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河東學案上

關燈
性體用之全,審矣。

     盡心工夫,全在知性知天上。

    蓋性即理,而天即理之所從出。

    人能知性知天,則天下之理無不明,而此心之理無不貫;苟不知性知天,則一理不通,而心即有礙,又何以極其廣大無窮之量乎?是以知盡心工夫,全在知性知天上。

     博文是明此理,約禮是行此禮。

     無欲非道,入道自無欲始。

     舉目而物存,物存而道在,所謂形而下、形而上是也。

     誠不能動人,當責諸己,己不能感人,皆誠之未至。

     太極一圈,中虛無物,蓋有此理而實無此形也。

     常沉靜,則含蓄義理,而應事有力。

     少言沉默最妙。

     厚重、靜定、寬緩,進德之基。

     無欲則所行自簡。

     敬則中虛無物。

     處人之難處者,正不必厲聲色,與之辯是非,較短長。

     纔舒放,即當收斂,纔言語,便思簡默。

     事已往,不追最妙。

      人能於言動、事為之間,不敢輕忽,而事事處置合宜,則告然之氣自生矣。

     費是隐之流行處,隐是費之存主處,體用一源,顯微無間。

    如陰陽五行流行發生萬物,費也;而其所以化生之機,不可見者,隐也。

     矯輕警惰,隻當於心志言動上用力。

      須是盡去舊習,從新做起。

    張子曰:“濯去舊見,以來新意。

    ”餘在辰州府,五更,忽念己德所以不大進者,正為舊習纏繞,未能掉脫,故為善而善未純,去惡而惡未盡。

    自今當一刮舊習,一言一行求合於道,否則匪人矣。

     若胸中無物,殊覺寬平快樂。

     心虛有内外合一之氣象。

     俯仰天地無窮,知斯道之大,覺四海之小矣。

     工夫切要,在夙夜、飲食、男女、衣服、動靜、語默、應事、接物之間,於此事事皆合天則,則道不外是矣。

      凡大小有形之物,皆自理氣至微至妙中生出來,以至於成形而着。

    張子曰:“其來也幾微易簡,其至也廣大堅固。

    ”  一念之差,心即放,纔覺其差,而心即正。

     水清則見毫毛,心清則見天理。

      心清即是天理,雲見則猶二之也。

    故陽明先生曰:“心即理也。

    ” 人性分而言之有五,合而言之則一。

    一不可見,而五則因發見者,可默識也。

     須知己與物,皆從陰陽造化中來,則知天地萬物為一體矣。

     夫子所謂一,即統體之太極也,夫子所謂貫,即各具之太極也。

    主一則氣象清明,二三則昏昧矣。

     将聖賢言語作一場話說,學之者通患。

     志動氣,多為理,氣動志,多為欲。

     學至於心無一物,則有得矣。

     言不謹者,心不存也,心存則言謹矣。

     餘於坐立方向、器用安頓之類,稍大有不正,即不樂,必正而後已。

    非作意為之,亦其性然。

      言動舉止,至微至粗之事,皆當合理,一事不可苟。

    先儒謂一事苟,其餘皆苟矣。

     觀太極中無一物,則性善可知,有不善者,皆陰陽雜揉之渣滓也。

     天之氣一着地之氣即成形,如雪霜雨露,天氣也,得地氣,即成形矣。

     纔敬便渣滓融化,而不勝其大;不敬則鄙吝即萌,不勝其小矣。

     知止所包者廣,就身言之,如心之止德,目之止明,耳之止聰,手之止恭,足之止重之類皆是;就物言之,如子之止孝,父之止慈,君之止仁,臣之止敬,兄之止友,弟之止恭之類皆是。

    蓋止者止於事物當然之則,則即至善之所在,知止則靜安慮得相次而見矣,不能知止。

    則耳目無所加,手足無所措,猶迷方之人,搖搖而莫知所之也。

    知止,則動靜各當乎理。

     大事謹而小事不謹,則天理即有欠缺間斷。

     程子“性即理也”之一言,足以定千古論性之疑。

     人恻然慈良之心,即天地藹然生物之心。

     覺人詐而不形於言,有餘味。

     心一操而群邪退聽,一放而群邪并興。

     纔收斂身心,便是居敬,纔尋思義理,便是窮理。

    二者交資,而不可缺一也。

     居敬有力,則窮理愈精,窮理有得,則居敬愈固。

     初學時見居敬窮理為二事,為學之久,則見得居敬時敬以存此理,窮理時敬以察此理,雖若二事,而實則一矣。

     人不持敬,則心無頓放處。

      人不主敬,則此心一息之間,馳骛出入,莫知所止也。

     不能克己者,志不勝氣也。

     讀書以防檢此心,猶服藥以消磨此病。

    病雖未除,常使藥力勝,則病自衰;心雖未定,常得書味深,則心自熟。

    久則衰者盡,而熟者化矣。

      處事了不形之於言尤妙。

     廣大虛明氣象,無欲則見之。

     當事務叢雜之中,吾心當自有所主,不可因彼之擾擾而遷易也。

      心細密則見道,心粗則行不着,習不察。

     學不進,率由於因循。

      事事不放過,而皆欲合理,則積久而業廣矣。

     究竟無言處,方知是一源。

     不識理名難識理,須知識理本無名。

     為學時時處處是做工夫處,雖至陋至鄙處,皆當存謹畏之心而不可忽,且如就枕時,手足不敢妄動,心不敢亂想,這便是睡時做工夫,以至無時無事不然。

     工夫緊貼在身心做,不可斯須外離。

      心一放,即悠悠蕩蕩無所歸着。

     讀前句如無後句,讀此書如無他書,心乃有入。

     下學學人事,上達達天理也。

    人事如父子、君臣、夫婦、長幼之類是也,天理在人如仁、義、禮、智之性,在天如元、亨、利、貞之命是也。

    隻是合當如是,便是理。

     理隻在氣中,決不可分先後,如太極動而生陽,動前便是靜,靜便是氣,豈可說理先而氣後也。

     心一收而萬理鹹至,至非自外來也,蓋常在是而心存,有以識其妙耳。

    心一放而萬理鹹失,失非向外馳也,蓋雖在是而心亡,無以察其妙耳。

      朱子曰:“聚散者氣也,若理隻泊在氣上,初不是凝結自為一物,但人分上合當然者便是理,不可以聚散言也。

    ” 理既無形,安得有盡! 有形者可以聚散言,無形者不可以聚散言。

     石壁上草木,最可見生物自虛中來,虛中則實氣是也。

     一切有形之物,皆呈露出無形之理來,所謂無非至教也。

     人心皆有所安,有所不安,安者義理也,不安者人欲也。

    然私意勝,不能自克,則以不安者為安矣。

      心存則因器以識道。

     看來學者不止應事處有差,隻小小言動之間,差者多矣。

     心無所止,則一日之間,四方上下,安往而不至哉! 理如物,心如鏡,鏡明則物無遯形,心明則理無蔽;昏則反是。

     釋子不問賢愚善惡,隻順己者便是。

     理如日光,氣如飛鳥,理乘氣機而動,如日光載鳥背而飛。

    鳥飛而日光雖不離其背,實未嘗與之俱往;而有間斷之處,亦猶氣動而理雖未嘗與之暫離,實未嘗與之俱盡,而有滅息之時。

    氣有聚散,理無聚散,於此可見。

     理如日月之光,小大之物各得其光之一分,物在則光在物,物盡則光在光。

     三代之治本諸道,漢、唐之治詳於法。

      細看植物,亦似有心,但主宰乎是,使之展葉、開花、結實者,即其心也。

     略有與人計較短長意,即是渣滓銷融未盡。

     人隻於身内求道,殊不知身外皆道,渾合無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