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崇仁學案一

關燈
前言  康齋倡道小陂,一禀宋人成說。

    言心,則以知覺而與理為二,言工夫,則靜時存養,動時省察。

    故必敬義夾持,明誠兩進,而後為學問之全功。

    其相傳一派,雖一齋、莊渠稍為轉手,終不敢離此矩矱也。

    白沙出其門,然自叙所得,不關聘君,當為别派。

    於戲!椎輪為大辂之始,增冰為積水所成,微康齋,焉得有後時之盛哉!  聘君吳康齋先生與弼文敬胡先生居仁教谕婁一齋先生諒謝西山先生複鄭孔明先生伉胡鳳儀先生九韶恭簡魏莊渠先生校侍耶餘訒齋先生祐太仆夏東岩先生尚樸廣文潘玉齋先生潤 聘君吳康齋先生與弼 吳與弼字子傅,号康齋,撫州之崇仁人也。

    父國子司業溥。

    先生生時,祖夢有藤繞其先墓,一老人指為扳轅藤,故初名夢祥。

    八九歲,已負氣岸。

    十九歲,(永樂己醜。

    )觐親於京師,(金陵。

    )從洗馬楊文定溥學,讀伊洛淵源錄,慨然有志於道,謂“程伯淳見獵心喜,乃知聖賢猶夫人也,孰雲不可學而至哉!”遂棄去舉子業,謝人事,獨處小樓,玩《四書》、《五經》、諸儒《語錄》,體貼於身心,不下樓者二年。

    氣質偏於剛忿,至是覺之,随下克之之功。

    辛卯,父命還鄉授室,長江遇風,舟将覆,先生正襟危坐。

    事定,問之,曰:“守正以俟耳。

    ”既婚,不入室,複命於京師而後歸。

    先生往來,粗衣敝履,人不知其為司成之子也。

      居鄉,躬耕食力,弟子從遊者甚衆。

    先生謂婁諒确實,楊傑淳雅,周文勇邁。

    雨中被簑笠,負耒耜,與諸生并耕,談乾坤及坎離艮震兌巽於所耕之耒耜可見。

    歸則解犁,飯粝蔬豆共食。

    陳白沙自廣來學。

    晨光纔辨,先生手自簸穀.白沙未起,先生大聲曰:“秀才,若為懶惰,即他日何從到伊川門下?又何從到孟子門下?”一日刈禾,鐮傷厥指,先生負痛曰:“何可為物所勝?”竟刈如初。

    嘗歎箋註之繁,無益有害,故不輕着述。

    省郡交薦之,不赴。

    太息曰:“宦官、釋氏不除,而欲天下之治,難矣。

    吾庸出為!” 天順初,忠國公石亨汰甚,知為上所疑,門客謝昭效張觷之告蔡京,徵先生以收人望。

    亨謀之李文達,文達為草疏上之。

    上問文達曰:“與弼何如人?”對曰:“與弼儒者高蹈。

    古昔明王,莫不好賢下士,皇上聘與弼,即聖朝盛事。

    ”遂遣行人曹隆至崇仁聘之。

    先生應召将至,上喜甚,問文達曰:“當以何官官與弼?”文達曰:“今東宮講學,需老成儒者,司其輔導,宜莫如與弼。

    ”上可谕德,召對文華殿。

    上曰:“聞高義久矣,特聘卿來,煩輔東宮。

    ”對曰:“臣少賤多病,杜山林,本無高行,徒以聲聞過情,誤塵薦牍,聖明過聽,束帛丘園,臣實内愧,力疾謝命,不能供職。

    ”上曰:“宮僚優閑,不必固辭。

    ”賜文币酒牢,命侍人牛玉送之館次。

    上顧文達曰:“人言此老迂,不迂也。

    ”時文達首以賓師禮遇之。

      公卿大夫士,承其聲名,坐門求見,而流俗多怪,謗議蜂起。

    中官見先生操古禮屹屹,則群聚而笑之,或以為言者,文達為之解曰:“凡為此者,所以勵風俗,使奔競幹求乞哀之徒,觀之而有愧也。

    ”先生三辭不得命,稱病笃不起。

    上谕文達曰:“與弼不受官者何故。

    必欲歸,需秋涼而遣之,祿之終身,顧不可乎?”文達傳論,先生辭益堅。

    上曰:“果爾,亦難留。

    ”乃允之。

    先生因上十事,上複召對。

    賜玺書銀币,遣行人王惟善送歸,命有司月廪之。

    蓋先生知石亨必敗,故潔然高蹈。

    其南還也,人問其故,第曰:“欲保性命而已。

    ”己卯九月,遣門生進謝表。

    辛巳冬,适楚,拜楊文定之墓。

    壬午春,适閩,問考亭以申願學之志。

    己醜十月十七日卒,年七十有九。

     先生上無所傳,而聞道最早,身體力驗,隻在走趨語默之間,出作入息,刻刻不忘,久之自成片段,所謂“敬義夾持,誠明兩進”者也。

    一切玄遠之言,絕口不道,學者依之,真有途轍可循。

    臨川章衮謂:“其《日錄》為一人之史,皆自言己事,非若他人以己意附成說,以成說附己意,泛言廣論者比。

    ”顧泾陽言:“先生一團元氣,可追太古之樸。

    ”而世之議先生者多端,以為先生之不受職,因敕書以伊、傅之禮聘之,至而授以谕德,失其所望,故不受。

    夫舜且曆試諸艱,而後納於百揆,則伊、傅亦豈初命為相?即世俗妄人,無如此校量官爵之法,而況於先生乎!陳建之《通紀》,拾世俗無根之謗而為此,固不足惜。

    薛方山亦儒者,《憲章錄》乃複仍其謬。

    又謂與弟訟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