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南中王門學案二
關燈
小
中
大
神,總之是此氣之最清處。
清便虛,便明,便靈,便覺,隻是養得氣清,虛明靈覺種種皆具矣。
然所謂養者,又非如養生家之養也,以直養之而已。
必有事焉,所謂養也,正、忘、助皆暴也害也。
勿正心、勿忘、勿助長所謂直也,然非可漫然言養也,須要識得,然後養得。
其識法則平旦之氣是也。
蓋氣原載此虛明靈覺而來養之,所以使氣虛明靈覺,仍舊混然為一,不失其本來而已。
盈天地間,隻有此氣,則吾之氣,即天地萬物之氣也,吾之性,即天地之命,萬物之性也。
所以天地自天地,我自我,物自物者,我自以乖戾塞其流通之機耳。
以直養則未發即是中,已發即是和,吾之氣,吾之性,仍與天地萬物為一矣,故曰“塞乎天地之間”,故曰“保合太和”。
吾之氣,吾之性,至與天地萬物為一,此所謂純亦不已,尚何仙佛之足言!學不至此,不若不學也。
仁生機也,己者形骸,即耳目口鼻四肢也,禮則物之則也。
《中庸》曰:“仁者人也。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
”則人之形骸,耳目口鼻四肢,何莫非此生機?而生我者,即是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也,何以不相流通,必待於克己複禮也?人惟形骸,耳目口鼻四肢之失其則,斯有所間隔,非特人我天地不相流通,雖其一身生機,亦不貫徹矣,故曰:“罔之生也幸而免”。
苟能非禮勿視,目得其則矣;非禮勿聽,耳得其則矣;非禮勿言,口得其則矣;非禮勿動,四肢得其則矣。
耳目口鼻四肢各得其則,則吾一身無往非生機之所貫徹,其有不與天地萬物相流通者乎?生機與天地萬物相流通,則天地萬物皆吾之所生生者矣,故曰“天下歸仁”。
《中庸》曰:“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
”則歸仁之驗也。
緻知緻曲之緻,即孟子所謂“擴而充之”矣。
然必知皆擴而充之,不知,則所擴充者是何物?故緻知在得止之後,緻曲在明善之後,皆先有所知而後緻也。
知即明德也,此知豈曰人所本無哉!情識用事,而真知晦矣,即有真知發見於其間,無由識矣,故曰“行之而不着,習矣而不察,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衆也。
”非悟,非自得,何由知哉!然徒曰“緻良知”,而未識所謂良知者何狀,幾何不認賊作子也! 東萊氏曰:“緻知格物,修身之本也。
知者,良知也。
”則陽明先生之緻良知,前人既言之矣。
特格物之說,真如聚訟,萬世不決,何欤?亦未深求之經文耳。
論格物之相左,無如晦菴、陽明二先生,然其論明德之本明,卒不可以異也。
私欲之蔽,而失其明,故大人思以明其明,亦不可以異也。
則格物者,明明德之首務,亦明明德之實功也。
陽明以心意知為物而格之,則心意知不可謂物也。
晦菴謂事事物物而格之,則是昧其德性之真知,而求之聞見之知也。
涑水有格去物欲之說,不知物非欲也。
近世泰州謂物物有本末之物,則但知身為本,天下國家為末之說,皆可謂之格物,皆可謂之明明德乎?必不然矣。
《詩》雲:“天生蒸民,有物有則。
”孟子曰:“物交物則引之而已。
”則凡言物,必有五官矣。
則即格也。
格字之義,以格式之訓為正,格式非則而何?要知物失其則,則物物皆明德之蔽;物得其則,則物物皆明德之用。
既灼見其所謂明德,而欲緻之以全其明,非物物得則,何以緻之?孔子告顔子之為仁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格物之功也。
視聽言動,悉無非禮,則五官各就其明矣。
明德尚何弗明哉!此所謂物格而知至也。
《中庸》“或生而知之”以下六之字,皆指性也。
生而知,安而行,是率性之謂道也。
學而知,困而知,求知此性而率之也。
舍率性之外别無道,舍知性之外别無學。
學知困知者,較之生知,隻是多費一倍功夫於未知之先耳,及既知之後,與生知各各具足矣,故曰“及其知之一也。
”世謂生知不待學,故朱夫子於凡聖人好古敏求,好學發憤,皆以為謙己誨人,非也。
知而勿行,猶勿知也,即曰“安行”。
在聖人自視,未嘗不曰“望道”,未見未嘗不曰“學如不及”。
即舜之聞一善言,見一善行,沛然若決江河,莫之能禦,亦學也。
蓋行處即是學處,特視利與勉強者,能出於自然耳,不可謂非學也。
遵道而行,即是君子深造之以道,不至於自得,即所謂半塗而廢也。
然自得亦難言矣。
深造以道,可以力為,自得不可以力為也。
即有明師,亦惟為勞來匡直,輔翼以使之而已,不能必之也。
有言下即得者,有俟之數年而得者,有終身不得者,有無心於感觸而得者,有有心於參求而得者,有有心無心俱不得者,及其得之也,師不能必其時必其事,己亦不能必其時必其事也。
學者須是辨必得之志,一生不得,他生亦必期得之,則無不得者矣。
或謂未悟以前之苦功,皆是虛費之力。
此不然也。
悟前悟後,凡有實功,皆實際也。
顔子悟後而非禮勿視聽言動,固真修也,使原憲而有悟,則其克伐怨欲之不行,亦真修也。
盈天地之間,隻有一氣,惟橫渠先生知之。
故其言曰:“太和所謂道。
”又曰:“知虛空即氣,則有無、隐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
”顧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從來,則深於《易》者也。
宋人惟以聖人之好學為謙己誨人,遂謂生知無學。
後來宗門更生出一種議論,謂一悟便一了百當,從此使人未少有見,辄以自足,儒為狂儒,禅為狂禅。
不知自凡民視之,可使由不可使知,行似易而知難;自聖人視之,則知猶易,而行之未有能盡者也,故曰:“堯、舜其猶病諸。
”蓋斯道之大,雖極於無外,而中則甚密,無纖毫滲漏。
倘有滲漏,則是有虛而不滿之處,不足以為大矣。
故《中庸》曰:“優優乎大哉!”言其充足之為大也。
非學之密其功,與之俱無滲漏,何以完吾之大乎?聖人之俛焉,日有孳孳,死而後已,過此以往,未之或知,皆此意也,學其有止息乎?此子貢請息,而孔子告之以死也。
孟子既曰:“持其志”,又曰“無暴其氣”,似掃性宗之學;既曰“勿忘”,又曰“勿助長”,似掃命宗之學。
孟子時,佛法未入中國,已豫為塞其窦矣。
至於勿助長,人皆謂即是義襲,然孟子之自解曰:“助之長者,揠苗者也。
”揠苗者,斷其根也。
夫義襲誠有害,然何至斷根?憬然悟,然改,則根本在矣。
獨以揠苗為喻者,自老氏禦氣之說,以至玄門之煉氣,皆是也。
蓋惟是則将氣矯揉造作,盡失本來,雖有人與
清便虛,便明,便靈,便覺,隻是養得氣清,虛明靈覺種種皆具矣。
然所謂養者,又非如養生家之養也,以直養之而已。
必有事焉,所謂養也,正、忘、助皆暴也害也。
勿正心、勿忘、勿助長所謂直也,然非可漫然言養也,須要識得,然後養得。
其識法則平旦之氣是也。
蓋氣原載此虛明靈覺而來養之,所以使氣虛明靈覺,仍舊混然為一,不失其本來而已。
盈天地間,隻有此氣,則吾之氣,即天地萬物之氣也,吾之性,即天地之命,萬物之性也。
所以天地自天地,我自我,物自物者,我自以乖戾塞其流通之機耳。
以直養則未發即是中,已發即是和,吾之氣,吾之性,仍與天地萬物為一矣,故曰“塞乎天地之間”,故曰“保合太和”。
吾之氣,吾之性,至與天地萬物為一,此所謂純亦不已,尚何仙佛之足言!學不至此,不若不學也。
仁生機也,己者形骸,即耳目口鼻四肢也,禮則物之則也。
《中庸》曰:“仁者人也。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
”則人之形骸,耳目口鼻四肢,何莫非此生機?而生我者,即是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也,何以不相流通,必待於克己複禮也?人惟形骸,耳目口鼻四肢之失其則,斯有所間隔,非特人我天地不相流通,雖其一身生機,亦不貫徹矣,故曰:“罔之生也幸而免”。
苟能非禮勿視,目得其則矣;非禮勿聽,耳得其則矣;非禮勿言,口得其則矣;非禮勿動,四肢得其則矣。
耳目口鼻四肢各得其則,則吾一身無往非生機之所貫徹,其有不與天地萬物相流通者乎?生機與天地萬物相流通,則天地萬物皆吾之所生生者矣,故曰“天下歸仁”。
《中庸》曰:“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
”則歸仁之驗也。
緻知緻曲之緻,即孟子所謂“擴而充之”矣。
然必知皆擴而充之,不知,則所擴充者是何物?故緻知在得止之後,緻曲在明善之後,皆先有所知而後緻也。
知即明德也,此知豈曰人所本無哉!情識用事,而真知晦矣,即有真知發見於其間,無由識矣,故曰“行之而不着,習矣而不察,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衆也。
”非悟,非自得,何由知哉!然徒曰“緻良知”,而未識所謂良知者何狀,幾何不認賊作子也! 東萊氏曰:“緻知格物,修身之本也。
知者,良知也。
”則陽明先生之緻良知,前人既言之矣。
特格物之說,真如聚訟,萬世不決,何欤?亦未深求之經文耳。
論格物之相左,無如晦菴、陽明二先生,然其論明德之本明,卒不可以異也。
私欲之蔽,而失其明,故大人思以明其明,亦不可以異也。
則格物者,明明德之首務,亦明明德之實功也。
陽明以心意知為物而格之,則心意知不可謂物也。
晦菴謂事事物物而格之,則是昧其德性之真知,而求之聞見之知也。
涑水有格去物欲之說,不知物非欲也。
近世泰州謂物物有本末之物,則但知身為本,天下國家為末之說,皆可謂之格物,皆可謂之明明德乎?必不然矣。
《詩》雲:“天生蒸民,有物有則。
”孟子曰:“物交物則引之而已。
”則凡言物,必有五官矣。
則即格也。
格字之義,以格式之訓為正,格式非則而何?要知物失其則,則物物皆明德之蔽;物得其則,則物物皆明德之用。
既灼見其所謂明德,而欲緻之以全其明,非物物得則,何以緻之?孔子告顔子之為仁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格物之功也。
視聽言動,悉無非禮,則五官各就其明矣。
明德尚何弗明哉!此所謂物格而知至也。
《中庸》“或生而知之”以下六之字,皆指性也。
生而知,安而行,是率性之謂道也。
學而知,困而知,求知此性而率之也。
舍率性之外别無道,舍知性之外别無學。
學知困知者,較之生知,隻是多費一倍功夫於未知之先耳,及既知之後,與生知各各具足矣,故曰“及其知之一也。
”世謂生知不待學,故朱夫子於凡聖人好古敏求,好學發憤,皆以為謙己誨人,非也。
知而勿行,猶勿知也,即曰“安行”。
在聖人自視,未嘗不曰“望道”,未見未嘗不曰“學如不及”。
即舜之聞一善言,見一善行,沛然若決江河,莫之能禦,亦學也。
蓋行處即是學處,特視利與勉強者,能出於自然耳,不可謂非學也。
遵道而行,即是君子深造之以道,不至於自得,即所謂半塗而廢也。
然自得亦難言矣。
深造以道,可以力為,自得不可以力為也。
即有明師,亦惟為勞來匡直,輔翼以使之而已,不能必之也。
有言下即得者,有俟之數年而得者,有終身不得者,有無心於感觸而得者,有有心於參求而得者,有有心無心俱不得者,及其得之也,師不能必其時必其事,己亦不能必其時必其事也。
學者須是辨必得之志,一生不得,他生亦必期得之,則無不得者矣。
或謂未悟以前之苦功,皆是虛費之力。
此不然也。
悟前悟後,凡有實功,皆實際也。
顔子悟後而非禮勿視聽言動,固真修也,使原憲而有悟,則其克伐怨欲之不行,亦真修也。
盈天地之間,隻有一氣,惟橫渠先生知之。
故其言曰:“太和所謂道。
”又曰:“知虛空即氣,則有無、隐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
”顧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從來,則深於《易》者也。
宋人惟以聖人之好學為謙己誨人,遂謂生知無學。
後來宗門更生出一種議論,謂一悟便一了百當,從此使人未少有見,辄以自足,儒為狂儒,禅為狂禅。
不知自凡民視之,可使由不可使知,行似易而知難;自聖人視之,則知猶易,而行之未有能盡者也,故曰:“堯、舜其猶病諸。
”蓋斯道之大,雖極於無外,而中則甚密,無纖毫滲漏。
倘有滲漏,則是有虛而不滿之處,不足以為大矣。
故《中庸》曰:“優優乎大哉!”言其充足之為大也。
非學之密其功,與之俱無滲漏,何以完吾之大乎?聖人之俛焉,日有孳孳,死而後已,過此以往,未之或知,皆此意也,學其有止息乎?此子貢請息,而孔子告之以死也。
孟子既曰:“持其志”,又曰“無暴其氣”,似掃性宗之學;既曰“勿忘”,又曰“勿助長”,似掃命宗之學。
孟子時,佛法未入中國,已豫為塞其窦矣。
至於勿助長,人皆謂即是義襲,然孟子之自解曰:“助之長者,揠苗者也。
”揠苗者,斷其根也。
夫義襲誠有害,然何至斷根?憬然悟,然改,則根本在矣。
獨以揠苗為喻者,自老氏禦氣之說,以至玄門之煉氣,皆是也。
蓋惟是則将氣矯揉造作,盡失本來,雖有人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