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秘閣法帖考正卷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臨摹歲月或雲土人又私翻木闆有紋可辨
劉丞相私第本
法帖譜系雲劉丞相既刻法帖于郡齋複依仿前本刻石十卷以歸私第餘頃在九江見故家所藏一本與長沙本絶相似而小異後有人跋雲此先丞相私第本也疑即劉氏子弟所跋後複見一本于姑蘇與九江所見同紙墨皆與南碑不類而慶厯等題字止三兩卷有之蓋即劉氏本也
長沙碑匠家本
法帖譜系雲舊傳長沙官本扄鑰不可常得碑匠家别刻一本以應求者餘頃収一本與長沙古本首尾略無小異而字體小小不同疑為碑匠家本頃又藏一本凡舊刻石損阙者皆别刻數行以易之其餘卻隻是舊石此必碑匠所為也
長沙新刻本
法帖譜系雲舊刻毀于郁攸之變中興以後複刻新石其間凡遇舊刻損阙處并不複刻字亦無卷尾嵗月刻手甚缪殊不足觀
長沙别本
法帖譜系雲嘉定間先君帥長沙餘随侍焉時碑房中有斷石一片乃法帖第一卷尾段字行髙低正與淳化帖同而絶不類古潭末後亦有淳化篆字此石實不知所從來近嵗三山林伯鳯重刻于家直指為古潭帖餘未敢臆斷也
三山木闆本
法帖譜系雲三山帥司書庫有厯代帖闆本蓋好事者以長沙舊帖刋勒卷帙規模皆同今已散失不全矣嘉熙庚子備贠帥幕尚及見之
按此則孫北海以長沙新本即三山木本蓋誤廬陵蕭氏本
法帖譜系雲右法帖十卷用十幹為号崇甯五年蕭公編紀其畧雲皇祐中先伯父大博作和州之含山得墨帖于丞相充國劉公摹刻未畢先君殿丞繼之始終六年乃獲成就迄今五十餘年刓缺大半令續完之以藏于家蓋用潭帖刻也慶元間己損失二十餘段共少三百四十餘行
蜀本
法帖譜系雲餘頃得一帖凡數卷于蜀中次序先後高低皆與長沙古帖同初亦疑為黔江帖今見秦氏真本則顯然二物矣大率此帖全用長沙古本模刻而字行亦間有増減處既不知所出未敢臆說姑附見于此以上皆潭?
绛帖
王佐雲宋尚書潘師旦以淳化閣帖増入别帖重模刻二十卷于绛州北紙北墨極有精神在淳化閣帖之次其石比淳化帖本又高二字
曹士冕雲绛州法帖二十卷乃潘師旦用淳化帖重摹而叅入别帖比今所見閣帖精神過之舜臣事力單微而自能镌石雖井防階砌皆徧刻無餘所以段數冣多或有長尺餘者【師旦尚哲宗秦國公主又名潘驸馬帖】舜臣死二子析而為二長者負官錢沒上十卷于绛州绛守重模下十卷足之【即東庫本】防者複重模上十卷亦足成一部于是绛州有公私二本靖康兵火石并不存百年之間重模至慶元間餘官守長沙嘗見舊宰執家有南渡初親自北方擕得舜臣原所刻本未分析時二十卷其家珍藏非得二千缗官陌不肯與人乃北紙北墨精神煥發視重所模者天淵矣
法帖譜系雲歐陽公集古跋尾謂近時有尚書郎潘師旦以官帖私自模刻于家為别本以行于世而傳寫字多轉失然亦有可嘉者單炳又論绛帖至為精微頃刻石襄州有雲淳化官本法帖今不複多見其次绛帖冣佳而舊本亦已難得嘗以數本較之字畫多不侔炜家所藏舊本第九卷大令書一卷第四行内面字缺右邊轉筆缺處隠然可見今本乃無右邊轉筆全不成字面下一字與第五行第七字亦不同又第七行第一字舊本乃行書止字今本乃草書心字筆法且俗以此推之今之所見多非舊本
又雲餘既獲見炳文绛帖辨正然後知近世所藏二十卷多非舊物每恨未識真本而襄州所刻第九卷大令帖亦毀于王旻之變慮其遂至湮絶因以舊所藏本模刻于家頗傳諸好事者淳祐甲辰自霅川官滿遄歸假道三衢始獲觀真帖于滄洲毛監丞所不獨第九卷與單說正合而二十卷首尾俱全亦可謂珍玩矣且雲得之金華潘氏是殆師旦之苗裔也其帖之異同大約條列于後
帖摠二十卷元無字号及段眼數目
第二卷鐘繇宣示帖第一行内報字右邊直畫句起向左畔第二行茤字内下面夕字上畫微仰曲第五行名字右角微有一?第十行當字上三?傍有微損卻在空處
已欲日帖腳下有破石紋
此卷内第一段與第三段右并阙角
第九卷大令帖正與單炳文襄州所刻石本纎微弗差故家所藏未有其比
右潘氏绛帖二十卷紙墨字畫模印皆與今人所藏本不同而第九卷顯然可見自非單公炳文表而出之亦将冺于無聞矣北方所刻諸本往往南渡後北人轉相傳模無足深怪但武岡舊刻未知始于何年亦止用新本模刻為可恨耳
绛帖别本
王佐雲绛帖十二卷第一卷孔子蒼颉秦漢魏人書第二卷晉南朝唐宋帝王書第三卷四卷晉人書第五卷六卷右軍書第七卷八卷獻之書第九卷南朝隋唐人書第十卷晉何氏衛夫人及隋唐僧人書第十一十二卷宋名賢書此刻嵗乆不完崇慶初髙汝砺為節度使又補完之增入顔魯公諸帖且題于後今又不完存者五十七幅碑入晉王府不易得矣
陳繹曽雲古法清勁足正王着肉勝之失然駿馬露骨又未免羸瘐之病蓋淳化之子今之學者不見古帖得此亦可寳矣惜不完也
東庫帖
法帖譜系雲世傳潘氏析居法帖石分為二其後绛州公庫乃得其一于是補刻餘帖是名東庫本第九卷之舛誤蓋始于此今好事家所藏绛帖率多此本字畫精神遒勁亦自可愛而衛夫人一帖及宋儋帖頗多燥筆如蘭亭叙羣字落筆之類此稍異于諸本其所以不及舊帖者第九卷大令書石不破阙而炳文所論三字已誤且逐卷逐段各分字号以日月光天徳山河壯帝居太平何以報願上登封書為别此又異于舊帖也
東庫别本
法帖譜系雲此帖與東庫本絶相似或是一石但庾亮帖内亮字皆無右邊轉筆蓋避逆亮諱也亦名亮字不全本
新绛本
法帖譜系雲右一帖二十卷首尾規模段眼字号并同東庫本獨衛夫人宋儋二帖無燥筆又字畫較東庫本微局促墨法雖與東庫本同然實是兩石
石刻鋪叙雲绛帖前後各十卷相傳潘驸馬以閣帖増損翻刋閑摹淳化被防嵗月于卷末然不見跋尾無自稽考編次多有不同閣以漢章帝為首列蒼颉夏禹書于第五绛則蒼颉夏禹書為首卷置列厯代帝王書于後帖之二卷閣摠二王帖為五卷绛則前後帖皆有之衍而為十且以第二卷張芝王洽書析為第二第五卷以三卷庾亮卞壺書析而為第三第四卷古帝王帖則删漢章帝晉宣帝明康哀簡文帝梁髙帝梁簡文名臣帖則削司馬攸王劭王廞蕭子雲智永唐李邕等數帖卻増入王蒙羊谘書後帖一卷全刋入本朝太宗宸翰二卷末冬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