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 諸儒學案中四
關燈
小
中
大
,劈頭就差。
人具形氣而後性出焉,今曰性與氣合,是性别是一物,不從氣出,有生之後相來附合耳。
此理然乎?人有生氣則性存,無生氣則性滅,不可離而論者也。
如耳之能聽,目之能視,心之能思,皆耳目心之固有者,無耳目心,則視聽與思,尚能存乎?聖人之性,亦自形氣而出,但以聖人之形氣純粹,故其性無不善。
衆人形氣駁雜,故其性多不善耳。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
此非聖人語。
靜屬天性,動亦天性,但常人之性,動以物者多,不能盡皆天耳。
性者合内外而一之道也,動以天理者,靜必有理以主之,動以人欲者,靜必有欲以基之,靜為天理,而動即逐於人欲,是内外心不相合一矣。
佛氏教人,任持自性。
持自性者,執自己之本性也。
言一切衆生,皆有本覺,謂本性之靈覺處,雖流轉六道,受種種身,而此覺性不曾失滅,故以此為真性。
儒者不達性氣一貫之道,無不浸浸然入於其中。
朱子謂本然之性,超乎形氣之外,其實自佛氏本性靈覺而來,謂非依旁異端得乎?大抵性與氣離而二之,必不可得。
佛氏養修真氣,雖離形而不散,故其性亦離形而不滅,以有氣即有性耳。
佛氏既不達此,儒者遂以性氣分而為二,誤後世之學甚矣。
慎言 有形亦是氣,無形亦是氣,道寓其中矣。
有形生氣也,無形元氣也,元氣無息,故道亦無息。
是故無形者,道之柢也;有形者,道之體也。
天内外皆氣,地中亦氣,物虛實皆氣,通極上下,造化之實體也。
是故虛受乎氣,非能生氣也;理載於氣,非能始氣也。
世儒謂理能生氣,即老氏道生天地矣;謂理可離氣而論,是形性不相待而立,即佛氏以山河大地為病,而别有所謂真性矣。
可乎?不可乎? 萬物巨細剛柔,各異其材,聲色臭味,各殊其性,閱千古而不變者,氣種之有定也。
人不肖其父,則肖其母,數世之後,必有與祖同其體貌者,氣種之複其本也。
張子曰:“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循是出入,皆不得已而然也。
氣之為物,散入無形,适得吾體;聚而有象,不失吾常。
聚亦吾體,散亦吾體,知死之不亡者,可與言性矣。
”橫渠此論,闡造化之秘,明人性之原,開示後學之功大矣。
而朱子獨不以為然,乃論而非之。
今請辨其惑。
朱子曰:“性者理而已矣,不可以聚散言;其聚而生,散而死者,氣而已矣。
所謂精神魂魄有知有覺者,皆氣所為也。
故聚則有,散則無,若理則初不為聚散而有無也。
”由是言之,則性與氣原是二物,氣雖有存亡,而性之在氣外者,卓然自立,不以氣之聚散而為存亡也。
(《橫渠理氣辨》) 嗟乎!其不然也甚矣。
且夫仁義禮智,儒者之所謂性也,自今論之,如出於心之愛為仁,出於心之宜為義,出於心之敬為禮,出於心之知為智,皆人之知覺運動為之而後成也。
苟無人焉,則無心矣,無心則仁義禮智出於何所乎?故有生則有性可言,無生則性滅矣,安得取而言之?是性之有無,緣於氣之聚散,若曰超然於象氣之外,不以聚散而為有無,即佛氏所謂四大之外,别有真性矣。
豈非謬幽之論乎?此不待智者而後知也。
精神魂魄氣也,人之生也;仁義禮智性也,生之理也;知覺運動靈也,性之才也。
三物者,一貫之道也。
故論性也,不可以離氣;論氣也,不得以遺性。
此仲尼相近習遠之大旨也。
又曰:“氣之已散者,既散而無有矣,其根於理而日生者,則固浩然而無窮。
”籲!此言也,窺測造化之不盡者矣。
何以言之?氣遊於虛者也,理生於氣者也,氣雖有散,仍在兩間,不能滅也,故曰:“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
”理根於氣,不能獨存也,故曰:“神與性皆氣所固有。
”若曰“氣根於理而生”,不知理是何物?有何種子,便能生氣?不然,不幾於談虛駕空之論乎?今為之改曰“氣之已散者,既歸於太虛之體矣,其氤氲相感而日生者,則固浩然無窮”,張子所謂死而不亡者如此,造化之生息,人性之有無,又何以外於是而他求哉?(《橫渠理氣辨》) “性之體何如?”王子曰:“靈而覺,性之始也,能而成,性之終也,皆人心主之。
形諸所見,根諸所不可見者,合内外而一之,道也。
”“氣質之性,本然之性。
何不同若是乎?”曰:“此儒者之大惑也,吾惡能辯之?雖然嘗試論之矣。
人有生斯有性可言,無生則性滅矣,惡乎取而言之?故離氣言性,則性無處所,與虛同歸;離性論氣,則氣非生動,與死同塗。
是性之與氣,可以相有而不可相離之道也。
是故天下之性,莫不於氣焉載之。
今夫性之盡善者,莫有過於聖人也。
然則聖人之性,非此心虛靈所具,而為七情所自發邪?使果此心虛靈所具,而為七情所自發,則聖人之性,亦不離乎氣而已。
性至聖人而極,聖人之性,既不出乎氣質,況餘人乎?所謂超然形氣之外,複有所謂本然之性者,支離虛無之見,與佛氏均也。
可乎哉?”“敢問何謂人性皆善?”曰:“善固性也,惡亦人心所出,非有二本。
善者足以治世,惡者足以亂世。
聖人懼世紀弛而民循其惡也,乃取其性之足以治世者,而定之曰仁義中正,而立教焉,使天下後世,由是而行則為善,畔於此則為惡。
出乎心而發乎情,其道一而已矣。
”曰:“人之為惡者,氣禀之偏為之,非本性也。
”曰:“氣之駁濁固有之,教與法行,亦可以善,非定論也。
世大聰明和粹而為不道者多矣。
”曰:“此物欲蔽之爾。
”曰:“請言其蔽。
”(《性辨》) 曰:“人心之欲,奪乎道心之天也。
”曰:“既謂之心,則非自外得者也,以為由外而有之,内外心迹判矣,而可乎?夫善亦有所蔽者矣。
且夫君臣之義,兄弟之仁,非人性之自然乎?臣弑君,弟殺兄,非惡乎?湯、武之於桀、纣,周公之於管、蔡,皆犯仁義而為之,逆湯、武、周公之心,岌乎?怛乎?所終不忍以安者,不能無也。
而聖人終不以畔於仁義非之,何耶?懼夫世之私心而害治矣,是故以義制情,以道裁性,而求通於治焉。
湯、武、周公,仁義自然之性,亦不得以自遂矣。
豈惟是哉!見孺子入井,必有怵惕之心,此何心耶?”曰:“人心之自然也。
”曰:“己之子與鄰人之子,入井怵惕,将孰切?”曰:“切子。
”“救将孰急?”曰:“急子。
”曰:“不亦忘鄰人之子耶?”曰:“父子之愛天性,而鄰人緩也。
”“由是言之,孺子怵惕之仁,已蔽於父子之愛矣,而人不以為惡,何哉?以所蔽者,聖人治世之道,而不得以惡言之矣。
較其蔽則一而已。
夫緣教以守道,緣法以從善,而人心之欲不行者,亦皆可以蔽論矣。
故曰仁義中正,聖人定之,以立教持世,而人生善惡之性,由之以準也。
”(《性辨》) 論性書(《答薛君采》) 承駁究鄙論,足仞友益,多謝多謝。
然有不得不嗣言者,望再救正,幸幸甚矣?性道之難言也,惟大聖上智,會人理達天道,乃可宗而信之。
餘者知思弗神,诠擇未精,影響前人,傅會成論,自漢以來,此等儒者甚多。
故餘惟協於仲尼之論者,乃取之以為道,否則必以論正之。
雖不舉其誰何,而義則切至矣。
今君采之談性也,一惟主於伊川,豈以先生之論,包羅造化,會通宇宙?凡見於言者,盡合道妙,皆當守而信之,不須疑乎?則餘當不複更言矣。
不然,脫去載籍,從吾心靈以仰觀俯察,恐亦各有所得,俟後聖於千載之下,不但已也。
夫論道當嚴,仁不讓師,伊川吾黨之先師也,豈不能如他人依附餘論,以取同道之譽?但反求吾心,實有一二不可強同者,故别加論列,以求吾道之是。
其協聖合天,精義入神之旨,則固遵而信之矣。
古人有言曰:“甯為忠臣,不作谀仆。
”其此之謂乎?請以來論繹之。
伊川曰:“陰陽者氣也,所以陰陽者道也。
”未嘗即以理為氣,嗟乎!此大節之不合者也。
餘嘗以為元氣之上無物,有元氣即有元神,有元神即能運行而為陰陽,有陰陽則天地萬物之性理備矣。
非元氣之外,又有物以主宰之也。
今曰“所以陰陽者道也”,夫道也者,空虛無着之名也,何以能動靜而為陰陽?又曰:“氣化終古不忒,必有主宰其間者”,不知所謂主宰者,是何物事?有形色耶?有機軸耶?抑緯書所雲“十二神人弄丸”耶?不然,幾於談虛駕空無着之論矣。
老子曰“道生天地”,亦同此論,皆過矣!皆過矣!又曰“生之謂性”,程子取之,蓋指氣禀而言耳。
其
人具形氣而後性出焉,今曰性與氣合,是性别是一物,不從氣出,有生之後相來附合耳。
此理然乎?人有生氣則性存,無生氣則性滅,不可離而論者也。
如耳之能聽,目之能視,心之能思,皆耳目心之固有者,無耳目心,則視聽與思,尚能存乎?聖人之性,亦自形氣而出,但以聖人之形氣純粹,故其性無不善。
衆人形氣駁雜,故其性多不善耳。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
此非聖人語。
靜屬天性,動亦天性,但常人之性,動以物者多,不能盡皆天耳。
性者合内外而一之道也,動以天理者,靜必有理以主之,動以人欲者,靜必有欲以基之,靜為天理,而動即逐於人欲,是内外心不相合一矣。
佛氏教人,任持自性。
持自性者,執自己之本性也。
言一切衆生,皆有本覺,謂本性之靈覺處,雖流轉六道,受種種身,而此覺性不曾失滅,故以此為真性。
儒者不達性氣一貫之道,無不浸浸然入於其中。
朱子謂本然之性,超乎形氣之外,其實自佛氏本性靈覺而來,謂非依旁異端得乎?大抵性與氣離而二之,必不可得。
佛氏養修真氣,雖離形而不散,故其性亦離形而不滅,以有氣即有性耳。
佛氏既不達此,儒者遂以性氣分而為二,誤後世之學甚矣。
慎言 有形亦是氣,無形亦是氣,道寓其中矣。
有形生氣也,無形元氣也,元氣無息,故道亦無息。
是故無形者,道之柢也;有形者,道之體也。
天内外皆氣,地中亦氣,物虛實皆氣,通極上下,造化之實體也。
是故虛受乎氣,非能生氣也;理載於氣,非能始氣也。
世儒謂理能生氣,即老氏道生天地矣;謂理可離氣而論,是形性不相待而立,即佛氏以山河大地為病,而别有所謂真性矣。
可乎?不可乎? 萬物巨細剛柔,各異其材,聲色臭味,各殊其性,閱千古而不變者,氣種之有定也。
人不肖其父,則肖其母,數世之後,必有與祖同其體貌者,氣種之複其本也。
張子曰:“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循是出入,皆不得已而然也。
氣之為物,散入無形,适得吾體;聚而有象,不失吾常。
聚亦吾體,散亦吾體,知死之不亡者,可與言性矣。
”橫渠此論,闡造化之秘,明人性之原,開示後學之功大矣。
而朱子獨不以為然,乃論而非之。
今請辨其惑。
朱子曰:“性者理而已矣,不可以聚散言;其聚而生,散而死者,氣而已矣。
所謂精神魂魄有知有覺者,皆氣所為也。
故聚則有,散則無,若理則初不為聚散而有無也。
”由是言之,則性與氣原是二物,氣雖有存亡,而性之在氣外者,卓然自立,不以氣之聚散而為存亡也。
(《橫渠理氣辨》) 嗟乎!其不然也甚矣。
且夫仁義禮智,儒者之所謂性也,自今論之,如出於心之愛為仁,出於心之宜為義,出於心之敬為禮,出於心之知為智,皆人之知覺運動為之而後成也。
苟無人焉,則無心矣,無心則仁義禮智出於何所乎?故有生則有性可言,無生則性滅矣,安得取而言之?是性之有無,緣於氣之聚散,若曰超然於象氣之外,不以聚散而為有無,即佛氏所謂四大之外,别有真性矣。
豈非謬幽之論乎?此不待智者而後知也。
精神魂魄氣也,人之生也;仁義禮智性也,生之理也;知覺運動靈也,性之才也。
三物者,一貫之道也。
故論性也,不可以離氣;論氣也,不得以遺性。
此仲尼相近習遠之大旨也。
又曰:“氣之已散者,既散而無有矣,其根於理而日生者,則固浩然而無窮。
”籲!此言也,窺測造化之不盡者矣。
何以言之?氣遊於虛者也,理生於氣者也,氣雖有散,仍在兩間,不能滅也,故曰:“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
”理根於氣,不能獨存也,故曰:“神與性皆氣所固有。
”若曰“氣根於理而生”,不知理是何物?有何種子,便能生氣?不然,不幾於談虛駕空之論乎?今為之改曰“氣之已散者,既歸於太虛之體矣,其氤氲相感而日生者,則固浩然無窮”,張子所謂死而不亡者如此,造化之生息,人性之有無,又何以外於是而他求哉?(《橫渠理氣辨》) “性之體何如?”王子曰:“靈而覺,性之始也,能而成,性之終也,皆人心主之。
形諸所見,根諸所不可見者,合内外而一之,道也。
”“氣質之性,本然之性。
何不同若是乎?”曰:“此儒者之大惑也,吾惡能辯之?雖然嘗試論之矣。
人有生斯有性可言,無生則性滅矣,惡乎取而言之?故離氣言性,則性無處所,與虛同歸;離性論氣,則氣非生動,與死同塗。
是性之與氣,可以相有而不可相離之道也。
是故天下之性,莫不於氣焉載之。
今夫性之盡善者,莫有過於聖人也。
然則聖人之性,非此心虛靈所具,而為七情所自發邪?使果此心虛靈所具,而為七情所自發,則聖人之性,亦不離乎氣而已。
性至聖人而極,聖人之性,既不出乎氣質,況餘人乎?所謂超然形氣之外,複有所謂本然之性者,支離虛無之見,與佛氏均也。
可乎哉?”“敢問何謂人性皆善?”曰:“善固性也,惡亦人心所出,非有二本。
善者足以治世,惡者足以亂世。
聖人懼世紀弛而民循其惡也,乃取其性之足以治世者,而定之曰仁義中正,而立教焉,使天下後世,由是而行則為善,畔於此則為惡。
出乎心而發乎情,其道一而已矣。
”曰:“人之為惡者,氣禀之偏為之,非本性也。
”曰:“氣之駁濁固有之,教與法行,亦可以善,非定論也。
世大聰明和粹而為不道者多矣。
”曰:“此物欲蔽之爾。
”曰:“請言其蔽。
”(《性辨》) 曰:“人心之欲,奪乎道心之天也。
”曰:“既謂之心,則非自外得者也,以為由外而有之,内外心迹判矣,而可乎?夫善亦有所蔽者矣。
且夫君臣之義,兄弟之仁,非人性之自然乎?臣弑君,弟殺兄,非惡乎?湯、武之於桀、纣,周公之於管、蔡,皆犯仁義而為之,逆湯、武、周公之心,岌乎?怛乎?所終不忍以安者,不能無也。
而聖人終不以畔於仁義非之,何耶?懼夫世之私心而害治矣,是故以義制情,以道裁性,而求通於治焉。
湯、武、周公,仁義自然之性,亦不得以自遂矣。
豈惟是哉!見孺子入井,必有怵惕之心,此何心耶?”曰:“人心之自然也。
”曰:“己之子與鄰人之子,入井怵惕,将孰切?”曰:“切子。
”“救将孰急?”曰:“急子。
”曰:“不亦忘鄰人之子耶?”曰:“父子之愛天性,而鄰人緩也。
”“由是言之,孺子怵惕之仁,已蔽於父子之愛矣,而人不以為惡,何哉?以所蔽者,聖人治世之道,而不得以惡言之矣。
較其蔽則一而已。
夫緣教以守道,緣法以從善,而人心之欲不行者,亦皆可以蔽論矣。
故曰仁義中正,聖人定之,以立教持世,而人生善惡之性,由之以準也。
”(《性辨》) 論性書(《答薛君采》) 承駁究鄙論,足仞友益,多謝多謝。
然有不得不嗣言者,望再救正,幸幸甚矣?性道之難言也,惟大聖上智,會人理達天道,乃可宗而信之。
餘者知思弗神,诠擇未精,影響前人,傅會成論,自漢以來,此等儒者甚多。
故餘惟協於仲尼之論者,乃取之以為道,否則必以論正之。
雖不舉其誰何,而義則切至矣。
今君采之談性也,一惟主於伊川,豈以先生之論,包羅造化,會通宇宙?凡見於言者,盡合道妙,皆當守而信之,不須疑乎?則餘當不複更言矣。
不然,脫去載籍,從吾心靈以仰觀俯察,恐亦各有所得,俟後聖於千載之下,不但已也。
夫論道當嚴,仁不讓師,伊川吾黨之先師也,豈不能如他人依附餘論,以取同道之譽?但反求吾心,實有一二不可強同者,故别加論列,以求吾道之是。
其協聖合天,精義入神之旨,則固遵而信之矣。
古人有言曰:“甯為忠臣,不作谀仆。
”其此之謂乎?請以來論繹之。
伊川曰:“陰陽者氣也,所以陰陽者道也。
”未嘗即以理為氣,嗟乎!此大節之不合者也。
餘嘗以為元氣之上無物,有元氣即有元神,有元神即能運行而為陰陽,有陰陽則天地萬物之性理備矣。
非元氣之外,又有物以主宰之也。
今曰“所以陰陽者道也”,夫道也者,空虛無着之名也,何以能動靜而為陰陽?又曰:“氣化終古不忒,必有主宰其間者”,不知所謂主宰者,是何物事?有形色耶?有機軸耶?抑緯書所雲“十二神人弄丸”耶?不然,幾於談虛駕空無着之論矣。
老子曰“道生天地”,亦同此論,皆過矣!皆過矣!又曰“生之謂性”,程子取之,蓋指氣禀而言耳。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