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 南中王門學案一

關燈
養本原。

    若遇事來感,或自己有感,心上既有覺,安可謂無事?但因事凝心一會,大段覺得事理當如此,隻如無事處之,盡吾心而已。

     正學不明已久,不須枉費心力,為朱、陸争是非。

    若其人果能立志,決意要如此學,已自大段明白了,朱、陸雖不辨,彼自能覺得。

      明經朱近齋先生得之  朱得之字本思,号近齋,直隸靖江人。

    貢為江西新城丞,邑人稱之。

    從學於陽明,所着有《參玄三語》。

    其學頗近於老氏。

    蓋學焉而得其性之所近者也。

    其語尤西川雲:“格物之見,雖多自得,未免尚為見聞所梏。

    雖脫聞見於童習,尚滞聞見於聞學之後,此笃信先師之故也。

    不若盡滌舊聞,空洞其中,聽其有觸而覺,如此得者尤為真實。

    子夏笃信聖人,曾子反求諸己,途徑堂室,萬世昭然。

    ”即此可以觀其自得矣。

     語錄 董蘿石平生好善惡惡甚嚴,自舉以問陽明先生,曰:“好字原是好字,惡字原是惡字。

    ”董於言下躍然。

     董實夫問:“心即理,心外無理,不能無疑。

    ”陽明先生曰:“道無形體,萬象皆是形體;逆無顯晦,人所見有顯晦。

    以形體言天地,一物也;以顯晦言人心,其機也。

    所謂心即理者,以其充塞氤氲,謂之氣;以其脈絡分明,謂之理;以其流行賦畀,謂之命;以其禀受一定,謂之性;以其物無不由,謂之道;以其妙用不測,謂之神;以其凝聚,謂之精;以其主宰,謂之心;以其無妄,謂之誠;以其無所倚着,謂之中;以其無物可加,謂之極,以其屈伸消息往來,謂之易。

    其實則一而已。

    今夫茫茫堪輿,蒼然隤然,其氣之最粗者欤?稍精則為日月星宿風雨山川,又稍精則為雷電鬼怪草木花蘤,又精而為鳥獸魚昆蟲之屬,至精而為人,至靈至明而為心。

    故無萬象則無天地,無吾心則無萬象矣。

    故萬象者,吾心之所為也,天地者,萬象之所為也。

    天地萬象,吾心之糟粕也。

    要其極緻,乃見天地無心,而人為之心。

    心失其正,則吾亦萬象而已;心得其正,乃謂之人。

    此所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惟在於吾心。

    此可見心外無理,心外無物。

    所謂心者,非今一團血肉之具也,乃指其至靈至明能作能知,此所謂良知也。

    然本無聲無臭無方無體,此所謂道心惟微也。

    此大人之學,所以與天地萬物一體也。

    一物有外,便是吾心未盡處,不足謂之學。

     問“喜怒哀樂”。

    陽明先生曰:“樂者心之本體也,得所樂則喜,反所樂則怒,失所樂則哀。

    不喜不怒不哀時,此真樂也。

    ” 楊文澄問:“意有善惡,誠之将何稽?”陽明先生曰:“無善無惡者,格物也。

    ”曰:“意固有善惡乎?”曰:“意者心之發,本自有善而無惡,惟動於私欲而後有惡也。

    惟良知自知之故,學問之要,曰‘緻良知’。

    ” 或問“客氣”。

    陽明先生曰:“客與主對,讓盡所對之賓,而安心居於卑末,又能盡心盡力供養諸賓,賓有失錯,又能包容,此主氣也。

    惟恐人加於吾之上,惟恐人怠慢我,此是客氣。

    ” 人生不可不講者學也,不可暫留者光陰也。

    光陰不能暫留,甚為可惜!學不講自失為人之機,誠為可恥!自甘無恥,自不知惜,老至而悔,不可哀乎!孔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朝聞道,夕死可矣。

    ”旨哉! 或問“三教同異”。

    陽明先生曰:“道大無名,若曰各道其道,是小其道矣。

    ”心學純明之時,天下同風,各求自盡。

    就如此廳事,元是統成一間,其後子孫分居,便有中有傍,又傳,漸設籓籬,猶能往來相助。

    再久來,漸有相較相争,甚而至於相敵。

    其初隻是一家,去其籓籬,仍舊是一家。

    三教之分,亦隻如此,其初各以資質相近處,學成片段,再傳至四五,則失其本之同,而從之者亦各以資質之近者而往,是以遂不相通。

    名利所在,至於相争相敵,亦其勢然也。

    故曰:“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纔有所見便有所偏。

     天地萬物之機,生生不息者,隻是翕聚,翕聚不已,故有發散,發散是其不得已。

    且如嬰兒在母腹中,其混沌皮内有兩乳端,生近兒口,是兒在胎中翕而成者也,故出胎便能吸乳。

      人之養生,隻是降意火。

    意火降得不已,漸有餘溢,自然上升,隻管降,隻管自然升,非是一升一降相對也。

    降便是水,升便是火,《參同契》“真人潛深淵,浮遊守規中”,此其指也。

     或問“金丹”。

    曰:“金者至堅王利之象,丹者赤也,言吾赤子之人也。

    煉者,喜怒哀樂,發動處是火也。

    喜怒哀樂之發,是有物牽引,重重輕輕,冷冷熱熱,煆煉得此心端然在此,不出不入,則赤子之心不失,久久純熟,此便是丹成也。

    故曰:‘貧賤優戚,玉汝於成。

    動心忍性,增益不能。

    ’此便是出世,此是飛昇舉之實。

    謂其利者,百凡應處,迎之而解,萬古不變,萬物不離,大人之心,常如嬰兒,知識不遂,純氣不散,則所以延年者在是,所以作聖者在是。

    故曰:‘專氣緻柔如嬰兒,清明在躬,志氣如神,嗜欲将至,有開必先。

    ’所以知幾者在是,所以知天者在是。

    ” 太虛浮雲,過化也。

    乾乾不息於誠,存神也。

    存神則過化矣,所過不化,不存神也。

    存神而過化,所以與天地同流。

     此身之外,一絲一縷皆裝綴。

    故緊随身不可須臾離者,貧賤也。

    或得或失者,富貴也。

    於其不可離者,必求離之,於其不可保者,必欲得之,此所以終身役役,卒歸於惡也。

     三代教人,年未五十者,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