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白沙學案上
關燈
小
中
大
?君子一心,萬理完具,事物雖多,莫非在我,此身一到,精神具随,得吾得而得之耳,失吾得而失之耳,厭薄之心胡自而生哉!若曰“物”,吾知其為物耳,“事”,吾知其為事耳,勉焉舉吾之身以從之,初若與我不相涉,比之醫家謂之不仁。
或曰:“道可狀乎?”曰:“不可。
此理之妙不容言。
道至於可言,則已涉乎粗矣。
”“何以知之?”曰:“以吾知之。
吾或有得焉,心得而存之,口不可得而言之,比試言之,則已非吾所存矣。
故凡有得而可言,皆不足以得言。
”曰:“道不可以言狀,亦可以物乎?”曰:“不可。
物囿於形,道通於物,有目者不得見也。
”“何以言之?”曰:“天得之為天,地得之為地,人得之為人,狀之以天則遺地,狀之以地則遺人,物不足狀也。
”曰:“道終不可狀欤?”曰:“有其方則可。
舉一隅而括其三隅,狀道之方也;據一隅而反其三隅,按狀之術也。
然狀道之方非難,按狀之術實難。
人有不知彈,告之曰:‘弦之形如弓,而以竹為之。
’使其知弓,則可按也。
不知此道之大,告之曰:‘道大也,天小也,軒冕金玉又小。
’則能按而不惑者鮮矣!故曰‘道不可狀’,為難其人也。
” 着撰《禽獸說》 人具七尺之軀,除了此心此理,便無可貴。
渾是一包膿血,一大塊骨頭,饑能食,渴能飲,能着衣服,能行淫欲,貧賤而思富貴,富貴而貪權勢,忿而争,憂而悲,窮則濫,樂則淫,凡百所為,一信血氣,老死而後已,則命之曰禽獸可也。
着撰《道學傳序》 學者不但求之書,而求之吾心,察於動靜有無之機,緻養其在我者,而勿以聞見亂之。
去耳目支離之用,全虛圓不測之神,一開卷盡得之矣。
非得之書也,得自我者也。
着撰《贈容一之序》 恐遊心太高,着蹟太奇,将來成就結果處,既非尋常意料所及,而予素蹇鈍,胡能追攀逸駕?仰視九霄之上,何其茫茫,生方銳意以求自得,亦将不屑就予,又安知足履平地,結果為何如也? 着撰《贈張廷實序》 廷實之學,以自然為宗,以忘己為大,以無欲為至,即心觀妙,以揆聖人之用。
其觀於天地,日月晦月,山川流峙,四時所以運行,萬物所以化生,無非在我之極,而思握其樞機,端其銜綏,行乎日用事物之中,以與之無窮。
着撰《城隍廟記》 神之在天下,其間以至顯稱者,非以其權欤?夫聰明正直之謂神,威福予奪之謂權,人亦神也,權之在人,猶其在神也。
此二者有相消長盛衰之理焉,人能緻一郡之和,下無幹紀之民無所用權;如或水旱相仍,疫疠間作,民日洶洶,以幹鬼神之譴怒,權之用始不窮矣。
夫天下未有不須權以治者也,神有禍福,人有賞罰,失於此,得於彼,神其無以禍福代賞罰哉!鬼道顯,人道晦,古今有識所憂也。
着撰《雲潭記》 天地間一氣而已,诎信相感,其變無窮。
人自少而壯,自壯而老,其歡悲得喪、出處語默之變,亦若是而已。
孰能久而不變哉?變之未形也,以為不變,既形也,而謂之變,非知變者也。
夫氣也者,日夜相代乎前,雖一息,變也,況於冬夏乎?生於一息,成於冬夏者也。
夫氣上烝為雲,下注為潭,氣水之未變者也。
一為雲,一為潭,變之不一而成形也。
其必有将然而未形者乎?默而識之,可與論《易》矣。
舉人李大先生承箕 李承箕字世卿,号大,楚之嘉魚人。
成化丙午舉人。
其文出入經史,跌宕縱橫。
聞白沙之學而慕之,弘治戊申,入南海而師焉。
白沙與之登臨弔古,賦詩染翰,投壺飲酒,凡天地間耳目所聞見,古今上下載籍所存,無所不語。
所未語者,此心通塞往來之機,生生化化之妙,欲先生深思而自得之,不可以見聞承當也。
久之而先生有所悟入,歸築釣台於黃公山,讀書靜坐其中,不複仕進。
自嘉魚至新會,涉江浮海,水陸萬裡,先生往見者四。
而白沙相憶之詩:“去歲逢君笑一回,經年笑口不曾開。
山中莫謂無人笑,不是真情懶放懷。
”又“衡嶽千尋雲萬尋,丹青難寫夢中心。
人間鐵笛無吹處,又向秋風寄此音。
”真有相視而莫逆者。
蓋先生胸懷灑落,白沙之門更無過之。
乙醜二月卒,年五十四。
唐伯元謂其晚節大敗,不知何指,當俟細考。
舉人李大先生承箕文集 《詩》,《雅頌》各得其所,而樂之本正。
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而《詩》之教明。
孔子之志,其見於是乎!先生詩曰:“從前欲洗安排障,萬古斯文看日星。
”其本乎!“一笑功名卑管、晏,《六經》仁義沛江河”。
其用乎!“時當可出甯須我,道不虛行隻在人”。
其出處乎!所謂吟詠性情,而不累於性情者乎! 舉人李大先生承箕文集 先生不着書,嘗曰:“《六經》而外,散之諸子百家,皆剩語也。
”故其詩曰:“他年得遂投閑計,隻對青山不着書。
”又曰:“莫笑老慵無着述,真儒不是鄭康成。
”
或曰:“道可狀乎?”曰:“不可。
此理之妙不容言。
道至於可言,則已涉乎粗矣。
”“何以知之?”曰:“以吾知之。
吾或有得焉,心得而存之,口不可得而言之,比試言之,則已非吾所存矣。
故凡有得而可言,皆不足以得言。
”曰:“道不可以言狀,亦可以物乎?”曰:“不可。
物囿於形,道通於物,有目者不得見也。
”“何以言之?”曰:“天得之為天,地得之為地,人得之為人,狀之以天則遺地,狀之以地則遺人,物不足狀也。
”曰:“道終不可狀欤?”曰:“有其方則可。
舉一隅而括其三隅,狀道之方也;據一隅而反其三隅,按狀之術也。
然狀道之方非難,按狀之術實難。
人有不知彈,告之曰:‘弦之形如弓,而以竹為之。
’使其知弓,則可按也。
不知此道之大,告之曰:‘道大也,天小也,軒冕金玉又小。
’則能按而不惑者鮮矣!故曰‘道不可狀’,為難其人也。
” 着撰《禽獸說》 人具七尺之軀,除了此心此理,便無可貴。
渾是一包膿血,一大塊骨頭,饑能食,渴能飲,能着衣服,能行淫欲,貧賤而思富貴,富貴而貪權勢,忿而争,憂而悲,窮則濫,樂則淫,凡百所為,一信血氣,老死而後已,則命之曰禽獸可也。
着撰《道學傳序》 學者不但求之書,而求之吾心,察於動靜有無之機,緻養其在我者,而勿以聞見亂之。
去耳目支離之用,全虛圓不測之神,一開卷盡得之矣。
非得之書也,得自我者也。
着撰《贈容一之序》 恐遊心太高,着蹟太奇,将來成就結果處,既非尋常意料所及,而予素蹇鈍,胡能追攀逸駕?仰視九霄之上,何其茫茫,生方銳意以求自得,亦将不屑就予,又安知足履平地,結果為何如也? 着撰《贈張廷實序》 廷實之學,以自然為宗,以忘己為大,以無欲為至,即心觀妙,以揆聖人之用。
其觀於天地,日月晦月,山川流峙,四時所以運行,萬物所以化生,無非在我之極,而思握其樞機,端其銜綏,行乎日用事物之中,以與之無窮。
着撰《城隍廟記》 神之在天下,其間以至顯稱者,非以其權欤?夫聰明正直之謂神,威福予奪之謂權,人亦神也,權之在人,猶其在神也。
此二者有相消長盛衰之理焉,人能緻一郡之和,下無幹紀之民無所用權;如或水旱相仍,疫疠間作,民日洶洶,以幹鬼神之譴怒,權之用始不窮矣。
夫天下未有不須權以治者也,神有禍福,人有賞罰,失於此,得於彼,神其無以禍福代賞罰哉!鬼道顯,人道晦,古今有識所憂也。
着撰《雲潭記》 天地間一氣而已,诎信相感,其變無窮。
人自少而壯,自壯而老,其歡悲得喪、出處語默之變,亦若是而已。
孰能久而不變哉?變之未形也,以為不變,既形也,而謂之變,非知變者也。
夫氣也者,日夜相代乎前,雖一息,變也,況於冬夏乎?生於一息,成於冬夏者也。
夫氣上烝為雲,下注為潭,氣水之未變者也。
一為雲,一為潭,變之不一而成形也。
其必有将然而未形者乎?默而識之,可與論《易》矣。
舉人李大先生承箕 李承箕字世卿,号大,楚之嘉魚人。
成化丙午舉人。
其文出入經史,跌宕縱橫。
聞白沙之學而慕之,弘治戊申,入南海而師焉。
白沙與之登臨弔古,賦詩染翰,投壺飲酒,凡天地間耳目所聞見,古今上下載籍所存,無所不語。
所未語者,此心通塞往來之機,生生化化之妙,欲先生深思而自得之,不可以見聞承當也。
久之而先生有所悟入,歸築釣台於黃公山,讀書靜坐其中,不複仕進。
自嘉魚至新會,涉江浮海,水陸萬裡,先生往見者四。
而白沙相憶之詩:“去歲逢君笑一回,經年笑口不曾開。
山中莫謂無人笑,不是真情懶放懷。
”又“衡嶽千尋雲萬尋,丹青難寫夢中心。
人間鐵笛無吹處,又向秋風寄此音。
”真有相視而莫逆者。
蓋先生胸懷灑落,白沙之門更無過之。
乙醜二月卒,年五十四。
唐伯元謂其晚節大敗,不知何指,當俟細考。
舉人李大先生承箕文集 《詩》,《雅頌》各得其所,而樂之本正。
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而《詩》之教明。
孔子之志,其見於是乎!先生詩曰:“從前欲洗安排障,萬古斯文看日星。
”其本乎!“一笑功名卑管、晏,《六經》仁義沛江河”。
其用乎!“時當可出甯須我,道不虛行隻在人”。
其出處乎!所謂吟詠性情,而不累於性情者乎! 舉人李大先生承箕文集 先生不着書,嘗曰:“《六經》而外,散之諸子百家,皆剩語也。
”故其詩曰:“他年得遂投閑計,隻對青山不着書。
”又曰:“莫笑老慵無着述,真儒不是鄭康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