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夜話》注釋、譯文

關燈
未然,人盡其當然可聽其自然 事但觀其已然,便可知其未然;人必盡其當然,乃可聽其自然。

     [注釋] 然:如此。

     【譯文】 事情隻要看它已經如何,便可推知它未來的發展;一個人要努力做到他的本分,其餘的可以順其自然地發展。

     180、觀規模之大小,知事業之高卑 觀規模之大小,可以知事業之高卑;察德澤之淺深,可以知門祚之久暫。

     [注釋] 門祚:家運。

    規模:立制垂範,規制法式。

     【譯文】 隻要看規制法式的大小,便可以知道這項事業本身是宏達還是淺陋。

    觀察德被恩澤的深淺,便可以知道家運是否能綿延長久。

     181、君子尚義,小人趨利 義之中有利,而尚義之君子,初非計及于利也;利之中有害,而趨利之小人,并不願其為害也。

     [注釋] 趨利:急于圖利。

     【譯文】 在義行之中也會得到利益,這個利益是重視義理的君子始料所不及的。

    在謀利中也會有不利的事發生,這是一心求利的小人不願得卻得到的。

     182、小心謹慎,必善其後,高自位置,難保其終 小心謹慎者,必善其後,暢則無咎也;高自位置者,難保其終,亢則有悔也。

     [注釋] 慎:戒慎,小心。

    咎:過失。

    亢:極也,指極尊之位。

    悔:悔恨。

     【譯文】 凡是小心謹慎的人,事後必定謀求安全的方法,因為隻要戒懼,必然不會犯下過錯。

    凡是居高位的人,很難能夠維持長久,因為隻要到達頂點,就會開始走下城路。

     183、勿以耕讀謀富貴,莫以衣食逞豪奢 耕所以養生,讀所以明道,此耕讀之本原也,而後世乃假以謀富貴矣。

    衣取其蔽體,食取其充饑,此衣食之實用也,而時人乃藉以逞豪奢矣。

     [注釋] 本原:本意。

    假:借。

     【譯文】 耕種是為了糊口活命,讀書是為了明白道理,這是耕種和讀書的本意,然而後世卻被人當作謀求富貴的手段。

    穿衣是為了遮羞,食物是為了充饑,衣食原本是為了實際上的需要而用,然而現在卻被人用以誇示豪富奢華。

     184、富而不懂布置則恥,官而不谙管理亦羞 人皆欲貴也,請問一官到手,怎樣施行?人皆欲富也,且問萬貫纏腰,如何布置? [注釋] 布置:運用。

     【譯文】 人都希望自己貴顯,但是請問一旦做了官,要怎樣去推行政務,改善人民的生活?人都希望自己富有,但是有沒有想過,自己一旦富可敵國,要如何将這些錢用到有益之處? 185、莫惟學文而離道,勿以取藝而棄德 文、行、忠、信,孔子立教之目也,今惟教以文而已;志道、據德、依仁、遊藝,孔門為學之序也,今但學其藝而已。

     [注釋] 文:指詩書禮樂等典籍。

    行:是行為。

    忠、信:是品性上的訓練。

    志道:立志研究真理。

    據德:做事依據道理。

    依仁:絕不偏離仁恕。

    遊藝:以六種技藝作為具體本領。

     【譯文】 文、行、忠、信,是孔子教導學生所立的科目,現在卻隻教學生文學了。

    志道、據德、依仁、遊藝,是孔門求學問的次序,現在隻剩最後一項學藝罷了。

     186、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技末之學無益身心 隐微之衍,即幹憲典,所以君子懷刑也;技藝之末,無益身心,所以君子務本也。

     [注釋] 衍:過失。

    幹:違犯。

    憲典:法度。

     【譯文】 一些不留意的過失,很可能就會幹犯法度,所以君子行事,常在心中留禮法,以免犯錯。

    技藝是學問的末流,對身心并無改善的力量,所以君子重視根本的學問,而不把精力浪費在旁枝末節上。

     187、士知學恐無恒,君子貧而有志 士既知學,還恐學而無恒;人不患貧,隻要貧而有志。

     [注釋] 知學:知道學問的重要性。

     【譯文】 讀書人既知道學問的重要,卻恐怕學習時缺乏恒心。

    人不怕窮,隻要窮得有志氣。

     188、用功于内者心秀,飾美于外者心空 用功于内者,必于外無所求;飾美于外者,必其中無所有。

     [注釋] 飾:裝飾 【譯文】 在内在方面努力求進步的人,必然對外在事物不會有許多苛求;在外表拼命裝飾圖好看的人,必須内在沒有什麼涵養。

     189、盛衰之機貴諸人謀,性命之理講求實用 盛衰之機,雖關氣運,而有心者必貴諸人謀;性命之理,固極精微,而講學者必求其實用。

     [注釋] 性命之理:形而上之道,講天命天理的學問。

     【譯文】 興盛或是衰敗,雖然有時和運氣有關,但是有心人一定要求在人事上做得完善。

    形而上的道理,固然十分微妙,但是講求這方面的學問,一定要它能夠實用。

     190、魯如曾子,于道獨得其傳,貧如顔子,其樂不因以改 魯如曾子,于道獨得其傳,可知資性不足限人也;貧如顔子,其樂不因以改,可知境遇不足困人也。

     [注釋] 魯:愚魯。

     【譯文】 像曾子那般愚魯的人,卻能明孔一以貫之之道而闡揚于後,可見天資不好并不足以限制一個人。

    像顔淵那麼窮的人,卻并不因此而失去他的快樂,由此可知遭遇和環境并不足以困往一個人。

     191、敦厚之人可托大事,謹慎之人能成大功 敦厚之人,始可托大事,故安劉氏者,必绛侯也;謹慎之人,方能成大功,故興漢室者,必武侯也。

     [注釋] 劉錯:指漢高祖劉邦。

    绛侯:周勃,漢沛人,佐高祖定天下,封绛侯。

    武侯:諸葛亮,字孔明,助劉備敗曹操,建國蜀中,與魏、吳成三國鼎立之勢。

     【譯文】 忠厚誠勢的人,才可将大事托付給他,因此能使漢朝天下安定的,必定是周勃這個人。

    惟有謹慎行事的人,能建立大的功業,因此能使漢室複興的,必然是也明這般人。

     192、漢高祖之英明不能救戚姬,陶朱公之智計不能保仲子 以漢高祖之英明,知呂後必殺戚姬,而不能救止,蓋其禍已成也;以陶朱公智計,知長男必殺仲子,而不能保全,殆其罪難宥乎? [注釋] 戚姬:戚夫人,為漢高祖寵姬,高祖崩,即為呂後所殺。

    陶朱公:範蠡佐越王勾踐破吳後,至定陶,自稱陶朱公,經商而成巨富。

     【譯文】 像漢高祖那麼大略的帝王,明知在他死後呂後會殺死他最心愛的戚夫人,卻無法挽救阻止,乃是因為這個禍事已經造成了,而如陶朱公那麼足智多謀的人,明知他的長子非但救不了次子,反而會害了次子,卻無法保全此事,大概是因為次子的罪本來就讓人難以原諒吧! 193、處世以忠厚,傳家得勤儉 處世以忠厚人為法,傳家得勤儉意便佳。

     [注釋] 處世:為人處世。

     【譯文】 在社會上為人處世,應當以忠實敦厚的人為效法對象,傳與後代的隻要能得勤勞和儉樸之意便是最好的了。

     194、紫陽要人窮盡事物之理,陽明教人反觀自己本心 紫陽補大學格緻之章,恐人誤入虛無,而必使之即物窮理,所以維正教也;陽明取孟子良知之說,恐人徒事記誦,而必使之反己省心,所以救末流也。

     [注釋] 格緻之章:大學中有“緻知在格物”句,朱熹注解,指格物是窮盡事物之理,無不知曉之意見書。

    陽明:即王守仁,學者稱為陽明先生,其學以默坐澄心為主,晚年專提“緻良知”之說。

     【譯文】 朱子注大學格物緻知一章時,特别加以補充說明,隻恐學人誤解而入于虛無之道,所以要人多去窮盡事物之理,目的在維護孔門的正教。

    正陽明取了孟子的良知良能之說,隻怕學子徒然地隻會背誦,所以一定要教導他們反觀自己的本心,這是為了挽回那些學聖賢道理隻知死讀書的人而設的。

     195、善良醇謹人人喜 人稱我善良,則喜;稱我兇惡,則怒;此可見兇惡非美名也,即當立志為善良。

    我見人醇謹,則愛,見人浮躁,則惡;此可見浮躁非佳士也,何不反身為醇謹? [注釋] 醇謹:醇厚謹慎。

     【譯文】 别人說我善良,我就很喜歡,說我兇惡,我就很生氣,由此可知兇惡不是美好的名聲,所以我們應當立志做善良的人,我看到他人醇厚謹慎,就很喜愛他,見到他人心浮氣躁,就很厭惡他,由此可見心浮氣躁不是優良的人該有的毛病,何不讓自己做一個醇厚謹慎的人呢? 196、處事宜寬平而不可松散,持身貴嚴厲而不可過激 處事宜寬平,而不可有松散這弊;持身貴嚴厲,而不可有激切之形。

     [注釋] 寬平:不急迫而又平穩。

     【譯文】 處理事情要不争迫而平穩,但是不可因此而太過寬松散漫,立身最好能嚴格,但是不可造成過于激烈的嚴酷狀态。

     197、天地且厚人,人不當自薄 天有風雨,人以宮室蔽之;地有山川,人以舟車通之;是人能補天地之阙也,而可無為乎?人有性理,天以五常賦之;人有形質,地以六谷養之。

    是天地且厚人之生也,而可自薄乎? [注釋] 蔽:遮蔽。

    阙:失。

    五常:仁、義、禮、智、信。

    六谷:黍、稷、菽、麥、稻、粱。

    薄:輕視。

     【譯文】 天上有風有雨,所以人造房屋子來遮蔽;地上有高山河流,人便造船車來交通。

    這就是人力能夠彌補天地造物的缺失,人豈能無所作為,而讓一切不獲得改善呢?人的心中有理性,天以仁、義、禮、智、信作為他的秉賦;人的外在有形體,地便以黍、稷、菽、麥、稻、梁六欲來養活他。

    天地對待人的生命尚且優厚,人豈能自己看輕自己呢? 198、知萬物有道,悟求己之理 人之生也直,人苟欲生,必全其直;貧者士之常,士不安貧,乃反其常。

    進食需箸,而箸亦隻悉随其操縱所使,于此可悟用人之方;作書需筆;而筆不能必其字畫之工,于此可悟求己之理。

     [注釋] 箸:竹筷子。

     【譯文】 人生來身體便是直的,由此可見,如果人要活得好,一定要向直道而行。

    貧窮本是讀書人該有的現象,讀書人不安于貧,便是違背了常理。

    吃飯需用筷子,筷子完全随人的操縱來選擇食物,由此可以了解用人的方法。

    寫字需用毛筆,但是毛筆并不能使字好看,于此也可以明白凡事必須反求諸己的道理。

     199、富厚者遺德莫遺田,貧窮者勤奮必能充 家之富厚者,積田産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保;不如廣積陰功,使天眷其德,或可少延。

    家之貧窮者,謀奔走以給衣食,衣食未必能充;何若自謀本業,知民生在勤,定當有濟。

     [注釋] 陰功:陰德。

    眷:眷顧。

    濟:幫助。

     【譯文】 家中富有的人,将積聚的田産留給子孫,但子孫未必能将它保有,倒不如多做善事,使上天眷顧他的陰德,也許可使子孫的福分因此得到延長。

    家中貧窮的人,想盡辦法來籌措衣食,衣食卻未必獲得充足,倒不如在工作上多加努力,若能知道民生的根本在于勤奮,那麼多少會有所幫助,而不必四處求人。

     200、揆諸理而信言,問諸心始行事 言不可盡信,必揆諸理;事未可遽行,必問諸心。

     [注釋] 揆:判斷、衡量。

    遽:急忙。

    行:做。

     【譯文】 言語不可以完全相信,一定在要理性上加以判斷、衡量,看看有沒有不實之外。

    遇事不要急着去做,一定要先問過自己的良心,看看有沒有違背之處。

     201、兄弟相師友,閨門若朝廷 兄弟相師友,天倫之樂莫大焉;閨門若朝廷,家法之嚴可知也。

     [注釋] 閨門:内室之門。

     【譯文】 兄弟彼此為師友,倫常之樂的極緻就是如此。

    家規如朝廷一般嚴謹,由此可知家法嚴厲。

     202、友以成德,學以愈愚 友以成德也,人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德不能成矣;學以愈愚也,人而不學,則昏昧無知,愚不能愈矣。

     [注釋] 孤陋寡聞:學識淺薄,見聞不廣。

    愈:醫治。

     【譯文】 朋友可以幫助德業的進步,人如果沒有朋友,則學識淺薄,見聞不廣,德業就無法得以改善。

    學習是為了免除愚昧的毛病,人如果不學習,必定愚昧無知,愚昧的毛病永遠都不能治好。

     203、白得才财,賠償還要加倍 明犯國法,罪累豈能幸逃;白得人财,賠償還要加倍。

     [注釋] 幸逃:僥幸脫逃。

     【譯文】 明明知道而故意觸犯國法,豈能僥幸地逃避法律的制裁?平白無故地取人财物,償還的要比得到的更加幾倍。

     204、浪子回頭金不換,貴人失足損于德 浪子回頭,仍不慚為君子;貴人失足,便贻笑于庸人。

     [注釋] 浪子回頭:浪蕩的人改過自新,重新做人。

     【譯文】 浪蕩子若能改過而重新做人,仍可做個無愧于心的君子。

    高貴的人一旦做下錯事,連庸愚的人都要嘲笑他。

     205、飲食有節,男女有别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然人欲既勝,天理或亡;故有道之士,必使飲食有節,男女有别。

     [注釋] 男女:指男女的情愛欲望。

     【譯文】 飲食的欲望和男女的情欲,是人的欲望中最主要的。

    然而如果放縱它,讓它淩駕于一切之上,可以使道德天理淪亡。

    所以有道德修養的人,一定要讓飲食有節度,男女有分别。

     206、人生耐貧賤易,耐富貴難 東坡《志林》有雲:“人生耐貧賤易,耐富貴難;安勤苦易,安閑散難;忍疼易,忍癢難;能耐富貴,安閑散,忍癢者,必有道之士也。

    ”餘謂如此精爽之論,足以發人深省,正可于朋友聚會時,述之以助清談。

     [注釋] 東坡:蘇轼,甯眉山人,字子瞻,号東坡居士。

    著有《蘇東坡集》、《仇池筆記》、《東坡志林》等。

     【譯文】 蘇東坡在《志林》一書中說:“人生要耐得住貧賤是容易的事,然而要耐得住富貴卻不容易;在勤苦中生活容易,在閑散裡度日卻難;要忍住疼痛容易,要忍住發癢卻難。

    假如能把這些難耐難安難忍的富貴、閑散、發癢,都耐得、安得、忍得,這個人必是個已有相當修養的人。

    ”我認為像這麼精要爽直的言論,足以讓我們深深去體會,正适合在朋友相聚時提出來讨論,增加談話的内容。

     207、澹如秋水貧中味,和若春風靜後功 餘最愛草廬日錄有句雲:“澹如秋水貧中味,和若春風靜後功。

    ”讀之覺矜平躁釋,意味深長。

     [注釋] 矜:自負,傲氣。

    躁:煩躁。

    釋:解除。

     【譯文】 我最喜愛《草廬日錄》中的一句話:“貧窮的滋味就像秋天的流水一般澹泊,靜下來的心情如同春風一樣平和。

    ”讀後覺得心平氣和,句中的話真是含意深遠而耐人咀嚼。

     208、兵應者勝而貪者敗 敵加于己,不得已而應之,謂之應兵,兵應者勝;利人土地,謂之貪兵,兵貪者敗,此魏相論兵語也。

    然豈獨用兵為然哉?凡人事之成敗,皆當作如是觀。

     [注釋] 利人土地:貪求别國土地之利。

     【譯文】 敵人來攻打本國,不得已而與之對抗,這叫做“應兵”,不得已而應戰的必然能夠得勝。

    貪圖他國土地,叫做“貪兵”,為貪得他國土地而作戰必然會失敗,這是魏相論用兵時所講的話。

    然而豈隻是用兵打仗如此呢?凡是人事的成功或失敗,往往也是如此啊! 209、險奇一時,常者永世 凡人世險奇之事,決不可為,或為之而幸獲其利,特偶然耳,不可視為常然也。

    可以為常者,必其平淡無奇,如耕田讀書之類是也。

     [注釋] 特:隻是。

    常然:常理如此。

     【譯文】 凡是人世間危險奇怪的事,絕不要去做,雖然有人因為做了這些事而僥幸得到利益,那也不過是偶然罷了!不可将它視為常理。

    可以作為常理的,一定是平淡而沒有什麼奇特的事,例如耕田、讀書之類的事便是。

     210、憂先于事故能無憂,事至而憂無救于事 憂先于事故能無憂,事至而憂無救于事,此唐史李绛語也。

    其警人之意深矣,可書以揭諸座右。

     [注釋] 揭諸座右:題在座旁,作為警惕自己的格言。

     【譯文】 如果事前有思慮,在做的時候就不會有可憂的困難出現;若是事到臨頭才去擔憂;對事情已經沒有什麼幫助了,這是唐史上李绛所講的話。

    這句話具有警惕人的意味,可以将它寫在座旁,時時提醒自己。

     211、人貴自立 堯舜大聖,而生朱均;瞽鲧至愚,而生舜禹;揆以馀廣馀殃之理,似覺難憑。

    然堯舜之聖,初未嘗因朱均而滅;瞽鲧之愚,亦不能因舜禹而掩,所以人貴自立也。

     [注釋] 朱均:堯之子丹朱,舜之子商均,均不肖。

    瞽鲧:舜父瞽叟,曾與後母及舜弟害舜;禹父鲧,治水無功。

     【譯文】 堯和舜都是古代的大聖人,卻生了丹朱和商均這樣不肖的兒子;瞽和鲧都是愚昧的人,卻生了舜和禹這樣的聖人。

    若以善人遺及子孫德澤,惡人遺及子孫禍殃的道理來說,似乎不太說得通。

    然而堯舜的聖明,并不因後代的不賢而有所毀損;而瞽鲧那般的愚昧,也無法被舜禹的賢能所掩蓋,所以人最重要的是能自立自強。

     212、靜者心不妄動,敬者心常惺惺 程子教人以靜,朱子教人以敬,靜者心不妄動之謂也,敬者心常惺惺之謂也。

    又況靜能延壽,敬則日強,為學之功在是,養生之道亦在是,靜敬之益人大矣哉!學者可不務乎? [注釋] 惺惺:清醒。

     【譯文】 程子教人“主靜”,朱子教人,“持敬”,“靜”是心不起妄動,而敬則是常保醒覺。

    由于心不妄動,所以能延長壽命,又由于常保覺醒,所以能日有增長,求學問的功夫在此,培育生命的方法亦在此,“敬”和“靜”兩者對人的益處實在太大了!學子能不在這兩點上下工夫嗎? 213、禍者福所依,福者禍所伏 蔔筮以龜筮為重,故必龜從筮從乃可言吉。

    若二者有一不從,或二者俱不從,則宜其有兇無吉矣。

    乃洪範稽疑之篇,則于龜從筮逆者,仍曰作内吉。

    從龜筮共逆于人者,仍曰用靜吉。

    是知吉兇在人,聖人之垂戒深矣。

    人誠能作内而不作外,用靜而不用作,循分守常,斯亦安往而不吉哉! [注釋] 蔔筮:用龜占卦曰蔔,以蓍占卦曰筮。

     【譯文】 在古代占蔔,是以龜甲和蓍草為主要的工具,因此,一定要龜蔔及筮古皆贊同,一件事才可稱得上吉。

    如果龜和蓍中有一個不贊同,或是兩者都不贊同,那麼事情便是兇險而無吉兆了。

    但是《尚書》洪範稽疑篇中,則對于龜蔔贊同,蓍草不贊同的情形,視為做内面的事吉祥。

    即使龜甲和蓍草占蔔的結果都與人的意願相違,仍然要說無所為則有利。

    由此可知,吉兇往往決定在自己,聖人已經教訓得十分明白了。

    人隻要能對内吉外兇的事情在内行之而不在外行之,對于完全與人相違的事守靜而不做,安分守己,遵循常道,那麼豈不是無往而不利嗎? 214、勤苦之人絕無痨疾,顯達之士多出寒門 每見勤苦之人絕無痨疾,顯達之士多出寒門,此亦盈虛消長之機,自然這理也。

     [注釋] 痨疾:今言肺結核。

     【譯文】 常見勤勉刻苦的人絕對不會得到痨病,而顯名聞達之士往往是勞苦出身,這便是盈則虧、消則長,也是大自然本有的道理。

     215、肯下人,終能上人 欲利己,便是害己;肯下人,終能上人。

     [注釋] 下人:屈居人下。

     【譯文】 想要對自己有利,往往反而害了自己。

    能夠屈居人下而無怨言,終有一天也能居于人上。

     216、大孝單稱虞舜,英才獨頌周公 古之克孝者多矣,獨稱虞舜為大孝,蓋能為其難也;古之有才者衆矣,獨稱周公為美才,蓋能本于德也。

     [注釋] 克孝:能夠盡孝道。

     【譯文】 古來能夠盡孝道的人很多,然而獨獨稱虞舜為大孝之人,乃是因為他能在孝道上為人所難為之事。

    自古以來有才難的人很多,然而單單稱贊周公美才,乃是因為周公的才難以道德為根本。

     217、不能縮頭休縮頭,得放手時須放手 不能縮頭者,且休縮頭;可以放手者,便須放手。

     [注釋] 縮頭:比喻不當逃避。

     【譯文】 于情于理不當逃避的事,就要勇敢地去面對。

    可以不要放在心上的事,就要将它放下。

     218、居易俟命見危授命,木讷近仁巧令鮮仁 居易俟命,見然授命,言命者總不外順受其正;木讷近會,巧令鮮仁,求仁者即可知從入之方。

     [注釋] 易:平時。

    俟:等待。

    授:給予。

    木讷:質樸遲鈍,沒有口才。

    巧令:巧言令色。

    鮮:少。

     【譯文】 君子在平日不做危險的言行,以等待時機,一旦國家有難,便難奉獻自己的生命去挽救國家的命運,講命運的人總不外乎将命運承受在應該承受與投注之處。

    言語不花巧則接近仁德了,反之,話說得好聽,臉色讨人喜歡,往往沒有什麼仁心,尋求仁德的人由此可知該由何處做起才能入仁道。

     219、見小利,不能立大功 見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謀公事。

     【譯文】 隻能見到小小的利益,就不能立下大的功績。

    心中存着自私的心,就不能為公衆謀事。

     220、正己為率人之本 正己為率人之本,守成念創業之艱。

     [注釋] 正己:端正自己。

     【譯文】 端正自己為帶領他人的根本,保守已成的事業要念及當初創立事業的艱難。

     221、人生不過百,懿行千古流 在世無過百年,總要作好人,存好心,留個後代榜樣;謀生各有恒業,哪得管閑事,說閑話,荒我正經工夫。

     [注釋] 恒業:恒久的事業。

     【譯文】 人活在世上不過百年,總要做個好人,存着善心,為後人留個學習的榜樣;謀生計是個人恒常的事業,哪有時間去管一些無聊的事,說些無聊的話,荒廢了正當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