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夜話》注釋、譯文

關燈
精神。

    禍事往往由說話造成,而嘴巴明明有兩片嘴辱,閉起來就可以避免闖禍。

     128、富貴人家多敗子,貧窮子弟多成材 富家慣習驕奢,最難教子;寒士欲謀生活,還是讀書。

     [注釋] 寒士:貧窮的讀書人。

     【譯文】 有錢人習慣奢華自大,要教好孩子便成為困難的事;貧窮的讀書人想要讨生活,還是要靠讀書。

     129、苟且不能振,庸俗不可醫 人犯一苟字,便不能振;人犯一俗字,便不可醫。

     [注釋] 苟:随便。

     【譯文】 人隻要有了随便的毛病,這個人便無法振作了。

    一個人的心性隻要流于俗氣,就是用藥也救不了了。

     130、志不立則功不成、錯不糾終遺大禍 有不可及之志,必有不可及之功;有不忍言之心,必有不忍言之禍。

     [注釋] 不忍言:發現錯誤而不忍去指責、糾正。

     【譯文】 一個人有旁人所不能及的志向,必然能建立旁人所不能及的功業。

    對人對事若發現錯誤而不忍心去指責、糾正,那麼必然會因為不忍心去說而造成禍害。

     131、退讓一步難處易處,功到将成切莫放松 事當難處之時,隻讓退一步,便容易處矣;功到将成之候,若放松一着,便不能成矣。

     [注釋] 難處:難以處理。

     【譯文】 事情遇到了困難,隻要能夠退一步想,便不難處理了。

    一件事将要成功之時,隻要稍有懈怠疏忽,便不能成功了。

     132、無學為貧無恥為賤,無述為夭無德為孤 無财非貧,無學乃為貧;無位非賤,無恥乃為賤;無年非夭,無述乃為夭;無子非孤,無德乃為孤。

     [注釋] 夭:短命夭折。

    孤:老而無子。

     【譯文】 沒有錢财不算貧窮,沒有學問才是真正貧窮,沒有地位不算卑下;沒有羞恥心才是真正的卑下;活不長久不算短命,沒有值得稱述的事才算短命;沒有兒子不算孤獨,沒有道德才是真正的孤獨。

     133、知過能改聖人之徒,抑惡揚善君子之德 知過能改,便是聖人之徒;惡惡太嚴,終為君子之病。

     [注釋] 惡惡:前“惡”作動詞解,指厭惡。

    後“惡”作名詞解,指惡事惡人。

    嚴:激烈。

     【譯文】 能知道自己的過錯而加以改正,那麼便是聖人的門徒;攻擊惡人太過嚴厲,終會成為君子的過失。

     134、詩書傳家久,孝悌立根基 士必以詩書為性命,人須從孝悌立根基。

     [注釋] 性命:安身立命的根本。

     【譯文】 讀書人必須以詩書作為安身立命的根本;為人要從孝悌上立下基礎。

     135、德澤太薄好事未必是好,天道最公苦心不負苦心 德澤太薄,家有好事,未必是好事,得意者何可自矜;天道最公,人能苦心,斷不負苦心,為善者須當自信。

     [注釋] 德澤:自身的品德和對他人的恩澤。

    自矜:自以為了不起。

     【譯文】 自身的品德不高,恩澤不厚,即使家中有好事降臨,未必真是幸運,得意的人哪裡可以自認為了不起呢?上天是最公平的,人能盡心盡力,一定不會白費,做好事的人尤其要有自信。

     136、自大便不能長進,自卑則不能振興 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長進;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興。

     [注釋] 振興:振作興起。

     【譯文】 若将自己評估得過高,便不會再求進步;而把自己估得太低,便會失去振作的信心。

     137、有為之士不輕為,好事之人非曉事 古今有為之士,皆不輕為之士,鄉黨好事之人,必非曉事之人。

     [注釋] 鄉黨:鄉裡。

    曉事:明達事理。

     【譯文】 自古以來,凡有所作為的人,絕不是那種輕率答應事情的人。

    在鄉裡中,凡是好管閑事的人,往往是什麼事都不甚明白的人。

     138、為善受累勿因噎廢食,諱言有過乃諱疾忌醫 偶緣為善受累,遂無意為善,是因噎廢食也;明識有過當規,卻諱言有過,是諱疾忌醫也。

     [注釋] 緣:因。

    噎:食物鲠在喉嚨。

    當規:應當糾正。

    諱疾忌醫:對疾病有所忌諱,不願讓人知道,而不肯就醫。

     【譯文】 偶爾因為做善事受到連累,便不再行善,這就好比曾被食物鲠在喉嚨,從此不再進食一般。

    明明知道有過失應當糾正,卻因忌諱而不肯承認,這就如同生病怕人知道而不肯去看醫生一樣。

     139、賓入幕中皆同志,客登座上無佞人 賓入幕中,皆瀝膽披肝之士;客登座上,無焦頭爛額之人。

     [注釋] 賓入幕中:被允許參與事情的計劃,并提供意見的人。

    又為納入心中的朋友。

    瀝膽披肝:比喻竭盡忠誠。

     【譯文】 凡被自己視為可信任的朋友而與之商量事情的人,一定是與自己能相互竭盡忠誠的人。

    能夠被自己當作朋友,在心中有一席之地的人,必然不是一個言行有缺失的人。

     140、種田要盡力,讀書要專心 地無餘利,人無餘力,是種田兩句要言;心不外馳,氣不久浮,是讀書兩句真訣。

     [注釋] 要言:重要而謹記的話。

    真訣:真實而不變的秘訣。

     【譯文】 地要竭盡所用,不能浪費;人要全力耕種,不可偷懶,這是種田要謹記的二句話。

    心要不向外奔;氣要不向外散,這是讀書的兩句訣竅。

     141、要造就人才,勿暴殄天物 成就人才,即是栽培子弟;暴殄天物,自應折磨兒孫。

     [注釋] 暴殄天物:不知愛惜物力,任意浪費東西。

     【譯文】 培植有才能的人,使他有所成就,就是教育培養自己的子弟。

    不知愛惜物力而任意浪費東西,自然使兒孫未來受苦受難。

     142、和氣以迎人平情以應物,師古相期許守志待時機 和氣迎人,平情應物。

    抗心希古,藏器待時。

     [注釋] 抗心希古:心志高亢,以古人自相期許。

    器:指才華。

    藏器待時:懷才以待見用。

     【譯文】 以祥和的态度去和人交往,以平等的心情去應對事物。

    以古人的高尚心志自相期許,守住自己的才能以等待可用的時機。

     143、今日且坐矮闆凳,明天定是好光陰 矮闆凳,且坐着;好光陰,莫錯過。

     [注釋] 且:暫且。

     【譯文】 這小小的闆凳,暫且坐着吧!人有許多美好的時光,不要讓它偷偷溜走了呀! 144、苟無良心則去禽獸不遠,不行正路則行荊棘之中 天地生人,都有一個良心;苟喪此良心,則其去禽獸不遠矣。

    聖賢教人,總是一條正路;若舍此正路,則常行荊棘中矣。

     [注釋] 苟:如果。

    去:離開。

    荊棘:困難的境地。

     【譯文】 人生于天地之間,都有天賦的良知良能,如果失去了它,就和禽獸無異。

    聖賢教導衆人,總會指出一條平坦的大道,如果放棄這條路,就會走在困難的境地中。

     145、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世之言樂者,但曰讀書樂,田家樂。

    可知務本業者,其境常安。

    古之言憂者,必曰天下憂,廓廟憂。

    可知當大任者,其心良苦。

     [注釋] 廓廟:朝廷。

     【譯文】 世人說到快樂之事,都隻說讀書的快樂和田園生活的快樂,由此可知隻要在自己本行工作中努力,便是最安樂的境地。

    古人說到憂心之處,一定都是憂天下蒼生疾苦,以及憂朝廷政事清明,由此可知身負重任的人,真是用心甚苦。

     146、人欲死天亦難救,人求福惟有自己 天雖好生,亦難救求死之人;人能造福,即可邀悔禍之天。

     [注釋] 好生:即上天樂見萬物之生,而不樂見萬物之死。

    悔禍:不願再有禍亂。

     【譯文】 上天雖然希望萬物都充滿生機,卻也無法救那種一心不想活的人。

    人如果能自求多福,就可使原本将要發生的災禍不發生,就像得到了上天的赦免一般。

     147、薄族者,必無好兒孫,恃力者,忽逢真敵手 薄族者,必無好兒孫;薄師者,必無佳子弟,君所見亦多矣。

    恃力者,忽逢真敵手;恃勢者,忽逢大對頭,人所料不及也。

     [注釋] 薄族:刻薄對待族人。

    薄師:不尊重師長。

    恃力:仗力欺人。

    恃勢:倚勢壓人。

     【譯文】 苛待族人的人,必定沒有好的後代;不尊重師長的人,不會有優秀的子弟,這種情形見過許多了。

    以為自己力氣大,而以力欺人的,必會遇上比他力氣更大的人;而憑仗權勢壓迫他人的人,也會遇到足以壓過他的人。

    這都是人想不到的事。

     148、為學不外靜敬,教人先去驕惰 為學不外靜敬二字,教人先去驕惰二字。

     [注釋] 教人:教導他人。

     【譯文】 求學問不外乎“靜”和“敬”兩個字。

    教導他人,首先要讓他去掉“驕”和“惰”兩個毛病。

     149、知己乃知音,讀書為有用 人得一知己,須對知己而無慚;士既多讀書,必求讀書而有用。

     [注釋] 無慚:沒有愧疚之處 【譯文】 人難得一個知己,在面對知己時應該毫無可慚愧之處;讀書人既然讀了很多書,總要将學問用之于世,才不枉然。

     150、以直道教人,以誠心待人 以直道教人,人即不從,而自反無愧,切勿曲以求容也;以誠心待人,人或不諒,而曆久自明,不必急于求白也。

     [注釋] 直道:正直的道理。

    自反:自我反省。

    求白:求說明以洗刷清白。

     【譯文】 以正直的道理去教導他人,即使他不聽從,隻要我問心無愧,千萬不要委曲求全,于理有損。

    以誠懇的心對待他人,他人或者因為不能了解而有所誤會,日子久了他自然會明白你的心意,不須急着去向他辯解。

     151、粗粝能甘,紛華不染 粗粝能甘,必是有為之士;紛華不染,方稱傑出之人。

     [注釋] 粗粝:粗服劣食。

    紛華:聲色榮華。

     【譯文】 能夠粗服劣食而歡喜受之不棄,必然是有作為的人;能夠對聲色榮華不着于心的人,才能稱做優秀特殊的人。

     152、性情執拗不可與謀,機趣流通如可言文 性情執抛之人,不可與謀事也;機趣流通之士,始可與言文也。

     [注釋] 執抛:固執乖戾。

    機趣流通:天性趣味活潑無礙。

     【譯文】 性情十分固執而又乖戾的人,往往無法和他一起商量事情。

    隻有天性趣味活潑無礙的人,我們才可以和他談論文學之道。

     153、凡事不必件件能,惟與古人心心印 不必于世事件件皆能,惟求與古人心心相印。

     [注釋] 心心相印:心意想通。

     【譯文】 對于世間種種事情不必樣樣都知道得很清楚,但是一定要對古人的心意徹底了解而心領神會。

     154、人生無愧怼,霞光滿桑榆 夙夜所為,得毋抱慚于衾影;光陰已逝,尚期收效于桑榆。

     [注釋] 夙夜:早晚。

    衾影:《宋史》蔡元定傳:“獨行不愧影,獨寝不愧衾。

    ”“無慚于衾影”是指獨處時沒有愧對于心的行為。

    桑榆:指晚年。

     【譯文】 每天早晚的所作所為,沒有一件中暗中想來有愧于心的。

    人生的光陰雖然已經逝去,但是總希望在晚年能看到一生的成就。

     155、創業維艱,毋負先人 念祖考創家基,不知栉風沐雨,受多少苦辛,才能足食足衣,以贻後世;為子孫計長久,除卻讀書耕田,恐别無生活,總期克勤克儉,毋負先人。

     [注釋] 栉風沐雨:形容工作辛苦,借風梳發,借雨洗頭。

    贻:留。

     【譯文】 祖先創立家業,不知受過多少艱辛,經過多少努力,才能夠衣食暖飽,留下财産給後代子孫。

    若要為子孫作長久的打算,除了讀書和耕田外,恐怕就沒有别的了,總希望他們能勤儉生活,不要辜負了先人的辛勞。

     156、生時有濟于鄉裡,死後有可傳之事 但作裡中不可少之人,便為于世有濟;必使身後有可傳之事,方為此生不虛。

     [注釋] 裡:鄉裡。

     【譯文】 成為鄉裡中不可缺少的人,就是對社會有所貢獻了。

    在死後有足以為人稱道的事,這一生才算沒有虛度。

     157、齊家先修身,讀書在明理 齊家先修身,言行不可不慎;讀書在明理,識見不可不高。

     [注釋] 齊家:治理家庭。

     【譯文】 治理家庭首先要将自己治理好,在言行方面一定要處處謹慎無失。

    讀書的目的在明達事理,一定要使自己的見識高超而不低劣。

     158、積善者有餘慶,多藏者必厚亡 桃實之肉暴于外,不自吝惜,人得取而食之;食之而種其核,猶饒生氣焉,此可見積善者有餘慶也。

    粟實之内秘于肉,深自防護,人乃剖而食之;食之而棄其殼,絕無生理矣,此可知多藏者必厚亡也。

     [注釋] 厚亡:多有取亡之道。

     【譯文】 桃子的果肉暴露在外,毫不吝啬于給人食用,因此人們在取食之後,會将果核種和土中,使其生生不息,由此可見多做善事的人,自然會有遺及子孫的德澤。

    粟子的果肉深藏在殼内,好像盡力在保護一般,人們必須用刀剖開才能吃它,吃完了再将殼丢棄,因此無法生根發芽,由此亦可明白凡是吝于付出的人,往往是自取滅亡。

     159、求備之心,可用之心修身 求備之心,可用之以修身,不可用之心接物;知足之心,可用之以處境,不可用之以讀書。

     [注釋] 求備:追求完備。

     【譯文】 追求完備的想法,可以用在自身的修養上,卻不可用在待人接物上。

    容易滿足的心理,可以用在對環境的适應上,卻不可以用在讀書求知上。

     160、有守與有猷有為并重,立言與立功立德并傳 有守雖無所展布,而其節不撓,故與有猷有為而并重;立言即未經起行,而于人有益,故與立功立德而并傳。

     [注釋] 不撓:不屈。

    有猷:有貢獻。

     【譯文】 能謹守道義而不變節,雖然對道義并無推展之功,卻有守節不屈之志,所以和有貢獻有作為是同等重要的。

    在文字上宣揚道理,雖然并未以行為動來加以表現,但是已使聞而信者得到裨益,因此和直接建立事業與功德是同樣不朽而為人所傳頌的。

     161、求孝殷殷向善必笃 遇老成人,便肯殷殷求教,則向善必笃也;聽切實話,覺得津津有味,則進德可期也。

     [注釋] 老成人:年長有德的人。

    殷殷:熱心切。

    笃:深重。

    切實話:非常實在的言語。

     【譯文】 遇到年老有德的人,便熱心地向他請求教誨,那麼這個人向善之心必定十分深重。

    聽到實在的話語,便覺得十分有滋味,那麼這個人德業的進步是可以料想得到的。

     162、有真涵養才有真性情 有真性情,須有真涵養:有大識見,乃有大文章。

     [注釋] 真性情:至真無妄的心性情思。

    真涵養:真正的修養。

     【譯文】 要有至真無妄的性情,一定先要有真正的修養才能達到;要寫出不朽的文章,首先要有不朽的見識。

     163、為善要講讓,立身務得敬 為善之端無盡,隻講一讓字,便人人可行;立身之道何窮,隻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注釋] 端:方法。

     【譯文】 行善的方法是無窮盡的,隻要能講一個“讓”字,人人都可以做得到。

    處世的道理何止千百,隻要做到一個“敬”字,就能使所有的事情整頓起來。

     164、是非要自知,正人先正己 自己所行之是非,尚不能知,安望知人?古人已往之得失,且不必論,但須記己。

     [注釋] 安:哪裡。

     【譯文】 自己的行為舉止是對是錯,還不能确實知道,哪裡還能夠知道他人的對錯呢?過去古人所做的事是得是失,暫且不要讨論,重要的是先要明白自己的得失。

     165、仁厚為儒家治術之本,虛浮為今人處世之禍 治術必本儒術者,念念皆仁厚也;今人不及古人者,事事皆虛浮也。

     [注釋] 治術:治理國家的方法。

    儒術:儒家的方法。

     【譯文】 治理國家之所以必定要本于儒家的方法,主要的原因乃在于儒家的治國之道都出于仁家寬厚之心。

    現代人之所以不如古代人,乃在于現代人所做的事情都十分不實在,不穩定。

     166、禍起于須毀臾之不忍 莫之大禍,起于須臾之不忍,不可不謹。

     [注釋] 須臾:一會兒,暫時。

     【譯文】 再大的禍事,起因都是由于一時的不能忍耐,所以凡事不可不謹慎。

     167、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家之長幼,皆倚賴于我,我亦嘗體其情否也?士之衣食,皆取資于人,人亦曾受其益否也? [注釋] 倚賴:依靠。

     【譯文】 家中的老小都依靠自己生活,自己是否曾經去體會他們心中的情感和需要呢?讀書人在衣食上完全憑着他人的生産來維持,是否曾也讓他人也由他那裡得到些益處呢? 168、莫等閑,白了少年頭 富不肯讀書,貴不肯積德,錯過可惜也;少不肯事長,愚不肯親賢,不祥莫大焉! [注釋] 親賢:親近賢人。

     【譯文】 在富有的時候不肯好好讀書,在顯貴的時候不能積下德業,錯過了這富貴可為之時實在可惜。

    年少的時候不肯敬奉長輩,愚昧卻又不肯向賢人請教,這是最不吉的預兆! 169、五倫為教然後有大經,四子成書然後有正學 自虞廷立五倫為教,然後天下有大經;自紫陽集四子成書,然後天下有正學。

     [注釋] 虞廷:虞舜。

    五倫: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大給:不可變易的禮法。

    紫陽:北宋理學大家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又号晦庵,徽州婺源人。

    學者稱為紫陽先生。

    四子成書:朱熹集注《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四書。

     【譯文】 自從舜令契為司徒,教百姓以五倫,天下自此才有不可變易的人倫大道;自從朱熹集《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為四書,天下才确立了足為一切學問奉為圭臬的中正之學。

     170、志量遠大 意趣清高,利祿不能動也;志量遠大,富貴不能氵?也。

     [注釋] 意趣:心意志趣。

     【譯文】 心意志趣清雅高尚的人,金錢和祿位是無法變易其心志的,志氣廣闊高遠的人,即使身在富貴也不會迷亂心志而隐溺其中。

     171、最不幸者,為勢家女作翁姑 最不幸者,為勢家女作翁姑;最難處者,為富家兒作師友。

     [注釋] 勢家女:有财有勢人家的女兒。

    翁姑:公婆。

     【譯文】 最不幸的事,莫過于做有财有勢人家女兒的公婆。

    最難以相處的,就是做富有人家子弟的教師和朋友。

     172、錢能福人,也能禍人,藥能生人,也能殺人 錢能福人,亦能禍人,有錢者不可不知;藥能生人,亦能殺人,用藥者不可不慎。

     [注釋] 福人:使人得福。

    禍人:使人遭難。

     【譯文】 錢能為人造福,也能帶來禍害,有錢的人一定要明了這一點。

    藥能夠救人,也能夠殺人,用藥的人不能不謹慎。

     173、身體力行,集思廣益 凡事勿徒委于人,必身體力行,方能有濟;凡事不可執于己,必集思廣益,乃罔後艱。

     [注釋] 委:依賴。

    濟:幫助。

    罔:無。

     【譯文】 不要凡事都依賴他人,必須親自去做,才能對自己有幫助。

    也不要事事隻憑自己的意思去做,最好參考大家的意見和智慧,免得後來突然遇到不能克服的困難。

     174、耕讀乃能成其業,仕宦亦未見其榮 耕讀固是良謀,必工課無荒,乃能成其業;仕宦雖稱貴顯,若官箴有玷,亦未見其榮。

     [注釋] 良謀:好辦法,好主意。

    官箴:官吏之誡。

    玷:白玉上的污點,引申為過失。

     【譯文】 耕種讀書并重固然是個好辦法,總要在求學上不緻荒怠,才能成就功業。

    做官雖然富貴顯達,但是如果為官而有過失,也不見得是光榮。

     175、儒者多文為富,君子疾名不稱 儒者多文為富,其文非時文也;君子疾名不稱,其名非科名也。

     [注釋] 時文:應時文,八股文。

    疾:憂慮。

     【譯文】 讀書人的财富便是文章多,然而并不是指一些應付考試的文章;有德的人擔憂死後名聲不能為人稱道,這個名不是指科舉之名。

     176、神閑氣靜,智深勇沉 博學笃志,切問近思,此八字是收放心的工夫;神閑氣靜,智深勇沉,此八字是幹大事的本領。

     [注釋] 收放心:《孟子·告子篇》:“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收放心是指學問之道而言。

     【譯文】 廣博地去吸收學問維持志向的堅定,切實向人請教,并仔細地思考,這是追求學問的重要功夫;心神安祥,氣不浮躁,擁有深刻的智慧和沉毅的勇氣,這是做大事所須具備的主要能力。

     177、凡事肯規我之過者為益友 何者為益友?凡事肯規我之過者是也;何者為小人?凡事必徇己之私者是也。

     [注釋] 益友:對自己有益的朋友。

    規:規勸。

    徇:偏袒。

    私:過錯。

     【譯文】 哪一種朋友才算是益友呢?凡遇到我做事有不對的地方肯規勸我的便是益友。

    哪一種人算是小人呢?凡遇到自己做錯事,隻會一味地因私利而偏袒自己過失的便是小人。

     178、行禮宜厚,惟行嫁娶不必厚 待人宜寬,惟待子孫不可寬;行禮宜厚,惟行嫁娶不必厚。

     [注釋] 厚:周到。

     【譯文】 對待他人應該寬大,惟有對待子孫不可太寬大。

    禮節要周到,惟有在辦婚事時不必大肆鋪張。

     179、事觀其已然可知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