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夜話》注釋、譯文

關燈
【譯文】 一個人潔身自愛而不敢胡作非為,是怕自己做了不好的行為,會使父母蒙羞。

    開始創立事業時,更要深思熟慮,仔細選擇,以免将來危害子孫。

     35、待人不可勢利,習業萬勿粗心 無論作何等人,總不可有勢利氣;無論習何等業,總不可有粗浮心。

     [注釋] 勢利:看重有财有勢者,而輕視無财無勢者。

    粗浮心:粗疏草率而輕浮的心。

     【譯文】 不管做哪一種人,最重要的是不可有嫌貧愛富,以财勢來衡量人的習氣。

    不論從事哪一種事業,總是不可有輕率不定的心思。

     36、莫夜郎自大,要奮發圖強 知道自家是何等身份,則不敢虛驕矣;想到他日是那樣下場,則可以發憤矣。

     [注釋] 虛驕:沒什麼真才實學,卻自大驕傲。

     【譯文】 明白自己有多少内容,就不敢妄自尊大。

    想到不發憤圖強的後果竟是如此慘淡,就該振作起精神,努力奮發。

     37、吃一塹長一智,莫到江心補漏 常人突遭禍患,可決其再興,心動于警勵也。

    大家漸及消亡,難期其複振,勢成于因循也。

     [注釋] 漸及消亡:慢慢地走向消敗頹亡。

    因循:沿襲舊法,不知變通。

     【譯文】 若是一個平常人,突然遭受了災禍憂患的打擊,一定可以再重整旗鼓,因為突來的災害使他産生警戒心與激勵心。

    但是,如果是一群人或是一個團體逐漸衰敗,就很難指望會再重新振作起來,因為一些墨守成規的習性已經養成,很難再改變了。

     38、壽有盡時天無盡,富貴有定學無定 天地無窮期,生命則有窮期,去一日,便少一日;富貴有定數,學問則無定數,求一分,便得一分。

     [注釋] 定數:猶言“定命”,命運為天所定。

     【譯文】 天地永遠存在,無窮無盡,然而人的生命卻很有限,隻要逝去一天,生命就短少一天。

    人的榮華富貴乃命運注定,然而學問知識則不是如此,隻要用功一分,知識便增長一分。

     39、做事要問心無愧,創業需量力而行 處事有何定憑,但求此心過得去;立業無論大小,總要此身做得來。

     [注釋] 定憑:一定的憑擾。

    立業:創立事業。

     【譯文】 做任何事,是好是壞有時并沒有一定的标準和憑據,隻求問心無愧。

    創立事業的時候,無論從事哪一種行業,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能力應付。

     40、作文做人要平正,人品心術勿矯飾 氣性不和平,則文章事功,俱無足取;語言多矯飾,則人品心術,盡屬可疑。

     [注釋] 氣性:氣質性情。

    和平:中和平正。

    文章事功:學問和事業。

    矯飾:多所修飾,而失去本來面目。

     【譯文】 如果一個人不能平心靜氣地處世待人,那麼,就可以斷定他在學問和做事上,都不可能有什麼值得效法之處。

    一個人的言語如果虛僞不實,那麼,無論他在人品或是心性上表現得多崇高,一樣令人懷疑。

     41、謹守拙,慎交友 誤用聰明,何若一生守拙;濫交朋友,不如終日讀書。

     [注釋] 守拙:即以拙自安,不以巧僞與人周旋。

     【譯文】 把聰明用錯了地方,不如一輩子謹守愚拙,至少不會出錯。

    随便交朋友,倒不如整天閉門讀書。

     42、放眼讀書,立跟做人 看書須放開眼孔,做人要立定腳跟 [注釋] 放開眼孔:比喻放開眼界、心胸。

     【譯文】 看書必須要放開心胸,才可能接受并判斷新的觀念。

    做人要站穩自己的立場和把握住原則,才是一個具有見地,不随波逐流的人。

     43、持身貴嚴,處事貴謙 嚴近乎矜,然嚴是正氣,矜是乖氣;故持身貴嚴,而不可矜。

    謙似乎谄,然謙是虛心,谄是媚心;故處世貴謙,而不可谄。

     [注釋] 嚴:莊嚴。

    矜:自尊自大。

     【譯文】 莊重有時看來像是傲慢,然而莊重是正直之氣;傲慢卻是一種乖僻的習氣,所以律己最好是莊重,而不要傲慢。

    謙虛有時看來像是谄媚,然而謙虛是待人有禮不自滿;谄媚卻是因為有所求而讨好對方,所以處世應該謙虛,卻不可谄媚。

     44、财要善用,祿要無愧 财不患其不得,患财得,而不能善用其财;祿不患其不來,患祿來,而不能無愧其祿。

     [注釋] 患:憂慮。

    祿:俸祿、福氣。

     【譯文】 不要憂慮得不到錢财,隻怕得到财富後不能好好地使用。

    官祿、福分也是如此,不要擔憂它不降臨,而應該擔心能不能無愧于心地得到它。

     45、交朋友求益身心,教子弟重立品行 交朋友增體面,不如交朋友益身心;教子弟求顯榮,不如教子弟品行。

     [注釋] 體面:面子。

    顯榮:顯達榮耀。

     【譯文】 交朋友如果是了增加自己的面子,倒不如交一些真正對我們身心有益的朋友。

    教自己的孩子求得榮華富貴,倒不如教導他們做人應有的品格和行為。

     46、君子重忠信,小人徒心機 君子存心,但憑忠信,而婦孺皆敬之如神,所以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處世,盡設機關,而鄉黨皆避之若鬼,所以小人枉做了小人。

     [注釋] 存心:心裡懷着的念頭。

    機關:計謀。

     【譯文】 君子做事,但求盡心盡力,忠誠信實,婦人小孩都對他極為尊重,所以,君子之為君子并不枉然。

    小人在社會上做事,到處設計、玩花樣,使得人人都對他退避三舍,心裡十分鄙棄他。

    因此,小人費盡了心機,也得不到他人的敬重,可說是白做了小人。

     47、對己要嚴,對人要寬 求個良心管我,留些餘地處人。

     [注釋] 良心:天生的良善之心。

    餘地:餘裕;寬裕之處。

    “留餘地”亦即讓人。

     【譯文】 希望自己有一顆良善的心,使自己時時不違背它。

    為别人留一些退路,讓别人也有容身之處。

     48、慎言,潔身 一言足以召大禍,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墜也;一行足以玷終身,故古人饬躬若璧,惟恐有瑕疵也。

     [注釋] 召:同“招”,招惹之意。

    覆墜:傾倒墜亡。

    玷:污辱。

    饬躬若璧:“饬”是治理,“躬”指自己,“饬躬若璧”就是守身如玉的意思。

    瑕疵:玉上的斑痕,比喻過失。

     【譯文】 一句話就可以招來大禍,所以古人言談十分謹慎,不胡亂講話,以免招來殺身毀家的大禍。

    一件錯事足以使一生清白的言行受到污辱,所以古人守身如玉,行事非常小心,惟恐做錯事,會讓自己終身抱憾! 49、處橫逆而不校,守貧窮而坐弦 顔子之不校,孟子之自反,是賢人處橫逆之方;子貢之無谄,原思之坐弦,是賢人守貧窮之法。

     [注釋] 不校:不計較。

    自反:自我反省。

    原思:孔門弟子原憲,字子思,清靜守節,安貧樂道。

    坐弦:自在地彈琴取樂。

     【譯文】 遇到有人冒犯時,顔淵不與人計較,孟子則自我反省,這是君子在遇人蠻橫不講理時的自處之道。

    在貧賤時,子貢不去阿谀富者,子思則依然彈琴自娛,完全不把貧困放在心上,這是君子在貧窮中仍能自守的方法。

     50、白雲山嶽文章,黃花松析乃吾師 觀朱霞,悟其明麗;觀白雲,悟其卷舒;觀山嶽,悟得靈奇;觀河海,悟其浩瀚,則俯仰間皆文章也。

    對綠竹得其慮心;對黃華得其晚節;對松柏得其本性;對芝蘭得其幽芳,則遊覽處皆師友也。

     [注釋] 朱霞:紅色的霞彩。

    浩瀚:水熱廣大的樣子。

    黃華:菊花。

    晚節:菊經霜猶茂,以喻人之晚年節操清亮。

     【譯文】 觀賞紅霞時,領悟到它明亮而又燦爛的生命;觀賞白雲時,欣賞它卷舒自如的曼妙姿态;觀賞山嶽時,體認到空靈秀高拔的氣概;觀看大海時,領悟到它的廣大無際。

    因此,隻要用心體會,那麼,天地之間無處不是好文章。

    面對綠竹時,能學習到待人應虛心有禮;面對菊花時,能學習到處亂世應有高風亮節;面對松柏時,能學習到處逆境應有堅韌不拔的精神;而在面對芷蘭香草時,能學習到人的品格應芬芳幽遠,那麼在遊玩與觀賞之中,沒有一個地方不值得我們學習,處處皆是良師益友。

     51、行善人樂我亦樂,奸謀使壞徒自壞 行善濟人,人遂得以安全,即在我亦為快意;逞奸謀事,事難必其穩重,可惜他徒自壞心。

     [注釋] 快意:心中十分愉快。

     【譯文】 做好事幫助他人,他人因此而得到安逸保全,自己也會感到十分愉快。

    使用奸計,費盡心力去圖謀,事情也未必就能穩當便利,隻可惜他奸計不成,徒然擁有壞心腸。

     52、以人為鏡吉兇可鑒,小河不察亦可覆舟 不鏡于水,而鏡于人,則吉兇可鑒也;不蹶于山,而蹶于垤,則細微宜防也。

     [注釋] 鏡于水:以水為鏡。

    鑒:明察。

    蹶:跌倒。

    垤:小土堆。

     【譯文】如果不以水為鏡,而以人為鏡來反照自己,那麼,許多事情的吉兇禍福便可以明白了。

    在高山上不易跌倒,在小土堆上卻易跌倒,由此可知,愈是細微小事,愈要謹慎小心。

     53、知足者,得其樂 凡事謹守規模,必有大錯;一生但足衣食,便稱小康。

     [注釋] 規模:原有的法度;一定的規則與模式。

     【譯文】 凡事隻要謹慎地守着一定的規則與模式,總不緻于出什麼大的差錯。

    一輩子隻要衣食無憂,家境使可算是自給自足了。

     54、休争閑氣處事良方 十分不耐煩,乃為人大病;一味學吃虧,是處事良方。

     [注釋] 不耐煩:不能忍耐煩瑣之事。

     【譯文】 對人對事不能忍受麻煩,是一個人最大的缺點。

    對任何事情都能抱着甯可吃虧的态度,便是處理事情最好的方法。

     55、讀書自有樂,為善不邀名 習讀書之業,便當知讀書之樂;存為善之心,不必邀為善之名。

     [注釋] 邀:求得。

     【譯文】 把讀書當作是終生事業的人,就該懂得由讀書中得到樂趣。

    抱着做善事之心的人,不必要求得“善人”的名聲。

     56、謙虛美德矣 知往日所往之非,則學日進矣;見世人可取者多,則德日進矣。

     [注釋] 非:不是之處。

    取:取法。

     【譯文】 知道自己過去有做得不對的地方,那麼學問就能日漸充實。

    看到他人可學習的地方很多,自己的道德也必定能逐日增進。

     57、敬人者人恒區之,靠他人莫若靠己 敬他人,即是敬自己;靠自己,勝于靠他人。

     [注釋] 敬:尊重。

     【譯文】 敬重他人,便是敬重自己;依賴他人,倒不如靠自己去努力。

     58、學長者待人之道,識君子修己之功 見人善行,多方贊成;見人過舉,多方提醒,此長者待人之道也。

    聞人譽言,加意奮勉;聞人謗語,加意警惕,此君子修己之功也。

     [注釋] 過舉:錯誤的行為。

    謗語:毀謗的言語。

     【譯文】 見到他人有良善的行為,多多地去贊揚他;見到他人有過失的行為,也能多多地去提醒他,這是年紀大的人待人處世的道理。

    聽到他人對自己有贊美的言語,就更加勤奮勉勵;聽到他人毀謗自己的話,要更加留意自己的言行,這是有道德的人修養自己的功夫。

     59、奢侈悭吝俱可敗家,庸愚精明都能覆事 奢侈足以敗家;悭吝亦足以敗家。

    奢侈之敗家,猶出常情;而悭吝之敗家,必遭奇禍。

    庸愚足以覆事;精明亦足以覆事。

    庸愚之覆事,猶為小咎;而精明之覆事,必見大兇。

     [注釋] 悭吝:吝啬。

    覆事:敗壞事情。

     【譯文】 浪費足以使家道頹敗,吝啬也一樣會使家道頹敗。

    浪費而敗家,有常理可循,往往可以預料;而吝啬的敗家,卻常常是遭受了意想不到的災禍。

    愚笨足以使事情失敗,而太過精明能幹亦足以使事情失敗。

    愚笨的人壞事,隻是個小過失;精明的人壞事,事情就很嚴重了。

     60、安分守成,不入下流 種田人,改習塵市生涯,定為敗路;讀書人,幹與衙門詞訟,便入下流。

     [注釋] 塵市:塵市本意為城鎮,此處泛指市場上的商業行為。

    幹與:參與。

    衙門詞訟:替人打官司。

    下流:品格低下。

     【譯文】 種田的人,改學做生意,一定會失敗;讀書人,若是成了專門替人打官司的人,品格便日趨下流。

     61、物質享受要知足,德業追求無止境 常思某人境界不及我,某人命運不及我,則可以知足矣;常思某人德業勝于我,某人學問勝于我,則可以自慚矣。

     [注釋] 境界:環境,狀況。

     【譯文】 常想到有些人的環境還不如自己,有些人的命運也比自己差,就應該知足。

    常想到某人的品德比我高尚,某人的學問也比我淵博,便應該感到慚愧。

     62、富貴不能氵?,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讀《論語》公子荊一章,富者可以為法;讀《論語》齊景公一章,貧者可以自興。

    舍不得錢,不能為義士;舍不得命,不能為忠臣。

     [注釋] 公子荊:《論語·子路篇》:“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敬美矣!’。

    ”孔贊美衛公子荊,不但知足,而且善于治理家産。

    齊景公:《論語·季氏篇》:“齊景公有馬千匹,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

    ”自興:自我奮勉。

     【譯文】 讀《論語·子路篇》公子荊那章,可以讓富有的人效法;讀《論語·季氏篇》有關齊景公那一章,貧窮的人可以為之而奮發。

    如果舍不得金錢,不可能成為義士;舍不得性命,就不可能成為忠臣。

     63、富貴必要謙恭,衣祿務需儉緻 富貴易生禍端,必忠厚謙恭,才無大患;衣祿原有定數,必節儉簡省,乃可久延。

     [注釋] 大患:大禍害。

    衣祿:指一個的福祿。

    久延:長久之意。

     【譯文】 财富與顯貴,都容易招來禍害,一定要誠實寬厚地待人,謙虛恭敬地自處,才不會發生災禍。

    個人一生的福祿都有定數,一定要節用儉省,才能使福祿更長久。

     64、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可見塵世之間,已分天堂地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知庸愚之輩,不隔聖域賢關。

     [注釋] 降祥:降下吉祥。

    降殃:降下災禍。

     【譯文】 做好事得到好報,做惡事得到惡報,由此可見,不必等到來世,在人間便能見到天堂與地獄的分别了。

    人的心是相同的,心中具有的理性也是相通的,由此可知,愚笨平庸的人,并不被拒絕在聖賢的境地之外。

     65、要心平氣和處世,勿設計機巧害人 和平處事,勿矯俗為高;正直居心,勿設機以為智。

     [注釋] 矯俗:故意違背習俗。

     【譯文】 為人處世要心平氣和,不要故意違背習俗,自鳴清高;平日存心要公正剛直,要不設計機巧,自認為聰明。

     66、要救世,勿避世 君子以名教為樂,豈如嵇阮之逾閑;聖人以悲憫為心,不取沮溺之忘世。

     [注釋] 名教:指人倫之教、聖人之教;亦為儒教之别名。

    《世說新語》德行篇:“王平子、胡母彥國諸人,皆以任放為達,或有裸體者,樂廣笑曰:‘名教中自有樂地,何為乃爾也!’”樂廣認為,聖人之教中即是一片樂園,不假外求,不必如此放浪形骸。

    嵇阮:嵇指嵇康,阮指阮籍,皆為竹林七賢之一。

    逾閑:指逾越軌範,失于檢點。

    沮溺:沮指長沮,溺指桀溺,為春秋時避世的隐士。

     【譯文】 讀書人應該以鑽研聖人之教為樂事,怎能像嵇康、阮籍等人,逾越軌範,恣意放蕩?聖人抱着悲天憫人之胸懷,關心民生的疾苦,并不效法長沮、桀溺的避世獨居,不理世事。

     67、勤儉安家久,孝悌家和諧 縱容子孫偷安,其後必至耽酒色而敗門庭;專教子孫謀利,其後必至争赀财而傷骨肉。

     [注釋] 偷安:不管将來,隻求目前的安逸。

    敗門庭:敗壞家風。

    赀财:财産。

    骨肉:比喻至親。

     【譯文】 放縱子孫隻圖取眼前的逸樂,子孫以後一定會沉迷于酒色,敗壞門風。

    專門教子孫謀求利益的人,子孫必定會因争奪财産而彼此傷害。

     68、忠厚足以興業,勤儉足以興家 謹家父兄教條,沉實謙恭,便是醇潛子弟;不改祖宗成法,忠厚勤儉,定為修久人家。

     [注釋] 沉實:穩重笃實。

    醇潛:性情敦厚不淺薄。

    祖宗成法:祖宗所遺留下來的教訓及做事的方法。

     【譯文】 謹慎地遵守父兄的教誨,待人笃實謙虛,就是一個敦厚的好子弟。

    不擅自删改祖宗留下來的教訓和做人做事的方法,能厚道儉樸地持家,家道必能曆久不衰。

     69、知蓮朝開而暮合,悟草春榮而冬枯 蓮朝開而暮合,至不能合,則将落矣,富貴而無收斂意者,尚其鑒之。

    草春榮而冬枯,至于極枯,則又生矣,困窮而有振興志者,亦如是也。

     [注釋] 尚其鑒之:最好能夠看到這一點。

     【譯文】 蓮花早晨開放,到夜晚便合起來,到了不能再合起來時,就是要凋落的時候了,富貴而不知收斂的人,最好能夠看到這一點,而知道收斂。

    春天時,草木長得很茂盛,至冬天就幹枯了,等枯萎到極處時,又到了草木再度發芽的春天了,身處窮困的境地而想奮起的人,應當以這一點自我勉勵。

     70、自伐自矜必自傷,求仁求義求自身 伐字從戈,矜字從矛,自伐自矜者,可為大戒;仁字從人,義(義)字從我,講人講義者,不必遠求。

     [注釋] 自伐自矜:伐與矜都是自我誇耀的意思。

     【譯文】 伐字的右邊是“戈”,矜字的左邊是“矛”,戈、矛都是兵器,有殺傷之意;從這兩個字,自誇自大的人可以得到極大的警惕。

    仁字在旁邊的“人”,義字的下面是“我”,可見得要講仁義,并不在遠處,隻要有人有我的地方,就可以實行。

     71、貧寒也須苦讀書,富貴不可忘稼穑 家縱貧寒,也須留讀書種子;人雖富貴,不可忘稼穑艱辛。

     [注釋] 稼穑艱辛:種田及收成的辛勞。

     【譯文】 縱使家境貧窮困乏,也要讓子孫讀書;雖然是個富貴人家,也不可忘記耕種收獲的辛勞。

     72、勤儉蘊育廉潔,艱辛煉鑄偉人 儉可養廉,覺茅舍竹籬,自饒清趣;靜能生悟,即鳥啼花落,都是化機。

    一生快活皆庸福,萬種艱辛出偉人。

     [注釋] 清趣:清新的樂趣。

    化機:造化的生機。

    庸福:平凡人的福分。

     【譯文】 勤儉可以修養一個人廉潔的品性,就算住在竹籬圍繞的茅屋,也有它清新的趣味。

    在寂靜中,容易領悟到天地之間道理,即使鳥兒鳴啼,花開花落,也都是造化的生機。

    能一輩子快樂無愁的過日子,這隻不過是平凡人的福分;經曆萬種艱難困苦,才能成就一個偉人。

     73、存心方便無财也能濟世,慮事精詳愚者也成能人 濟世雖乏赀财,而存心方便,即稱長者;生資雖少智慧,而慮事精詳,即是能人。

     [注釋] 赀财:财貨:存心方便:處處便利他人。

     【譯文】 雖然沒有金錢财貨幫助世人,但是,隻要處處給人方便,便是一位有德的長者。

    雖然天生的資質不夠聰明,但是,考慮事情卻能處處清楚詳細,就是一個能幹的人。

     74、閑居常懷振卓心,交友多說切直話 一室閑居,必常懷振卓心,才有生氣;同人聚處,須多說切直話,方見古見。

     [注釋] 振卓心:振奮高遠的心。

    切直話:實在而正直的言語。

     【譯文】 閑散居處時,一定要時常懷着策勵振奮的心志,才能顯出活潑蓬勃的氣象。

    和别人相處時,要多說實在而正直的話,才是古人處世的風範。

     75、有才若無有德若虛,富貴生驕奢氵?敗俗 觀周公之不驕不吝,有才何可自矜;觀顔子之若無若虛,為學豈容自足。

    門戶之衰,總由于子孫之驕惰;風俗之壞,多起于富貴之奢氵?。

     [注釋] 不驕不吝:不驕傲,不鄙吝。

     【譯文】 周公制禮作樂,是周朝的聖人,但是,他卻不因為自己的才德,而對他人有驕傲和鄙吝的心。

    有才能的人,哪裡可以自以為了不起呢?顔淵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卻“有才若無,有德若虛”,不斷虛心學習。

    求學問哪裡可以自以為滿足呢?一個家族的衰敗,總是由于子孫的驕傲懶惰,而社會風俗的敗壞,多是由于大家過度的奢侈浮華。

     76、凝浩然正氣,法古今完人 孝子忠臣,是天地正氣所鐘,鬼神亦為之呵護;聖經賢傳,乃古今命脈所系,人物悉賴以裁成。

     [注釋] 所鐘:所聚集。

    裁成:裁剪修成。

     【譯文】 孝子和忠臣,都是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凝聚而成,所以連鬼神都加以愛惜保護。

    聖賢的經書典籍,是從古對今維系社會人倫的命脈,所有的忠臣、孝子、賢人、志士,都是靠着讀聖賢書,效法聖賢的行為,而成為偉人的。

     77、一生溫飽而氣昏志惰,幾分饑寒則神緊骨堅 飽暖人所共羨,然使離一生飽暖,而氣昏志惰,豈足有為?饑寒人所不甘,然必帶幾分饑寒,則神緊骨堅,乃能任事。

     [注釋] 氣昏志惰:神氣昏昧,志氣怠惰。

    神緊骨堅:精神抖擻,骨氣堅強。

     【譯文】 人人都羨慕吃得飽、穿得暖的生活,可是,就算一生都享盡物質飽暖的生活,崦精神卻昏昧怠惰,那又有什麼作為呢?忍受饑寒是人們最不願意的事,但是,饑寒卻能策勵人的志氣,使精神抖擻,骨氣堅強,這樣才能承擔重任。

     78、愁煩中具潇灑襟杯,暗昧處見光明世界 愁煩中具潇灑襟懷,滿抱皆春風和氣;暗昧處見光明世界,此心即白日青天。

     [注釋] 潇灑襟懷:豁達而無拘無束的胸懷。

    暗昧:事實隐秘不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