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五 泰州學案四
關燈
小
中
大
。
”先生之學,雖出於大洲,而不失儒者矩矱。
耿定力曰:“大洲法語危言,砭人沉痼;先生溫辭粹論,輔人參苓,其使人反求而自得本心,一也。
” 講義 為學在求放心,如思慮過去未來事,都是放心。
但隻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善學了。
人隻是一箇心,心隻是一箇志,此心推行得去,便是盛德大業。
故自古上士,不患不到聖賢,患此心不存;不患做不出功業,患此心不見道耳。
人於良心上用,則聰明日增,於機心上用,則聰明日減。
祥問南野師曰:“良知即是志,若起心動念,卻是妄。
曰:“志不是起心動念,志是明之果确處。
” 南野師謂祥曰:“謂一貫如繩引珠,然繩自繩,珠自珠,是兩物,不足以明一貫。
又謂以一貫萬,然一與萬亦有對待,不足以明一貫。
夫子蓋言吾道隻是一件,曾子以忠恕明之,說者謂忠是一,恕是貫,非也。
忠恕隻是一心,如冬時思量父母寒,便能度親之心,去做溫的道理,夏熱亦如是。
忠恕如何分得?而已矣是貫字之義,凡日用倫物,皆此忠恕,再無他道。
又謂曾子學久然後聞,此亦不然。
《史記》曾子“少孔子四十九歲”,逮孔子卒時,隻二十四歲耳,則聞一貫,方在年少之時。
蓋此道必體立而後用行,未有學於用而得之者。
學者,初學便當知此一貫,學方得不差。
” 大洲先生出城過僧舍,家兄問養生,先生曰:“莫怕死,人之壽甚長。
”時祥聞之,知先生别有所指也,問曰:“此道體不息也,工夫如何用?”先生曰:“适見公聽得分明,隻此聽得明底,便是工夫。
”祥悟曰:“道不遠人,聽聰者是工夫,不用安排。
自然者是,自此不複騎驢覓驢矣。
” 大洲先生曰:“學者先須識得良知本體。
” 又曰:“能居敬,則舉動自不敢輕易,而所行自簡矣。
” 通解 昨所解明道先生《識仁書》,雖章意頗明,然解中未及仁之源頭處。
蓋求仁須識得源頭,則發用流行處,自昧不得。
所謂源頭,先儒已明言之矣。
橫渠張子雲:“虛者仁之源。
”康節邵子雲:“恻隐來何自?虛明覺處真。
”張子所謂虛,邵子所謂虛明覺處,乃仁之源頭也。
欲識此源頭,須端坐澄心,默察此心虛明本體。
識得虛明本體,即是仁體,即是未發之中矣。
所謂靜亦定者此也,由此随感而應,疾痛之事感而恻隐生,不義之事感而羞惡生,交際感而恭敬生,善惡感而是非生,千變萬化,莫非仁之用也,故曰義禮智信皆仁也。
又曰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無一事非仁也。
然用未嘗離了虛明本體,如明鑑之應物,妍媸畢見,空體自如,此即動亦定也。
故程子謂體用一原,顯微無間,但於靜中識得個源頭動處,方得不迷耳。
白沙先生雲:“學者須於靜中養出個端倪,方有商量處。
”所謂端倪者,非虛明之呈露乎?然須識得心之本體,原自虛明,非是人為做出來的。
靜坐時,隻歇下雜念,本體自見,切莫将心作虛明想,若将心作虛明想,即此想念反障虛明矣。
程子因人思于喜怒哀樂未發之前求中,答雲:“既思即是已發矣。
”正謂此也。
然欲歇妄念,不可強制,但隻常常猛精神,不使昏沉,妄念自歇。
何者?真心是主,妄念是客,主常在,客安能久停?故妄念起時,良知自覺,一覺妄息,當體虛明。
象山陸子雲:“知非則本心自複,又何用強制乎?”古雲:“不怕念起,惟恐覺遲。
”朱子亦雲:“警覺操存,反其昏妄。
”此則用功之要也。
然妄念既覺之時,不當複計前妄,若既覺而計妄,則即此計念,不離於妄,是以妄追妄,妄念愈不停矣。
古人譬之無風起波,正謂此也。
夫既已息妄,又不計妄,當這麼時,此心靜定清明,如太虛一般,既無體質,亦無邊際,此則心之本體,即當安汝止矣,不當舍此更求真也。
若更起心求真,即起求之心,是又一妄矣。
無起求心,當下虛明本體,即得到此,又不得此虛明之意象也。
若此意象,亦屬妄想,執此為工夫,是認賊作子,以病為藥,何日得見本來面目乎?透此一關,漸識心體,即此随感而應,莫非此體,所謂一以貫之也。
然於妄念,未免乘間而起,比之靜時,尤為心害,何也?靜坐之時,妄念雖萌,猶未臨境,故雖起易滅;應物之時,念與境交,易於染,故一起難滅。
於此尤當加研幾之功。
故忿心初起則必懲,欲心初動則必窒,見善則必遷,有過則必改,必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求自慊而後已。
如是,則克己工夫無間於動靜,妄念始不為心害矣。
濂溪周子有雲:“君子乾乾,不息于誠,然必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而後至。
”至哉言也!聖學工夫,不越是矣。
舍是,則虛談矣。
識之!識之! 此學人多不講,縱講之,亦不肯奮然向往,以求自得。
蓋緣未辨世間真假,故逐假迷真耳。
此正受病之原也,吾将有以明之。
孟子不雲乎:“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
”邵子亦雲:“身在天地後,心在天地先,天地自我出,自餘安足言。
”是知心性也者。
體無加損,為天地根,非至真乎?孟子又雲:“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
”是知名利也者。
予奪由人,等於浮雲,不亦假乎?世人倒見,認假為真,決性命以赴之,卒老不悔,不知天下有至貴至富,不加不損,無予無奪,而異乎彼者,顧舍之不求,不亦可哀耶?汝宜高明眼,於此真假路頭,明辨決斷,一意惟真是求,不得不止,則真假不惑,念頭自清,前之所謂妄念者,漸消釋矣。
妄消真複,便識得仁體,反身可誠,而樂莫大焉矣,便能性定,廓然大公,物來順應,而合天地之常矣。
至此,則天下何以尚之?不此之務,乃悠悠忽忽,與世之無志者,耽着眼前虛花,便執以為究竟之事,豈不可惜!豈不可惜!汝資禀笃實強毅,辨此非難,從此決志未晚也。
工夫依此做去,當有悟處,勉之!勉之! 給事祝無功先生世祿 祝世祿字延之,号無功,鄱陽人。
由進士萬曆乙未考選為南科給事中。
當緒山、龍溪講學江右,先生與其群從祝以直惟敬、祝介卿眉壽為文麓之會。
及天台倡道東南,海内雲附景從,其最知名者,則新安潘去華、蕪陰王德孺與先生也。
去華初入京師,雖親講會,不知為學之方,先生随方開釋,稍覺拘迫辄少寬之,既覺心懈辄鞭策之,終不為之道破,使其自得。
先生謂:“吾人從有生來,習染纏絆,毛發骨髓,無不受病,縱朋友善攻人過,亦難枚舉。
惟是彼此互相虛下,開一條受善之路,此真洗滌腸胃良劑。
”故終身不離講席。
天台以不容已為宗,先生從此得力。
“身在心中”一語,實發先儒所未發。
至謂“主在道義,即蹈策士之機權,亦為妙用”,此非儒者氣象,乃釋氏作用見性之說也。
古今功業,如天空鳥影,以機權而幹當功業,所謂以道殉人,遍地皆糞土矣。
祝子小言 學者不論造詣,先定品格,須有鳳凰翔于千仞氣象,方可商求此一大事。
不然,渾身落世情窠臼中。
而因人起名,因名起義,辄号於人曰學,何異濯纓泥滓之渦,振衣風塵之路,冀還純白,無有是處。
患莫患於不自振,《洪範》六極,弱居一焉,一念精剛,如弛忽張,風飛雷動,奮迅激昂,群疑以亡,諸欲以降,百行以昌,更有何事? 世之溺人久矣,吾之志所以度吾之身,不與風波滅沒者也。
操舟者,柁不使去手,故士莫要於持志。
元來無窮,上天下地,往古來今,總遊我無窮之中。
目終日視萬色,而視不匮;耳終日聽萬聲,而聽不匮;口終日言萬緒,而言不匮;身終日動萬應,而動不匮。
是何物者也?奈何立志不堅,觌體不親,将此無窮者以瓦礫委之欤?故曰宇宙未嘗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
學在知所以用力,不見自心,力将何用?試觀不識一字凡夫,臨不測之淵,履欲堕之崖,此時此心,惺惺翼翼,不纖毫,入聖微機,政複如是。
不則逐名義而捉意會,為力彌勞,去道彌遠。
學者不領會中之所以為中,以意執之,長作胸中因緣影,大有不灑灑在,夫中本無物,執亦非我。
古之執中者,如以手作拳,是一不是二;今之執中者,如以手持物,是二不是一。
見人不是,諸惡之根;見己不是,萬善之門。
學人?言用心,用心實難,祇用耳目爾。
日光萬古長圓,月受日光,三五缺焉,心與耳目之用似之。
儒者論是非,不論利害,此言非也。
是非利害自有真,真是而真利應,真非而真害應,以此提衡古今,如鼓答桴,未有爽者。
人知縱欲之過,不知執理之過,執理是是非種子,是非是利害種子。
理本虛圓,執之太堅,翻成理障。
不縱欲,亦不執理,恢恢乎虛己以遊世,世孰能戕之? 謬見流傳,心在身中,身中直肉團心耳。
原來身在心中。
天包地外,身地也,心天也。
海起浮漚,身漚也,心海也。
未有此身,先有此心,幻身滅後,妙明不滅,所以孔子許朝聞而夕可,莊生标薪盡而火傳。
天之運,川之流,木之華,鳥之韻,目之盻,鼻之息,疾病之呻吟,豈因名義為之,自有不能已也。
吾志吾道,乃因人為起滅,不名為志。
問:“内持一念,外修九容,即可以為學乎?”曰:“唯唯。
否否。
念不可持也,容可修而不可修也。
仁守莊莅,知實先之。
弗然者,妄持一念,賈胡襲燕石之珍,徒修九容;俳優作王公之狀,為僞而已矣。
德輶如毛,非以毛比德也。
知德不徹,有這一絲在,便損全力,須是悟到無聲無臭處。
問“所存者神。
”曰“情識不生,如空如水。
”問“所過者化。
”曰:“雁度長空,影落寒水,雁無留,水無留影。
” 人必身與心相得,而後身與世亦相得,不然身與心為,将舉身與世亦相。
得則俱得,則俱。
,苦之趣也;得,樂之符也。
學不二境,乃見學力。
肅之乎賓友之見,忽之乎衆庶之臨,得之乎山水之間,失之乎衽席之上,吾所甚恥也。
中庸非有二也,識此理而保在之,為戒慎恐懼之中庸,識此理而玩弄之,為無忌憚之中庸。
王新建在事業有佐命之功,在學問有革命之功。
蓋支離之說,浸灌入人心髓久矣,非有開天闢地大神力大光明,必不能為吾道轉此法輪。
“大人無多伎倆,隻不失其赤子之心。
若曰擴而充之,便蛇足矣。
”“然則于體外更無工夫乎?”曰:“大人無本體,亦子自有工夫。
” 石中有火,擊之乃見。
乍見孺子入井,莫不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特於石火見處點之,欲人因擊火悟火在石中,不擊亦有。
夫擊之火,火之可見者也,不擊之火,火之不可見者也。
見可見之火,不過見火之形,見不可見之火,而後見火之性。
雲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鳥笑,谷答樵讴,萬境自閑,人心自鬧。
?言學問,蓋有學必有問,問由學生也。
每見友朋相聚,不切身從自家神理不通、工夫做不去處讨求,而低眉緘口,叉手齊足,壇場冷落,于是或拈話柄,或掉書囊,設為問目。
其問也,不必關於學,其答也,不必關於問,浪問浪答,徒長一番遊談惡習,何益底?事? 學者漫自随人言句轉,且直道本體是什麼物?工夫是如何下?原來本體自不容已,不容已處是工夫。
若以工夫存本體,是猶二之。
權勢之門,其利害入幕之客不能見,而千裡之外見之;仁義之門,其是非摳衣之士不能定,而百世之下定之。
作用,人異會,須觀其所主,所主在道義,即蹈迹策士之機權,亦為妙用;所主在權利,即依心聖人之名教,祇為借資矣。
古人言句,還之古人。
今人言句,還之今人。
自家如何道,道得出,是名真信。
信者無不信,一信忽斷百疑。
道不出,方發真疑。
疑者無不疑,百疑當得一信。
學莫病于認識作知,知與識疑而緻甚遠。
知從性生,識從習起,知渾識别,知化識留。
嬰兒視色而不辨為何色,聞聲不辨為何聲。
夫知視知聽,知也;辨色辨聲,識也,非知也。
真知之體,即能辨不加,不能辨不損也。
”先生之學,雖出於大洲,而不失儒者矩矱。
耿定力曰:“大洲法語危言,砭人沉痼;先生溫辭粹論,輔人參苓,其使人反求而自得本心,一也。
” 講義 為學在求放心,如思慮過去未來事,都是放心。
但隻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善學了。
人隻是一箇心,心隻是一箇志,此心推行得去,便是盛德大業。
故自古上士,不患不到聖賢,患此心不存;不患做不出功業,患此心不見道耳。
人於良心上用,則聰明日增,於機心上用,則聰明日減。
祥問南野師曰:“良知即是志,若起心動念,卻是妄。
曰:“志不是起心動念,志是明之果确處。
” 南野師謂祥曰:“謂一貫如繩引珠,然繩自繩,珠自珠,是兩物,不足以明一貫。
又謂以一貫萬,然一與萬亦有對待,不足以明一貫。
夫子蓋言吾道隻是一件,曾子以忠恕明之,說者謂忠是一,恕是貫,非也。
忠恕隻是一心,如冬時思量父母寒,便能度親之心,去做溫的道理,夏熱亦如是。
忠恕如何分得?而已矣是貫字之義,凡日用倫物,皆此忠恕,再無他道。
又謂曾子學久然後聞,此亦不然。
《史記》曾子“少孔子四十九歲”,逮孔子卒時,隻二十四歲耳,則聞一貫,方在年少之時。
蓋此道必體立而後用行,未有學於用而得之者。
學者,初學便當知此一貫,學方得不差。
” 大洲先生出城過僧舍,家兄問養生,先生曰:“莫怕死,人之壽甚長。
”時祥聞之,知先生别有所指也,問曰:“此道體不息也,工夫如何用?”先生曰:“适見公聽得分明,隻此聽得明底,便是工夫。
”祥悟曰:“道不遠人,聽聰者是工夫,不用安排。
自然者是,自此不複騎驢覓驢矣。
” 大洲先生曰:“學者先須識得良知本體。
” 又曰:“能居敬,則舉動自不敢輕易,而所行自簡矣。
” 通解 昨所解明道先生《識仁書》,雖章意頗明,然解中未及仁之源頭處。
蓋求仁須識得源頭,則發用流行處,自昧不得。
所謂源頭,先儒已明言之矣。
橫渠張子雲:“虛者仁之源。
”康節邵子雲:“恻隐來何自?虛明覺處真。
”張子所謂虛,邵子所謂虛明覺處,乃仁之源頭也。
欲識此源頭,須端坐澄心,默察此心虛明本體。
識得虛明本體,即是仁體,即是未發之中矣。
所謂靜亦定者此也,由此随感而應,疾痛之事感而恻隐生,不義之事感而羞惡生,交際感而恭敬生,善惡感而是非生,千變萬化,莫非仁之用也,故曰義禮智信皆仁也。
又曰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無一事非仁也。
然用未嘗離了虛明本體,如明鑑之應物,妍媸畢見,空體自如,此即動亦定也。
故程子謂體用一原,顯微無間,但於靜中識得個源頭動處,方得不迷耳。
白沙先生雲:“學者須於靜中養出個端倪,方有商量處。
”所謂端倪者,非虛明之呈露乎?然須識得心之本體,原自虛明,非是人為做出來的。
靜坐時,隻歇下雜念,本體自見,切莫将心作虛明想,若将心作虛明想,即此想念反障虛明矣。
程子因人思于喜怒哀樂未發之前求中,答雲:“既思即是已發矣。
”正謂此也。
然欲歇妄念,不可強制,但隻常常猛精神,不使昏沉,妄念自歇。
何者?真心是主,妄念是客,主常在,客安能久停?故妄念起時,良知自覺,一覺妄息,當體虛明。
象山陸子雲:“知非則本心自複,又何用強制乎?”古雲:“不怕念起,惟恐覺遲。
”朱子亦雲:“警覺操存,反其昏妄。
”此則用功之要也。
然妄念既覺之時,不當複計前妄,若既覺而計妄,則即此計念,不離於妄,是以妄追妄,妄念愈不停矣。
古人譬之無風起波,正謂此也。
夫既已息妄,又不計妄,當這麼時,此心靜定清明,如太虛一般,既無體質,亦無邊際,此則心之本體,即當安汝止矣,不當舍此更求真也。
若更起心求真,即起求之心,是又一妄矣。
無起求心,當下虛明本體,即得到此,又不得此虛明之意象也。
若此意象,亦屬妄想,執此為工夫,是認賊作子,以病為藥,何日得見本來面目乎?透此一關,漸識心體,即此随感而應,莫非此體,所謂一以貫之也。
然於妄念,未免乘間而起,比之靜時,尤為心害,何也?靜坐之時,妄念雖萌,猶未臨境,故雖起易滅;應物之時,念與境交,易於染,故一起難滅。
於此尤當加研幾之功。
故忿心初起則必懲,欲心初動則必窒,見善則必遷,有過則必改,必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求自慊而後已。
如是,則克己工夫無間於動靜,妄念始不為心害矣。
濂溪周子有雲:“君子乾乾,不息于誠,然必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而後至。
”至哉言也!聖學工夫,不越是矣。
舍是,則虛談矣。
識之!識之! 此學人多不講,縱講之,亦不肯奮然向往,以求自得。
蓋緣未辨世間真假,故逐假迷真耳。
此正受病之原也,吾将有以明之。
孟子不雲乎:“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
”邵子亦雲:“身在天地後,心在天地先,天地自我出,自餘安足言。
”是知心性也者。
體無加損,為天地根,非至真乎?孟子又雲:“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
”是知名利也者。
予奪由人,等於浮雲,不亦假乎?世人倒見,認假為真,決性命以赴之,卒老不悔,不知天下有至貴至富,不加不損,無予無奪,而異乎彼者,顧舍之不求,不亦可哀耶?汝宜高明眼,於此真假路頭,明辨決斷,一意惟真是求,不得不止,則真假不惑,念頭自清,前之所謂妄念者,漸消釋矣。
妄消真複,便識得仁體,反身可誠,而樂莫大焉矣,便能性定,廓然大公,物來順應,而合天地之常矣。
至此,則天下何以尚之?不此之務,乃悠悠忽忽,與世之無志者,耽着眼前虛花,便執以為究竟之事,豈不可惜!豈不可惜!汝資禀笃實強毅,辨此非難,從此決志未晚也。
工夫依此做去,當有悟處,勉之!勉之! 給事祝無功先生世祿 祝世祿字延之,号無功,鄱陽人。
由進士萬曆乙未考選為南科給事中。
當緒山、龍溪講學江右,先生與其群從祝以直惟敬、祝介卿眉壽為文麓之會。
及天台倡道東南,海内雲附景從,其最知名者,則新安潘去華、蕪陰王德孺與先生也。
去華初入京師,雖親講會,不知為學之方,先生随方開釋,稍覺拘迫辄少寬之,既覺心懈辄鞭策之,終不為之道破,使其自得。
先生謂:“吾人從有生來,習染纏絆,毛發骨髓,無不受病,縱朋友善攻人過,亦難枚舉。
惟是彼此互相虛下,開一條受善之路,此真洗滌腸胃良劑。
”故終身不離講席。
天台以不容已為宗,先生從此得力。
“身在心中”一語,實發先儒所未發。
至謂“主在道義,即蹈策士之機權,亦為妙用”,此非儒者氣象,乃釋氏作用見性之說也。
古今功業,如天空鳥影,以機權而幹當功業,所謂以道殉人,遍地皆糞土矣。
祝子小言 學者不論造詣,先定品格,須有鳳凰翔于千仞氣象,方可商求此一大事。
不然,渾身落世情窠臼中。
而因人起名,因名起義,辄号於人曰學,何異濯纓泥滓之渦,振衣風塵之路,冀還純白,無有是處。
患莫患於不自振,《洪範》六極,弱居一焉,一念精剛,如弛忽張,風飛雷動,奮迅激昂,群疑以亡,諸欲以降,百行以昌,更有何事? 世之溺人久矣,吾之志所以度吾之身,不與風波滅沒者也。
操舟者,柁不使去手,故士莫要於持志。
元來無窮,上天下地,往古來今,總遊我無窮之中。
目終日視萬色,而視不匮;耳終日聽萬聲,而聽不匮;口終日言萬緒,而言不匮;身終日動萬應,而動不匮。
是何物者也?奈何立志不堅,觌體不親,将此無窮者以瓦礫委之欤?故曰宇宙未嘗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
學在知所以用力,不見自心,力将何用?試觀不識一字凡夫,臨不測之淵,履欲堕之崖,此時此心,惺惺翼翼,不纖毫,入聖微機,政複如是。
不則逐名義而捉意會,為力彌勞,去道彌遠。
學者不領會中之所以為中,以意執之,長作胸中因緣影,大有不灑灑在,夫中本無物,執亦非我。
古之執中者,如以手作拳,是一不是二;今之執中者,如以手持物,是二不是一。
見人不是,諸惡之根;見己不是,萬善之門。
學人?言用心,用心實難,祇用耳目爾。
日光萬古長圓,月受日光,三五缺焉,心與耳目之用似之。
儒者論是非,不論利害,此言非也。
是非利害自有真,真是而真利應,真非而真害應,以此提衡古今,如鼓答桴,未有爽者。
人知縱欲之過,不知執理之過,執理是是非種子,是非是利害種子。
理本虛圓,執之太堅,翻成理障。
不縱欲,亦不執理,恢恢乎虛己以遊世,世孰能戕之? 謬見流傳,心在身中,身中直肉團心耳。
原來身在心中。
天包地外,身地也,心天也。
海起浮漚,身漚也,心海也。
未有此身,先有此心,幻身滅後,妙明不滅,所以孔子許朝聞而夕可,莊生标薪盡而火傳。
天之運,川之流,木之華,鳥之韻,目之盻,鼻之息,疾病之呻吟,豈因名義為之,自有不能已也。
吾志吾道,乃因人為起滅,不名為志。
問:“内持一念,外修九容,即可以為學乎?”曰:“唯唯。
否否。
念不可持也,容可修而不可修也。
仁守莊莅,知實先之。
弗然者,妄持一念,賈胡襲燕石之珍,徒修九容;俳優作王公之狀,為僞而已矣。
德輶如毛,非以毛比德也。
知德不徹,有這一絲在,便損全力,須是悟到無聲無臭處。
問“所存者神。
”曰“情識不生,如空如水。
”問“所過者化。
”曰:“雁度長空,影落寒水,雁無留,水無留影。
” 人必身與心相得,而後身與世亦相得,不然身與心為,将舉身與世亦相。
得則俱得,則俱。
,苦之趣也;得,樂之符也。
學不二境,乃見學力。
肅之乎賓友之見,忽之乎衆庶之臨,得之乎山水之間,失之乎衽席之上,吾所甚恥也。
中庸非有二也,識此理而保在之,為戒慎恐懼之中庸,識此理而玩弄之,為無忌憚之中庸。
王新建在事業有佐命之功,在學問有革命之功。
蓋支離之說,浸灌入人心髓久矣,非有開天闢地大神力大光明,必不能為吾道轉此法輪。
“大人無多伎倆,隻不失其赤子之心。
若曰擴而充之,便蛇足矣。
”“然則于體外更無工夫乎?”曰:“大人無本體,亦子自有工夫。
” 石中有火,擊之乃見。
乍見孺子入井,莫不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特於石火見處點之,欲人因擊火悟火在石中,不擊亦有。
夫擊之火,火之可見者也,不擊之火,火之不可見者也。
見可見之火,不過見火之形,見不可見之火,而後見火之性。
雲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鳥笑,谷答樵讴,萬境自閑,人心自鬧。
?言學問,蓋有學必有問,問由學生也。
每見友朋相聚,不切身從自家神理不通、工夫做不去處讨求,而低眉緘口,叉手齊足,壇場冷落,于是或拈話柄,或掉書囊,設為問目。
其問也,不必關於學,其答也,不必關於問,浪問浪答,徒長一番遊談惡習,何益底?事? 學者漫自随人言句轉,且直道本體是什麼物?工夫是如何下?原來本體自不容已,不容已處是工夫。
若以工夫存本體,是猶二之。
權勢之門,其利害入幕之客不能見,而千裡之外見之;仁義之門,其是非摳衣之士不能定,而百世之下定之。
作用,人異會,須觀其所主,所主在道義,即蹈迹策士之機權,亦為妙用;所主在權利,即依心聖人之名教,祇為借資矣。
古人言句,還之古人。
今人言句,還之今人。
自家如何道,道得出,是名真信。
信者無不信,一信忽斷百疑。
道不出,方發真疑。
疑者無不疑,百疑當得一信。
學莫病于認識作知,知與識疑而緻甚遠。
知從性生,識從習起,知渾識别,知化識留。
嬰兒視色而不辨為何色,聞聲不辨為何聲。
夫知視知聽,知也;辨色辨聲,識也,非知也。
真知之體,即能辨不加,不能辨不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