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章待訪錄 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漢河間憲王購書必錄古簡,梁武元、隋唐文帝金題玉躞、錦質繡章、破紙斷麻取而華國。
天寶以後,或進書得官,亦知上笃好。
本朝太宗混一,僞邦國書皆聚。
然士民之間尚或藏者,既非寶鑒,皆以世傳,聞見浸多,懼久廢忘,因作《寶章待訪錄》,以俟訪圖書使焉。
元丙寅八月九日。
○目睹 △晉右軍王羲之書《雪晴帖》 右真迹在承務郎吳郡蘇激處,集賢校理舜欽子也。
帖尾有古跋、君倩字及褚氏字印。
△陳僧智永真草書《歸田賦》 右真迹在襄陽魏泰處,故南昌人裝題曰:“虞世南白麻紙。
”有古跋曰:“開成五年,白馬寺臨一過潭記。
”某官潭,泰遊湖外,攜行賞跋累日。
△唐率更令歐陽詢書《衛靈公天寒鑿池帖》 右真迹麻紙,在魏泰處。
△唐彭王傅徐浩書張九齡《司徒告》 右真迹用一尺高絹,書多渴筆。
詞雲:“正大廈者,柱石之力;匡帝業者,輔相之功。
生則保其雄名,沒猶稱其盛德。
”今在其孫曲江人嶺南縣令張仲容處。
某官于桂林,借留半月,仍以紙覆裹,欲為重背,仲容惜其印縫古紙不許。
九齡《神道碑》亦浩書。
△唐中書令褚遂良《枯木賦》 右唐粉蠟紙拓書也,在承議郎合肥魏倫處,收以為真迹,魏氏刻石。
某官杭過潤,借觀于甘露寺。
△唐太師顔真卿書《送辛子序》 右真迹楮紙書,在寶文閣學士謝景溫處。
前後為好事者以筆描二大印,其文亂,仍書“铉”字,其中幸不合縫,鑒非铉筆,甚累墨寶。
某佐寶文于潭,屢經賞閱。
△陳僧智永《千文》 右唐粉蠟紙拓書,有古跋雲:“契闊艱難,不敢失墜,信好事也。
”在前國子監直講楊褒處,得于外舅王安國。
某元豐五年過金陵見之。
内二真字雙鈎填者,然人猶未信為拓焉。
△陳僧智永《千文》 右楮紙書,唐人臨寫,在宣德郎陳處。
恭公侄作梵夾冊,雖非真迹,秀潤圓活逼真,今已罕得。
某嘗三閱。
△智永《千文》半卷 右黃麻紙,唐人臨書,在刑部尚書丹陽蘇頌處。
△王右軍《蘭亭燕集序》 右唐粉蠟紙雙鈎摹本,在蘇激處。
精神筆力毫發畢備,下真迹一等。
此幾馮承素輩拓賜大臣者。
舜欽父集賢校理耆購于蜀僧元霭。
某與激友善,每過,公必一出,遂親為背飾。
△唐太師顔真卿《乞米帖》 右真迹楮紙在朝請郎蘇處。
度支郎中舜元子也得于關中安氏。
士人多有臨拓本。
此卷古玉軸,縫有舜元字印,範仲淹而下題跋。
某嘗十餘閱。
△唐率府長史張旭四帖 右真迹在杭州陸氏,大姓也。
舊有五帖:第一秋深,第二前發,第三汝官,第四昨日,第五承須。
今所存四帖,“汝官”後有一古印文記,不可辨。
“昨日”、“承須”二帖,襞紙也。
陸氏子素從奉議郎關景仁學,關因借撫三大帖,餘見石本于鎮戎軍。
及冠,官桂林,朝奉大夫關杞為使者語及,始知石在關氏。
二十五,官潭,杞通判州,以石本見寄。
三十五,官杭,而景仁為錢塘令,陸氏子登進士第者來谒,與關謝而閱之。
既見真迹,獨“秋深”一帖诘之,良久,颦蹙而言:嘉中,太守沈文通借觀,拆留不還,自此不複借出,因亦不複借閱。
遣工撫得之即歸,诘遘弟,時為郡從事,乃言在其侄延嗣處,後複得閱,今歸餘家。
△王右軍《來戲帖》 右麻紙,六朝人所臨寫,旁注小真字數枚,複以雌黃覆之。
在蘇州故相丁謂孫景處,後以一萬質于郓州梁子志處,故相梁适孫也。
又有《唐雙鈎撫帖》,亦在丁景處。
某皆有題跋。
△韓擇木八分 右真迹楮紙,在丁景處。
第二行書官位,以大字改為中字。
△唐太師顔魯公書名兩字 右真迹書嶺南刺史绫告,在朝奉郎臨江許彥先處。
△唐辯才弟子草書《千文》 右黃麻書,在龍圖閣直學士吳郡滕元發處。
滕以為智永書,某閱其前空兩才字,全不書,固以疑之;後複空永字,遂定為辯才弟子所書,故特阙其祖師二名耳。
△唐虞世南《枕卧帖》 右雙鈎唐模本,在朝奉大夫錢塘關杞處。
上有儲氏圖書古印。
關嘗謂某曰:昔越州一寺修佛殿,于梁棟内龛藏一函古撫數十本,所可記者,王右軍《十七帖》,世南《枕卧帖》、《十鬥九帖》,褚遂良《奉書甯帖》,上皆有儲氏圖書字印,緻功精絕,毫發幹濃畢備。
關與僧善購得《枕卧》、《十鬥九》、《書甯》三帖。
△唐秘書少監虞世南《積時帖》 右古雙鈎摹本,在承議郎洛陽李熙處。
翰林學士維之孫亦縫有儲氏印,某借撫石。
△唐僧高閑草書《千文》 右楮紙真迹,在承議郎李熙處。
△唐禮部尚書沈傳師書《道林詩》 右在潭州道林寺四絕堂,以杉闆薄,略布粉,不蓋紋,故歲久不脫。
裴休書杜甫詩,隻存一甫字。
某嘗為杜闆行以紀其事。
沈牌,某官潭借留
天寶以後,或進書得官,亦知上笃好。
本朝太宗混一,僞邦國書皆聚。
然士民之間尚或藏者,既非寶鑒,皆以世傳,聞見浸多,懼久廢忘,因作《寶章待訪錄》,以俟訪圖書使焉。
元丙寅八月九日。
○目睹 △晉右軍王羲之書《雪晴帖》 右真迹在承務郎吳郡蘇激處,集賢校理舜欽子也。
帖尾有古跋、君倩字及褚氏字印。
△陳僧智永真草書《歸田賦》 右真迹在襄陽魏泰處,故南昌人裝題曰:“虞世南白麻紙。
”有古跋曰:“開成五年,白馬寺臨一過潭記。
”某官潭,泰遊湖外,攜行賞跋累日。
△唐率更令歐陽詢書《衛靈公天寒鑿池帖》 右真迹麻紙,在魏泰處。
△唐彭王傅徐浩書張九齡《司徒告》 右真迹用一尺高絹,書多渴筆。
詞雲:“正大廈者,柱石之力;匡帝業者,輔相之功。
生則保其雄名,沒猶稱其盛德。
”今在其孫曲江人嶺南縣令張仲容處。
某官于桂林,借留半月,仍以紙覆裹,欲為重背,仲容惜其印縫古紙不許。
九齡《神道碑》亦浩書。
△唐中書令褚遂良《枯木賦》 右唐粉蠟紙拓書也,在承議郎合肥魏倫處,收以為真迹,魏氏刻石。
某官杭過潤,借觀于甘露寺。
△唐太師顔真卿書《送辛子序》 右真迹楮紙書,在寶文閣學士謝景溫處。
前後為好事者以筆描二大印,其文亂,仍書“铉”字,其中幸不合縫,鑒非铉筆,甚累墨寶。
某佐寶文于潭,屢經賞閱。
△陳僧智永《千文》 右唐粉蠟紙拓書,有古跋雲:“契闊艱難,不敢失墜,信好事也。
”在前國子監直講楊褒處,得于外舅王安國。
某元豐五年過金陵見之。
内二真字雙鈎填者,然人猶未信為拓焉。
△陳僧智永《千文》 右楮紙書,唐人臨寫,在宣德郎陳處。
恭公侄作梵夾冊,雖非真迹,秀潤圓活逼真,今已罕得。
某嘗三閱。
△智永《千文》半卷 右黃麻紙,唐人臨書,在刑部尚書丹陽蘇頌處。
△王右軍《蘭亭燕集序》 右唐粉蠟紙雙鈎摹本,在蘇激處。
精神筆力毫發畢備,下真迹一等。
此幾馮承素輩拓賜大臣者。
舜欽父集賢校理耆購于蜀僧元霭。
某與激友善,每過,公必一出,遂親為背飾。
△唐太師顔真卿《乞米帖》 右真迹楮紙在朝請郎蘇處。
度支郎中舜元子也得于關中安氏。
士人多有臨拓本。
此卷古玉軸,縫有舜元字印,範仲淹而下題跋。
某嘗十餘閱。
△唐率府長史張旭四帖 右真迹在杭州陸氏,大姓也。
舊有五帖:第一秋深,第二前發,第三汝官,第四昨日,第五承須。
今所存四帖,“汝官”後有一古印文記,不可辨。
“昨日”、“承須”二帖,襞紙也。
陸氏子素從奉議郎關景仁學,關因借撫三大帖,餘見石本于鎮戎軍。
及冠,官桂林,朝奉大夫關杞為使者語及,始知石在關氏。
二十五,官潭,杞通判州,以石本見寄。
三十五,官杭,而景仁為錢塘令,陸氏子登進士第者來谒,與關謝而閱之。
既見真迹,獨“秋深”一帖诘之,良久,颦蹙而言:嘉中,太守沈文通借觀,拆留不還,自此不複借出,因亦不複借閱。
遣工撫得之即歸,诘遘弟,時為郡從事,乃言在其侄延嗣處,後複得閱,今歸餘家。
△王右軍《來戲帖》 右麻紙,六朝人所臨寫,旁注小真字數枚,複以雌黃覆之。
在蘇州故相丁謂孫景處,後以一萬質于郓州梁子志處,故相梁适孫也。
又有《唐雙鈎撫帖》,亦在丁景處。
某皆有題跋。
△韓擇木八分 右真迹楮紙,在丁景處。
第二行書官位,以大字改為中字。
△唐太師顔魯公書名兩字 右真迹書嶺南刺史绫告,在朝奉郎臨江許彥先處。
△唐辯才弟子草書《千文》 右黃麻書,在龍圖閣直學士吳郡滕元發處。
滕以為智永書,某閱其前空兩才字,全不書,固以疑之;後複空永字,遂定為辯才弟子所書,故特阙其祖師二名耳。
△唐虞世南《枕卧帖》 右雙鈎唐模本,在朝奉大夫錢塘關杞處。
上有儲氏圖書古印。
關嘗謂某曰:昔越州一寺修佛殿,于梁棟内龛藏一函古撫數十本,所可記者,王右軍《十七帖》,世南《枕卧帖》、《十鬥九帖》,褚遂良《奉書甯帖》,上皆有儲氏圖書字印,緻功精絕,毫發幹濃畢備。
關與僧善購得《枕卧》、《十鬥九》、《書甯》三帖。
△唐秘書少監虞世南《積時帖》 右古雙鈎摹本,在承議郎洛陽李熙處。
翰林學士維之孫亦縫有儲氏印,某借撫石。
△唐僧高閑草書《千文》 右楮紙真迹,在承議郎李熙處。
△唐禮部尚書沈傳師書《道林詩》 右在潭州道林寺四絕堂,以杉闆薄,略布粉,不蓋紋,故歲久不脫。
裴休書杜甫詩,隻存一甫字。
某嘗為杜闆行以紀其事。
沈牌,某官潭借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