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崇仁學案三
關燈
小
中
大
言,其義一也。
古性情字皆從心從生,言人生而具此理於心,名之曰性,其動則為情也。
此於六書,屬會意,正是性之所以得名。
其一以性與習對言者,但取生字為義,蓋曰天地所生為性,人所為曰習耳。
性從生,故借生字為義,程子所謂生之謂性,止訓所禀受者也。
此於六書,自屬假借。
六書之法,假借一類甚多,後儒不明,訓釋《六經》多為所梗,費了多少分疏,尊兄但取字書觀之,便自見得,今不能詳也。
《六經》言性,始於成湯,伊尹《湯诰》:“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若有?性。
”此正直指此理而言。
夫子《易大傳》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又曰:“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子貢謂“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子思述之於《中庸》曰:“天命之謂性。
”孟子道性善,實出於此。
其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
”乃所謂善也,又發明出四端,又謂“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可謂擴前聖所未發,忒煞分明矣。
伊尹曰“習與性成”,《論語》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家語》謂“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可見這性字但取天生之義。
《中庸》論天命之謂性,又曰“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孟子道性善,又曰“堯、舜性之,湯、武反之”,皆與前性字不同,雖不與習對說,然皆以天道、人道對言,可見二性字元不同也。
論學書 存養省察工夫,固學問根本,亦須發大勇猛心,方做得成就。
若不會發憤,隻欲平做将去,可知是做不成也。
孔門唯顔子可當中行,自曾子以至子思、孟子,氣質皆偏於剛,然其所以傳聖人之道,則皆得剛毅之力也。
文公謂世衰道微,人欲橫流,不是剛毅的人,亦立腳不住。
今之士大夫,得一階半級則以為喜,失一階半級則以為憂。
譬如鳥在籠中,縱令底下直飛至頂上,許大世界,終無出日。
伊川言:“中心斯須不和不樂,則鄙詐之心入之矣。
”此與“敬以直内”同理,謂敬為和樂固不可,然敬須和樂,隻是心中無事也。
人一日間喜怒哀樂不知發了多少,其中節也常少,不中節也常多。
雖無所喜怒哀樂時,而喜怒哀樂之根已自先伏於其間。
歲莫一友過我,見某凝塵滿室,泊然處之,歎曰:“吾所居必灑掃涓潔,虛室以居,塵嚣不雜,則與乾坤清氣相通。
齋前雜樹花木,時觀萬物生意。
深夜獨坐,或啟扉以漏日光,至昧爽,恒覺天地萬物清氣自遠而屆,此心與相流通,更無窒礙。
今室中蕪穢不治,弗以累心,賢於玩物遠矣,但恐於神爽未必有助也。
” 某居家簡重,不以事物經心。
友人曰:“人心須完密,一事不可放過。
學而不事事,則疏漏處必多,應事時必缺陷了道理。
吾見清高虛靜之士,久之未有不堕落者。
一陰一陽之謂道,今喜靜厭動,正如有陰無陽,不成化矣。
”某聞言聳然。
人心通竅於舌,是以能言。
多言之人,此心奔迸外出,未言,舌常有動意,故其蓄聚恒淺,應用易疏。
但與其箝制於外,不若收斂於中,驗之放去收轉之間,而心之有亡攸系,當自有著力處。
天下之事,若從憤世嫉邪起端,未免偏於肅殺。
必也從太和中發出,則四時之氣鹹備,而春生常為之主,乃可合德造化也。
心乃我身主宰。
從天下至此已是盡頭處,而心卻發出兩路,善惡歧焉,誠意是管歸一路也。
善惡各有來路,善是從心體明處發來,惡便是從暗處發來,緻知是要推明破暗也。
心與物交,若心做得主,以我度物,則暗者可通。
若舍己逐物,物反做主,明者可塞。
故功夫起頭,隻在先立乎其大者。
李獻吉晚而與某論學,自悔見道不明,曰:“昔吾汨於詞章,今而厭矣。
靜中怳有見,意味迥然不同,則從而錄之。
”某曰:“錄後意味何如?”獻吉默然良久,驚而問曰:“吾實不自知,才劄記後,意味漸散,不能如初,何也?”某因與之極言天根之學須培養深沈,切忌漏洩。
因問平生大病安在,曰:“公才甚高,但虛志與驕氣,此害道之甚者也。
”獻吉曰:“天使吾早見二十年,讵若是哉!” 人之一心,貫串千事百事,若不立個主宰,則終日營營,凡事都無統攝,不知從何處用功。
又有兀坐以收放心,事至不管,是自隔絕道理,如何貫串得來?如愚見,日用間不問有事無事,常有此心,有個主宰在此,事來就此事上用功,直截依著道理行,莫要被私欲遮障纏繞,如此才能貫穿得過。
喜怒哀樂未發,性本空也;發而皆中節,其應亦未嘗不空,聖人體用一原也。
世人不無潛伏,故有前塵,妄動故有緣影,是故不可無戒懼之心。
釋氏厭人欲之幻,并與天性不可解於心者而欲滅之,将乍見孺子入井怵惕真心,與内交、要譽、惡其聲之妄心同謂塵影,則與聖賢之學霄壤矣。
大丈夫凍死則凍死,餓死則餓死,方能堂堂立天地間。
若開口告人貧,要人憐我,以小惠昫沫我,得無為賤丈夫乎! 人心元神,昭昭靈靈,收斂停畜,因其真機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自有無窮之妙。
若專内遺外,日用間分本末作兩段事,如此仍是支
古性情字皆從心從生,言人生而具此理於心,名之曰性,其動則為情也。
此於六書,屬會意,正是性之所以得名。
其一以性與習對言者,但取生字為義,蓋曰天地所生為性,人所為曰習耳。
性從生,故借生字為義,程子所謂生之謂性,止訓所禀受者也。
此於六書,自屬假借。
六書之法,假借一類甚多,後儒不明,訓釋《六經》多為所梗,費了多少分疏,尊兄但取字書觀之,便自見得,今不能詳也。
《六經》言性,始於成湯,伊尹《湯诰》:“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若有?性。
”此正直指此理而言。
夫子《易大傳》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又曰:“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子貢謂“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子思述之於《中庸》曰:“天命之謂性。
”孟子道性善,實出於此。
其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
”乃所謂善也,又發明出四端,又謂“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可謂擴前聖所未發,忒煞分明矣。
伊尹曰“習與性成”,《論語》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家語》謂“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可見這性字但取天生之義。
《中庸》論天命之謂性,又曰“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孟子道性善,又曰“堯、舜性之,湯、武反之”,皆與前性字不同,雖不與習對說,然皆以天道、人道對言,可見二性字元不同也。
論學書 存養省察工夫,固學問根本,亦須發大勇猛心,方做得成就。
若不會發憤,隻欲平做将去,可知是做不成也。
孔門唯顔子可當中行,自曾子以至子思、孟子,氣質皆偏於剛,然其所以傳聖人之道,則皆得剛毅之力也。
文公謂世衰道微,人欲橫流,不是剛毅的人,亦立腳不住。
今之士大夫,得一階半級則以為喜,失一階半級則以為憂。
譬如鳥在籠中,縱令底下直飛至頂上,許大世界,終無出日。
伊川言:“中心斯須不和不樂,則鄙詐之心入之矣。
”此與“敬以直内”同理,謂敬為和樂固不可,然敬須和樂,隻是心中無事也。
人一日間喜怒哀樂不知發了多少,其中節也常少,不中節也常多。
雖無所喜怒哀樂時,而喜怒哀樂之根已自先伏於其間。
歲莫一友過我,見某凝塵滿室,泊然處之,歎曰:“吾所居必灑掃涓潔,虛室以居,塵嚣不雜,則與乾坤清氣相通。
齋前雜樹花木,時觀萬物生意。
深夜獨坐,或啟扉以漏日光,至昧爽,恒覺天地萬物清氣自遠而屆,此心與相流通,更無窒礙。
今室中蕪穢不治,弗以累心,賢於玩物遠矣,但恐於神爽未必有助也。
” 某居家簡重,不以事物經心。
友人曰:“人心須完密,一事不可放過。
學而不事事,則疏漏處必多,應事時必缺陷了道理。
吾見清高虛靜之士,久之未有不堕落者。
一陰一陽之謂道,今喜靜厭動,正如有陰無陽,不成化矣。
”某聞言聳然。
人心通竅於舌,是以能言。
多言之人,此心奔迸外出,未言,舌常有動意,故其蓄聚恒淺,應用易疏。
但與其箝制於外,不若收斂於中,驗之放去收轉之間,而心之有亡攸系,當自有著力處。
天下之事,若從憤世嫉邪起端,未免偏於肅殺。
必也從太和中發出,則四時之氣鹹備,而春生常為之主,乃可合德造化也。
心乃我身主宰。
從天下至此已是盡頭處,而心卻發出兩路,善惡歧焉,誠意是管歸一路也。
善惡各有來路,善是從心體明處發來,惡便是從暗處發來,緻知是要推明破暗也。
心與物交,若心做得主,以我度物,則暗者可通。
若舍己逐物,物反做主,明者可塞。
故功夫起頭,隻在先立乎其大者。
李獻吉晚而與某論學,自悔見道不明,曰:“昔吾汨於詞章,今而厭矣。
靜中怳有見,意味迥然不同,則從而錄之。
”某曰:“錄後意味何如?”獻吉默然良久,驚而問曰:“吾實不自知,才劄記後,意味漸散,不能如初,何也?”某因與之極言天根之學須培養深沈,切忌漏洩。
因問平生大病安在,曰:“公才甚高,但虛志與驕氣,此害道之甚者也。
”獻吉曰:“天使吾早見二十年,讵若是哉!” 人之一心,貫串千事百事,若不立個主宰,則終日營營,凡事都無統攝,不知從何處用功。
又有兀坐以收放心,事至不管,是自隔絕道理,如何貫串得來?如愚見,日用間不問有事無事,常有此心,有個主宰在此,事來就此事上用功,直截依著道理行,莫要被私欲遮障纏繞,如此才能貫穿得過。
喜怒哀樂未發,性本空也;發而皆中節,其應亦未嘗不空,聖人體用一原也。
世人不無潛伏,故有前塵,妄動故有緣影,是故不可無戒懼之心。
釋氏厭人欲之幻,并與天性不可解於心者而欲滅之,将乍見孺子入井怵惕真心,與内交、要譽、惡其聲之妄心同謂塵影,則與聖賢之學霄壤矣。
大丈夫凍死則凍死,餓死則餓死,方能堂堂立天地間。
若開口告人貧,要人憐我,以小惠昫沫我,得無為賤丈夫乎! 人心元神,昭昭靈靈,收斂停畜,因其真機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自有無窮之妙。
若專内遺外,日用間分本末作兩段事,如此仍是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