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教盛行,而道家煉丹拜鬥,率以七七四十九日為斷,遂推其法于送終,而有此七七之制耳。
唐《李翺集》有楊垂撰喪儀,其一篇雲七七齋,翺以為非禮,特論去之。
《韓琦君臣相遇傳》:仁宗崩,英宗初即位,光獻後謂琦曰:“當初立他為皇子時,臣僚多有言不當立者,恐他見後心裡不好,昨因齋七并焚于錢爐矣。
”齋七即做七也,此又近代做七故事也。
○生圹司空圖作生圹,每春秋佳日,邀賓友遊詠其上,事見《唐書》。
然不自司空生始也。
《後漢書。
趙岐傳》:岐自為春秋藏〔按:“後漢書”作“壽藏”〕,圖季劄、子産、晏嬰、叔向四像導賓位,自畫其像居主位,皆為贊頌,此生圹之始也。
《唐書》姚勖自作壽藏于萬安山,署兆曰寂居穴,墳曰複真堂,刂土為床,曰化台,而刻石告後世。
盧照鄰隐具茨山下,預為墓區,偃卧其中。
李适營墓樹十松,未病時,《常》往寝石榻上,置所撰《九經要句》及素琴于前。
此皆在司空圖之先。
○生祠官吏有遺愛,既沒而民為之立祠者,蓋自文翁、朱邑始。
《漢書》:文翁終于蜀,吏民為立祠堂,歲時祭祀不絕。
朱邑先為桐鄉令,後入為大司農,臨死,囑其子曰:“必葬我桐鄉。
子孫念我,不如桐鄉民。
”其子遵遺令,葬之于桐,桐人果為立祠,歲時祭享不絕。
《後漢書》:周嘉為零陵守,卒,吏民頌其遺愛,為立祠焉。
王渙為洛陽令,卒,民立祠于安陽亭西,每祀辄弦歌之。
許荊為桂陽守,卒,桂陽人為立廟樹碑。
祭彤在遼東,有恩信,既沒,吏民為立祠。
此皆死後立祠者也。
其有立生祠者,《莊子》庚桑子所居,人皆屍祝之,蓋已開其端。
《史記》:栾布為燕相,燕、齊之間皆為立社,号曰栾公社。
石慶為齊相,齊人為立石相同。
此生祠之始也。
《後漢書》:任延為九真太守,九真吏民生為立祠。
王堂為巴郡太守,韋義為廣都長,吏民皆為立生廟。
又李憲即誅,餘黨猶據守,光武欲讨之,廬江人陳衆為從事,乘單車,駕白馬,往喻降之,乃共為立生祠,号曰白馬從事。
《唐書》:狄仁傑貶彭澤令,邑人為立生祠。
遷魏州,州人又為立祠。
呂治荊州,有惠愛,荊人構生祠。
沒,人又以錢十萬徙祠于府西。
《宋史》:李入相,淮陽民數千詣阙,請立生祠。
《張亢傳》:其祖張全義,守洛四十年,洛人德之,立生祠。
韓魏公在定州,數州之民詣阙,請為立生祠。
事見《君臣相遇》。
自唐以來,守魏者惟狄梁公有生祠,至公亦立為祠于熙甯佛寺,儀形宛然。
此皆生而立祠者也。
(按《舊唐書》狄仁傑有生祠在魏州,後其子晖為魏州司功參軍,貪暴,為人所惡,乃毀仁傑之祠。
) ○祠堂今世士大夫家廟曰祠堂。
按三代無祠堂之名。
東坡《逍遙台》詩自注雲:莊子祠堂在開元,此或後人因其葬處為之,非漆園時制。
然王逸序《天問》雲:屈原見楚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畫天地山川神靈奇詭之狀,因書壁而呵問之。
則戰國末已有祠堂矣。
《漢書》張安世及霍光傳:将作穿複土起冢為祠堂。
其時祠堂多在墓地,故司馬溫公謂漢世公卿貴人多建祠堂于墓所,在都邑則鮮,如成都外諸葛祠堂,蓋一二而已。
《光武紀》:建武十七年冬,幸章陵,悉為舂陵宗室起祠堂。
因谒陵而起祠堂,則亦或在墓也。
《後漢書》:巴郡太守在任十七年,得夷人和,既卒,夷人愛慕,送其喪歸。
诏書嘉美,為立祠堂。
又清河王慶欲為母宋貴人作祠堂,不敢上言,常以為沒齒之恨。
《魏略》:明帝東征,過賈逵祠,诏掃除祠堂,有穿漏者補治之。
《北史。
崔士謙傳》:士謙為荊州刺史,及卒,阖境痛惜之,立祠堂,四時祭亭。
《周書》:司馬裔卒,家室卑陋,喪庭無所,乃诏為起祠堂。
此則不在墓所,然其時尚沿祠堂之名。
唐以後,士大夫各立家廟,祠堂名遂廢。
若唐世所傳家廟碑、先廟碑之類,罕有名祠堂者。
《宋史。
宋庠傳》:嘗請複群臣家廟,曰:慶曆元年赦書,許文武官立家廟,而有司不能奉行,因循顧望,使王公薦享,下同委巷,請下有司論定施行。
王曙亦奏請三品以上立家廟,複唐舊制;文彥博亦請定群臣家廟之制。
蘇頌曰:“大夫士有田則祭,無田則薦。
今不能有土田,請考唐人寝室燕飨儀,止用燕器常食。
”皇中遂著令臣下立廟。
是其時亦未以祠堂為名。
近世祠堂之稱,蓋起于有元之世。
考《元史》仁宗建阿術祠堂,英宗建木華黎祠堂。
朝廷所建,亦以為名,則士大夫私廟可知矣。
○宗祠素像古者祭必有屍。
《孟子》弟為屍。
是戰國時尚有此制。
然宋玉《招魂》已有像設君室之文,則素像實自戰國始。
顧甯人謂:屍禮廢而像事興,亦風會使然也。
近世祠堂皆設神主,無複有素像者,其祖先真容則有畫像,歲時展敬。
唐、宋時則尚多素像。
陸魯望建祠,素已像于其中。
鹹淳中,有人醉仆其像,腹中皆生平詩文稿也。
前明士大夫家祠亦有之。
陸深《溪山餘話》雲:予谪延平時,路過蘭溪,谒章楓山祠堂,祠中素像乃公服,不甚肖。
○塑像自佛法盛而塑像遍天下,然塑像實不自佛家始。
《史記》:帝乙為偶人以象天神,與之博。
則殷時已開其端。
《國語》:範蠡去越,越王以金寫其形而祀之。
《國策》宋王偃鑄諸侯之像,使侍屏廁。
則并有鑄金者。
《孟子》有“作俑”之語,宋玉《招魂》亦雲“像設”。
魏文侯曰:吾所學者,乃土梗耳。
又《國策》:秦王曰:“宋王無道,為木人以象寡人而射其面。
”又孟嘗君将入秦,蘇代止之,曰:“土偶與桃梗相遇,桃梗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為人,歲八月雨降,則汝殘矣。
‘土偶曰:“吾西岸之土,土殘則複西耳。
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削子以為人,雨下水至,漂子而流,吾不知所稅駕也。
’”則泥塑木刻,戰國時皆已有之矣。
又《韓非子》記桓赫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
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更小也。
此又塑像之秘訣。
至佛像,自漢武擊休屠,始得其祭天金人以歸。
然則佛像本用金鑄,其後有用土木者,則轉從入中國後,以中國之法為之耳。
《宋史。
方伎傳》:僧志言盛夏死,身不壞,仁宗命以其真身塑像寺中。
此又後世真身塑像之始。
唐《李翺集》有楊垂撰喪儀,其一篇雲七七齋,翺以為非禮,特論去之。
《韓琦君臣相遇傳》:仁宗崩,英宗初即位,光獻後謂琦曰:“當初立他為皇子時,臣僚多有言不當立者,恐他見後心裡不好,昨因齋七并焚于錢爐矣。
”齋七即做七也,此又近代做七故事也。
○生圹司空圖作生圹,每春秋佳日,邀賓友遊詠其上,事見《唐書》。
然不自司空生始也。
《後漢書。
趙岐傳》:岐自為春秋藏〔按:“後漢書”作“壽藏”〕,圖季劄、子産、晏嬰、叔向四像導賓位,自畫其像居主位,皆為贊頌,此生圹之始也。
《唐書》姚勖自作壽藏于萬安山,署兆曰寂居穴,墳曰複真堂,刂土為床,曰化台,而刻石告後世。
盧照鄰隐具茨山下,預為墓區,偃卧其中。
李适營墓樹十松,未病時,《常》往寝石榻上,置所撰《九經要句》及素琴于前。
此皆在司空圖之先。
○生祠官吏有遺愛,既沒而民為之立祠者,蓋自文翁、朱邑始。
《漢書》:文翁終于蜀,吏民為立祠堂,歲時祭祀不絕。
朱邑先為桐鄉令,後入為大司農,臨死,囑其子曰:“必葬我桐鄉。
子孫念我,不如桐鄉民。
”其子遵遺令,葬之于桐,桐人果為立祠,歲時祭享不絕。
《後漢書》:周嘉為零陵守,卒,吏民頌其遺愛,為立祠焉。
王渙為洛陽令,卒,民立祠于安陽亭西,每祀辄弦歌之。
許荊為桂陽守,卒,桂陽人為立廟樹碑。
祭彤在遼東,有恩信,既沒,吏民為立祠。
此皆死後立祠者也。
其有立生祠者,《莊子》庚桑子所居,人皆屍祝之,蓋已開其端。
《史記》:栾布為燕相,燕、齊之間皆為立社,号曰栾公社。
石慶為齊相,齊人為立石相同。
此生祠之始也。
《後漢書》:任延為九真太守,九真吏民生為立祠。
王堂為巴郡太守,韋義為廣都長,吏民皆為立生廟。
又李憲即誅,餘黨猶據守,光武欲讨之,廬江人陳衆為從事,乘單車,駕白馬,往喻降之,乃共為立生祠,号曰白馬從事。
《唐書》:狄仁傑貶彭澤令,邑人為立生祠。
遷魏州,州人又為立祠。
呂治荊州,有惠愛,荊人構生祠。
沒,人又以錢十萬徙祠于府西。
《宋史》:李入相,淮陽民數千詣阙,請立生祠。
《張亢傳》:其祖張全義,守洛四十年,洛人德之,立生祠。
韓魏公在定州,數州之民詣阙,請為立生祠。
事見《君臣相遇》。
自唐以來,守魏者惟狄梁公有生祠,至公亦立為祠于熙甯佛寺,儀形宛然。
此皆生而立祠者也。
(按《舊唐書》狄仁傑有生祠在魏州,後其子晖為魏州司功參軍,貪暴,為人所惡,乃毀仁傑之祠。
) ○祠堂今世士大夫家廟曰祠堂。
按三代無祠堂之名。
東坡《逍遙台》詩自注雲:莊子祠堂在開元,此或後人因其葬處為之,非漆園時制。
然王逸序《天問》雲:屈原見楚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畫天地山川神靈奇詭之狀,因書壁而呵問之。
則戰國末已有祠堂矣。
《漢書》張安世及霍光傳:将作穿複土起冢為祠堂。
其時祠堂多在墓地,故司馬溫公謂漢世公卿貴人多建祠堂于墓所,在都邑則鮮,如成都外諸葛祠堂,蓋一二而已。
《光武紀》:建武十七年冬,幸章陵,悉為舂陵宗室起祠堂。
因谒陵而起祠堂,則亦或在墓也。
《後漢書》:巴郡太守在任十七年,得夷人和,既卒,夷人愛慕,送其喪歸。
诏書嘉美,為立祠堂。
又清河王慶欲為母宋貴人作祠堂,不敢上言,常以為沒齒之恨。
《魏略》:明帝東征,過賈逵祠,诏掃除祠堂,有穿漏者補治之。
《北史。
崔士謙傳》:士謙為荊州刺史,及卒,阖境痛惜之,立祠堂,四時祭亭。
《周書》:司馬裔卒,家室卑陋,喪庭無所,乃诏為起祠堂。
此則不在墓所,然其時尚沿祠堂之名。
唐以後,士大夫各立家廟,祠堂名遂廢。
若唐世所傳家廟碑、先廟碑之類,罕有名祠堂者。
《宋史。
宋庠傳》:嘗請複群臣家廟,曰:慶曆元年赦書,許文武官立家廟,而有司不能奉行,因循顧望,使王公薦享,下同委巷,請下有司論定施行。
王曙亦奏請三品以上立家廟,複唐舊制;文彥博亦請定群臣家廟之制。
蘇頌曰:“大夫士有田則祭,無田則薦。
今不能有土田,請考唐人寝室燕飨儀,止用燕器常食。
”皇中遂著令臣下立廟。
是其時亦未以祠堂為名。
近世祠堂之稱,蓋起于有元之世。
考《元史》仁宗建阿術祠堂,英宗建木華黎祠堂。
朝廷所建,亦以為名,則士大夫私廟可知矣。
○宗祠素像古者祭必有屍。
《孟子》弟為屍。
是戰國時尚有此制。
然宋玉《招魂》已有像設君室之文,則素像實自戰國始。
顧甯人謂:屍禮廢而像事興,亦風會使然也。
近世祠堂皆設神主,無複有素像者,其祖先真容則有畫像,歲時展敬。
唐、宋時則尚多素像。
陸魯望建祠,素已像于其中。
鹹淳中,有人醉仆其像,腹中皆生平詩文稿也。
前明士大夫家祠亦有之。
陸深《溪山餘話》雲:予谪延平時,路過蘭溪,谒章楓山祠堂,祠中素像乃公服,不甚肖。
○塑像自佛法盛而塑像遍天下,然塑像實不自佛家始。
《史記》:帝乙為偶人以象天神,與之博。
則殷時已開其端。
《國語》:範蠡去越,越王以金寫其形而祀之。
《國策》宋王偃鑄諸侯之像,使侍屏廁。
則并有鑄金者。
《孟子》有“作俑”之語,宋玉《招魂》亦雲“像設”。
魏文侯曰:吾所學者,乃土梗耳。
又《國策》:秦王曰:“宋王無道,為木人以象寡人而射其面。
”又孟嘗君将入秦,蘇代止之,曰:“土偶與桃梗相遇,桃梗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為人,歲八月雨降,則汝殘矣。
‘土偶曰:“吾西岸之土,土殘則複西耳。
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削子以為人,雨下水至,漂子而流,吾不知所稅駕也。
’”則泥塑木刻,戰國時皆已有之矣。
又《韓非子》記桓赫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
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更小也。
此又塑像之秘訣。
至佛像,自漢武擊休屠,始得其祭天金人以歸。
然則佛像本用金鑄,其後有用土木者,則轉從入中國後,以中國之法為之耳。
《宋史。
方伎傳》:僧志言盛夏死,身不壞,仁宗命以其真身塑像寺中。
此又後世真身塑像之始。