
權,漢人。
迩者自本朝以來,與權更出沒人間。
權不甚多,而洞賓蹤迹數見,好道者每以為口實。
餘記童子時,見大父魏公,自湖外罷官還,道嶽州。
客有言洞賓事者雲:“近歲常過城南一古寺,題二詩壁間而去。
其一雲:‘朝遊嶽鄂暮蒼梧,袖有青蛇膽氣粗。
三人嶽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
’其一雲:‘獨自行時獨自坐,無限時人不識我。
惟有城南老樹精,分明知道神仙過。
’說者雲:“寺有大古松,呂始至時.無能知者,有老人自松颠徐下緻恭,故詩雲然。
先大父使餘誦之。
後得李觀所記洞賓事碑,與少所聞正同。
青蛇,世多言呂初由劍俠入,非是。
此正道家以氣煉劍者,自有成法。
神仙事渺茫不可知,疑信者蓋相半。
然是身本何物,固自有主之者,區區百骸亦何足言。
棄之則為佛,存之則為仙,在去留間爾。
洞賓雖非餘所得見,然世要必有此人也。
餘少好藏三代秦漢間遺器,遭錢唐兵亂,盡亡之。
後有遺餘古銅鸠杖頭,色如碧玉,因以天台藤杖為幹植之,每置左右.今年所親章徽州在平江,有鬻銅酒器,其首為牛,制作簡質,其間塗金,隐隐猶可見,意古之兕觥.會餘生朝章亟取為餘壽,餘欣然戲之曰;“正患吾鸠杖無侶,造物豈以是假之耶?”二物常以自随。
往歲行山間,使童子操杖以從,殆以為觀爾,未必真須此物也。
迩來足力漸覺微,陟降殆不可無。
時坐石間,兒子輩環側,辄倚杖,使以觥酌酒而進,即為引滿,常亦自笑其癖.頃有嘲好古者,謬雲:“以市古物不計值,破家,無以食,遂為丐,猶持所有。
”顔子陋巷瓢号于人曰:“孰有太公九府錢乞一文?”吾得無似之耶? 陶淵明所記《桃花源》,今鼎州桃花觀即是其處。
餘雖不及至,數以問湖湘間人,頗能言其勝事雲。
自晉宋來,由此上升者六人。
山十裡間無雜禽,惟二鳥往來觀中,未嘗有增損,鳥新舊更易不可知。
耆老相傳,自晉迄今如此。
每有貴客來,鳥辄先号鳴庭間,人率以為占。
淵明言,劉子骥聞之,欲往,不果。
子骥見《晉書隐逸傳》,即劉骥之,子骥其字也。
傳子骥采藥衡,深入忘反,見一澗水,南有二石囷,其一閉一開。
開者,水深廣不可過。
或說,其間皆仙靈方藥諸雜物。
既還,失道,從伐木人問徑,始能歸。
後欲更往,終不複得,大類桃源事,伹不見其人爾。
晉宋間如此異亦頗多,王烈石髓亦其一也。
鎮江茅山,世以比桃源。
餘頃罷鎮建康時,往遊三日,按圖記問其故事,山中人一一指數,皆可名,然亦無甚奇勝處。
而自漢以來傳之,宜不謬。
華陽洞最知名,才為裂石,闊不滿三四尺,其高三尺,不可入,金壇福地在其下。
道流雲:“近歲劉渾康嘗得入百餘步。
”其言甚誇,無可考,不知何緣能進。
韓退之未嘗過江,而詩有“煩君直人華陽洞,割取乖龍左耳來。
”意當有為,不止為洞言也。
雞伏鴨,乃如莊周所謂越雞伏鹄者,此何道哉?麥之為蛾,蓋自蛾種而起,因以化麥,非麥之能為蛾也。
由是而言之.一念所生,無論善惡,自有必至者。
後稷履人迹而生,啟自石出,此真實語。
《金光明經》記流水長者盡化池魚,皆得生天,更複何疑?但恐人信不及爾。
富鄭公少好道,自言吐納長生之術,信之甚笃,亦時為燒煉丹竈事,而不以示人。
餘鎮福唐,嘗得其手書《還元火候訣》一篇于蔡君谟家。
蓋至和間持其母服時,書以遺君谟者,方知其持養大概。
熙甯初,再罷相,守亳州,公已無意于世矣。
圓照大本者住蘇州瑞光,方以其道震東南,賴州僧正顒世号顒華嚴者從之,得法以歸。
鄭公聞而緻之于毫,館于書室,親執弟子禮。
一日旦起,公方聽事公堂,顒視室中有書櫃數十,其一扃谲甚嚴,問之左右,曰:“公常手自啟閉,人不得與。
”意必道家方術之言,亟使取火焚之,執事者争不得。
公适至,問狀,顒即告之曰:“吾先為公去一大病矣。
”公初亦色微變,若不樂者,已而意定,徐曰:“乃無大虐戲乎?”即不問,自是豁然遂有得。
顒曰:“此非我能為,公當歸之吾師。
”乃以書谒通圓照。
故世言公得法大本。
然公晚于道亦不盡廢。
薨之夕,有大星隕于寝洛,人皆共見,此豈偶然哉? 世傳神仙呂洞賓名岩,洞賓其字也,唐呂渭之後。
五代間,從鐘離權得道。
權,漢人。
迩者自本朝以來,與權更出沒人間。
權不甚多,而洞賓蹤迹數見,好道者每以為口實。
餘記童子時,見大父魏公,自湖外罷官還,道嶽州。
客有言洞賓事者雲:“近歲常過城南一古寺,題二詩壁間而去。
其一雲:‘朝遊嶽鄂暮蒼梧,袖有青蛇膽氣粗。
三人嶽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
’其一雲:‘獨自行時獨自坐,無限時人不識我。
惟有城南老樹精,分明知道神仙過。
’說者雲:“寺有大古松,呂始至時.無能知者,有老人自松颠徐下緻恭,故詩雲然。
先大父使餘誦之。
後得李觀所記洞賓事碑,與少所聞正同。
青蛇,世多言呂初由劍俠入,非是。
此正道家以氣煉劍者,自有成法。
神仙事渺茫不可知,疑信者蓋相半。
然是身本何物,固自有主之者,區區百骸亦何足言。
棄之則為佛,存之則為仙,在去留間爾。
洞賓雖非餘所得見,然世要必有此人也。
餘少好藏三代秦漢間遺器,遭錢唐兵亂,盡亡之。
後有遺餘古銅鸠杖頭,色如碧玉,因以天台藤杖為幹植之,每置左右.今年所親章徽州在平江,有鬻銅酒器,其首為牛,制作簡質,其間塗金,隐隐猶可見,意古之兕觥.會餘生朝章亟取為餘壽,餘欣然戲之曰;“正患吾鸠杖無侶,造物豈以是假之耶?”二物常以自随。
往歲行山間,使童子操杖以從,殆以為觀爾,未必真須此物也。
迩來足力漸覺微,陟降殆不可無。
時坐石間,兒子輩環側,辄倚杖,使以觥酌酒而進,即為引滿,常亦自笑其癖.頃有嘲好古者,謬雲:“以市古物不計值,破家,無以食,遂為丐,猶持所有。
”顔子陋巷瓢号于人曰:“孰有太公九府錢乞一文?”吾得無似之耶? 陶淵明所記《桃花源》,今鼎州桃花觀即是其處。
餘雖不及至,數以問湖湘間人,頗能言其勝事雲。
自晉宋來,由此上升者六人。
山十裡間無雜禽,惟二鳥往來觀中,未嘗有增損,鳥新舊更易不可知。
耆老相傳,自晉迄今如此。
每有貴客來,鳥辄先号鳴庭間,人率以為占。
淵明言,劉子骥聞之,欲往,不果。
子骥見《晉書隐逸傳》,即劉骥之,子骥其字也。
傳子骥采藥衡,深入忘反,見一澗水,南有二石囷,其一閉一開。
開者,水深廣不可過。
或說,其間皆仙靈方藥諸雜物。
既還,失道,從伐木人問徑,始能歸。
後欲更往,終不複得,大類桃源事,伹不見其人爾。
晉宋間如此異亦頗多,王烈石髓亦其一也。
鎮江茅山,世以比桃源。
餘頃罷鎮建康時,往遊三日,按圖記問其故事,山中人一一指數,皆可名,然亦無甚奇勝處。
而自漢以來傳之,宜不謬。
華陽洞最知名,才為裂石,闊不滿三四尺,其高三尺,不可入,金壇福地在其下。
道流雲:“近歲劉渾康嘗得入百餘步。
”其言甚誇,無可考,不知何緣能進。
韓退之未嘗過江,而詩有“煩君直人華陽洞,割取乖龍左耳來。
”意當有為,不止為洞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