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京師不甚寒,而江南自京口達杭州裡河皆凍。

    揚州騾綱皆移蘇杭,甚至揚子錢塘江、鄱陽、洞庭河亦凍,江南柑橘樹皆枯死。

    其明年,京師柑樹不至,惟福橘間有至者,價數倍。

    齊魯間竹多凍死。

    按宋時江南大寒,積雪尺餘,河盡冰。

    凡橘皆凍死,伐為薪,葉石林作《橘薪》以志其異。

    元天曆中亦然。

     壬申二月初二日,内閣九卿會議明史。

    先是,正月二十六日,内閣奉上谕:“纂修明史,事關重大。

    務期秉公持正,是非論斷,歸于至當,方可稱一代信史。

    著部院諸大臣詳議具奏。

    ”議得應照唐太宗禦制《晉書》之例,凡事關誼辟名臣紀傳,恭進請禦制論贊,其餘不必概進。

    得俞旨。

     六月十六日,滿洲内閣部院赴暢春院啟奏。

    禦史、大學士伊桑阿、阿蘭泰、吏部尚書庫勒納,各禦書扇一。

    庫勒納公得素扇詩雲:“亂陰堆裡結茅廬,已共紅塵迹漸疏。

    莫問野人生計少,窗前流水枕前書。

    ”末書“錄唐山中”。

    前有小玺,文曰“漱芳”。

    後有小玺,文曰“含英咀華”。

     欽天監疏請頒時憲曆于蒙古諸國,仍載諸國名于曆首,事下部覆準行。

     十月初四日未刻,戶部右侍郎王士正接出上谕:“谕戶部:陝西西安等處地方,連歲兇荒,繼以瘟疫,因而闾閻失業,漸緻流移。

    朕轸恤民艱,焦勞宵旰。

    自去歲冬月以來,頻發帑金,蠲免正賦,挽運積谷,轉運漕糧。

    屢次特遣大臣察勘,多方赈濟。

    念國家所重,惟在養民。

    目今秦省雖薄有秋收,但民間匮乏已極。

    倘非格外加恩,無以使積困盡蘇,轉徙盡複。

    陝撫所屬府州衛所,康熙三十二年地丁銀米,著通行免征。

    從前所有積欠未完錢糧,亦著通行蠲豁。

    務俾比屋同沾實惠,小民鹹受更生,用稱朕子愛元元,撫育安全至意。

    爾部即遵谕行。

    特谕。

    ” 上幸紅螺山,遣内大臣明珠,赍禦酒祭奠故大學士谥文肅範文程,及其子福建總督谥忠貞範承谟。

    遣皇長子往祭西嶽之神,以陝西連歲災荒故也。

    以四月六月緻祭,仍诏京官俱齋戒一日(禮部侍郎席爾達、兵部侍郎朱都納從)。

     萬壽節,禮臣請禦殿受朝賀。

    奉旨雲:“斷不可行。

    ”是日,内閣暨九卿翰詹坊局諸臣赴暢春苑,各進書畫祝壽,皆不納。

    惟取古名人墨迹入禦覽畢,仍發出。

     内閣侍谕翰詹衙門,自講讀以下,各錄詩賦,進呈禦覽。

     國子監祭酒鄂拜、吳苑等,題為恭進禦制碑文以昭熙朝盛典事,康熙二十八年閏三月,準翰林院移會。

    内稱顔曾思孟贊詞,已蒙禦制發出,相應将四子贊詞并孔子贊詞,一并交與國子監勒石摹拓,轉送禮部頒發各直省等因到監。

    臣衙門随于本年四月内,有恭請禦書勒石等事一疏,奉旨:“這贊字,著翰林院書寫頒發。

    欽此。

    ”随經翰林院書寫發到,工部相地,诹吉庀材鸠工,建立碑亭,砻石镌刻。

    今年三月,工程告竣。

    臣等将禦制碑文二道,敬摹拓本,裝潢成軸,恭呈睿覽。

    伏惟皇上德本生知,聖由天縱,王言典重,親觀德于橋門。

    帝學高深,振淵源于洙泗;羹牆可晤,構論贊于先師;華衮為榮,兼頒揚乎四配;彩亭聳峙,兩楹之俎豆增輝;麗石穹窿,數仞之宮牆益峻。

    洵斯文之隆遇,為千秋之巨典也。

    伏乞皇上敕下禮部,頒行直隸各省。

    斯正學昌明,天下之觀瞻尤惬。

    且譽麾蔚起,諸生之誦法彌殷矣。

     平台在太液池西堤免園東北,中有團頂小殿,本武宗所築閱射之地。

    又後左門左翼室亦曰平台。

    今上曾召見内閣,于内賜詩,寫文簡公汝骥《西苑》詩雲雲。

    然後左門平台,自康熙初為内閣直房,今内閣仍移午門之内。

    内三院每九卿五鼓奏事,皆侯于平台。

    駕出禦乾清門,乃入(以今揆之,當自中左門耳)。

     六月,大雷震電右安門萬壽宮側,雷擊一人,震死者三人,皆屠戶耳。

     六月二十五日,滿漢大學士、滿尚書、都禦史、漢禮部尚書張英,賜遊暢春苑。

    泛舟,賜肴馔。

    既而賜大學士王熙以禦書長春宮頌,及滿尚書人禦書扇一。

    先數日,張家賜扇,禦書唐詩:“忽見寒梅樹,花開漢水濱。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其背面畫梅一枝,左都禦書沙海得登登山路行将畫一首。

     諸公言,在暢春苑見外國所貢玻璃瓶二。

    一貯水,去其蓋覆,即有煙自水中出,夜有火焰;一水中貯小木一段,釣出,别以木拭之,可以取火。

    士孝按《拾遣記》:“西海有浮玉山,水下有穴,穴中有水。

    其色如火,濤波灌蕩。

    其光不減,晝則通胧不明,夜則照曜穴外,是謂陰火。

    ”《木華海賦》所雲“陰火潛然”是也。

    《太平寰宇記》曰:“不灰木,俗多為铤,予燒之成炭而不灰,出膠州,其葉如蒲。

    ”《齊地記》曰:“盧水側有勝火木,方俗音曰柽子,即東方朔《神異經》不灰(或作盡)之木也。

    ”又徐無山有不灰之木,色黑似炭而無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