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白沙學案上
關燈
小
中
大
己複禮是也。
若橫渠以禮教人,蓋亦由事推之,教事事入途轍去,使有所據守耳。
若《四禮》則行之有時,故其說可講而知之。
學者進德修業,以造於聖人,緊要卻不在此也。
程子曰:“且省外事,但明乎善,惟進誠心。
”外事與誠心對言,正指文為度數,若以其至論之文為度數,亦道之形見,非可少者。
但求道者,有先後緩急之序,故以且省為辭,省之言略也,謂姑略去,不為害耳。
此蓋為初學未知立心者言之,非初學,不言且也。
若以外事為外物累己,而非此之謂,則當絕去,豈直省之雲乎。
仆年二十七,始發憤從吳聘君學,其於古聖賢垂訓之書,蓋無所不講,然未知入處。
比歸白沙,杜門不出,專求所以用力之方,既無師友指引,惟日靠書冊尋之,忘寐忘食,如是者亦累年,而卒未得焉。
所謂未得,謂吾此心與此理未有湊泊吻合處也。
於是舍彼之繁,求吾之約,惟在靜坐。
久之,然後見吾此心之體,隐然呈露,常若有物,日用間種種應酬,随吾所欲,如馬之禦銜勒也;體認物理,稽諸聖訓,各有頭緒來曆,如水之有源委也。
於是渙然自信曰:“作聖之功,其在茲乎!”有學於仆者,辄教之靜坐,蓋以吾所經曆,粗有實效者告之,非務為高虛以誤人也。
承谕有為毀仆者,有曰“自立門戶”者,是“流於禅學”者,甚者則曰“妄人率人於僞”者。
仆安敢與之強辯,姑以之近似者言之。
孔子教人文行忠信,後之學孔氏者,則曰“一為要”。
一者無欲也,無欲則靜虛而動直,然後聖可學而至矣。
所謂“自立門戶”者,非此類欤?佛氏教人曰“靜坐”,吾亦曰“靜坐”;曰“惺惺”,吾亦曰“惺惺”。
調息近於數息,定力有似禅定,所謂“流於禅學”者,非此類欤?仆在京師,适當應魁養病之初,前此克恭,亦以病去。
二公皆能審於進退者也,其行止初無與於仆,亦非仆所能與也。
不幸其偶與之同,出京之時又同,是以天下之責不仕者,辄涉於仆,其責取證於二公。
而仆自己醜得病,五六年間,自汗時發,母氏年老,是以不能出門耳。
凡責仆以不仕者,遂不可解。
所謂“妄人率人於僞”者,又非此類欤? 論學書複林太守 仆於送行之文,間嘗一二為之,而不以施於當道者。
一則嫌於上交,一則恐其難繼,守此戒來三十餘年。
苟不自量,勇於承命,後有求者,将何辭以拒之? 論學書與順德吳明府 出處語默,鹹率乎自然,不受變於俗,斯可矣。
論學書複張東白 夫學有由積累而至者,有不由積累而至者;有可以言傳者,有不可以言傳者。
夫道至無而動,至近而神,故藏而後發,形而斯存。
大抵由積累而至者,可以言傳也;不由積累而至者,不可以言傳也。
知者能知至無於至近,則無動而非神。
藏而後發,明其幾矣;形而斯存,道在我矣。
是故善求道者,求之易;不善求道者,求之難。
義理之融液,未易言也,操存之灑落,未易言也。
夫動,已形者也,形斯實矣;其未形者,虛而已。
虛其本也,緻虛之所以立本也。
戒慎恐懼所以閑之,而非以為害也。
然而世之學者,不得其說,而以用心失之者多矣。
斯理也,宋儒言之備矣,吾嘗惡其太嚴也,使着於見聞者,不睹其真,而徒與我哓哓也。
是故道也者,自我得之,自我言之可也,不然辭愈多而道愈窒,徒以亂人也。
君子奚取焉? 論學書與羅一峰 聖賢處事,毫無偏主,惟視義何如,随而應之無往不中。
吾人學不到古人處,每有一事來,斟酌不安,便多差卻。
随其氣質,剛者偏於剛,柔者偏於柔,每事要高人一着,做來畢竟未是。
蓋緣不是義理發源來,隻要高去,故差。
自常俗觀之,故相雲泥,若律以道,均為未盡。
君子未嘗不欲人入於善,苟有求於我者,吾以告之可也。
強而語之,必不能入,則棄吾言於無用,又安取之?且衆人之情,既不受人之言,又必别生枝節以相矛盾,吾猶不舍而責之益深,取怨之道也。
伊川先生每見人靜坐,便歎其善學。
此一“靜”字,自濂溪先生主靜發源,後來程門諸公遞相傳授,至于豫章、延平尤專提此教人,學者亦以此得力。
晦翁恐人差入禅去,故少說靜,隻說敬,如伊川晚年之訓,此是防微慮遠之道。
然在學者,須自度量如何,若不至為禅所誘,仍多着靜,方有入處。
若平生忙者,此尤為對症之藥。
學者先須理會氣象,氣象好時百事自當。
此言最可玩味。
言語動靜,便是理會氣象地頭。
變急為緩,變激烈為和平,則有大功,亦遠禍之道也,非但氣象好而已。
論學書答張汝弼 康齋以布衣為石亨所薦,所以不受職而求觀祕書者,冀得開悟人主也。
惜宰相不悟,以為實然,言之上,令就職,然後觀書,殊戾康齋意,遂決去。
某以聽選監生薦,又疏陳始終願仕,故不敢僞辭,以釣虛名,或受或不受,各有攸宜爾。
論學書與林君 學勞攘則無由見道,故觀書博識,不如靜坐。
論學書與林緝熙 終日乾乾,隻
若橫渠以禮教人,蓋亦由事推之,教事事入途轍去,使有所據守耳。
若《四禮》則行之有時,故其說可講而知之。
學者進德修業,以造於聖人,緊要卻不在此也。
程子曰:“且省外事,但明乎善,惟進誠心。
”外事與誠心對言,正指文為度數,若以其至論之文為度數,亦道之形見,非可少者。
但求道者,有先後緩急之序,故以且省為辭,省之言略也,謂姑略去,不為害耳。
此蓋為初學未知立心者言之,非初學,不言且也。
若以外事為外物累己,而非此之謂,則當絕去,豈直省之雲乎。
仆年二十七,始發憤從吳聘君學,其於古聖賢垂訓之書,蓋無所不講,然未知入處。
比歸白沙,杜門不出,專求所以用力之方,既無師友指引,惟日靠書冊尋之,忘寐忘食,如是者亦累年,而卒未得焉。
所謂未得,謂吾此心與此理未有湊泊吻合處也。
於是舍彼之繁,求吾之約,惟在靜坐。
久之,然後見吾此心之體,隐然呈露,常若有物,日用間種種應酬,随吾所欲,如馬之禦銜勒也;體認物理,稽諸聖訓,各有頭緒來曆,如水之有源委也。
於是渙然自信曰:“作聖之功,其在茲乎!”有學於仆者,辄教之靜坐,蓋以吾所經曆,粗有實效者告之,非務為高虛以誤人也。
承谕有為毀仆者,有曰“自立門戶”者,是“流於禅學”者,甚者則曰“妄人率人於僞”者。
仆安敢與之強辯,姑以之近似者言之。
孔子教人文行忠信,後之學孔氏者,則曰“一為要”。
一者無欲也,無欲則靜虛而動直,然後聖可學而至矣。
所謂“自立門戶”者,非此類欤?佛氏教人曰“靜坐”,吾亦曰“靜坐”;曰“惺惺”,吾亦曰“惺惺”。
調息近於數息,定力有似禅定,所謂“流於禅學”者,非此類欤?仆在京師,适當應魁養病之初,前此克恭,亦以病去。
二公皆能審於進退者也,其行止初無與於仆,亦非仆所能與也。
不幸其偶與之同,出京之時又同,是以天下之責不仕者,辄涉於仆,其責取證於二公。
而仆自己醜得病,五六年間,自汗時發,母氏年老,是以不能出門耳。
凡責仆以不仕者,遂不可解。
所謂“妄人率人於僞”者,又非此類欤? 論學書複林太守 仆於送行之文,間嘗一二為之,而不以施於當道者。
一則嫌於上交,一則恐其難繼,守此戒來三十餘年。
苟不自量,勇於承命,後有求者,将何辭以拒之? 論學書與順德吳明府 出處語默,鹹率乎自然,不受變於俗,斯可矣。
論學書複張東白 夫學有由積累而至者,有不由積累而至者;有可以言傳者,有不可以言傳者。
夫道至無而動,至近而神,故藏而後發,形而斯存。
大抵由積累而至者,可以言傳也;不由積累而至者,不可以言傳也。
知者能知至無於至近,則無動而非神。
藏而後發,明其幾矣;形而斯存,道在我矣。
是故善求道者,求之易;不善求道者,求之難。
義理之融液,未易言也,操存之灑落,未易言也。
夫動,已形者也,形斯實矣;其未形者,虛而已。
虛其本也,緻虛之所以立本也。
戒慎恐懼所以閑之,而非以為害也。
然而世之學者,不得其說,而以用心失之者多矣。
斯理也,宋儒言之備矣,吾嘗惡其太嚴也,使着於見聞者,不睹其真,而徒與我哓哓也。
是故道也者,自我得之,自我言之可也,不然辭愈多而道愈窒,徒以亂人也。
君子奚取焉? 論學書與羅一峰 聖賢處事,毫無偏主,惟視義何如,随而應之無往不中。
吾人學不到古人處,每有一事來,斟酌不安,便多差卻。
随其氣質,剛者偏於剛,柔者偏於柔,每事要高人一着,做來畢竟未是。
蓋緣不是義理發源來,隻要高去,故差。
自常俗觀之,故相雲泥,若律以道,均為未盡。
君子未嘗不欲人入於善,苟有求於我者,吾以告之可也。
強而語之,必不能入,則棄吾言於無用,又安取之?且衆人之情,既不受人之言,又必别生枝節以相矛盾,吾猶不舍而責之益深,取怨之道也。
伊川先生每見人靜坐,便歎其善學。
此一“靜”字,自濂溪先生主靜發源,後來程門諸公遞相傳授,至于豫章、延平尤專提此教人,學者亦以此得力。
晦翁恐人差入禅去,故少說靜,隻說敬,如伊川晚年之訓,此是防微慮遠之道。
然在學者,須自度量如何,若不至為禅所誘,仍多着靜,方有入處。
若平生忙者,此尤為對症之藥。
學者先須理會氣象,氣象好時百事自當。
此言最可玩味。
言語動靜,便是理會氣象地頭。
變急為緩,變激烈為和平,則有大功,亦遠禍之道也,非但氣象好而已。
論學書答張汝弼 康齋以布衣為石亨所薦,所以不受職而求觀祕書者,冀得開悟人主也。
惜宰相不悟,以為實然,言之上,令就職,然後觀書,殊戾康齋意,遂決去。
某以聽選監生薦,又疏陳始終願仕,故不敢僞辭,以釣虛名,或受或不受,各有攸宜爾。
論學書與林君 學勞攘則無由見道,故觀書博識,不如靜坐。
論學書與林緝熙 終日乾乾,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