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穰雜錄摘抄
關燈
小
中
大
本朝仕途中,能以理學為務者,才見薛大理一人。
蓋其天資美處。
某嘗欲從遊,以官鞅弗果。
斯人疏于處世,直道見黜,已就閑矣。
未知造詣何如也? 吏部尚書郭琎,出身早,不遑問學,然天資甚美,受氣完厚,臨事從容,喜怒不形于色,精于吏事,簡切不泛,為戶曹屬,文廟已知其名。
正統初,侍臣因蝗旱,言大臣不能盡職,久妨賢路,有旨回奏。
衆欲罷歸田裡,以謝天譴。
班獨以為不可,雲非是貪位,但主上幼沖,吾輩皆先帝簡任受付托,若皆罷去,誰與共理?隻宜戴罪修省,改過以回天意。
衆從其言,識者韪之。
切見今之士大夫,聞喪,且用求讨挽詩,數月延緩,哀戚之情甚略。
今之士大夫不求做好人,隻求做好官,風俗如此。
蓋亦當道者使然也。
何則?有一人焉,平日仕未顯時,士林鄙之,一旦乞求得好官,人皆以為榮,向之鄙之者,今則敬之、愛之矣。
欲人之不求做好官,難矣!有一人焉,位未顯時,士林重之,介然自守,恥于幹人,好官未必得也。
若所鄙之人,一旦得好官,人反重之,而向之重者,今反輕之。
欲人之求做好人,難矣!今欲回此風俗,在當道者留意。
若不由公論而得好官者,不變前日之所鄙;不得好官而為好人者,不變前日之所重,庶乎其可也! 同年鄒來學,由戶部郎中改通政司參議,不以為美,謂此官何足榮?予謂誤矣!且曰:“無才何敢當此!若才有餘而位不足,公論以為虧,此是好消息。
或才不足而得高位,公論以為非,此非好消息也。
”遂悔謝,自後曆顯職,而愈覺斯言有驗也。
惜乎!今之士,慮不及此,惟恐位之不高如才也。
戶部尚書夏元吉,有德量。
冬出使,至館。
晨發,命館人烘襪,誤燒一隻。
館人懼不敢告,索襪甚急,左右請罪,笑曰:“何不早白?”欲以餘廪易之,弗及,并存者棄之而行。
館人感泣曰:“他則無故加捶。
若此,平生才一遇也!”在部時,吏捧精微文書押之,因風為墨所污,吏驚懼,即肉袒以俟,公曰:“汝何與焉?”叱起,乃自袖其所污,吏猶懼莫測。
明日,朝畢至便殿請罪,曰:“臣昨日不謹,因風起,筆污精微文書。
”懷中出之,上命易之。
既罷朝,吏猶莫測,尋出其所易,吏大感,免冠謝。
大抵正統數年,天下休息,皆張太後之力,人謂女中堯舜,信然!且政在台閣,委用三楊,非太後不能。
正統初有诏,凡事白于太後然後行,太後命付閣下議決,太監王振雖欲專而不敢也。
每數日,太後必遣中官入閣,問連日曾有何事,來商确,即以帖開。
某日,中官某以幾事來議如此施行,太後乃以所白驗之。
或王振自斷,不付閣下議者,必召振責之。
由是,終太後之世然後專。
初宣廟崩,太後即命将宮中一切玩好之物,不急之務,悉皆罷去,禁中官不差。
然蝗蟲、水旱訖無虛歲,或者天使民多艱,而不欲其安樂也。
宣德初,許臣僚宴樂,以奢相尚,歌妓滿前,紀綱為之不振。
朝廷以通政使顧佐為都禦史,罷劉觀,遂黜貪淫。
禦史彈劾不廉者,禁用歌妓,糾正百僚,朝綱大振。
天下想聞其風采,藩臬郡邑莫不起敬。
當時,惟佐正色立朝,元勳、貴戚俱憚之。
陝西布政周景,貪淫無度,佐切齒欲除之,累置之法,為上累釋之,不能伸其激濯之意,後又沮之者數次。
正統初,以風疾乞歸,賜敕褒嘉,優禮而去。
其實,用事者忌而陰排之也。
後疾愈,亦不複起。
居家十餘年而終。
繼居其位者,皆莫及也。
都禦史陳智,性偏急躁,暴撻左右之人,無虛日。
洗面時,用七人,二人攬衣,二人揭衣領,一人捧盤,一人捧漱水碗,一人執牙梳,稍不如意,便打一掌,至洗畢,必有三、四人被其掌者。
一日,堂上靜坐,因岸帽取鑽剔指甲失墜于地,怒其鑽不得,已而,起座自拾鑽,觸地磚數次,若懲其鑽者。
方靜坐,若左右行過,履有聲者,即撻之。
或谏以暴怒為戒,曰諾!乃作木方,刻“戒暴怒”三字,挂之目前,以示警。
已而,怒其人,欲撻之,辄忘其戒,取木方以擊之,怒性既消。
觀其所戒,悔之弗及也。
禮部尚書胡濙,量亦寬。
若有觸其怒者,則不可免也。
石首楊先生,在獄中十餘年,家人供食歲久,數絕糧不能繼,又上命叵測,日與死為鄰。
愈勵志讀書不辍,同難者止之,曰:“勢已如此!讀書何用?”答曰:“朝聞道,夕死可也。
”五經、諸子,讀之數回。
已而,得釋。
晚年遭遇,為閣老、大儒,朝廷大制作多出其手,實有賴于獄中之功。
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苦其心志,而玉成之如此。
為人謙恭小心,接吏卒亦不敢慢。
初入鄉試,為首選,胡俨典文衡,批其所刊文曰:“初學小子,當退避三舍!老夫亦讓一頭地。
”又曰:“他日立玉階方寸地,必能為董子之正言,而不效公孫弘之阿曲。
”人以胡俨為知人。
後胡俨曆官祭酒,先生已在禁垣。
既而,俨以病免。
仁、宣以來,先生位望益高,終身執門生禮,俨亦自任而不辭,士論兩高之。
俨為祭酒,以師道自重,文廟亦寵之,公卿莫不加敬。
士由太學出至顯位者,執弟子禮益恭,俨遂名重天下。
先後居是職者,皆莫能及。
高廟看書,議論英發,且排《朱文公集注》。
每儒臣進講《論語》等書,必有辯說,呼朱熹曰:“宋家迂闊老儒。
”因講“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
辯曰:“夷狄,禽獸也,無仁義禮智之道。
孔子之意,蓋謂中國雖無君長,人亦知禮義,勝似夷狄之有君長者。
宋儒乃謂中國之人不如夷狄,豈不謬哉!”又講“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辯曰:“攻,是攻城之攻。
已,止也。
孔子之意,蓋謂攻去異端,則邪說之害止,而正道可行也。
宋儒乃以攻為專治而欲精之,為害也甚,豈不謬哉!”又講“聽訟,吾猶人也。
必也,使無訟乎?”辯曰:“自古聖君,莫如堯舜。
天下向化,莫如唐虞之世。
尚有臯陶為士師,明五刑。
若當時無訟,何用設此官?且天下之廣,居民相參,安得無訟?孔子之意,蓋謂聽人之訟,我無異于人,但能得人是非曲直之情,不至枉道,既斷之後,更無冤者。
宋儒乃謂正其本,清其源,則無訟矣。
豈不謬哉!”如此辯者甚多。
漢唐以來,人君能事詩書如此留意者,亦不多見。
由其天資高邁,所以不襲故常,能将許多見識來說。
文廟初甚寵愛解缙之才,置之翰林。
缙豪傑,敢直言。
文廟欲征交阯,缙謂:“自古羁縻之國,通正朔時,賓貢而已。
若得其地,不可以為郡縣。
”不聽,卒平之,為郡邑。
仁廟居東宮時,文廟甚不喜,而寵漢府,漢府遂恃寵而有凱觎之心,缙謂不宜過寵,緻有異志。
文廟遂怒,謂離間骨肉。
缙由此二谏得罪。
洎宣廟初,漢府果發,交阯亦叛,悉如缙言。
正統間,考功李茂弘先生嘗言可憂,謂君臣之情不通,經筵進講,文具而已。
不過粉飾太平氣象,未必可久官。
滿年六十有五,即抗章緻仕而去。
于今,果驗。
蓋知者嘗見于未然,弘茂有焉。
為人恬淡,少許可,與人不苟合,疾惡之心勝,以故未至卿佐。
區區獨加敬焉。
為以贈其去,至今不忘也。
福建參政宋彰,交阯人,與中官多親。
舊侵漁得銀以萬計,饋送王振,遂升左布政。
抵任,計營所費,驗戶斂之。
貧不堪者,甚為所逼。
于是,鄧茂七聚衆為盜,因勢而起,遂不可遏。
不兩月間,天下震動,聞風而作,若火燎原,不可撲滅,人心易搖如此! 自振專擅,上幹天象,災異疊見。
振略不警畏,兇狠愈甚,且諱言災異。
初浙江紹興,山移于平田,民告于官,不敢聞。
又地動,白毛遍生,奏之,如常。
又陝西二處山崩,壓沒人家數十戶,一處山移有聲,叫三日,移數裡,不敢詳奏。
又黃河改往東流于海,淹沒人家千餘戶。
又振宅新起于内府乾方,未逾時,一火而盡。
又南京殿宇,一火而盡,是夜大雨,明日殿基上生荊棘二尺高。
始下诏赦。
盜不可遏,蝗不可滅,天意不可回矣。
胡寇乘機大舉犯邊,聲息甚急,日報數十次已已。
秋七月,振不與大臣議,挾天子率師親征。
明日朝罷,使上宣谕出師。
又明日即行。
大臣倉卒不及言,各退以待。
予與驗封郎中趙敏,謂虜勢猖獗,駕不可出,白于冢宰,乃約大臣上章留之,不從。
明日,駕出,總兵官以下亦弗預知,軍士俱無備,文武大臣皆匆匆失措而随之,天時、人事極不順。
至龍虎台紮營,方一鼓即虛驚,衆以為不祥。
明日過居庸關,又明日過懷來,又二日至宣府,連日非風則雨,人情洶洶,聲息愈急,随駕文臣連上章留之,振益怒,俱令略陣。
明日當過雞鳴山,衆皆危懼,無不歎息、怨恨者。
予不勝其怒,與三五禦史約,謂今天子蒙塵,六軍衰氣,無不切齒于振,若用一武士之力,捽而碎其首于駕前,數其奸權誤國之罪,即遣将領兵詣大同,而駕可回也。
欲謀于英國公,不得間。
竟行,人人自危。
未十日,兵士已乏糧矣。
方秋,禾稼遍野,所過一空。
将至大同,僵屍滿路,寇亦開避,待我深入。
至大同,又欲北行,因鎮大同中官郭敬,密言其勢決不可行,振始有回意。
明日,班師,大風。
至晚,雷雨,滿營人畜驚懼益甚。
又連日雷雨,滿營過宣府,寇追至。
明日于土木駐營,宣府報至,遣成國公率五萬兵迎之,勇而無謀,冒入鹞兒嶺,胡寇于山兩翼邀阻夾攻,殺之殆盡,遂乘勝至土木。
明日巳時合圍,大營不敢行。
八月十五日也,将午,人馬已二日不飲水,渴極掘井,至二丈深,無泉。
寇見不行,退圍。
速傳令擡營,南行就水。
行未三四裡,寇複圍,四面擊之,竟無一人與鬥,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
營中積疊如山,幸而胡人貪得利,不專于殺,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騾馬亦二十餘萬,衣甲、兵器盡為胡人所得,滿載而還。
自古胡人得中國之利,未有盛于此舉者,胡人亦自謂出于望外。
況乘輿為其所獲,豈偶然哉! 英國公為文廟功臣,平交阯回,進爵為公,位群臣上。
宣廟時,漢府密遣人與謀,公即縛其人,白于宣廟,得此早覺,而易于撲滅。
宣廟以此愈重之。
洎顧佐拜都禦史,謂宜保全功臣,去
蓋其天資美處。
某嘗欲從遊,以官鞅弗果。
斯人疏于處世,直道見黜,已就閑矣。
未知造詣何如也? 吏部尚書郭琎,出身早,不遑問學,然天資甚美,受氣完厚,臨事從容,喜怒不形于色,精于吏事,簡切不泛,為戶曹屬,文廟已知其名。
正統初,侍臣因蝗旱,言大臣不能盡職,久妨賢路,有旨回奏。
衆欲罷歸田裡,以謝天譴。
班獨以為不可,雲非是貪位,但主上幼沖,吾輩皆先帝簡任受付托,若皆罷去,誰與共理?隻宜戴罪修省,改過以回天意。
衆從其言,識者韪之。
切見今之士大夫,聞喪,且用求讨挽詩,數月延緩,哀戚之情甚略。
今之士大夫不求做好人,隻求做好官,風俗如此。
蓋亦當道者使然也。
何則?有一人焉,平日仕未顯時,士林鄙之,一旦乞求得好官,人皆以為榮,向之鄙之者,今則敬之、愛之矣。
欲人之不求做好官,難矣!有一人焉,位未顯時,士林重之,介然自守,恥于幹人,好官未必得也。
若所鄙之人,一旦得好官,人反重之,而向之重者,今反輕之。
欲人之求做好人,難矣!今欲回此風俗,在當道者留意。
若不由公論而得好官者,不變前日之所鄙;不得好官而為好人者,不變前日之所重,庶乎其可也! 同年鄒來學,由戶部郎中改通政司參議,不以為美,謂此官何足榮?予謂誤矣!且曰:“無才何敢當此!若才有餘而位不足,公論以為虧,此是好消息。
或才不足而得高位,公論以為非,此非好消息也。
”遂悔謝,自後曆顯職,而愈覺斯言有驗也。
惜乎!今之士,慮不及此,惟恐位之不高如才也。
戶部尚書夏元吉,有德量。
冬出使,至館。
晨發,命館人烘襪,誤燒一隻。
館人懼不敢告,索襪甚急,左右請罪,笑曰:“何不早白?”欲以餘廪易之,弗及,并存者棄之而行。
館人感泣曰:“他則無故加捶。
若此,平生才一遇也!”在部時,吏捧精微文書押之,因風為墨所污,吏驚懼,即肉袒以俟,公曰:“汝何與焉?”叱起,乃自袖其所污,吏猶懼莫測。
明日,朝畢至便殿請罪,曰:“臣昨日不謹,因風起,筆污精微文書。
”懷中出之,上命易之。
既罷朝,吏猶莫測,尋出其所易,吏大感,免冠謝。
大抵正統數年,天下休息,皆張太後之力,人謂女中堯舜,信然!且政在台閣,委用三楊,非太後不能。
正統初有诏,凡事白于太後然後行,太後命付閣下議決,太監王振雖欲專而不敢也。
每數日,太後必遣中官入閣,問連日曾有何事,來商确,即以帖開。
某日,中官某以幾事來議如此施行,太後乃以所白驗之。
或王振自斷,不付閣下議者,必召振責之。
由是,終太後之世然後專。
初宣廟崩,太後即命将宮中一切玩好之物,不急之務,悉皆罷去,禁中官不差。
然蝗蟲、水旱訖無虛歲,或者天使民多艱,而不欲其安樂也。
宣德初,許臣僚宴樂,以奢相尚,歌妓滿前,紀綱為之不振。
朝廷以通政使顧佐為都禦史,罷劉觀,遂黜貪淫。
禦史彈劾不廉者,禁用歌妓,糾正百僚,朝綱大振。
天下想聞其風采,藩臬郡邑莫不起敬。
當時,惟佐正色立朝,元勳、貴戚俱憚之。
陝西布政周景,貪淫無度,佐切齒欲除之,累置之法,為上累釋之,不能伸其激濯之意,後又沮之者數次。
正統初,以風疾乞歸,賜敕褒嘉,優禮而去。
其實,用事者忌而陰排之也。
後疾愈,亦不複起。
居家十餘年而終。
繼居其位者,皆莫及也。
都禦史陳智,性偏急躁,暴撻左右之人,無虛日。
洗面時,用七人,二人攬衣,二人揭衣領,一人捧盤,一人捧漱水碗,一人執牙梳,稍不如意,便打一掌,至洗畢,必有三、四人被其掌者。
一日,堂上靜坐,因岸帽取鑽剔指甲失墜于地,怒其鑽不得,已而,起座自拾鑽,觸地磚數次,若懲其鑽者。
方靜坐,若左右行過,履有聲者,即撻之。
或谏以暴怒為戒,曰諾!乃作木方,刻“戒暴怒”三字,挂之目前,以示警。
已而,怒其人,欲撻之,辄忘其戒,取木方以擊之,怒性既消。
觀其所戒,悔之弗及也。
禮部尚書胡濙,量亦寬。
若有觸其怒者,則不可免也。
石首楊先生,在獄中十餘年,家人供食歲久,數絕糧不能繼,又上命叵測,日與死為鄰。
愈勵志讀書不辍,同難者止之,曰:“勢已如此!讀書何用?”答曰:“朝聞道,夕死可也。
”五經、諸子,讀之數回。
已而,得釋。
晚年遭遇,為閣老、大儒,朝廷大制作多出其手,實有賴于獄中之功。
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苦其心志,而玉成之如此。
為人謙恭小心,接吏卒亦不敢慢。
初入鄉試,為首選,胡俨典文衡,批其所刊文曰:“初學小子,當退避三舍!老夫亦讓一頭地。
”又曰:“他日立玉階方寸地,必能為董子之正言,而不效公孫弘之阿曲。
”人以胡俨為知人。
後胡俨曆官祭酒,先生已在禁垣。
既而,俨以病免。
仁、宣以來,先生位望益高,終身執門生禮,俨亦自任而不辭,士論兩高之。
俨為祭酒,以師道自重,文廟亦寵之,公卿莫不加敬。
士由太學出至顯位者,執弟子禮益恭,俨遂名重天下。
先後居是職者,皆莫能及。
高廟看書,議論英發,且排《朱文公集注》。
每儒臣進講《論語》等書,必有辯說,呼朱熹曰:“宋家迂闊老儒。
”因講“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
辯曰:“夷狄,禽獸也,無仁義禮智之道。
孔子之意,蓋謂中國雖無君長,人亦知禮義,勝似夷狄之有君長者。
宋儒乃謂中國之人不如夷狄,豈不謬哉!”又講“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辯曰:“攻,是攻城之攻。
已,止也。
孔子之意,蓋謂攻去異端,則邪說之害止,而正道可行也。
宋儒乃以攻為專治而欲精之,為害也甚,豈不謬哉!”又講“聽訟,吾猶人也。
必也,使無訟乎?”辯曰:“自古聖君,莫如堯舜。
天下向化,莫如唐虞之世。
尚有臯陶為士師,明五刑。
若當時無訟,何用設此官?且天下之廣,居民相參,安得無訟?孔子之意,蓋謂聽人之訟,我無異于人,但能得人是非曲直之情,不至枉道,既斷之後,更無冤者。
宋儒乃謂正其本,清其源,則無訟矣。
豈不謬哉!”如此辯者甚多。
漢唐以來,人君能事詩書如此留意者,亦不多見。
由其天資高邁,所以不襲故常,能将許多見識來說。
文廟初甚寵愛解缙之才,置之翰林。
缙豪傑,敢直言。
文廟欲征交阯,缙謂:“自古羁縻之國,通正朔時,賓貢而已。
若得其地,不可以為郡縣。
”不聽,卒平之,為郡邑。
仁廟居東宮時,文廟甚不喜,而寵漢府,漢府遂恃寵而有凱觎之心,缙謂不宜過寵,緻有異志。
文廟遂怒,謂離間骨肉。
缙由此二谏得罪。
洎宣廟初,漢府果發,交阯亦叛,悉如缙言。
正統間,考功李茂弘先生嘗言可憂,謂君臣之情不通,經筵進講,文具而已。
不過粉飾太平氣象,未必可久官。
滿年六十有五,即抗章緻仕而去。
于今,果驗。
蓋知者嘗見于未然,弘茂有焉。
為人恬淡,少許可,與人不苟合,疾惡之心勝,以故未至卿佐。
區區獨加敬焉。
為以贈其去,至今不忘也。
福建參政宋彰,交阯人,與中官多親。
舊侵漁得銀以萬計,饋送王振,遂升左布政。
抵任,計營所費,驗戶斂之。
貧不堪者,甚為所逼。
于是,鄧茂七聚衆為盜,因勢而起,遂不可遏。
不兩月間,天下震動,聞風而作,若火燎原,不可撲滅,人心易搖如此! 自振專擅,上幹天象,災異疊見。
振略不警畏,兇狠愈甚,且諱言災異。
初浙江紹興,山移于平田,民告于官,不敢聞。
又地動,白毛遍生,奏之,如常。
又陝西二處山崩,壓沒人家數十戶,一處山移有聲,叫三日,移數裡,不敢詳奏。
又黃河改往東流于海,淹沒人家千餘戶。
又振宅新起于内府乾方,未逾時,一火而盡。
又南京殿宇,一火而盡,是夜大雨,明日殿基上生荊棘二尺高。
始下诏赦。
盜不可遏,蝗不可滅,天意不可回矣。
胡寇乘機大舉犯邊,聲息甚急,日報數十次已已。
秋七月,振不與大臣議,挾天子率師親征。
明日朝罷,使上宣谕出師。
又明日即行。
大臣倉卒不及言,各退以待。
予與驗封郎中趙敏,謂虜勢猖獗,駕不可出,白于冢宰,乃約大臣上章留之,不從。
明日,駕出,總兵官以下亦弗預知,軍士俱無備,文武大臣皆匆匆失措而随之,天時、人事極不順。
至龍虎台紮營,方一鼓即虛驚,衆以為不祥。
明日過居庸關,又明日過懷來,又二日至宣府,連日非風則雨,人情洶洶,聲息愈急,随駕文臣連上章留之,振益怒,俱令略陣。
明日當過雞鳴山,衆皆危懼,無不歎息、怨恨者。
予不勝其怒,與三五禦史約,謂今天子蒙塵,六軍衰氣,無不切齒于振,若用一武士之力,捽而碎其首于駕前,數其奸權誤國之罪,即遣将領兵詣大同,而駕可回也。
欲謀于英國公,不得間。
竟行,人人自危。
未十日,兵士已乏糧矣。
方秋,禾稼遍野,所過一空。
将至大同,僵屍滿路,寇亦開避,待我深入。
至大同,又欲北行,因鎮大同中官郭敬,密言其勢決不可行,振始有回意。
明日,班師,大風。
至晚,雷雨,滿營人畜驚懼益甚。
又連日雷雨,滿營過宣府,寇追至。
明日于土木駐營,宣府報至,遣成國公率五萬兵迎之,勇而無謀,冒入鹞兒嶺,胡寇于山兩翼邀阻夾攻,殺之殆盡,遂乘勝至土木。
明日巳時合圍,大營不敢行。
八月十五日也,将午,人馬已二日不飲水,渴極掘井,至二丈深,無泉。
寇見不行,退圍。
速傳令擡營,南行就水。
行未三四裡,寇複圍,四面擊之,竟無一人與鬥,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
營中積疊如山,幸而胡人貪得利,不專于殺,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騾馬亦二十餘萬,衣甲、兵器盡為胡人所得,滿載而還。
自古胡人得中國之利,未有盛于此舉者,胡人亦自謂出于望外。
況乘輿為其所獲,豈偶然哉! 英國公為文廟功臣,平交阯回,進爵為公,位群臣上。
宣廟時,漢府密遣人與謀,公即縛其人,白于宣廟,得此早覺,而易于撲滅。
宣廟以此愈重之。
洎顧佐拜都禦史,謂宜保全功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